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工科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新工科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为了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活动,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工科的发展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然后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

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以支持新技术、新态势、新产业下的新经济发展。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经经历了概念诞生、系统发展等过程,随着新工科概念的提出,高校也需要对照新工科背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转型升级。新工科的出现给予中国大学特别是工科大学新的发展机遇,新工科的建设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沃土,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新意识,各个省市高校纷纷开展了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健全的制度和优良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活动。

一、新工科的发展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自从总理于2014年9月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以来,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创新创业已然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焕发全新生机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2016年首次提出了新工科概念。2017年初,教育部组织部分代表高校开展了两次深入研讨,明确了新工科的内涵,将新工科的内涵确认为: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1]。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后之后,全国高校纷纷响应号召,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相关实践、健全保障制度等方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我国工科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了解不够、认识不深,多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定位不明确、不全面,教育辐射度和受益面不够[2]。因此,当前许多高校虽然已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是其对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不重视,没有提出相应的对策,也没有对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对此,针对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困惑,高校应该瞄准前沿,继续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面对新工科背景做出积极调整,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学生提供科学系统、扎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为青年创业者保驾护航。

二、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体制不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较为缓慢目前,部分工科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足,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成效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片面化、形式化,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能力缺乏,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从轰轰烈烈的规模发展步入内涵建设的道路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各工科高校应当以经济转型与创新战略发展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围绕新工科人才建设诉求,构建工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在教育方面应始终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推动专业人才教育、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协同效应,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完善的工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学工作专业化程度偏低,创新创业教育部门独立性需要提升我国已进入构建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业化程度始终不高、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备等成了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教育对象层次化、主体多元化、载体多样化、指导持续化和资源拓展化程度不高[4]。部分工科学校目前存在的创新创业相关的体制机制,大多以学校其他职2020年7月能部门为依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导致其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相应部门监督力度不强、执行力薄弱,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源聚合。对此,当前各工科高校应当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与部门,逐渐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三)创新创业师资实践经验不足,对学生的指导客观把握能力有限在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有经验的师资力量的指导作用毋庸置疑。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部分仍然由校内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构成,大部分仅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具备一定的水平,而缺乏真正的创业经历,对具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群体的帮助甚微。而构建跨学科、跨学院、校内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可以给学生的在校活动与未来发展提供巨大的便利和优势。

三、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一)构建全面立体的教学体系高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从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三方面持续深化“三阶式”双创教育体系,推动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即以市场化为载体,融通校企资源,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智能管理水平;以国际化为依托,拓展中英创盟平台,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例如,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于2012年出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逐渐形成了全覆盖播种、个性化栽培、精准化扶植的“三阶式”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育人效果显著。因此,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专业基础、应用技术与学科前沿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工科高校自身优势,形成适应我国工科高校条件的相互融合的教学体系,才可以赋能创新型工程人才教育,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二)改善人才培育机制,优化工程知识结构体系首先,高校应创建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培养能够满足公司、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高校可以建设由学校、企业、政府协同培育人才的机制,促进高校学生适应新的创新创业的培养模式。例如,淮海工学院依托海洋学科优势,在合作单位中遴选了42名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师德高尚、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导师,建立了基地导师定期培训、考核和退出制度,更好地增强了专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培育机制的改进,高校才能实现兼具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人才的高效输出。

(三)增强教师引进与培训,打造高素质教学队伍高校应提前做好师资培养计划,加强优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引进。例如,为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燕山大学从2016级学生开始全面实行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学业导师制,在校内选拔资历丰富,有责任心的专任教师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同时在导师职责中加入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通过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学业导师管理平台对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进行管理和考核。又如,四川大学在校内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联合培养“双导师”制度,在学业导师基础上,建立由海内外知名企业家、高管和创业成功者等构成的学生创新创业联合指导教师队伍;鼓励和支持专业课教师通过培训转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

(四)融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构建工程实践教育大平台体系高校应围绕新工科的专业培养目标,从工程认知、工程能力、工程创新三个层次对学生展开实践培训,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实验能力与创新精神,并通过对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提供支撑条件。围绕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高校要通过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让企业高层次人才参与创新创业培养方案的完善过程。例如,北京联合大学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并通过与校外企业、机构等合作,开办“未来CEO•创业精英班”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训,共同培养具有企业背景的高校师资队伍,共同建设以工程理论为背景的实践型课程,共同建设以优秀工程师为背景的实验基地,以促进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行业经济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融合。

四、结语

近几年,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前往高新技术产业机构实习和就业,这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范畴狭小、质量差的问题,而且对于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发展前景的扩大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新工科的提出及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专业的重设和调整,高校从学制与培养方案上重新安排与规划,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该紧密结合这一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培训机构与创业孵化机构的有机对接。这不仅是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就业前景开阔的关键路径,也是国家实现制造业转型、创意性企业高发展的新机遇。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2017(3):1-6.

[2]张占东,姚利花.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8):31-32.

[3]梁冬松,韦宁照,石有总.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8(1):112-114.

[4]韩海青,钟硕.“1+3+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2019(3):42-44.

作者:葛慧林 周庆文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