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治疗探析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治疗探析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目的是探究中医治疗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9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均根据病史、典型症状、鼻镜检查、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等确诊为变应性鼻炎。将93例患者分为中药组、针灸组和中药针灸配合组3组进行治疗,并对照3组的不同临床疗效,得出研究结果。结果中药针灸配合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和针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中医中药针灸配合治疗能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针灸配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单纯接受中医治疗的9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资料。这些患者均根据病史、典型症状、鼻镜检查、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等确诊为变应性鼻炎,并排除有影响本研究进程干扰因素病例,且在治疗前一周停用针对本病的所有治疗手段。93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针灸组和中药针灸配合组等3组进行治疗。中药组31例,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20~63岁,平均(48.4±0.6)岁,病程1~13年。针灸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3~66岁,平均(46.8±0.2)岁,病程8个月~10年。中药针灸配合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2~73岁,平均(49.2±0.3)岁,病程1~15年。

1.2治疗方法

中药组:给予玉屏风散加味。处方:生黄芪、生白术、柴胡、干地龙各15g,制附子10g(先煎),细辛3g,防风、苍耳子、辛夷、北五味、诃子肉、乌梅各10g,蝉蜕、炙甘草各6g。每剂水煎2遍,头煎及2煎各煎至200ml,混合,早、晚各200ml温服[5]。每天1剂,4周为1个疗程。随症加减: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出者,增黄芪至30~50g;头痛甚者,加白芷10g、川芎10g;眼痒流泪者,加木贼草15g;形寒肢冷、清涕滂沱,加泽泻20g;迁延不愈者,加补骨脂、淫羊藿、茯苓、山药各15g;鼻腔黏膜充血、舌尖红、苔微黄者加蒲公英15g;鼻甲紫暗肿大者加鸡血藤30g、穿山甲10g。针灸组:以风池、曲池、印堂、迎香、夹鼻、合谷、列缺为主穴,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为配穴[6]。若不闻香臭加素髎;流泪加承泣、四白;头胀闷加攒竹、通天。每次取主穴、配穴各1~2穴,轮换辩证使用,针用补法为主、以泻为辅,留针20min,隔日针刺1次,4周为1个疗程。中药针灸配合组:内服中药与中药组相同,针刺选穴及治疗方法与针灸组相同。除此之外,上述3组病例在治疗间均停用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其他药物,且忌食辛辣炙煿海鲜腥味发物及冰冷凉品。本次研究的各临床治疗组均持续治疗一个疗程(4周)。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疗程结束后,采取来院复查、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等方式,随访观察半年,以判定疗效。根据《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天津)》,制定相应的鼻眼症状评分标准[1]。93例患者均将治疗前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眼痒/眼异物感/眼红、流泪等6项作为判定指标。规定治疗后与治疗前相同记3分,减轻记2分,明显减轻记1分,转阴记0分。将治疗后的判定指标总分在0~6分范围内的临床表现规定为显效;7~12分范围内规定为有效治疗;13~18分范围内规定为无效。

2结果

中药组共31例,总有效率为83.8%,针灸组共30例,总有效率为80.0%,中药配合针灸组32例,总有效率为93.7%。中药针灸配合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和针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3讨论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具有减轻机体对过敏原敏感性的作用,能让患者症状体征、生活质量改善,但多数需长期用药,且难以对患者的变态反应体质进行转化,存在治疗后复发率较高、中-重度患者病情控制不佳、长期用药有一定副作用的情况,让临床医生甚为头痛。虽有特异性变应原的脱敏治疗改变变应性鼻炎患者免疫进程的报道,但仍因能够应用的脱敏制剂品种不多、疗程长、耗费大、部分制剂存在安全性问题等让患者不易接受[7]。且临床上常有多种过敏原同时致敏的情况,单种脱敏制剂也不能一并解决。所以变应性鼻炎的脱敏疗法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基于此,本研究吸收国内外文献资料有关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的优点,发挥中医治疗的优势,采用中药针灸配合的治疗方法,以探讨变应性鼻炎更好的治疗方案。变应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对于外界环境过度反应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阳气不足、阳郁不达肌表、营卫不和是其根本,机体的卫气处于绝对或相对不足的状态,使得人体表位易于受到外邪干扰,对外邪过度敏感而导致过敏性系列症状体征的出现。由中医学角度出发,卫气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大有裨益,并且现代研究认为卫气是保护皮肤、黏膜的工具,也是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适当补气可以抵御外邪入侵,防止机体过敏,有效增强机体的抗感染、抗病毒功能,由此可见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疗法与机体免疫状态有紧密联系。鼻居高位,位于头部,为阳中之阳,属上焦。风为阳邪,系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易袭阳位。据现有文献资料可知,过敏性疾病通常是由风邪侵袭皮表而引起,故祛风亦是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8]。肺开窍于鼻,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强则鼻的生理功能正常。肺气虚则鼻窍不利。故鼻病与肺气强弱与否关系密切。鼻病的治疗也常从肺入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肺气的充足与否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肾精为一切机体生理活动的原动力。肾精不足则机体功能也会相对低下。气的形成,源自先天,后天通过肺主呼吸的功能从大气中吸入转化及脾运化水谷精微补给。故本研究着重从肺脾肾入手,取玉屏风散为主方,并加入制附子,同时针刺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本研究中,中药以名方玉屏风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味。方中以生黄芪、白术益气固表,附子温阳散寒,柴胡、蝉蜕、防风、细辛祛风散邪,干地龙祛风通络,苍耳子、辛夷宣通鼻窍,诃子肉、乌梅、五味子收敛止涕,共奏扶正袪风通窍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上方多种药物能有效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黄芪主要的药理成份是多糖、皂苷、黄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可作用于多种免疫活性细胞,有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能促进抗体形成,促进诱生或自身诱生或具有干扰素样作用,增强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2]。白术为培补脾胃之要药,附子为温补肾阳之要药,二者皆含有多糖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减轻鼻腔超敏反应的发生。防风是祛风圣药,具有抗过敏的功能,其增强巨噬细胞系统活性,从而提高细胞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而抑制细胞免疫。辛夷是治疗鼻科专药,它有保护鼻黏膜及促进黏膜分泌的功能。苍耳子具有疏散宣通之功,能抑制细胞免疫,可显著抑制过敏原的滋生。细辛具有祛风散寒、温肺通窍的功效,有抗组胺抗变态反应的作用,从而减少过敏介质数目,抑制受体的表达效率,导致T细胞的激活受阻。再配合针刺风池、曲池、印堂、迎香、夹鼻、合谷、列缺、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意在强正气、祛风邪、利鼻窍。经过一疗程的中医治疗,临床观察后发现多数患者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眼痒眼红、流泪等症状明显减轻,过敏反应的情况有明显好转,且半年后随访复发率亦低[9]。从中医角度来讲,变应性鼻炎的根本原因是正虚邪留。其在内责之于肺脾肾虚、卫表不固,在外为客邪侵袭、覊留不去。本研究正是从“正虚邪留”这个根本着手,坚定地执行“扶正袪邪”的治疗方针[10-11]。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辩证论治为治疗原则,因人、因地、因时,灵活地将中医理论贯穿于临床中方药和针炙穴位的选择、配伍、调整中,并适当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使治疗效果更加优良。研究结果表明,中药针炙配合相对于单纯地使用中药或针炙有更为良好的临床疗效[12]。可见,中医中药针炙配合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天津)[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1):6-24.

[2]孔令梅.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39(1):73-74.

[3]熊大经,刘蓬.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24-126.

作者:杨志忠 吴丹 赖金梅 郑智生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