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的构建与对策

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的构建与对策

1传统建筑专业群内涵式发展的迫切性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关联上下游数十个行业,具有宏大的规模集聚效应,对我国GDP的增长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传统建筑隶属建筑大类,兼具文化属性,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不可匮缺的一部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官式建筑和民族、民居、礼教建筑相互交织、渗透、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营造文化,积淀着炎黄子孙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自1982年我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以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特色民族村寨得到了迅猛发展,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4座,历史文化名镇312个,历史文化名村487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建筑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又响应国家宏观战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培养优秀的传统建筑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那么在“双高计划”的推动下,高职院校传统建筑专业群应如何实施专业布局、加强内涵建设、破解发展瓶颈、激发创新动能,需要深入研究。

2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的构建路径

从报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双高计划”,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完成了顶层设计,描绘出了宏伟蓝图,布置了各阶段的目标任务,绘制了具体行动指南,“双高计划”进一步定性量化,将专业群建设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关键之举。高质量专业群是迈入“双高计划”的基本条件,成为评价高水平高职学校的核心要素和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发力点[2]。传统建筑专业群立足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而传统建筑以砖木为主材,采用木构架承重,其核心是木作技术。传统建筑专业群的拓展应瞄准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造、现代仿古建筑的兴建、现代木结构的推广,探索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耦合发展,以传承文化、弘扬艺术为基础,以乡村振兴、支撑发展为宗旨,深度挖掘内生动能,积极推进内涵式发展,实现自我认知的再出发、内涵提升的再出发、创新发展的再出发[3]。

2.1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宗旨

高水平专业群必须把握市场脉搏,引领改革、支撑发展,才能焕发活力,获得政策支持和社会认可。传统建筑专业群重点面向古建筑的修缮、仿古建筑的兴建、民族风情建筑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应以服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建设,提升民族村寨乡村振兴战略步伐为宗旨,融入区域经济、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的传承创新,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促进地方产业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1]。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和灵魂,民族风情建筑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应重点保护,促进传承。

2.2贴近市场,精确聚焦人才需求侧

传统建筑专业群以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为主题,以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造为基础,围绕传统建筑和历史遗存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以砖木为主材,但传统建筑专业群的拓展和高质量发展不能局限于以砖木为主材的木构架形式,应与现代木结构、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装配式建筑关联耦合,拓宽发展空间,贴近现代建筑市场,更好地支撑产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历史文化名城中许多历史遗存的传统建筑遭到损坏,亟待修缮;以钢筋混凝土为主材的现代仿古建筑不断壮大;民族特色村寨的传统木构建筑或砖木组合结构在长期自然条件的侵袭下破坏严重,传承和保护的数量迅速下降;重建的混凝土装配式仿古建筑也越来越常态化,给传统建筑专业群拓宽了发展空间。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应瞄准市场,紧跟时代,适时进行专业教学与社会培训的动态调整,契合区域经济,以满足供需平衡,支撑发展的宏观战略。

2.3筑牢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坐实双主体育人模式

职业院校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团队、完善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科研基础,传统建筑企业则拥有准确的市场信息、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环境和推广数据、与工程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实习实训场地。职业院校传统建筑专业群的构建和发展与从事传统建筑作业的企业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学校和传统建筑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传统建筑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传统建筑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2.4突出专业优势,促进内涵式发展

传统建筑专业群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开设数量并不多,但因为它承载着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使命而必须存在。传统建筑专业群围绕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造、现代仿古建筑、民族风情建筑及现代木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开展专业布局,培养木工、泥工、油漆工及现代结构中钢筋工、混凝土等技术技能工种,工艺要求高、涉及范围广,尤其是传统木作技艺复杂、造型别致、传力科学,形成了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奠定了我国建筑史学的基石。要想构建起高水平的传统建筑专业群,就必须加强机制创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契合行业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引进高级技术人才,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完善教学设施和场地,促进内涵式发展。

3构建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面临的若干问题

传统建筑需要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造已是当今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构建高水平的传统建筑专业群,就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优化群内专业,使专业群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从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是传统建筑专业群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2],但在发展过程中还会面临诸多问题。

3.1内涵式发展的经费问题

构建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不仅需要掌握行业最新理论和先进技术,能够洞察行业发展趋势的高水平的专业群带头人和教学科研团队,还需要适时进行更新完善各项服务教学的硬件设施。行业专家的聘请,教师团队的继续教育,实习实训场地的提质改造,仿古模拟项目的搭建,设备的购置,耗材的补给,需要大量费用开支,费用从何而来?来源是否充足?这关系到内涵式发展的成效。

3.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学非所用与用非所学的情况时常发生,其原因是学校的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常常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变化,导致学生就不了业、企业招不到人的现象发生,严重浪费教育资源,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的构建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至于如何才能洞察行业的发展趋势,则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加速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内涵式发展,并对各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吻合。但是理念形成了,具体操作也不是一蹴而就。

3.3高级技术人才流动问题

构建高水平的传统建筑专业群,需要拥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具有广阔视野的专业群带头人。从调研结果来看,高校教师往往理论知识扎实而实践经验不足,其原因是学校教师的入编门槛很高,一般高职院校以硕士研究生为最低要求,双高计划高校则把门槛提到985、211的硕士,甚至博士。如此高理论水平的教师面对高考只有300分左右(总分750),甚至通过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学生,能跟他们讲些什么?高深的理论他们听不懂,也不感兴趣;跟他们讲实践操作,这些高学位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只不过身份由学生变成了老师,但匮乏社会实践和操作经验,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水平上课中基本派不上用场,而学生所需要的他们又给不了。要构建高水平的传统建筑专业群,显然更需要技艺娴熟的技能操作大师,以培养学生具体操作能力,可是高水平技能大师从何而来?如何畅通学校和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流通渠道,实现高级技术人才资源共享?

3.4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双高计划”,大篇幅强调关于校企合作的内容、要求和举措。就传统建筑专业群而言,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成为专业群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从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许多校企合作成效并不明显,纯属摆设,流于形势,企业参与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意愿并不强烈,往往是学校一厢情愿。为什么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为什么企业对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不积极、不主动,俨然一副事不关己旁观者的姿态?

4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是专业群创新发展的关键之举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举措。校企命运共同体以双主体育人为原则,不能仅依靠学校单方努力。传统建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首先是服务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然后才是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企业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应当承担人才培养的义务。政府不能包办,政府也不能以奖励的方式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而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如企业资质审核、项目招投标与校企合作企业关联,促使企业主动与职业院校建立联系,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承当人才培养的义务,促进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成功构建,将对专业群建设的资金来源、区域经济发展和传统建筑培育基地的构建、高级技术人才的流动和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构建、专业群内涵建设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1畅通建设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的资金来源

建设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需要切合市场变化进行师资培训、仪器设备更新、实习实训场地改造,资金消耗很大,必须有充足的经费,并确保资金来源持续可靠,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突出强强合作、多方参与,扩大资源供给,构建起政府主导监督、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策划实施,集抓共管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校企深度融合。第一,发挥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传统建筑企业已有的设施设备条件,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的要求,也为专业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减少学校资金的二次投入;第二,分享国家政策红利,促进转型升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4];第三,围绕传统建筑专业群建设实施校企协作,以服务求发展,积极筹集社会资源,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4.2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传统建筑培育基地的构建

传统建筑作为国家历史文化遗产需要进行可靠保护与传承,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最强说服力,许多传统建筑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为了让传统文化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利用其独特的文化优势,结合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创新传统建筑专业群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5]。构建传统建筑培育基地是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实有效之举。通过构建传统建筑培育基地,一方面促进校企组建区域职教集团,有利于强强合作,多方参与,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1]。通过实体运行模式进入专业教学改革和推广领域,实质推进协同育人,使企业的资源、权益、责任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形式逐步与高职教育融汇、“智汇”,共建共享职业教育,使得校企间的效益、利益与公益产生同频共振,实现“1+1>2”的“一体双赢”成效[5]。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与培训服务的一体化,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建共管企业职工培训中心,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岗前、在岗和轮岗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校企合力打造区域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品牌[2]。

4.3促进高级技术人才的流动和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构建

构建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模式是切实可行之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应当由有学术权威、学科影响的专业群带头人,教学能力强、研发经验足的骨干教师,发展潜力大、业务基础牢的青年教师与行业企业大师名匠共同组成的团队。促进校企高级技术人才的双向流动,构建起高水平教学团队既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实现双主体育人的根本保障[6]。行业企业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紧贴生产实践的技术能手,学校有行业权威专家、创新的科研团队。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将畅通高级技术人才流通机制,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传统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便于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到学校兼职任教。

4.4推动传统建筑专业群内涵建设与发展

传统建筑高职教育提高有效供给的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质量,关键在于专业群、课程和教师队伍。构建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需要以课程改革为引擎,在组织变革、标准制定、课堂效率几个方面下功夫,推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7]。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有力推动传统建筑专业群内涵建设与发展。

4.4.1筑牢高效的组织体系

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建设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双重改革,将对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安排、组织管理带来深层次变革。从教学组织维度看,要关注专业布局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调配等;从管理模式维度看,要关注教学团队组建、对外合作服务、组织建设机制等。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即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通过强强合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吸纳中小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4]。在职教联盟框架下成立校级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设立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4.4.2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的构建与创新应契合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围绕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造和仿古新建进行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技术技能操作等专业知识的传授,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促进教师与技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依照工程作业模式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实践教学,推动课堂革命。

4.4.3促进规范标准的制定

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才能高起点与企业共同开发达到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产业先进的技术元素、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产业的发展要素融入专业建设之中,并为之配套相应的教学资源、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5]。促进学校根据产业技术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产业文化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及产业发展对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建立起合适的规范标准,促进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恰当地运用。

5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传统建筑,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风格独特、造型别致,凝聚着我国历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由于传统技术人才稀缺,工艺失传,民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水平传统建筑专业群的构建应以引领改革、促进发展、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契合市场节奏,加速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内涵式发展,保障传统建筑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平衡。

作者:李辉政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