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韧性保险能力培育途径探析

韧性保险能力培育途径探析

摘要: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保险业应在解决好跨界融合、升维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实物标的与虚拟标的融合前提下,从系统韧性、结构韧性、过程韧性三个层面,完善韧性保险能力建设,推动保险经营模式变革、技术和服务创新,实现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韧性保险能力;培育途径;系统韧性;结构韧性;过程韧性

在国际金融监管的政策语境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往往与“韧性”一词相伴出现。“韧性”在英文中一般指经济或金融承受或适应外部冲击并从中恢复的能力。在2012年国际保险学会第48届年会上,国际保险学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了《保险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保险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提出保险是一个可加强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中介。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在重塑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韧性、提升韧性保险能力的过程中,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诉求、工作重点和基本原则,推动保险经营模式的变革、技术和服务的创新。保险业的韧性保险能力建设应在解决好“融合”问题的前提下,借鉴城市韧性规划建设理念,加强系统韧性、结构韧性、过程韧性三个层面的建设,切实提高承受或适应外部冲击并从中恢复的能力,从而实现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步。

一、韧性保险能力建设“融合”的内涵

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韧性保险能力的建设需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融合问题:

(一)跨界的融合。即从纯商业保险模式到商业保险加政策性保险的有机融合模式。韧性保险能力建设需要解决出发点的站位和认识问题,转变保险业的传统经营思维。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保险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应涵盖政府、企业和家庭三类主体,旨在改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消费观。亦即保险业的发展要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做保险,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做保险,从家庭客户体验的角度做保险。新时代保险既要厘清保险的经营逻辑、回归本源、聚焦主业,又要借助科技赋能和专业化能力,服务实业、服务人民。

(二)升维的融合。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发展,客户的保险需求呈现出碎片化、场景化、高频化、简约化、便捷化、低廉化等特点。科技场景和生活场景的融合,会不断产生更多的保险需求。互联网是升维的战场,“跳出保险做保险”,跨界进入相关领域的保险创新实则延伸了保险的服务半径。

(三)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的融合。大数据、云共享等新兴技术的运用为线上赋能创造了必要条件,而此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则客观上成为长期以线下业务为主的保险业拓展线上业务的催化剂。保险业应充分认识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有机融合的紧迫性,坚决摈弃运用新技术仅对传统的保险经营模式进行改良的短视行为。

(四)实物标的和虚拟标的的融合。当前保险业正经历保险标的以实物标的为主过渡到实物标的和虚拟标的共存融合。以虚拟标的为保险标的的保险产品承保的是被保险人对外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或者应履行的合同义务。信用、保证类的保险产品与责任类保险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承保的特定交易下对特定主体的责任通常是合同下的责任,而后者面对的权利主体通常不确定。

二、系统韧性保险能力的培育途径

(一)为互联网保险插上数字化“翅膀”。目前国内网民近6亿,但互联网保户仅有2.2亿。随着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信息消费主力,加之本次疫情使网络快速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老年人口渗透,互联网保险发展正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保险具有渠道、产品、服务三大核心优势。渠道优势表现在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的网销渠道可实现流量变现,依托于特定的互联网场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用户的保障需求;产品优势表现在以用户为中心,依托于互联网海量的用户数据,保险公司能够重塑产品设计方法、定价方式及承保风控模式;服务优势表现在能够提升用户购买保险的全流程体验,有效克服传统保险业的同质化、低效性、体验差等缺陷。

(二)做好统筹、规划和协调。从保险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看,保险愈益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保险业要分析市场需求,评估应对风险的资源是依靠自有的财力和物力还是借力,这就需要量力而行,解决好统筹问题。在战略层面,要制定明确的总体规划,将灾害的事后和不确定的社会救助和补偿机制,转化为事前和确定的保险赔偿机制;在战术层面,要区分阶段和侧重点,既要有结构性目标又要有阶段性目标,分阶段把握力度节奏和重点。如财险公司要合理把握车险和非车险的占比、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占比、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的占比,寿险公司要合理把握团险业务与个险业务的占比。

(三)以科技赋能推动保险经营模式变革。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手段在保险业的应用逐步完善,“保险服务定制化,保险定价动态化,保险营销场景化,保险理赔自动化”的保险经营管理新模式风生水起。如保险经营过程中人力成本耗费较高的核保、理赔和客服等环节,可借助智能机器人、智能程序系统来自动处理,提高保险服务效率,提升保险消费体验,降低保险经营成本,从而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三、结构韧性保险能力的培育途径

(一)优化保险公司产品的结构韧性。一要优化保险产品结构,对处于成熟期(饱和期)的产品加以改造升级,对处于衰退(衰落期)的产品及时予以下架或剔除。从目前看,财险业过于倚重车险及相关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亟须加强非车险产品的储备,丰富非车险产品“族谱”,进一步提升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应对能力;寿险业过于倚重储蓄型产品,亟须创新保险产品以增强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二要优化保险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经济补偿功能。保险业在全面参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通过“保险+”商业模式,不断扩大保险行业服务社会的范围,加强与各个有风险分散需求行业的有机融合,激发客户需求;充当各级政府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天然助手,放大公共资源的救灾效果,有效平滑灾害损失可能对当期财政预算产生的影响;利用区域保险制度,改变社会成员之间相对松散的关系,形成自治与互助机制。

(二)构建保险营销新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保险营销逐步从线下发展到线上,通过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有效激发营销员展业潜能。为此,要充分把握深化发展互联网保险的机遇,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加速产品营销的线上化。

(三)构建保险客户服务新模式。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拓展线上服务。基于线上销售转化率和平台产能的线上展业和线上获客,能及时满足客户的保险需求;基于大数据技术进行的客户“画像”,能通过对潜在客户的归类分析,为其精准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激发其下一步的需求,强化客户资源的价值挖掘,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最终使保险客户关系管理安全、高效和人性化。

(四)构建保险理赔服务新模式。传统的查勘理赔模式面临来自经营效率和客户体验两个方面的挑战,这种挑战具有显著的迭代特征。为此,要依靠科技赋能,探索发展社会化查勘模式和基于授信的客户自助查勘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查勘理赔服务的理念和体验,从而结构性地提高保险经营与服务效率。

四、过程韧性保险能力的培育途径

(一)培育风险韧性。必须建立智能化风险管理模式,增强险企的抗风险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风险是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此一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避险需求,通过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和产品的差异化定价,防止对风险的误判;二要借力大数据技术来扩大保险数据的获取范围并进行比对,根据即时数据对产品定价和承保政策进行有效调整。

(二)培育支撑韧性。一要增强物理设施韧性,如提高企业建筑物、网络等抗灾能力,完善重要信息备份,提升新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建立容灾容错机制等。二要强化预期管理和逆周期管理支撑,如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增强保险韧性的支撑。三要完善再保险支撑,扩大直保公司的承保能力,分散直保公司的经营风险,平滑经营效益和成果。

(三)培育组织韧性和合规韧性。一要组建专门的风险应对机构,及时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二要设置合规壁垒和“防火墙”,在产品开发、费率厘定、准备金管理等方面明确职业操守,在承保、理赔、保单销售以及保险资金运用等业务领域遏制违法犯罪行为。

(四)培育环境韧性。一要在监管部门的引领下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达成行业共识的基础上,共同防止发生道德风险和舞弊等问题。二要推动强化公众的自我防灾减灾意识,发挥风险管理的主观能动性,降低社会风险暴露水平,提高社会风险管理的总效率。三要通过深度参与社会治理,让各级政府部门逐步提升对保险机制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和.大数据时代保险变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2]王和.保险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

[3]缪建民.保险韧性的几点看法[R].首届外滩金融峰会,2019.

[4]石晓冬.城市规划与危机应对管理[J].城市与减灾,2020,(3).

[5]温怀斌.互联网财险非车保险产品的开发[J].中国保险,2016,(12).

作者:叶远航 温怀斌 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