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

开学的感受作文精选(九篇)

开学的感受作文

第1篇: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

高二的生活又是多色纷呈的,它像姹紫嫣红的鲜花点缀着人生美丽的春天。它悄悄地打开了我已然蒙尘的思想之门。那些啼叫的文字,会教给你种种精美的飞翔方式,让我们不再热衷于朦胧似雾的诗,也不再做那缥缈似云的梦。在岁月的流逝中,认清雾纱后面的自己——人生的道路曲折而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走好走坏,都会深深影响你的一生。高二,正是这个“紧要处”!或者说,这是一次让你绽放青春的机遇,至少它也是一次让你放飞梦想的机会。

我喜欢语文,就像喜爱生活一样。进入高中,我才发现自己的视野是多么狭小,而知识的海洋却是那么的宽广。老师上课张口就来的名言名句让我羡慕不已,渊博的知识敲响了我语文脆弱的警钟。科学的颠峰等着我们去攀登,艺术的殿堂等着我们去开启。学好语文,就是对自己精神上的全面包装。从这刻起,我便对高中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狂热和激情。

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我便走向自信,走向自觉,走向主动。又将开始了我更加成熟的生活。在一次次精彩纷现的活动中,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战中,我会不断地改造自己:我将会慢慢懂得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懂得努力才会有新的天地;懂得竞争须要智慧和能力……不断的探索、努力、竞争,就会不断的提高、进步、成熟。我想,即使没有辉煌的未来,却能有无悔的昔日。我相信,到我白发苍苍的时候,回想起这段生活,仍不失为最甜美的回忆。

第2篇: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

那晚,我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新闻报道说近期有三个台风可能登陆泉州。听到这个消息,兴奋极了的我马上在电话机前守着,希望能等到台风来的消息,再放几天的假。我一边等电话一边想:要是多放几天假就可以再睡懒觉,要是多放几天假就又可以看电视玩电脑,要是多放几天假就可以不用做家庭作业……刮台风多好啊,放假多好啊!

可惜没有接到台风的消息。到了很晚我才手忙脚乱地收拾书包,检查是否有东西忘带了。这时,我不禁想起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想必他们也在盼望多放几天假吧,不然一上课就要批改一大叠的作业,在课堂上口干舌燥地讲课,还要早早地赶到学校做护导,多辛苦啊!我忐忑不安地爬上床,在焦急与烦躁中进入梦乡。

“上课啦,起床啦!”大清早我就被妈妈催起了床,恍恍惚惚地来到了学校。同学们见面后,不是高兴地相视一笑:“嘿,开学啦!”而是唉声叹气:“唉,又开学了。”这时,校长的声音从广播响起:“同学们,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新学期也只有校长最高兴,”不知谁咕哝了一句,“新学期校长可以收学费。”“是啊是啊。”大学都附和。

不过,既然开学了,那就要高高兴兴地迎接新学期,为新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3篇: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情感诱导 情感体验 情感激励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是有40%的学生视作文为苦差,而不愿意作文。写出来的文章,无非就是根据某种要求,去硬想、硬凑,过于成人化,没有发自内心的真实语言,体现不出孩子的天真烂漫。

因此作文教学急需冲破传统的束缚,走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之路。明确作文是生活的需要,相信学生一定会作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而发,为感到自由快乐而写作。

一、情感诱导是作文教学的前提

作文教学有两重意义:一是具体方法的教授,二是写作情感的诱导。单纯着力于语言文字的斟酌与推敲或写作方法的教授而放弃思维情感在写作教学中的诱导和训练,不可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写作教学应花费一定程度的力气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激荡学生情感。但花费力气并不与花费时间成正比。许多时候,激起学生感情波澜,引起其思维激荡只要几分钟,几句精准的话,或者一个大可发掘的话题,而教师却必须在这几分钟的设计、几句话的构思和某个题目的创设上花很大功夫。也就是说,教师要利用各种形式,抓住一个敏感点,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情感的闸门,在这个空间最大发挥学生的个人自,而且让他们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要从内容上、形式上、数量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觉得写作与平时说话一样轻松。而学生情感投入的深度,思维开放的广度,将直接影响其成文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表达。所以这种进行“写作情感的诱导”是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生活是广阔的,孩子的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可以写真善美,也可以写假丑恶,只要是他们自己的感受,只要是“以我手写我心”。孩子在认知世界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

(1)从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

阅读教材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而且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阅读与作文本身就存在着科学的、内在的联系,学生在大量阅读中除了能获取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从阅读中透过文本去感受那些内在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内涵。在读书中悟理、悟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健康成长。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如开展“主题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丰富情感体验。

(2)以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立大作文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组织实践活动,拓展生活的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组织亲子系列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参观、游览活动等,让孩子们走出校门,开拓视野,丰富生活。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教师就可以随时发现捕捉其中生动的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写,有事可说,从而让写作成为孩子自发的一种表达生活的需要。

(3)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丰富情感

作文从哪儿开始?不是从题目,从选材,也不是从立意,而是从感受开始。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说过:感受是习作的开端,感受是立意的前提,感受是传情的基点,感受是行文的动力。

感受从何而来,答曰从生活中来。什么样的事情学生感受才深刻呢?首先必须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情,此外,生活中新鲜有趣的事情也容易吸引他们,还有那些特别富有情感的事最容易使孩子们感受深刻。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自己的体验和情感。当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观察生活,了解世界,有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后,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会有自己的语言。

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参与生活――劳动、游玩、采访、家庭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向自然觅求,从家庭中寻找,在社会上发现,在生活中采集,让孩子们直接体验生活,捕捉新形象。可将其素材在日记中保存,日记是参与生活的表现,日记是作文的前提,日记也是做人的延伸,可使生活镜头定格,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情感激励,感受成功是作文教学中的核心动力

学生刚开始练习写作时在情感上需要支持、赞扬、爱护,教师应以培养兴趣、感受快乐为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作文。

1.情境激励。

心理学实验表明,儿童只有在心境愉快的情境下,情感才真实,思维才活跃,想象才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文章自然才能写好。

“情动而辞发”。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应该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带入一种“我要写”的状态。教师可依据作文教学目标来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创造适合写作的“大环境”、“小气候”,诱导学生进入特定情景,触发写作的灵感和激情。比如:活动体会情境、实践感受情境、语言描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验情境等。

2.评价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获得这种快乐,才能激励他们在行动上的动力,对于作文的评价,尤其需要激励。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要精心挖掘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只要有可取之处,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可以通过给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如在班级或校园中开展佳作欣赏等,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让学生体验作文过程中的成功感,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感受成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形成内驱力,促进学生乐于表达、敢写真话,形成个性。

参考文献:

[1][美]Linda Campbell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4-51.

[2]李白坚.走向素质教育[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37-44.

第4篇: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正如著名文学家夏D尊先生所说的一样,如果教育没有情感和爱,就好像池塘无水,自然无法进行教学。要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爱,只有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活情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感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就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原本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化的图文,甚至配上声音,用多重感官刺激学生更好地学习,投入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花之咏》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各种鲜花的图片,同时还可以配上一些描写鲜花的歌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看,还有什么诗歌也是描写花儿的。运用这样的方法能够更加直观地将“花”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感受到花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渐引入到课文之中,告诉学生,想不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写“花”的,作者笔下的“花”有着怎样的形象呢?在这个问题的促使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多媒体课件使得学生在唯美的音乐和图片中对花之美有了直观的感受,他们的情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这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很快便理解,文章中的“我”实际上指的就是“花”,这是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由于刚刚欣赏过美丽的鲜花,学生们也沉浸其中,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文章中的“花”一般,对于文章的这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就多了一分理解和感悟。通过形象化的场景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他们投身到课文学习之中,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除了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等外,教师还可以用富有情感的语句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样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情感。

二、诵读联想,增强体验

通过诵读文章、揣摩词句、思考联想等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的内涵,更能够激活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充分调动感受,适当的联想更能够让学生有切身体验的感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三月桃花水》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通过让学生诵读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揣摩文章中的词句,然后说一说,自己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些句子,它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在诵读时要如何投入情感才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文字的美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且在诵读中感受文章之美,有的学生提出“作者将三月桃花水比喻成绚丽的朝霞,将洒在河面上的樱花比喻成水上的酒窝,这样的形象十分美。”,有的学生提出“作者将三月桃花水比喻成春天的竖琴,这种描写也很美”,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大家看看作者分别是通过什么感官来描写三月桃花水的,这样的描写给了大家怎样的感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领悟到原来在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除了可以运用视觉感官以外,还可以运用听觉。教师可以进一步告诉学生:“不管用的是什么感官来感受,都要有一颗敞开的心灵,这样才能够感受到这种美。”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和联想,说说自己曾经看见过怎样的美景,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描写出来,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增强体验,进一步激活情感,用切身感受和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感悟到文章中的情感因素。

反复诵读,细心揣摩,联想感悟等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让他们调动情感,充分地感受到文章的深层次意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活动,拓展感悟

新课标要求教师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使用语文,可以有效地开阔视野,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激感,活跃学习气氛,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但是事实上,作业的形式可以是不拘一格的,用开展课余活动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情感。学习《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完成一个课余作业,作业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让学生拜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其他的家中长辈,然后感受他们为自己付出的爱,尝试为长辈做一些事情,然后将自己这一天的生活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还要和课文《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文章联系起来,说说自己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文章带来的亲情感受的促发下,真切地感受了一番亲情的伟大,让他们的感悟有所扩展。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其他形式的活动,例如在学习了描写风景的文章后带领学生郊游,学习了反映历史的课文后参观博物馆等,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感受,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受生活的魅力,感受文字的韵味。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教学的视角放在课堂上,更要放到学生放学后,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参加各种课余活动,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读课文,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扩展,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

一、引入审美情境,感受形象美

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基本上处于感性阶段,他们往往缺少审美的有意注意和审美经验,审美对象的选择随意性强。在所有的审美对象中形象美是最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的,但他们对形象的理解常常是停留在浅表层次上,不能理解形象的意义。因此,引领小学生鉴赏性阅读,首先要为其创设一个形象化的审美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唤起他们有限的审美经验,感受其作品所描绘的自然图景的形象美。如在《卜算子・咏梅》的教学导入中,为了让学生对梅花有个形象的感知美,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红梅傲雪绽放图,同时播放王莉原唱的《红梅赞》,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红梅凌寒傲雪、努力迎接新春的情怀,为下面的对诗词的鉴赏奠定情感基础。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用深情的语言描绘梅花在各自心目中的形象。最后我用满怀激情的语言进行引导性的情境创设:“梅花,以其凌寒独自开、冰清玉洁的傲骨,备受文人墨客的赞美,那么一代伟人笔下梅花又是怎样的一种风采呢?”

从以上的导入情境中可以看出,情境的创设与引导在学生的审美感知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的优势,凸显了情境的直观性,再加上图画和歌曲本身的艺术美,使梅花形象美更加丰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得情境产生的激情效果得到了有效的维持,进而顺利地实现了情感的迁移。

二、唤起审美想象,感受情感美

鉴赏性阅读就审美角度而言,最本质的是要让学生展开审美想象,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鉴赏性阅读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唤起审美想象,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情感沟通和心灵对话。传统语文教学把诵读看成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认为只有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感的积淀和语文经验的顿悟。我认为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这一传统不能丢。当然诵读的方法可以有所创新,教师不能像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那样,只是自我陶醉式地诵读,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诵读,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的鉴赏性阅读,离不开诵读,没有诵读为基础,鉴赏就没有了根基,审美也就无所依托了。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鉴赏性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诵读变成美读,读出作品的“音美、情美、意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让朗朗书声成为孩子们精神律动的音符。如我在教学《卜算子・咏梅》时,在导入情境的有效引导下,向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诵读要求:①用一个适当的比喻表达出笔下的梅花,并说说它让你想到了什么?②把你所感受到的情感美,以“美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学生自由诵读后,指名让三位不同层次的学生个别读,师生一起进行讨论式点评,最后有感情地齐读。通过不同方式的“美读”,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多重对话中,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升华了情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了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朗朗书声中,学生不仅感受和再现了作品的情思美感,而且体验到了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三、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意象美

意象是古诗词之魂,古诗词之美突出地表现为意象之美。在古诗词鉴赏性阅读中,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形象感知,从而触发想象,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领会作品的主旨和意蕴,捕捉到古诗词的意象。

我在学生“美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词眼“笑”,然后进一步追问:“生活中的笑千姿百态,你认为这首词中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呢?”这样的开放性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笑”这个字的内涵,感受梅花胸襟坦荡、豁达大度、无私奉献的高贵的品质,品味作品给人带来的独特的美感。

学生通过意象的捕捉,对梅花的形象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我趁热打铁,再创设一个研读情境:“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一句写得最好,能成为名句流传?”让学生一边各抒己见,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从而完成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真实的自由的鉴赏。

在这个环节中,我成功地创设了两个研读情境,提出了两个开放性的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自由欣赏,自由思考,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了一种美丽的自由畅想。浸润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张扬,人格教育的审美目的也就在审美意象中形成了。

四、拓展审美情感,感受情意美

第6篇: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学构想

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美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同时加强学生对美学的感知是语文课教学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非常多引人入胜的优美语句。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仅要对文字本身的美给出相应的阐述和讲解,也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内容的美感,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拥有美学的构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小学语文美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所谓美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对其美学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去发展生活中的美,同时在生活中去感受真善美的思想。“小学语文教学,因其本身包含美感的特点,使它成为审美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小学语文的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中的美感教育因素

1.在自主阅读中感受美。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阅读是培养审美,激发学生对美学感知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时,主要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则需要学生通过耳朵去聆听,眼睛去阅读,嘴巴去朗读来感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去注意字里行间的寓意,同时关注作品中词句的运用,让学生慢慢体会文字中的美感。在语文课本中,有非常多形象生动的好词好句,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去体会。例如,在课文《燕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在阅读这一段时,学生脑海里都会出现一副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这种美好通过阅读来感知,感受文字的美,感受画面的美。

2.在阅读的分析过程中鉴赏美。在语文教育中,除了文字画面展现的美,还有特殊的美学表达方式,例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青松坚韧的高贵品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除了感受表象的美,学生更应该分析文章内容,感受文章主旨精神之美,用词上的斟酌,语句上的编排,这些都是美学的展现。例如,《梅花魂》一文中写道:“这梅花是我国最出名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在这段中,作者对梅花的品格进行了评价,即不畏严寒,不惧艰苦。学生在分析梅花品格的同时,真切感受到了梅花高贵的品格,同时引申出做人的道理,以此共勉。这同样是美学的体现,在作品的分析中,对其梅花精神做出鉴赏,去感受更深层次的美。3.在读写的训练中创造美。感受美,鉴赏美,最终目的都是需要创造美。创造美使得学生在审美能力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培养学生的美学创造时,第一步是说,即在朗读中体会作品的意境,透过意境的诠释,声情并茂地将作品进行朗读。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步是写。例如,从《找春天》中“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这样一段描写里,我们可以感受出春天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景象。在文章写作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美学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方式很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理解能力有限,且思维不够发达,因此,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主要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进行的。低年级的语文大多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以押韵的诗歌为主,所以这种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读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在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思考方式有了一定的进步,并且对文章的解读和分析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时,教师应该用更加形象直观的办法,不仅让学生理解字面上的美感,还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或者游戏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2.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让学生切身体验到语言美。在一部分文章中,作者会留下开放式的结尾,而这样的结尾会给学生留下更加宽广的想象空间。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更加深入的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些文章,画面感比较强,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成图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走出课堂,丰富视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且,课堂学习并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路径。所以,在语文课的美学教育中,学生更应该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美。例如,对于《西游记》这部书,由于大部分学生透过电视视频对该名著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所以在课外阅读时就可通过小说章节去感受各种奇幻的场景,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写。再如,在学习与春天相关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踏春,感受春天的气息。诸如此类,都是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去学习语言美,感知语言美。

四、结语

美学教育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热爱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在语文课中,文字本身就存在美感。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追求生活真善美的思想境界,还可以陶冶情操。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样也是一切学习的工具。通过语文教育中的美感培养,学生能学会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多角度去感受美学的存在。通过美学教育,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美学在小学语文的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温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学周刊,2015(12):60.

[2]王会英.刍议综合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1):133.

第7篇: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

关键词:品味语言;享受;审美;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74-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千古绝唱的诗篇,景色怡人的风景名胜,蕴含哲理的名人轶事,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享受美的乐园。我就此谈一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1.妙设巧引,诱发美的情感

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使主体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感知对象,从而产生审美的感知。

教学《老师,你好》、《我爱你,中国》、《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等诗歌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配乐诵读,用音乐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特别是在教学《我们爱你,中国》一课时,从季节变化,时间差,温度差三大方面概括了中国的幅员辽阔,接着又从物产、大好河山、名俗风情、古老的文化和改革开放取的成果五大方面,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文中不仅立意美,而且词、句也美,所以词美、句美、文美,中国更美,学生在品美的过程中,热爱中国之心已是美不胜收。

教学《长江之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词类课文时,可以把音乐带进课堂,优美的旋律,或雄壮或婉转,歌声在课堂回荡,学生的审美情感也随之萌发。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换言之,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级层次,需调动学生审美直觉力去感受作品的语言和形象。如像《烟台的海》《黄果树瀑布》《九寨沟》这类写景文,宜运用优美的语句引其入境,运用课件把学生引其入境,激发学生想读语文,想走近语文,学生们的情绪异常高涨,整堂课边看边学,美的景,美的情,洋溢着整个课堂。

2.大胆想象,感知美的形象

美和形象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语文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想象,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脑海中“活”起来,产生真切的感受,从而深刻地感悟文章的内涵,达到与作者心灵的的沟通、情感的共鸣。如我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运用课件让学生感受黄河波浪滔天的气势,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艄公在这样的河面上操着一只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破浪前行,会碰到哪些危险呢?有的说:“会被巨浪吞没。”有的说:“会被漩涡卷入深渊。”总之危机四伏。面对如此险恶的风浪,艄公的表现又如何呢?仔细读文,一个沉着、机灵、勇敢的艄公形象逐渐凸现;黄河主人的形象就越发高大清晰。

3.运用情感,理解美的实质

作者在反映生活时,必然伴随深厚的情感。诸如希望和失望、期待和忧伤、欢乐和痛苦、愉悦和哀愁、狂喜和愤怒、热爱和憎恶等等。美感是对美的感受过程中所产生的激情状态,因而人的情感上的反映是美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阅读教学中应当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来触感"共振",并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状态。

4.品味语句,深化美的感悟

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各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也可以借助朗读,启发想象感受画面美;借助朗读,披文入情,感悟情境美;借助朗读,反复吟诵,品味语言美,进而激起情感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形外,”的境界。如教学通过谈感受,听音乐,看画面,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活动多角度去玩味,感悟课文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最后在自己的头脑里构建完整模块,变“死记硬背”为“活记乐背”,得到美的享受。如《船长》一课,"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学生通过课件感受轮船沉没的镜头,通过配乐朗读再次感受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一心想到的是先救乘客,把救援妇女和儿童摆在首位,惟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这种精神震撼着船上的每一个人,当然没有谁会违抗他的意志,从心底升腾起崇敬之感,“伟大的灵魂”正是人们当时对船长的真切感受。船长的高大形象美自然流露于学生的感受中。

再如“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面对死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壮烈献身,完成了英雄壮举,对此教学学生谈感受,感悟文本塑造的形象美,在自己头脑中构建了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因此学生谁不由衷钦佩他高尚的品质美呢?

第8篇: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以下谈谈笔者的拙见。

一.作文要展现个性,展现个性化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对写作的内容和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的生活与经历,气质和性格,知识与爱好等都是互不相同的。这些不同往往影响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千差万别;对事物的感受认识千差万别;对文本的体味鉴赏千差万别;对不同体裁的好恶千差万别;对情感的表达抒发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千差万别决定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文体形式的多样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行规定学生必须用一样体裁,写一样的内容,抒一样的情感,论一样的主旨呢?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确定体裁;自主进行构思;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把握立意;自主决定篇幅。

二.作文要全面开放,促进作文教学与时俱进。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其实这也就是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策略,使作文教学与课程改革能很好地融合。

1.展示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的,囿于课堂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再现其亮丽的色彩。

2.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思想情感的开放。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里的“真情实感”,应是学生写作时的态度是否为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是否渗透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这一点上应该宽容些,允许学生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哪怕它们中有错误之处,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思想情感的开放。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将人格的形成(包括价值观的形成,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达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3.采取先放后收的方法,实现作文教法的开放。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即学习写作时不必强调种种规矩,让学生放胆去写;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首先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而不用人扶的勇气,此时什么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在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心理,让他们首先进行自主写作,不管文章长短,也不论文体怎样,先放开他们的手脚,激活他们的写作需求,使他们的文章真正成为思想情感的文字表现手段,再逐步地加以规范,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哪一种表现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文章样式,从而由此拓宽写作空间,最后掌握文章的多种表达形式,写出优秀的作文。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作文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决不能削弱、包办甚至取代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而必须充分尊重和启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写出独具个性的、内心的真情实感和主观感受。笔者认为,没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就谈不上写作的自主。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让学生自主作文并不断创新,就能找回作文的个性,使作文教学在课改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曹旭东,龙美蓉,湖南郴州市北湖实验中学教师。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陈述了作文教学之现状,接着分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改善作文教学现状。一.作文要展现个性,展现个性化的生活和思想情感。二.作文要全面开放,促进作文教学与课程改革融合。其中第二个方面又分三点进行论述,1.展示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2.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思想情感的开放。3.采取先放后收的方法,实现作文教法的开放。最后总结并展望预期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以下谈谈笔者的拙见。

一.作文要展现个性,展现个性化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对写作的内容和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的生活与经历,气质和性格,知识与爱好等都是互不相同的。这些不同往往影响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千差万别;对事物的感受认识千差万别;对文本的体味鉴赏千差万别;对不同体裁的好恶千差万别;对情感的表达抒发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千差万别决定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文体形式的多样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行规定学生必须用一样体裁,写一样的内容,抒一样的情感,论一样的主旨呢?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确定体裁;自主进行构思;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把握立意;自主决定篇幅。

二.作文要全面开放,促进作文教学与时俱进。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其实这也就是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策略,使作文教学与课程改革能很好地融合。

1.展示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的,囿于课堂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再现其亮丽的色彩。

2.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思想情感的开放。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里的“真情实感”,应是学生写作时的态度是否为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是否渗透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这一点上应该宽容些,允许学生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哪怕它们中有错误之处,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思想情感的开放。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将人格的形成(包括价值观的形成,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达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3.采取先放后收的方法,实现作文教法的开放。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即学习写作时不必强调种种规矩,让学生放胆去写;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首先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而不用人扶的勇气,此时什么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在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心理,让他们首先进行自主写作,不管文章长短,也不论文体怎样,先放开他们的手脚,激活他们的写作需求,使他们的文章真正成为思想情感的文字表现手段,再逐步地加以规范,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哪一种表现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文章样式,从而由此拓宽写作空间,最后掌握文章的多种表达形式,写出优秀的作文。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作文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决不能削弱、包办甚至取代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而必须充分尊重和启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写出独具个性的、内心的真情实感和主观感受。笔者认为,没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就谈不上写作的自主。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让学生自主作文并不断创新,就能找回作文的个性,使作文教学在课改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9篇:开学的感受作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学是人学是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但人们在论述时往往忽视文学的表情因素,本文从文学创作动机的发生、文学创作的过程、文学接受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强调了正是在富于表情性这一点上才使文学成为人学。

文学是人学,这是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在阐释这一命题时,一般认为包括这样三个方面:文学是人写的;文学是写人的;文学是写给人看的。这三个方面能够论证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但笔者认为这样一种阐释没有突出强调“情感”这样一个最使文学具有人学特质的因素。无论是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创作过程的进行、还是文学的接受以及文学社会价值的体现,都离不开情感的活跃,情感在整个文学活动中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学首先是一种“情学”,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文学才成为人学。情感的指涉对象是人,离开了人就无所谓情感,所以文学作为“情学”也必然是人学。

一、文学的创作动机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情感

谈论文学活动,作家创作动机的产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极其复杂,文学理论研究者们曾作过多种多样的解答,至今仍无一致的结论,但无论其原因多么复杂,情感因素无疑是促使其产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创作动机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情感。《毛诗序》中这样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指出了情感对创作动机的催生作用。刘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以及“蚌病成珠’的说法,同样强调了情感对创作动机的催生作用。当代评论家钱谷融先生曾经指出:“一个作家总是从他内在要求出发来进行创作的,他的创作冲动首先来自社会现实在他内心所激起的感情上。这种感情的波澜,不但激动着他,逼迫着他,使他不能不提起笔来;而且他作品的倾向就决定于这种感情的波澜朝哪个方面奔涌的;他的作品的音调和力量,就决定于这种感情的波澜具有怎样的气势和多大的规模。这就是 艺术 创作的动力学原则。”钱先生这段话十分明确地阐明了情感对创作动机的产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当然,我们这里的“情感”不是狭义地仅指喜、怒、哀、乐等一般的情感反应,而是一种由生活促发、积淀的审美情感。作家在其生活当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当他的所历所遇迎合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时,他会产生由衷的兴奋,有一种表达喜悦、展示成就的冲动。当他的所历所遇不符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时候,他会形成一种“心理缺失”,产生痛苦、悲愤的情绪,从而要不平而鸣,渲泄自己的压抑,形诸文辞,追求一种审美的超越,寻求心理平衡。这种表现喜悦和排遣悲愤的欲求就会形成一种特定情感,激发作家去展开形象思维,进行艺术构思,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曹雪芹在《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中这样讲:“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说:“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缤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不独令观者感慨零涕,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正是人世沧桑的感悟、儿女情长的体味促使他们产生创作的冲动。

二、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一种情感活跃的过程

刘碍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这样讲:“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列夫·托尔斯泰更是把艺术视作体验情感与传达情感的活动,他说:“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文学创作的过程说到底始终离不开情感的活跃。文学创作起源于艺术积累,而艺术积累中最重要的是情绪记忆。作家在进行日常的艺术积累时,一方面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获得外部世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用自已的多愁善感的心灵去获得情绪心境的聚积。在熟悉和把握周围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性人物的同时,还要十分细致专心地倾注于自已的内心情感世界,随时随地张开爱憎分明的情感之网,去捕捉人物身上和自己身上的情感信息,把深深激动了自己的人事情景,连同自己那神态独特、方式各异、色彩多样、力度不一的情感表现贮存起来,形成情绪记忆。夏中义先生在他的《艺术链》中说:“除手记外,作家主要是靠记忆来储存素材的。作家对素材的记忆不象背数理化公式或外语单词那样冰冷,而会伴生一种明显的情绪氛围。回忆不仅将作家带到当时、当地的往事里去,而且还会在这往事背景上抹上一层契合主体感受的情绪底色:忧郁的淡紫,恐惧的血红或令人羞涩的浅绿……有时发觉自己竟瞬间惜了,再记不清青梅竹马时小恋人的姓名,若干细节也淡得象一缕融人碧空的烟云,但决忘不掉那朦胧的面影和童贞时代的圣洁初恋。素材中的情绪记忆在某种意义上比表象记忆留下的痕迹更深刻。”作家在创作当中,会在特定情感的导引下,调动相应的情绪记忆,融人艺术形象。

作家在创作欲望的驱使下进人 艺术 构思,他在构思当中是始终处于特定情感笼罩下的,这种情感也就是促使他产生创作的冲动的情感,虽然它一开始是模糊的、难以言说的。正是在这独特的情感状态下,他才有可能产生灵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特定情感是灵感产生的基础。在这种情感状态的笼罩下,作家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把自己幻化为笔下的艺术形象,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形象当中,从而使形象具有了情感感染力。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中谈到明清感伤文学思潮的时候,这样评说《红楼梦》:“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过了千言语,大概也还有语千言要说,因此,本书倒不必给这个说不完道不尽的奇瑰多留篇幅,总之,无论是爱情主题说、 政治 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上述具有深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其实,正是这种思潮使《红楼梦》带有异彩。笼罩在宝,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不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啃叹么,”由这段论述我们再回想一下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慨叹,显然可以看出,曹雪芹在构思当中是始终处于感伤情感笼罩下的,正是在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下,作家才塑造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节,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情感感染力。

作家艺术构思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在思维中,情感起着一种导引和催化功能,从而使作家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在特定情感的导引下,作家在记忆中捕捉一个个可以酝酿成形象的感性细节,然后在那情感基调的感染和润泽下,沟通各种审美心理形式,驾驭为情感所陶醉的想象去构建有机完整的审美意象。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传达特定审美情感的过程。巴金曾经这样描写他三十年作时的情景:“每天每夜热情在我的身体内燃烧起来,好象一根鞭子在抽我的心,眼前是无数惨痛的图画,大多数人的受苦和我自己的受苦,它们使我的手颤动。……我的手不能制止地迅速地在纸上移动,似乎许多许多人都借着我的笔来倾诉他们的痛苦。”巴金先生正是在这情感的驱使下展开形象思维把那种悲愤和压抑融铸在其艺术形当中的。在艺术构思当中,情感不但是思维的动力,同样也是思维的主要成分,完美的艺术形象是在作家情感的汁液中浸透了的,所以曹雪芹才有“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慨叹。

三、情感感染是文学接受和文学价值实现的必由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