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的艺术设计课程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的艺术设计课程研究

摘要:“新工科”是我国高校工程教育为适应世界经济产业变化而作出的改革举措,作为新经济下的新型工程教育,要求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跨学科发展。在此大的背景下,本文以“新工科”的理念为线索,运用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来,按照跨学科、应用型人才思路,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模式,为社会服务。增强课程知识联结,深化教学改革,实现通识教育、学科交叉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使其更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规律和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工科”;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一、“新工科”建设的开启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产业带来很大的变化,制造业首当其冲,将会成为各国经济未来竞争的前沿。美、德、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相继做出了战略部署,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2.0”“一带一路”等重大部署,主要解决产业与科技的重大发展问题。加入竞争潮流,推动传统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教育部以此为契机,举行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研讨会,形成“‘新工科’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文件,提倡以跨界、创新为特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这样战略的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程教育提供人才支撑,也为下一步的工程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高校应该主动调整教育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迎接全球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到来,为培养新型工科人才,提升我国社会产业升级与发展做出变化。于是“新工科”概念应运而生。

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的新理念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造成人才质量的缺失。

(一)学科壁垒,限制艺术设计人才知识体系的拓展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更多是专业学习,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专业培养方面,大多数院校仍然强调传统型的技法教育,以造型和设计基础及专业三大块为主,而相关学科知识涉及太少,知识体系不完整,远远达不到创新融合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其次,由于招生政策上重专业、轻文化课的特点,以及专业划分过细等原因,造成专业之间隔阂严重、知识面狭窄,限制了艺术设计知识的全面性。

(二)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呈现模糊性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人才的优劣就落在课程设置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同时展上呈现出模糊性,课程建设落后,学科体系创新不够。专业课与基础课、通识课、技能课等缺乏规划,课程科目多,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教学内容单一,实践应用能力和对新技术的拓展不足。导致教与学出现较严重的脱节。直接影响了专业设计的水平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传统教学方式束缚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教育方式陈旧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力,老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学习,课程教学设计落后,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新意识认识不足。在现行的艺术类升学体制上,过于强调专业成绩,直接造成学生在文化学习能力上的欠缺,综合素质偏低,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沟通能力。老师在教学中把艺术设计教育当成一门技能课,图形语言表面视觉化的训练较多,造成培养目标不清晰、知识体系不完整,忘记了设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性教学滞后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高校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大部分的老师学历高、有理论知识,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对艺术设计这种要求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把握不了。也有一些学校要求教师追求科研,或要求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对教学缺乏热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风格的形成。此外,高校由于盲目扩招,部分师生比例失调、教师一岗多职、大班授课等,甚至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新工科”背景下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新工科”的理念给教育带来了新思想,艺术设计专业应该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探索符合现代艺术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新培养模式,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学习“新工科”理念,促进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加强创新思维培养,培养对美的洞察力,克服由于招生政策产生的影响。依托新工科的新理念、新培养模式,强调跨界融合创新教育,着重逻辑思维的突破训练。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技术性的创作和创意活动思考的同时,加强对创造美的认知,将内心的感悟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加强通识教育和跨界交叉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通专融合、跨界培养”的思路促进人才培养,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要求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交叉融合和跨界发展,打破单一的学科和专业界限,向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方向发展,构建新的艺术设计体系,让学生在广阔的哲理空间中享受设计教育。用实践教学带动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根本,包括手、脑、耳、眼、口等多方位的训练,加强信息、产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协同育人,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艺术设计教育责任共同体,力求多元、多维度发展,推动艺术设计创新创业的提高。

(二)用跨学科学习方法来构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新通道

传统的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图形、造型、色彩学、空间学等几大类知识,更多的是用形象思维。加强跨学科学习,培养用工科思维去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构建艺术设计人才的新方向。1.跨学科交叉培养的构建。艺术与文理工科交叉学习,理工科课程具有较强的理性,学习的是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运用逻辑思维理性地解决问题;文科的感性思维与艺术设计相对较为接近,能帮助我们提高想象力、阅读和理解能力,能给予艺术设计增加深厚的底蕴。比如,一句话或一首诗,可以成为一幅画面,就能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不一样的意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对理工科知识的学习,相互结合更能改变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比如,人类对新材料探索、人机数据产品、智能制造等都是艺术和科技结合的产物。因此,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既要有想象力,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从多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与通识课程融合的培养。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它能构建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以创造力培养为前提,学生需要广博的知识才能保证其知识结构完整,需要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等方式全面学习。另外,通识教育还能弥补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以及对不同知识点的衔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艺术与实践应用学科交叉培养。实践性是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要加强实践育人,可从校内和校外实践搭建平台,校外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可聘请设计师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编写实用教材、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等,在校内建立创新团队、增加实践项目,建立综合创新平台。把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媒体、数码技术、3D打印等最新技术运用到艺术设计教学中。2.构建专业交叉学习模式,培养大艺术设计理念。首先加强本专业内的宽口径学习。整合相关课程,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率,相互衔接,淡化专业教研室,完善院系内选修课的模式,让专业之间深度融合。比如完成一个产品宣传,就把标志设计、包装设计、摄影摄像制作、海报设计等课程作为板块来教学,形成专业一体化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把教学内容多样性、适用性、连贯性等统一考虑起来建设。3.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还涉及其他方式。如弹性学制、大类招生、跨界培养、融合产学研教、转专业、主辅修、搭建创新平台等。还需加强慕课、网络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等方式的学习。

(三)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打造产学研融合新平台

前两年,国家提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推动了创新创业的新高潮,也激活了高校产学研教的热情。以产业需求为平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完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以实践一体化为出发点的协同育人组织机构。让艺术设计学生能运用完整的思维,把创意通过实物展现出来,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还可以采用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创客、工作室教学等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学生中心”,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养成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深度和分析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构建健全的知识面。同时,加强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的选择方式。让教师更多地定位在引导者的角色,重在传授知识,制造学习氛围和学习方法、方式上。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主体,科研是教师完善自我和教学提高能力的源泉,要二者有机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同时,重构教学关系,让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打破思维定势,加强创新思维训练,从全新的角度去完成艺术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创造力。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将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成果融入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风。例如,将人文社科课题的“麦草画的应用研究”结合到艺术概论和工艺美术史等课程进行教学,能拓宽学生对民间工艺知识面,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增强了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再如将素描的基础教学课题研究成果与专业紧密结合,增强了知识的厚度和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可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案中,同步前进。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让教师成为学习的推动者。

(四)提升教学质量体系,探索建立评价管理新机制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保障,倡导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1.建立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学生是教学质量的主体,也是教学和管理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建设和评价最具有客观性,一个好的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能决定教学的成败,它必须结合学校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形成具有学科优势、特色鲜明的专业。在培养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加强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比如启动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与实践教育的融通;搭建移动教学平台,推进导师制、辅修、双学位制度、促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

2.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是保证教学工作顺畅,教学质量体系完整的组织工作,要求多部门相互协调和监管。课堂教学质量在监控系统中占据首要位置,保留传统的督导、领导、同行听课监管体系,增加学生督导组、行业专家组等机构,发挥学生督导组和专家组特定优势,采取听课、查课、评教评学、测试、质量跟踪、信息公开制等形式。还需点到面、主和次等机动灵活的检查体系,落实问题的收集和反馈,探讨教学改进等并提出修改意见。实践教学考核和质量监控体系的优化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极其重要,把握成果导向考核的特点,抓住行程式考核这条线,突出跨学科的兼容性。以授课教师为主导,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学界和业界专家参与考核等多种形式结合,强调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做到考核的客观公正。同时,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的工作管理,做到围绕市场教学的学习考核模式。客观的评价监控体系能促进工作,而教学结果是反映教师成绩的重要依据,而多点运用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教学检查及教学管理,采用报纸、网上新闻、校领导信箱等途径,实现数据的采集、管理、查询、分析与上报的功能,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再由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分析和准确评估,提出建议予以答复。

3.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力,而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评价的方式很多,更多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如网评和学生信息员评教,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评价的客观性,而学生信息员重在提供教学过程的动态信息;督导团是一个专家团体,能帮助老师改进问题,并将处理意见送至教务管理部门处理后由此再反馈到执行部门。教研室评价和教师互评两块,从某个角度来说,同行评价可能更深入,需要从师德形象、教学任务、教学规范、教研活动、业务进修、科研等全面进行。另外,考试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必须确保考核方法和成绩的公平公正,做到以规范、调整教学为考试目的。

4.加强教学辅助与服务系统建设。高校的教辅和行政服务部门往往不被人重视,也非常重要,其任务是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突出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严格规范的管理、快速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是对这些部门的基本要求,也对教学的基本环境和学校的氛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校园网络管理、教学设备及实验实训室、学工、后勤、图书馆、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等保障系统,还涉及到教学系统、办公管理系统、考务管理系统等,可借用校园网、大数据、微信、线上线下、定期质量报告,立足数据分析来为学校服务。

四、结语

历史多次证明,每次工业革命都能推动教育的变革,围绕新工科形势下工程教育的高校学科建设体系是今后一定时期内各高校教育工做重要任务。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发展的契机,通过分析总结新工科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推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新思路,实现以社会产业为需求导向,加强通识教育和跨学科交叉融合,保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谭嫄嫄,魏加兴.面向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特色专业教材建设思考[J].艺术百家,2011(z1):368-370.

[2]“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复旦教育论坛,2017(1):10-11.

[3]鲁晓波,严扬.建立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2001清华国际工业设计论坛暨全国工业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1.

[4]邱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力培养创新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5]张海生.“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价值向度与预期效果[J].湖北社会科学,2017(9):167-173.

[6]薛成城.怎样提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质量[J].消费电子,2013(16):178.

[7]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17-24.

作者:张伟 单位:武汉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