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及建议

制造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低成本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企业想要获得低成本,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而成本核算又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出发,指出了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成本核算细致度不够、成本核算人员能力不足、间接费用和代工业务成本核算粗放以及成本核算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帮助制造企业做好成本核算,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一、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低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之一,企业想要获得低成本,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而成本核算又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见成本核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在真实准确地反映产品的成本构成和成本状况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地为产品定价、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等企业管理提供详尽的成本信息。由此可见制造企业只有实现了真实准确的成本核算,才能为成本管理提供有效支撑,实现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细致度不够,不能满足成本管理需求

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需要成本核算的支撑,但目前企业的成本核算主要以财务会计为主要服务对象,对成本管理的需求考虑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核算没有与成本管理打通,成本核算中缺少成本管理的基础数据。目前多数制造企业采用的是标准成本核算,材料和人工成本方面,材料定额、材料单价、工时定额和工时单价等信息比较齐全,但是制造费用的基础数据严重缺失,比如电费,固定电费的基本电容费、间接照明和直接动力的用电量、电费单价等信息,在成本核算系统中是看不到的,这样的成本核算无法有效支撑成本管理,如果采用业务的台账数据,成本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都会大打折扣。二是成本核算没有区分固定和变动成本。固定和变动成本的区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特别是成本决策,没有了固定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将寸步难行。

(二)成本核算人员能力不足,导致成本核算结果不可靠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本核算人员不了解业务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业务内容的变化情况,造成成本核算与业务管理脱钩。比如业务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成本核算系统中的人工和设备没有根据组织架构变动的情况进行调整,造成成本核算无法真实反映业务事实。二是成本核算人员不了解产品的盈利状况,只知道按照成本核算手册操作,对核算的结果不敏感,无法判定核算结果的可靠性;三是成本核算人员不了解核算原理,出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随着企业专业化分工的推进,成本核算人员的工作也在不断地细化,专业化的水平提高了,但是对于总体情况的把握程度降低了,造成的结果是成本核算人员只知道按要求操作,不知道操作的原理,出现了问题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三)间接费用分摊粗放,导致产品成本不精准

随着制造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制造企业与机器相关的折旧、水电费、维修费、机物料消耗等费用不断增大;另外,为了提升成本管理水平,制造企业增加了许多的成本管理人员。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带来了制造企业的间接费用比重大幅攀升。制造企业为了降低核算成本,通常把这些间接费用打包分摊到产品成本中,这种粗放的分摊方法造成了产品成本不精准,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四)代工业务成本核算粗放,导致成本数据失真

制造企业为了共享生产加工资源,车间之间或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经常存在互相代工的情况。代工业务的成本核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代工企业把代工产品视为自己正常生产的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其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同正常产品一样,这样的代工成本核算并不会影响到正常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另一种代工成本核算相对比较简单,代工产品领用的材料、产生的人工和制造费用不单独核算,而是直接计入正常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这样的成本核算会造成正常产品成本的失真,进而影响到正常产品的定价和成本管理。

(五)成本核算信息化水平低,导致成本核算效率低、质量差

制造企业由于对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高,在成本核算信息化方面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低,导致成本核算质量差、效率低。质量差主要表现在靠手工操作实现的各种差异的分摊方法过于粗放,造成成本数据严重失真。制造企业的差异主要包含原材料差异、半成品差异和库存商品差异,大型制造企业原材料动辄几万种物料,每个月半成品有数十万个订单、产成品有成千上万个订单,要实现这三类差异的准确分摊,只能通过信息化解决。由于信息化水平低,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只能通过手工方式简单地把这些差异进行总额分摊,无法精准到每个订单和每个产品,这样粗放的处理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成本数据严重失真。效率低主要表现在成本核算人员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成本核算和数据整理方面,在成本管理方面投入时间太少,不能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三、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改进建议

(一)根据成本管理需求对现有成本核算进行改造

目前制造企业成本核算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缺少成本管理的基础数据、成本没有区分固定和变动,无法有效支撑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针对此类问题,建议采用增加成本核算字段的方式解决,把各项费用的基础数据和固定变动项作为会计凭证的辅助字段录入,主凭证不显示这些信息,账务明细中可以查到这些辅助字段。比如在录入电费时增加明细科目、用量、单价、固定或变动等作为辅助字段,在进行成本分析决策时只需要调取该字段即可。

(二)成本核算人员要提升能力,增加成本数据的可靠性

首先,成本核算人员要定期参加业务的相关会议,及时了解业务的需求和变化,根据业务的需求和变化及时调整成本核算的方法,制定适合业务的成本核算方法,才能提供反映业务事实的成本数据。其次,成本核算人员要全面了解产品的相关知识。产品是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人员要了解产品的构成、成本的水平、加工的流程、市场价格、毛利状况等信息,具备了这些知识,才具备判断成本核算结果可靠性的基础。最后,成本核算人员要了解成本核算的原理,提高核算水平。企业要通过培训或轮岗的方式让成本核算人员了解成本核算的全流程和成本核算的原理,提高核算的水平。

(三)细化间接费用分摊规则,提高成本核算精准度

对于间接费用的分摊,有条件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制造企业建议通过作业成本法实现对间接费用的准确分摊;没有条件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制造企业,建议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路,先通过资源驱动因素把各项资源分配到车间,然后再根据作业驱动因素把车间的资源耗费分摊到产品。具体的做法是根据每个车间的用人数量、机器数量、耗电量、用水量等把资源耗费分配到不同的车间,然后针对不同的费用科目采用不同的驱动因素分摊到产品,比如人工成本的驱动因素是人工工时定额,修理费、电费、机物料消耗的驱动因素是机器工时定额,质量检验费的驱动因素是检验次数或检验时长等,改变目前打包分摊的方法,提高间接费用分摊的准确性。

(四)建立代工结算规则,保证成本数据与产品的匹配性

对于制造企业成员企业之间的长期代工业务,建议优先采用以产品销售的方式结算,即代工一方把代工产品作为自己的产品核算,让其按照与正常销售产品相同的规则参与成本核算,这样的核算可以保证成本数据与产品的匹配性。对于成员企业间的短期代工业务,为了节省创建物料清单、工艺路线等管理成本,建议代工产品消耗的材料成本在其他业务支出中单独核算,人工和制造费用由工艺统计出代工物料消耗的人工工时定额、机器工时定额等数据,然后根据代工部门不同费用的分摊标准计算出代工产品需要分摊的费用,结算给被代工企业,增加代工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同时冲减代工企业的相关费用,保证正常生产产品成本的准确性。对于不同车间之间的代工业务参照成员企业短期代工业务的处理方法,月度进行调账即可。

(五)提高成本核算信息化水平,提升成本核算效率和质量

要提高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信息化水平,首先要让管理层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从而加大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了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建议梳理日常成本和费用的归集、分配、月结、报表和指标出具等流程,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实现信息化操作,降低手工操作时间,让成本核算人员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成本管理上。为了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建议结合公司战略、商业模式、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等各方面的需求,制定出合适的、系统的成本核算方案分步实施,确保成本核算能够客观、准确反映成本构成和成本状况,满足成本管理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制造企业需结合自身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诸如细致度不足、成本核算人员能力不足、间接费用分摊粗放、代工成本核算粗放、信息化水平低等,分析根因,制定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案,为成本管理提供坚实的支撑,才能够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成本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玲.浅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7(11).

[2]卯婉秋.试析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8(16).

[3]王红芹.试析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控[J].纳税,2018(30).

作者:石志刚 单位:郑州科林车用空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