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媒介传播学理论范文

媒介传播学理论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媒介传播学理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媒介传播学理论

媒介即讯息在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摘要:近年来,国内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研究犹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其“媒介即讯息”理论在传播学和文艺美学领域更是广受欢迎,但它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潜在价值。笔者不揣谫陋,重新审视“媒介即讯息”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即讯息;文学理论;新变

一、借异而识同

“媒介即讯息”包括“人的延伸”“媒介技术论”“新尺度”“媒介感知论”和“媒介环境论”等诸多内容,这一理论使我国当代文学理论产生了诸多新变。

(一)文学理论的变化

受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影响,我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新增了关于媒介的篇目,具体有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王一川《文学理论》、佘向军和成远镜主编的《文学理论》以及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等。限于篇幅,不便逐一展开列举。这些教材都受到了“媒介即讯息”观点的影响。总体来说,媒介理论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媒介新尺度”引发文学本身的种种变化。在文学构成论中,新增了电子媒介或影视文学等内容,文学活动论中出现了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的内容,这些变化都促使文学创作出现新的文学标准,即以媒介传播为准则。当代文学理论教材中设置专章论述电子时代的文学,意在说明如今是一个电子媒介占主导权的时代。“在以影像为主导的文化工业影响下,不少作家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影视剧的特色在自己的创作中展开想象和叙述。”[1](P114-115)不少作家创作便于影视改编的文本作品,文学生产和文学接受及其关系也在发生着颠覆性变革。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那样,“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尺度”,“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2](P33)。文学的语言、文本、形式及内容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其媒介的传播特性,以便创作出更好更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故媒介传播成为电媒时代文学创作的新尺度。其次,“媒介即讯息”丰富了文学理论内容,拓宽了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既包含技术美学理论,也包含形式美学内涵,因为麦克卢汉正是从新批评的美学原则来对媒介问题进行讨论的[3]。麦克卢汉的媒介形式在文学理论教材中具体表现为文学形式的变化。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文学表现形式也出现很大变化,由以前的纸媒时代,到如今盛行的各种电子读物、影视作品甚至各种小视频,都是新时代的文学表现形式。有些作家或评论家利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二)理论和思维的延伸

点击查看全文

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论文

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学派开启的符号互动论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最初的思想来源,30年代后前后,美国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也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在外文文献中,传播学研究受到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反应,但绝大部分文献都没有系统的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未点明传播学研究新的发展路径。休斯和普奈尔在《传播学科中个人的位置》中从人际关系角度分析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并提出性格、跨个体、认知路径,这三种路径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都属于社会心理学;奥尔松在《大众媒介:范式的形成》中总结了大众传播研究中形成的四类典型范式,其中“作为刺激物的媒介”这一范式大体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基础上,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最为紧密;麦奎尔在《50年代的耶鲁传播与态度改革研究》一文中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耶鲁大学的传播与态度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实验心理法,与社会心理学具有密切联系;斯波尔在《传播:从概念、领域到学科》一文中追溯了传播学的发展历史过程,认为作为跨学科性质的传播学研究在战后的发展受到社会心理学的明显影响;德利亚在《传播学研究历史》梳理了传播学研究的几大系统,但未明确提及美国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系统;此外,拉扎斯菲尔德和卡茨的两极传播研究(《个人影响》,1954)、克拉伯的多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效果》,1960)、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理论、拉斯韦尔和李普曼的宣传舆论理论也是对建立在社会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基础上的传播研究范式的具体研究,特别是二战后传播学的发展更加受到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如《二战期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与拉斯韦尔.莱特斯《政治语言学》、墨顿、拉扎斯菲尔德的《社会研究中的连续性》等著作都对传播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美国其他重要的学术期刊也表明,传播科学在美国的发展与社会心理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综上,我们可以在学科结构、研究方法、研究主体、研究历史方面判断出这两个学科之间血浓于水的紧密关联。首先,从学科的结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美国传播学现在声称的主要概念来看,是由媒体和传播造成的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实现了社会控制的目的。研究课题上,美国的传播学更像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控制实验的研究方法,而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和实地调查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被普遍使用;从研究的核心概念上来看,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通常是传播研究的核心概念,比如传播学中研究的有限效果论、魔弹论、沉默的螺旋、社会依赖论、培养理论、第三人效果、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等也几乎是都是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从研究主体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早期美国传播研究的最伟大的创始人都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Huofulan的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被认为是美国认知心理学范式的奠基者之一;从学科史的角度来看,美国传播科学的生命周期与社会心理学的生命周期几乎相同。总之,无论是学科结构、研究课题还是学术历史上,美国的传播学都受到社会心理学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共生和相互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国内传播学研究与社会心理学研究知识流动中存在着盲目套用西方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的误区,以及国内传播学和心理学面临的本土化困境。我国传播学研究急需导入其他相关学科的思想材料、思想成果、研究方法、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应被视为新闻传播学的近缘学科,它们对深化新闻传播学研究有重要意义,此外还要明确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建立传播心理学理论建设的理论批判性、理论超越性原则,关于建立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体系。想要重塑传播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框架,不仅要汲取其他学科的营养,更要创新发展出一套具有理论适应性、理论效用性和理论批判性的传播学理论体系,从而为未来大众传播活动的理性化、科学化发展提理论依据和理论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点击查看全文

古代文学传播学改革分析

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改革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曹萌教授就是运用这组关系实现了他多年的学术理想。从2002年发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到2006年出版《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传播研究》和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可以明确地见出,曹萌的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工作正由启动嬗变为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以开拓新学术领域为目标,以特定研究方向为突破点的学术上的荜路蓝缕。文学传播学是将传播学知识方法和理论体系与文学研究加以学术嫁接而产生的新学科,属于综合性、跨学科的交叉学科。从理论上说,文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文学作为传播内容而被传播的过程与现象,以及其中所蕴涵的理论与规律;另方面是文学作为特定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或传播手段而实现传播的行为或现象,以及其中所蕴涵的理论与规律。

这两方面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传播的文学与文学的传播。从传播学的外延上说,文学传播学则是依照以传播内容划分出的特定传播种类,它是立足传播学立场,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对文学传播这一传播内容种类进行考察、描述、说明、归纳和揭示等研究的学科,是传播学学科的分支领域。作为新的学术领域,文学传播学的开创应该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学术工程,因为文学本身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和多层面的构成:仅就文学自身而言,从国别上看,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从时间上分有古代文学和现代、当代文学;从表达方式上说有口头文学和文本文学;就文学题材说,则有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面对这样复杂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文学传播学的创建工作应该先从哪一方面和角度入手,要有一个科学的选择。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和认识,曹萌选择了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作为其文学传播学建设的奠基和突破点。

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范围内,中国古代文学都堪称典型和范例,因此,在文学传播学尚为空白领域的学术背景上,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实具重大意义:既在国内外传播学界开拓出文学传播学这一独特学术领域,又为建设文学传播学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可以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具体研究成果,检验和完善一般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为探讨人类传播的方式、类型及规律提供更多的途径,从而丰富传播学理论方法体系,拓宽传播学领域。此外,从传播学立场出发,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现象、思想和发展过程,揭示古代文学传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极大作用,以及立足传播学立场重估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价值,还能刷新当代人的“古代文学”观念,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提供新途径和新范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是从传播学立场出发,以传播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指导,结合文学史、文献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主体、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思想、传播类型,以及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因素进行描述和说明。二是开拓与创新。文学传播是经过学术嫁接产生的新学科。对于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而言,带有突出的开拓与创新性。如上所说,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是以传播学的立场和视角对文学进行描述和说明,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作为被传播的信息的传播过程和非文学的信息以文学作为传播方式而被传播。这样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对象使它超越了既往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因此,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而言它又是开拓与创新。

在上述理论思考和学术战略鼓励下,曹萌首先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入手,展开文学传播学学科的创建,因此,汇编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就成为这一学科开拓工作的先导性著作。在曹萌的主导下,他的研究生们利用传播学的知识方法和理论系统,将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过程和现象,划分为传播行为、传播方式、传播目的、传播组织与制度、传播类型、传播思想、传播媒介、辅助文学传播的重要因素等类项,然后以这些类项为基本标准,在各类古代文献资料中进行甄别、发掘、钩稽,而后按时间排序加以编纂,就有了以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朝代为断代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文学传播资料汇编,再对所汇编的资料加以特定的评点,便形成了一套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资料汇编与评点》,该书于2006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继之,曹萌出版了他的文学传播学领域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传播研究》。该著作选取中国古代几部代表性小说名著进行传播学角度的描述和分析,依据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这些已经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受过反复学术煎炒的作品,实施传播与影响的研究,从而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的传播方式、传播特征和扩散范围,以及传播类型给予提炼和概括,成就了一部文学传播学领域的开山之作。

为此,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在给该书作序时称:曹萌教授撰写的这本文学传播学方面的书稿,就是传播学这棵大树同其他树种嫁接的一个成熟果实。文学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读者会看到,在有关这门学科的以后的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的链条上,在许许多多有志于此的学者一棒接一棒向目标冲击征途中,曹萌教授这一棒的价值和他这本书的筚路蓝缕的作用。时隔不久,曹萌的另一部文学传播学著作面世,这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2007)。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看,该著是曹萌创建文学传播学的继续和深化。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体裁,因此文学传播的特征和规律,也突出而鲜明地体现于戏剧作品和戏剧发展中。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必须在动态的传播研究中,才可见出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客观轨迹。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包括剧作者、剧本、演员、导演、观众,以及剧本的基本模式与相应的艺术形式等因素,同时还受其外部的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宗教、其他艺术、文化娱乐需求、各种社会文化体系等条件的制约。此外,像当代戏剧一样,中国古代戏剧也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是既具有时间艺术特性又具有空间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艺术,再加上戏剧活动本身具有社会性,所以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乃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多层面的文化现象。

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内涵和外在表现,很大程度地决定了作者对其实行文化批评和传播学角度的考察,必须有多层面、多角度的设计与构思,即根据其作为复杂情况和背景作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的研究推进。其中,传播学角度的研究和考察则是最能够科学、客观地揭示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根本性规律的途径。所以该书序作者朱一玄教授说:从研究的布局和撰著的内容看,这是一本与当代戏剧文化发展有密切联系,甚至是一本直接关系戏剧发展与建设的研究性著作。据曹萌向我介绍,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从大文化背景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戏剧及其传播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和论析,以便发现其中与文化、文学发展与文学传播有关的规律,以及与传播学有关的理论因素,在学界业已形成传统和模式的戏剧研究背景上,力图给现代人们认识中国古代戏剧、戏剧传播,以及与戏剧有关的文化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新的研究参考与示范,同时也与他前次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传播研究》等构成特定的研究系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作为学科或研究领域,历时已相当久远,甚至西汉时代的诗学和东汉昌盛的经学都不是它的起点。这样的学科委实需要加入一些翻新甚至革命的学术因素,以激活其中某些衰老的、疲惫的学术传统或状态。因此从传播学立场出发,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定的体裁,以及文学思想、文学现象,是可以为中国古代的文学、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研究提供新途径和新范式,更重要的是对已经形成传统研究模式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行一定的革新或革命。

点击查看全文

案例教学在传播学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教学理论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这样的背景与教学环境下,案例教学法随之产生。案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论和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播学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案例教学;传播学教育;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案例”的一种授课形式,它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很强的案例来推进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上,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来推进传播学教育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案例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是种通过引入“案例”来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时,首先要准备和筛选案例,选用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符的案例,指导学生学习或强化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小组讨论与辩论,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观点的碰撞,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的相关理论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影视制作论文

1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教学现状

传播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往往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影视领域认知、影视专业素养及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会产生直接影响。仅根据学生考试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较为片面,也容易产生偏差。因此课题组在课程结束后,面向所授班级学生进行了课程的认知调查,总计发放问卷62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100%。此次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学实施情况、教学评价情况四个方面。具体调查情况及分析如下:

1.1学生学习情况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对传播学课程接受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对课程较为感兴趣,主要原因有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能拓展自身知识面,并且和其他专业课程密切关联,但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有近2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不是很重要,主要因为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实践少。同时学生对传播学的学习主要依赖于课堂讲解,遇到问题不太愿意提问,学习主动性不强。

1.2教学实施情况

大部分学生认为传播学的教学方式除讲授外,应偏重于讨论与小组学习,对视频观看要求强烈,并且希望多阅读补充资料,而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原因主要集中于理论繁多、知识需要随时展多更新等,这些情况与媒介的发展及90后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有密切关系。

1.3教学评价情况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