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介即讯息在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媒介即讯息在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摘要:近年来,国内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研究犹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其“媒介即讯息”理论在传播学和文艺美学领域更是广受欢迎,但它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潜在价值。笔者不揣谫陋,重新审视“媒介即讯息”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即讯息;文学理论;新变

一、借异而识同

“媒介即讯息”包括“人的延伸”“媒介技术论”“新尺度”“媒介感知论”和“媒介环境论”等诸多内容,这一理论使我国当代文学理论产生了诸多新变。

(一)文学理论的变化

受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影响,我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新增了关于媒介的篇目,具体有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王一川《文学理论》、佘向军和成远镜主编的《文学理论》以及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等。限于篇幅,不便逐一展开列举。这些教材都受到了“媒介即讯息”观点的影响。总体来说,媒介理论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媒介新尺度”引发文学本身的种种变化。在文学构成论中,新增了电子媒介或影视文学等内容,文学活动论中出现了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的内容,这些变化都促使文学创作出现新的文学标准,即以媒介传播为准则。当代文学理论教材中设置专章论述电子时代的文学,意在说明如今是一个电子媒介占主导权的时代。“在以影像为主导的文化工业影响下,不少作家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影视剧的特色在自己的创作中展开想象和叙述。”[1](P114-115)不少作家创作便于影视改编的文本作品,文学生产和文学接受及其关系也在发生着颠覆性变革。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那样,“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尺度”,“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2](P33)。文学的语言、文本、形式及内容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其媒介的传播特性,以便创作出更好更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故媒介传播成为电媒时代文学创作的新尺度。其次,“媒介即讯息”丰富了文学理论内容,拓宽了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既包含技术美学理论,也包含形式美学内涵,因为麦克卢汉正是从新批评的美学原则来对媒介问题进行讨论的[3]。麦克卢汉的媒介形式在文学理论教材中具体表现为文学形式的变化。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文学表现形式也出现很大变化,由以前的纸媒时代,到如今盛行的各种电子读物、影视作品甚至各种小视频,都是新时代的文学表现形式。有些作家或评论家利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二)理论和思维的延伸

“媒介即讯息”理论衍生了许多研究文学的新理论,如媒介存在论、媒介哲学论、媒介技术美学论等。例如:王一川提出“文学媒介论”,他说在《庄子•天道》中早就指出书是用于传输的媒介,而书中的语言在于其所呈现的意义,当时的书是用于传输语言的媒介,即“媒介优先”。若从形而上的角度看,“媒介”就是一种形式,而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即为内容,用于呈现意义的语言也是内容。但麦克卢汉并不认为如此,他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和技术的同一,具有整体性,即技术是人感官的延伸,而不是外在于人的冰冷“工具”。其整体性思维对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也有所启示。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的影响所改变的都是所有感知之间的比率。”这是整体性思维的第一层内容,即在处理问题如技术的后果时所采取的一种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和系统性的观点和方法论[4]。可见,“媒介即讯息”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新方法论,也提供了许多文学研究的新思维。

二、籍无而得有

麦克卢汉善于考察媒介构成的环境,并将其分为主体感知环境和客体社会环境两大部分。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急需研究者们精准地感知电子媒介的社会环境下所创造出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故反思“媒介环境论”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正视“媒介即讯息”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媒介环境论”是“媒介即讯息”的内容之一,它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环境的营造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王咏梅[5]学者在《现代文艺学范式的媒介中心论转向》一文中指出,从文艺学学科建构及发展的角度看,有两个方面的理论成果尤为突出:第一,文艺传播学的建立与文学传播媒介的兴起;第二,“媒介诗学”的出场与本体论文学媒介观的建立。关于第一方面,目前出版了许多关于文艺传播媒介学的著作,如孙宜君的《文艺传播学》、文言的《文学传播学引论》等。关于第二方面,最具标志性的是张邦卫提出了“媒介诗学”理论。面对消极影响,我们要正视其存在,通过其他途径弥补不足。王咏梅呼吁理论家和作家们在强调传播媒介的同时不要忽略文学表现媒介的研究特质。金惠敏先生在《关于麦克卢汉的研究》一文中也提到:“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考古式地复原麦克卢汉,而且还有企划将麦克卢汉作为一种值得借鉴的媒介研究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美学,就是人文,就是文化。”[6]旨在说明,研究者不仅要了解媒介的内容,更要学习其中蕴藏的研究方法,创作独具特色的当论作品,最重要的是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我们要正视“媒介即讯息”带给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价值。张利群先生基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提出了文学媒介生产论,更加系统地将文学和媒介相结合,凸显了媒介在文学中的地位作用,以便加速建构体系完善的文学理论批评机制。文学媒介生产论相对注重文学生产与消费这一过程,根据这一过程可判断受众的反应(受众审美),受众的审美会反作用于文学创作,故媒介即讯息理论自带文学价值。正如受众推动了许多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随着媒介的进化,受众的审美水平也在提高。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自身具有文学性,他说一切媒介均是主体感官的延伸,而感官是受众审美能力的体现,审美需要主体充分调动其感官,这也是进行文学创造活动的基本要求。

(二)共同打造文学理论新环境

“媒介环境”会延伸一个新的文学理论环境。按照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技术与媒介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媒介技术既引发事物的尺度变化、模式变化等,又会重组、塑造和控制人或事物的发展,即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既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又在无形中反作用于人类事物。就像“微信”“微博”等媒介“微”环境中出现“微”文学现象,有大量研究“微信”朋友圈空间私密性的作品,也有诸多研究“微博”话语权力与传播功能的评论性文章。这就容易引发理论泛滥,不利于“文艺高峰”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麦克卢汉的理论,批评与反思同在,这也正是我们建构并完善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

三、结语

当前,我国文学界对麦氏理论的研究正如火如荼。这对文学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文艺学学科建构及文学理论体系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其中的问题还需注意:文学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将传播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相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媒介的传播性和文学表现性并重。文艺理论家要挖掘并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系统并全面梳理“媒介即讯息”理论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南帆.文学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陈海.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美学意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54.

[4]金惠敏.感性整体——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与文学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4):130-139.

[5]王咏梅.现代文艺学范式的媒介中心论转向[J].当代文坛,2011(3):21-23.

作者:鹿茸茸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