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说祠堂与民间的公共生活联系

浅说祠堂与民间的公共生活联系

1祠堂

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为化民成俗,统治者允许民间联宗立庙,从此各地纷纷建立祠堂。北方历代多战乱,宗族组织不够发达,宗族性血缘村落较少,祠堂建筑也不兴盛;而南方长期稳定,宗族势力十分庞大,各村多聚族而居,经济上也较为富有,大小祠堂遍及各村。除了祭祀祖先之外,祠堂也是宗族议事和婚丧大礼的地方,属于本宗族内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因此在祠堂内演剧敬祖兼及族人娱乐也成了普遍现象。祠堂演剧对于江南农村的宗族内部公共生活来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演剧是祭祀祖先的供品,而在祭祀盛典和修宗谱等宗族活动中进行戏曲表演则还有借演戏维持安静、满足人心的功能,以免人多序乱。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在各姓宗谱中比比皆是,余姚《沈氏宗谱》中提到“设筵演戏,首敦春祀之典。世世子孙,各尽诚敬”,绍兴《陈氏宗谱》中提到每年冬至的时候要在宗祠前演剧一台,宁海清潭孝友堂宗祠也有规定,每年十月演戏五台。宗祠演剧为乡民的生活增添了欢乐的色彩,也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除了四季祭祖以及族人娱乐的原因之外,祠堂演剧在江南乡村中被当做教化和家族管理的手段,在族人违反族内禁约时常常以罚戏作为惩罚手段。安徽歙县大程村的《受祉堂大程村支谱》中就提到“堆贮物件,纵放猪牛,作践宗祠社房者,罚戏一本”,在祠堂中演戏既惩罚了触犯村规的村民,也教育了其他族人。正因为祠堂演剧在宗族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明清以降,江南乡村宗祠中建设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2江南祠堂

江南一带现存明清时期的古中,属于祠堂的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江西乐平一地现存的400多座中大部分均为祠堂;2006年国家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浙江宁海有10座入选,其中7座属于祠堂;而嵊州现存108座古中也有一半以上属于祠堂。由此可见,祠堂构成了江南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祠堂的格局多采用中国传统合院式布局,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享堂、寝室,享堂是举行祭祖仪式的地方,而寝室则用于供奉祖先牌位。作为祭祖的供品,戏曲表演通常正对着享堂进行,因此修建的也是坐南朝北,设置于门厅明间之内,或者突出于门厅与享堂围合而成的天井之中,正对享堂。这样一来,天井、正厅以及两厢都成为观戏的场所。为了拓宽观剧场所和区分观众的身份,也时常会在两厢建设看楼,看楼上为女眷、儿童,看楼之下则为男性观众。宁海岱胡村的胡氏宗祠更是在与正厅之间设置勾连廊,以三连贯藻井覆盖与正厅之间的天井空间,勾连廊下成为男宾观剧场所。随着戏曲演出在宗族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祠堂的观剧空间也在不断扩大,甚至拓展到了祠堂之外。江西乐平的祠堂中有一种类型被叫做晴雨台,分为两面,一面向内对着祠堂的享堂,一面向外对着祠堂外的广场,晴日在露天广场看戏,而雨天则在祠堂内看戏。这种晴雨台的设计面向广场的一面装饰华美,而面向祠堂的一面则较为简单,显然以晴台为主要演出空间,这样一来祠堂也就不再受到祠堂内部观演空间的局限。乐平涌山镇敦本堂、浒崦都属于晴雨台这种类型。伴随祠堂公共活动范围的扩大,部分最终在建筑结构上脱离了祠堂,成为独立的建筑,江西乐平村落中常见的万年台就是从祠堂中分离出来的。嘉庆五年修建的乐平戴村谱堂是最早从祠堂中分离出来的万年台之一,与祠堂大门面面相对,中间隔着广场。虽然离开了祠堂,但是还具有身离魂附的特征,不过这种转变使得祠堂真正转变成了乡村公众的娱乐场所。

3祠堂用途

祠堂除了通过戏曲表演祭祀祖先、凝聚族人之外,其修建工程也是族中重要的公共性事件,修建经费或者通过祭田租金收入,或者通过人丁摊派。宗祠的修建象征宗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关系着宗族的荣耀,作为宗祠中的组成部分也往往成了重点装饰的部分,因此乐平、宁海等地区不少的祠堂往往在修建中极尽工巧之能事。乐平浒崦程氏祠堂为晴雨台形制,采用传统牌楼样式,三间四柱三凤楼两硬山,明间升起三重楼,檐下斗栱五层,梁枋上有上百幅戏曲故事的绘画,内外通体敷金,极为华丽。而宁海岱胡村胡氏宗祠设有三连贯藻井,台面上的藻井采用螺旋式,以16个龙头状坐斗向上重叠,第二个藻井用八卦盘香式,以八龙八凤形的坐斗逐层升起,第三个藻井则是圆形,井口分为内外两道。三个藻井造型各异,不仅极具装饰功能,还能够起到拢音和扩音的作用,梁枋、雀替、斗栱、牛腿等部件也均有各色雕刻,刀法细腻,纹样生动。除了神庙、祠堂之外,江南明清还有街台、河台等多种其他形式,均在乡民的公共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村民娱乐、聚会、祭祀、议事的重要场所。而其楹联、雕刻、彩绘不仅增添了的华彩和生活情趣,也起到了劝导和教育的作用。

作者:薛林平 单位:安徽传统戏场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