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财务风险管控下的高校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管控下的高校内部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各大理论界和金融界以将内部控制作为其最关注的话题。在国家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下,高校为了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正不断进行对内控制度的完善。但目前高校内部控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内部控制环境差、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风险意识不强、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薄弱等问题。如果高校想彻底解决内部控制的种种问题,就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环境,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度,加强对高校经济活动的事前处理、事中和事后处理控制,建立决策和信息披露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的机制。

关键词:财务风险;高校;内部控制;防范措施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国对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努力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因此,我们对高校教育的改革越来越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对高校的扩张发展、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发展进行更高层次的改革。相应地,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也大大增加,近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单位管理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加强了单位风险防范意识。2016年4月,为了针对高校财经业务的特点,教育部办公厅专门研究且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虽然此指南只对指定高校印制,但对普通高校的指导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集约型发展的过渡期,高校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巩固早期高等教育成就的关键。

二、高校内部管控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关系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因为学生所缴纳的学费有限,当学校在面临着新校区建设时,都会遇到大规模举债的问题,而负债运营给学校的发展和正常运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预防便成为了学校十分关注的管理和控制环节,这就是所谓的内部管控。内部管理控制是高校财政管理的核心,是内部管理的重点,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高校的内部控制是否合理决定着高校的风险程度大小,内部管理是否正常决定着高校各项活动的是否正常运营。同时,随着高校逐年扩招,政府部门对高校建设的投资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要求高校急需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便于项目的跟踪和监控。经费占比重越大,管理好系统能降低金融风险。此外,内部管理控制和财务风险防范主导人员是财务人员,高校中财务管理人员相关工作的严格控制能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因此,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和金融风险是协调统一的。

三、高校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所面临的问题

因为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和金融风险是协调统一的,各高校便采取积极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希望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可以避免各类财务风险,达到高校健康、科学的发展的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内部控制的良好状态,从各高校案例分析中,可以总结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大概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由上面可以知道,内部控制的科学构建可以防范高校在运转过程中发生财务风险问题,为高校实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然而,大多数管理层并没对内部控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他们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的事。或者有些管理层领导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作为学科领域的专家,通常是在按惯例和旧的管理方法下。他们很难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创新,以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对上级文件被动执行水平的内部控制。每所大学几乎者没有全职或兼职的内部控制领导机构。在这些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高层的领导不够独立,领导权力高度集中。由此会导致职工代表不能充分参与学校管理,评价管理职能的绩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2.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在管理机制方面还比较传统,导致高校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系统、不合理、不协调。这主要表现在控制范围狭窄,通常内部管控局限于高校的会计中,内部控制系统的管理在其他部门中的职能有着很大的局限。十八大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和起点,自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颁布后,所有高校都筹备内部控制建设的具体实施策略。虽然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是一套以系统管理和系统管理为基础的科学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往往滞后于内部控制。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足我国高校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很多案例表明,资金的无偿性导致高校管理中对财务风险的监控和防范意识欠缺。在高校快速扩招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也不断出现。很多招标中虽然有专家的参与,但专家只是参与演示,其主要还是部门负责人缺乏经验,在项目投资决策和经济活动的风险意识不够,往往缺乏足够的评估和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投资活动。控制效果的实施是非常小的,首先,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相对简单,往往局限于一个问题上,而不是风险防范系统和综合;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面对现实问题时,要考虑到人的本性,要避免系统的实施,这就使得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达不到预期或理想状态下的效果,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足的一个表现。执行力不足还和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完善高校内控制度,降低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1.建立财务风险实时监控制度和财务状况预警机制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内部环境是否健康,需要完善各种制度。想要合理地规避高校财务风险,并且将财务风险指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必须在内部建立一个高校财务状况预警系统。这个高校财务状况预警系统是可以实现财务风险的及时预测,监控财务管理的各项环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未能对风险情况做出及时的预测,导致学校即使存在着重大财务风险问题也不能给出相关的防范措施。由此可见,如果高校中存在这种风险实时监控制度和预警制度,那么高校就可以借助这个系统对财务系数做出预测分析,及时评估财务风险,使得相关人员可以随时了解校内的财务状况和潜在风险,并分析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给出相应对策,将学校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承受范围之内。2.落实校内财务风险问责制度建立问责制度,主要是为了防范经济责任风险。高校在学校内部推行财务管理人员经济责任问责制度。切实增强了学校关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通过落实风险责任问责制度,有效避免了学校关键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几率。并且,高校还可以实现责任分级制度,加强学校内部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通过实施问责制对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做到具体分工,规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真正地实现“人人各尽其责、各尽其职、分工合作、相互制约”的目的,有效地控制高校的风险防范系数。3.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为了减少经济犯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是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系数的重要举措。选用适当的财务人才有利用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对财务人才的选用,选用的人员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观和诚实性,能力强,对审计委员会、组织架构、管理理念等熟悉。只有在选用财务管理人才时注重他的综合素质,让他充分准确了解财务防范制度,才能够为构建健康的内部调控氛围发挥最大的效果,使得高校内部防范措施切实可行。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必须要选拔出具有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强的财务人员,借助财务防范体系对内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最大限度地避免经济犯罪的现象发生,降低经济犯罪的可能性。4.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信息沟通机制在高校内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就需要先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高校的风险状况进行识别和控制,进一步对学校管理者的业务成绩进行评价,这可以促进管理者的精益求精。在高等院校内部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并做出决策。第一,内部控制应注重全员性,高等院校的所有成员都应参与到风险管理活动中,全体成员共同防控风险,将风险限定在适当的范围内。第二,针对高校的活动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负债管理、不动产资金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经济活动来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评估分类,全领域全方位进行风险防控。第三,为了践行实事求是,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一套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科学地对相关风险进行预测、管理和控制,切实做到风险的全过程防控;高校应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内部控制机制,建立有目标性的风险防范体系,针对执行结果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监督,评价控制的完成情况,并根据控制结果制定下一期的控制计划。因此,高校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应当努力让全体各个部门和教职工都参与到内部控制活动当中。高校还要有效地整合校内的网络资源,整合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财务、教学、科研、学生、图书馆等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短时间内的数据和信息共享及内部控制。然后,在数据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全校或者多校的自动信息控制系统。资金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财务风险角度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地防止财务危机等问题。但是,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财务管理的加强是一项全面的工程,健康的内部控制机制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机构对内部控制机制有着不同程度的建设和不同程度的方式。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内部控制机制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强化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财务风险实时监控制度和财务状况预警机制、落实校内财务风险问责制度、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信息沟通机制,同时避免金融风险,通过国际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提高大学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郭志丹,唐淼,何丽.财务风险管控下的高校内部控制研究[J].当代经济,2017(01):6-7.

[2]张玉红.高校内部控制缺陷及完善机制研究[J].北方经贸,2013(01):15-17.

[3]雷振华,邹果.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务与会计,2014(10):23-25.

[4]王文华.规范内部会计控制防范高校财务风险[J].会计之友,2011(01):31-34.

作者:赵聚辉 王贺 魏晓慧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