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祠堂建筑特点与技艺解析

祠堂建筑特点与技艺解析

本文作者:陈玲玲 单位: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土木工程系

祠堂建筑结构与样式上体现了宗祖精神和宗族伦理,高超精湛的三雕技艺更是使祠堂建筑成为雕刻艺术的殿堂,历经数百年仍令人叹服不已古人精湛的建筑技艺和创造力。

祠堂建筑特点

徽派建筑号称“古建三绝”主要是祠堂、牌坊和民宅。其中祠堂建筑主要以木构架为主,以砖、木、石为原料。祠堂建筑中立柱和梁架一般用料颇大,且注重装饰。其中横梁中部略微拱起,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涂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梁托、爪柱、叉手、雀替、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祠堂建筑精美的装饰和三雕艺术体现了它所传承的封建伦理比如儒家的忠孝节义、科举功名等理念。

徽派古祠堂建筑一般为三进,以徽派民居式和徽派天井廊院式为主,第一、二、三进分别称为仪门、享堂、寝楼。仪门门楼多为气势恢宏的“五凤门楼”重檐歇山式建筑。门楼后是一个较大的天井,中间铺设石板,两边空地则种植楠柏或桂花树,天井两侧建造成回廊。享堂是宗族祭祖举行祭祀礼仪活动的重要场所。寝楼主要供奉先主牌位。由于徽州地区多山少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不可能营建宏大的殿府式建筑群。于是徽州商人将大量金钱和心血投入到建筑内部的装修和雕刻上,使得这些外观素净的高墙深院内繁复精巧的三雕建筑构件装饰作品也日益登峰造极。

“三雕”技艺解析

中国的民间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品类繁多,主要有石雕、木雕、砖雕、竹雕等等。而徽派建筑中的三雕艺术在中国诸多民间雕刻发展史中可谓独树一帜。徽派建筑中的三雕艺术起源于宋代,要判断三雕的年代,其“繁复”的程度是一个最明显的标准。明处时三雕雕风略显拙朴粗犷,以平面淡浮雕为主;明中叶以后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成为主流;到了清代后期,透雕、凹雕、线雕、多层雕刻得到充分发展,在一件小小的作品中,镂空层次可多达十余层,亭台楼阁、花鸟虫鱼、人物生活集于同一画面,凝聚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建筑技艺。

砖雕。徽州砖雕使用当地所产的质地坚细的青灰砖,经过精致雕镂而成,其制作极为考究,除了要用特制的水磨青砖之外,还需经历构图“打坯”、精雕“出细”等工序。其刀工、技艺被誉为“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砖雕广泛地应用于门楼、门罩、八字墙、镂窗、民檐、屋顶、屋翎、神位龛座等,使建筑典雅、庄重、富有立体效果。民间色彩是砖雕图案传递出来的视觉盛宴,主要记载的是花草动物和民间生活故事,诸如“梅、兰、竹、菊”“打金枝”等。它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使“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

木雕。木雕取材以柏、梓、椿、银杏、杉木为主,一般在徽派建筑中通过梁架、斗拱、雀替、栏板、窗楹等表现出来。宗教人物、民间故事、花鸟虫鱼、江南民间吉祥图案等是木雕的主要装饰图案。徽派民居建筑前庭喜建“商字门”,以栋梁和雕塑巧妙组合,形成一个类似“商”字的造型。此外,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内,有雕工精美的木雕屏门隔扇,更以前门楼两根门柱气势磅礴的雕工堪称现存明代木雕的代表作,分别满雕着“九狮滚球遍地锦”和“九龙戏珠满天星”,细腻而精致。

石雕。石雕取料青黑色的黟县青和褐色的茶园石,徽州出产的石料特别适合雕刻,主要表现为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浮雕、透雕、圆雕是主要的雕刻手法。祠堂、民居、寺庙、塔、牌坊等的门额、栏杆、花台、漏窗、柱础、照壁、水池、抱古石等为石雕的主要表现部位。石雕漏窗最能凸显这一雕刻艺术的雅致。初春时节,院墙上的漏窗与满院芳菲相互印衬,如诗如画。同时,徽州牌坊也是石雕艺术的活化石。

结语

徽州地区万山环绕、林木资源丰富;丰富的水系带来大量精土,成为烧制青砖的必要材料;徽州地质构造复杂,盛产优质石材。与此对应,徽派祠堂建筑多为砖木石结构,为三雕艺术提供了登台献艺的大舞台。在中国漫长的重农抑商的历史岁月里,徽商在明清富足之余要在社会和宗族中立足,就必须捐输于族,至此,徽派祠堂建筑得以一掷千金,大兴土木,成为光宗耀祖,彰显奢华的当代徽派建筑博物馆。也因此,大批优秀的徽州工匠已经被培训出来,随着徽派建筑的崛起,雕刻造诣更是日益深厚,传承人手中的刻刀,正在雕刻着一个属于三雕的新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