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中国茶叶历史地理演变

浅谈中国茶叶历史地理演变

一、唐宋时的发展期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黔州都督府改为黔中郡,牂、应、庄等州均降为羁縻州。这说明在天宝元年以前,这3州一直是经制州,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还将黔州都督府设在庄州,后来因为唐朝对其的统治力减弱,才改为羁縻关系。虽然当时贵州省北部有好茶,但是也不能说明位于南部的牂、应、庄等州没有好茶。因为陆羽在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才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限于当时的情况,他只考察了贵州省乌江以北朝廷控制很强的经制州,对于南部的羁縻州未能考察是情有可原的。再者,唐代的羁縻州对唐王朝有朝贡及出兵助战等义务,因而牂牁朝贡次数就很多。如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等牂牁都遣使朝贡;贞元七年(公元791年)授牂牁首领赵主俗官,原因就是褒扬他年年朝贡不绝;且牂牁从公元791年到公元813年朝贡7次。在这些次数众多的朝贡中,贡品很可能包含了茶叶。因为贵定云雾茶的民间传说《鸟王》中提到,云雾茶是个宝,唐朝时皇帝开始下令向苗家征收贡茶。因此,黔南州在唐代很有可能出产好茶,而且加工成土特产进贡朝廷。宋朝也规定各地的羁縻州都要向中央定期朝贡。据不完全统计,宋代贵州各族统治者向中央朝廷朝贡达70余次,经常朝贡的有牂牁、南宁州等。在这些次数众多的朝贡中,黔南州也很有可能贡茶。

二、明清时的繁荣期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的移民进入经济相对滞后的贵州,带来了包括茶叶生产在内的先进技术,不少地方茶园出现乔木、灌木、花草3层生态系统模式,茶林间作和茶粮间作等模式,黔南州的贵定县云雾镇等地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代于土坎、田边地角种茶树的习惯。这段时期,茶叶在黔南州农副业生产中占有一定地位,各种贡茶相继涌现。据《明统志》记载,当时的贵州府县皆产茶。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副都御使张鹤楼曾视察都匀团山茶区。都匀毛尖明末已为贡品,深受崇祯皇帝喜爱,因形似鱼钩,被赐名“鱼钩茶”。都匀的布依族和汉族的民间传说《都匀毛尖茶》、《熙春和贡茶》等也描述了从明洪武年间开始都匀每年都要贡茶。而明代《贵州通志》则记录了定番州(如今的惠水县)所辖各长官司和金筑司(如今的长顺县)三年一贡交茶税的情况。在清代,贵州省除威宁之外,各县都产茶叶。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所编的《贵州通志》记载,当时的龙里东苗坡及阳宝山产茶,当地人大多加工技术不好,使得茶味不佳,但也有部分采茶芽后进行精加工的,味道不错。现在贵定云雾区的关口寨还保存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立的一块贡茶碑。另外,《清一统志》记录了独山的苗族以茶为生业。独山兔场镇沟山茶,其细毛尖早年曾作贡品进京,又称为贡茶。还有,据民国《都匀县志稿》记载,在清乾隆年间,都匀的牛场一带有官办茶园。而且都匀的“鱼钩茶”在18世纪末由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的商贾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取,经广州运销海外。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所编的《定番州志》记载,当时的惠水产茶,当地人常常等到“芽老五寸方采制”。清乾隆《黔南识略》则记录了当时的福泉有茶叶生产。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所编的《广顺州志》也记录了当时的长顺生产丛茶。

三、民国时的兴盛期

民国初期,贵定、都匀、独山为黔南州茶叶的主产区。据民国《贵定通志》记载,“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最有名”。云雾山产区主要是仰望一带的上坝、竹林、长寿、排上、山寨、中寨、高寨、石门、关门等十余寨。民国《都匀县志稿》则载,都匀各地都产茶,以水箐山(今团山一带)的茶叶最好;1915年巴拿马赛会曾得优奖,运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1916年《独山县志》记载,高树、苦丁茶、甜茶皆野生,俱不敌园茶,园茶中以高砦(今水岩乡高寨村)最好。1946年贵州省政府曾责令独山县政府购上等高寨茶赠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到民国后期,黔南州茶叶生产更有一定规模,据解放前的中央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湄潭实验茶场调查,年产10t以上的县全省有17个,其中黔南州有都匀、独山、贵定、瓮安4县。5解放后的反复与快速提升阶段

四、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反复与统管阶段

1.茶叶生产表现为波状上升解

放初期,黔南州茶叶生产迅速发展,总产量从1949年的53t上升到1956年的130t。茶叶主要采用手工加工法,有烫、晒、烘、蒸、炒等方式。1954年黔南州拨给都匀县新城区团山茶农生产队水力推动制茶机1台,1957年团山乡购置采茶机。1960年前后由于粮食歉收,茶叶也减产,1961年总产量只有123t。其后外贸部门对茶叶生产进行扶持,支持社队办茶场,扩大茶园面积,全州各县市都有规模较大的国营茶场。1963年都匀茶场购进成套绿茶加工机具,开始机制绿茶。到1966年全州茶叶总产量达250t,“”期间又减产到165t。20世纪70年代初期黔南州茶叶生产有所恢复并扩大,1976年黔南州茶园面积达2447hm2,总产量为691t。同年,以都匀茶场进口采茶机18台为标志,首次推广机械采茶。其后,由于新茶园发展过快,技术力量跟不上,流通渠道不畅,使茶叶生产下滑,1978年全州只剩茶园1400hm2,但因为技术水平的提高,茶叶总产量增至939t。这一时期的都匀毛尖茶成为黔南州茶叶精品的代表,被日本皇宫用来宴请世界名流,1971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曾向总理提出用一架直升飞机换25kg都匀毛尖的要求。1976年都匀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80年前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主要精力集中在粮食生产上,致使茶园面积缩小,茶叶产量不断下降。1983年以后,由于执行中央多种经营的方针,茶叶产量逐年上升,总体与20世纪70年代后期相近。1989年全州茶园面积1667hm2,茶叶总产量达977t,且部分县市的茶叶质量仍然得到了保障,如1982和1983年都匀茶场生产的“鱼钩”牌都匀毛尖茶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1982年独山高寨茶被评为贵州省十大名茶。1986年贵定云雾茶被《中国名茶研究》载入中国名茶史册,1988年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并汇入国务院编写的《中国名优产品名录》。这一时期,罗甸上隆茶厂红茶加工获得成功。

2.茶叶贸易实行统购统销

在收购方面,20世纪50年代实行全国统一的供销社专管经营,60~70年代改由外贸局专管经营,执行购90%留10%的政策和茶叶奖售政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准在集市、生产单位、茶农中收购。这一时期收购的茶叶主要是初加工制品,有细毛茶、青毛茶、红毛茶、粗青茶、边茶、炒青茶和烘青茶;成品茶以绿茶为主,数量较少。1981年茶叶业务改由供销社负责生产、收购、调拨、内销和出口货源的组织,出口部分由省土产公司负责,州外贸部门每年只收购少量出口茶叶。1988年以后出口茶叶由贵州省土产公司直接供应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不再通过州外贸部门。在销售方面,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国家的政策是保证出口外销,保证外事礼茶,照顾特别需要,剩下的内销。因此,国营、集体单位在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后需要出售茶叶的,只能卖给国家指定的收购单位,不能进入集市出售。个人在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后需要出售茶叶的,应优先卖给国家,剩下的也可以进入集市出售,但必须持有收购部门的证明才行。1972年以前黔南州所生产的茶叶都是内销。1973年都匀茶场以烘清茶为原料加工成各种级别的成品绿茶,经过上海茶叶公司出口到摩洛哥和日本,4月初制成新型的都匀细毛尖出口到英国和美国。1977年黔南州生产的青毛茶还经过广东省茶叶公司精加工成普洱茶出口到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3.20世纪90年代后的快速提升阶段

1990年黔南州茶园面积1687hm2,总产量955t,产值380万元,占种植业的0.2%,成为黔南州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1991年黔南州开始执行都匀毛尖茶地方标准,机械炒制绿茶开始在黔南州普及。1998年黔南州将茶叶列为全州八大支柱产业之一。这段时期,黔南州茶叶的贸易完全放开,且因为质量优异多次获奖。其中,都匀毛尖茶获得国际金奖1次,国内名茶奖1次;贵定云雾茶获得国际金奖2次,国内名茶奖2次。进入21世纪以来,黔南州的茶叶生产加工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到2009年,除了福泉、荔波、龙里3县(市)外,其他9个县(市)的茶叶面积均已超过667hm2。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1800t增长到2009年的4285t。截至2009年底,黔南州有茶叶企业3746140余家,茶叶品牌10余个,以都匀毛尖、贵定云雾贡茶、上隆绿茶、玉水毛尖为主。产品在省内市场占有率为28%,省外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南京、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区。茶叶产值从2005年的近0.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近5亿元。为了加强对茶叶产品质量的监督,2001和2009年黔南州对都匀毛尖茶地方标准进行了2次修改,2005年获得“都匀毛尖茶原产地证明商标”,2007年制定了都匀毛尖茶无公害种植管理规范。至2010年都匀毛尖茶作为黔南州茶叶的代表,获得国际金奖5次,国内金奖6次;2007年都匀还获得“中国毛尖茶都”称号;2010年入选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名录,获得“中国世博十大名茶”、联合国礼品茶、指定用茶等称号。2010年都匀毛尖茶叶品牌还通过“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成为全国范围内的11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品牌价值9.6亿元。

作者:张文磊 董桂花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