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移动微课程教学的成人教育实践研究

移动微课程教学的成人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高校慈善工作信息化平台是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取更多校内外资助资源,并进行个性化资助的网络操作平台,它是社会和时展的产物。本文构建的高校慈善工作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慈善工作信息共享、指导普及、交流互动、评估有效和工作便捷等功能。加大平台安全投入、加强信息化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丰富平台功能应用模块的内容和加强平台的宣传监督力度,对于提升贫困生资助工作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校慈善;信息化平台;贫困生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剧。作为继续再教育重要形式的成人教育,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地契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实现泛在学习环境下自主学习,促进学员更好地发展。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往往倾向于搭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让学习者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认知。而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个体差异性很大,工学矛盾突出,如果将现有网络教学资源简单迁移到移动平台,无法很好地解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偏重于利用琐碎的时间开展学习,“碎片化”的学习方式,短小精悍、质量高的微课程更受成人学习者的欢迎。随着移动学习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关注,应用面也越来越广,如何实现移动学习和成人教育的无缝对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移动微课程教学适用于成人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以手机和平板设备为代表的移动端已经成为第一媒体。我们项目组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被调查者每天都会利用移动端学习或资讯浏览的占总被调查者87%以上,而剩下的13%则在平均3天左右的时间也会进行移动学习或资讯浏览。同时,用移动端进行每天聊天的几乎为百分之百。从使用时间来说,移动端的使用已经远远超过了PC互联网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关键媒介。其次,成人教育学员多为在职人员,学习欲望强烈,学习目标明确,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工学、家学矛盾明显,学习时间不稳定。移动学习方式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利用移动互联网,学员可随时浏览课件,有效缝合碎片化时间以进行学习。再次,微课程教学所营造的主题鲜明的“生态学习环境”能更好地帮助学员掌握课程内容。微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资源,也不简单等同于微课,它并非简单地将课程内容微小化,而是将资源、作业、互动、反馈等集一体的课程体系。微课程资源容量小、重点明确,适合学员进行碎片化学习;微测试有利于知识点的巩固;互动与反馈的便利性则方便了师生间的讨论交流。

(二)速课平台与成人移动教学的契合性

在目前众多的移动教学软件中,我们选择爱班网速课平台来实践移动微课程教学,主要基于该平台的特色功能与成人教育需求的契合。速课为在碎片化时间内进行系统性学习提供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很好地解决了移动学习零散无系统的缺点。它既注重课件的短小精悍,又可实现资源的体系化,将教学内容、作业、互动、反馈等集为一体,兼具碎片化和结构化功能,将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点结构化展示的特点与移动碎片化教学的优势合二为一,是移动教学的优质平台。每一次微教学以单一课程呈现,包含微课件、微测试,平台自带师生交互与课程评价功能。教学周期结束时,结合教学反馈与课件评价,所有微资源经过再次整合,合成包含完整课程体系的统一教学课件。同时,课件的制作、师生的交互兼容PC端和移动端,兼容安卓、iOS等主流系统,极大地方便了教师操作,与成人移动教学需求高度契合。

二、成人教育现状与移动微课程教学设计

(一)成人教育的现状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重要特点之一是“学导结合”。学校通过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教学、教务管理队伍的组建,给学员提供全程学习支持服务,教师基于教学设计对学员进行导学,学员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最终修完课程。这一过程中,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学员自主学习的特点更为突显,因此学校对多种媒体资源建设更加重视。但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学习资源的完善而来的是到课率的大幅度下降。成人学生对面授课的重视性降低有多重原因,如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目标异化、网络资源易获取、通讯沟通便捷等等,但假如疏于管理放任学生自学就会出现平时不学习、临考抱佛脚的现象。因此如何顺应需求,改革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优质的移动微课程教学是值得成人教育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不少机构、学者对成人移动学习和移动微课设计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实践,但有些照搬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强调全面的、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有些则因受到设计开发工具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满足成人学习对微资源的需求,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设置存在缺陷,比如课程内容缺乏有效的组织结构,展现形式单一,缺乏教学效果实证评价机制,移动终端兼容性不足,这些都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创新空间。

(二)移动微课程教学设计

课题组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基于泛在学习的环境,以面向学习对象为课程设计出发点,从认知负荷的角度进行课程模块设置,在分析成人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碎片化,师生交互移动化,学习成果自检及时化,教学效果评价多维化.1.前期准备开展移动微课程教学前,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以及对移动学习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确定微课程主题。学习需求主要指该批学员是基于何目的来参加学习,是知识的拓展与提升,还是仅以考核通过为目的?学员原有的知识基础如何,移动学习水平怎样,是否能满足教学需求?每次能够或愿意花多长时间来进行移动学习?这些前期的调研都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微课程设计。基于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可以明确该学习周期的微课程主题,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时间的长短、自测题的难易与题量等,努力满足各层次的学习需求。2.教学设计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员的具体情况,我们可将所授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单元,各单元独立制作成微课程,并充分考虑学员的认知负荷来安排教学。调查问卷显示,6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移动学习资源的推送频率为3天一次为宜;50%以上的人认为,单次授课时长在15分钟左右,40%左右的人倾向于10分钟左右。这些都符合人的记忆容量范围,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85%以上的调查对象建议设置自测环节,通过3到5题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课件呈现形式上,85%左右的人认为图文与声音相结合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平台自带交互功能则是学员寻求解疑的首选渠道。因此,我们在移动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上,主要实现的是在15分钟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周两次的课件。首先,我们对各课程单元进行分析,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处理,设计制作符合学员学习需求的课件。每个微课件都设置导学目录,方便学员快速了解课程结构,把握课程重难点。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即便学习过程被打断,再次进入课程的时候,也能根据导学目录迅速定位,更好地满足了碎片化学习的需求。课程内容上做到导学简明迅速,课程主题明确突出,重点讲述逻辑清晰,课后布置3到5个测试题,内容覆盖所授课内容,难易度兼顾各层次学员。教师根据答题正确率,生成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微课件的最后一个模块为互动与评价,支持评论提问、测验投票等多种互动功能,师生间能及时沟通,学员间可协作学习,教师据此进行有效学习管理,开展教学评估。

三、《中国法制史》移动速课教学实践

课题组选择《中国法制史》作为试点课程,分析对比试点课程和普通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介绍

中国法制史内容丰富,覆盖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文化主要的发展变化过程,存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史书记载。对学员在文言文及历史学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就内容和实践指导作用来看,其地位略显尴尬,尤其与民法、刑法等课程相比较,学员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明显较低。如何在移动微课程教学中改变这个局面,是我们试点过程中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移动微课程教学的具体实现

目前在成人开放教育中所使用的《中国法制史》教材共分为十四章,以18周为一学习周期,平均每周进行两次移动微课程教学。根据前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习者的智能手机使用率已经达到100%,对二维码的识别扫描功能都能够熟练操作,这使得依托于通过二维码进入速课平台的移动学习环境的硬件条件已经成熟。80%的被调查者每天都会浏览移动资讯,对移动学习持积极态度,这些给我们移动微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国家开放大学和宁波电大的在线教学平台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资源,将这些现有的优质资源转化成移动微课程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重点要做的事。教师首先根据历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大纲要求,将课程内容按不同历史时期分解为十四部分知识点,每一部分选择2到3个重点进行微课程教学,每一个微课件主要包括课程讲解、课后自测和评价反馈三个模块,如基于教学需要,增加“课外扩展”模块,对课内重点进行延伸说明。微课件在表现形式上,文字、图像、视频可自由组合。教师在学期初统筹安排好本学期的微课程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过程的推进,逐一制作微课件,利用学校的信息群发系统链接或二维码,学员打开后即可进行微课程学习。以“明清的法律制度”这章为例,“明朝的司法制度”列入微课程教学计划,考虑到明朝司法制度的特殊性,我们制作了一个既包含文字材料,又加载了知识拓展视频的复合型微课,图文与声音并茂。在导学目录中,各要点逐一列出,学员可快速检索定位所需内容。测试模块中,教师布置了5个自测题,学员完成提交后,即可查看答题结果和解析。而在速课后台,教师查阅到该微课程资源的浏览率为80%、测验的正确率为80%,综合评价为4星,可见该知识点学员的学习情况良好,课件评价良好。在一个教学周期里,《中国法制史》课程共进行了30次移动微课程教学,教师通过后台数据统计,及时掌握了学员的学习情况,根据收集的学员评价与反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进一步整合完善。期末将30个微课件整合为一个大课件统一,学员可按目录随时进行查看,巩固整个课程内容。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速课平台的移动微课程是泛在学习环境下的优质教学资源,既能满足学员的自主学习,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面授课时,教师将《中国法制史》的微课程课件进行投影,可直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种多用途的微课件深受教师欢迎。与课堂教学或是传统在线教学相比,移动微课程教学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习方式灵活,速课平台制作的微课件因其导学目录特色,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更为方便,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系统性学习,大大缓解了工学矛盾,学员普遍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后台的数据统计更是证实了这一点。

四、移动微课程教学实践反思

(一)课程资源的完善

课程资源是教育的地基,课程资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我们的移动微课程教学实践中,翻转课堂的运用,教学知识的传授,学员能顺利开展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依赖于优质的教学课件。但这里所说的优质不等于深奥,成人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之间的区别要求我们更多地考虑学习对象的需求来进行课程设计。所以,整合现有资源,制作适合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需要我们在课程资源建设上不断努力。在微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考虑不同学员的需求,力争做到不同知识层级的学员都能从中汲取所需内容。同时,在测试环节,也需要有难度区分,让课后测试能真实反映学习情况和层次区别。在以《中国法制史》为试点的移动微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严谨的教学体系,专业乃至抽象的概念定义,与时俱进的法律资讯,都给我们的微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资源使用率的提高

尽管移动端已经成为用于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关键媒介,但在成人学习者中仍然存在对移动学习认知的不足和操作能力较差的群体,教师的课程内容没有得到利用,学习资源建而未用,使用率不高。因此,成人学习者的软件操作能力有待加强,自主学习习惯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评价机制多维化

目前对移动微课程教学的评价,主要建立在学员的反馈以及期末考核分值的高低上,学员的个体评价反馈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受到个人喜好影响。仅凭一次期末考核来判断教学效果,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所以,让评价机制多维化、指标科学化,也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四)教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从目前成人教育的情况来看,移动微课程教学通常视为对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随着移动学习需求的加强,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课程资源的完善、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资源使用率的提高、多维度的评价教学,这些都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简单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对知识的选择,选择学习者需要的内容,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做好引导工作。让学员在碎片化时间里仍能得到系统性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化零为整”的积累转变。结束语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移动学习以其丰富的内容、便利的方式、低廉的成本,为大量的成人学习者提供了更快更方便的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已逐渐成为成人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需要对教学环节进行更好的设计,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共同促进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临英,晋欣泉,杨曼,王运武.基于移动APP的微课程资源优化设计研究[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6).

[2]刘长海.微课程: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新途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2).

[3]孙立新,乐传永.成人教育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趋势[J].教育研究,2015(6).

[4]徐和平,吴小建.移动学习应用与成人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5]姜玉莲.基于微课程构建开放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3)

[6]黄冬梅,陈宏.国内微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J].成人教育,2015(6).

[7]田嵩,魏启荣.混合云模式下移动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14(6).

[8]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9]詹霞,常汉杰,陈勤.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10]向曙曦.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移动学习设计与实践[J].当代继续教育,2015(2).

作者:王彬 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鄞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