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动画作品中的多元文化研讨

动画作品中的多元文化研讨

摘要:文章介绍了米歇尔•奥斯洛的动画创作历程,而后通过米歇尔•奥斯洛的动画艺术特色,分析了其根植于多元化文化表现手法和叙事结构的艺术呈现手法。最后从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观和题材选取的角度论证了在米歇尔•奥斯洛动画中跨文化思想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米歇尔•奥斯洛;多元文化交融;动画创作;动画叙事;艺术特色

米歇尔•奥斯洛(MichelOelotc)是当今法国最著名的动画大师。在他的努力下,使得几近消失法国动画,又一次站立在世界动画的舞台上。米歇尔•奥斯洛的创作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70年代其在法国开创了动画系列短剧的先河,利用综合材料进行动画定格拍摄制作,并间接推动了世界对中国剪纸动画的认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1976年的《小鸭Gideon》、1979年的《三个发明家》等。其中《三个发明家》还获得了在英国学院奖;第二个阶段为1980年代个人动画的探索发展期,寻找说教意味浓厚的故事内容为动画创作方向,形成独特的手绘装饰风格动画,这一时期的代表组作有1982年的《驼背人传奇》、1987年的《四个愿望》等。其中动画电影《驼子传奇》还获得了法国恺撒奖,以及柏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的提名;第三个阶段为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米歇尔•奥斯洛的艺术风格趋于成熟。他善于将现代动画创作的技法混杂运用其中,以小见大展现人生的哲理,代表作有1998-2005年的《叽哩咕三部曲》,2006年制作的《阿祖尔和阿斯玛尔》,以及2011年的《夜幕下的物语》,这些作品画风繁杂唯美,故事简单却善于隐喻。整体上来说,米歇尔•奥斯洛的动画作品中王子、公主、女巫、动物几乎是惯用的演员,依托现实意义的故事,融入不同种族的宗教和文化是其惯用的手法。[1]为了表彰米歇尔•奥斯洛对动画艺术的贡献,萨格勒布动画节2015年为他颁发了终生成就奖。

一、米歇尔•奥斯洛动画作品中呈现的多元艺术特色

(一)基于多元文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米歇尔•奥斯洛的动画作品画面风格繁杂唯美、美术造型多呈平面化、动画主题内涵丰富、制作手段多样化。他的动画作品中的植物造型几何化,色彩斑斓绚丽,镜头颜色层次感强,场景中植物细节刻画细腻逼真,具有原始绘画主义的艺术气氛和主观色彩表达的特征,梦境般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米歇尔•奥斯洛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广泛的吸取世界其它国家文化艺术的表现手法,他通过视觉复合的再现和提炼,创造性的释放在自己的动画作品中。例如出现在其动画中的法国纸雕艺术、宗教题材绘本艺术、中国皮影艺术、藏族唐卡绘画艺术、日本浮世绘艺术、伊斯兰细密画等都是其作品呈现独特艺术风貌的创作诱因和风格基础。古文明的绘画表现形式,着重于扁平的轮廓造型与动作描绘,而非当下流行的数字写实或高度还原的写实艺术。米歇尔•奥斯洛对于平面化人物的浓厚兴趣,在当代动画主流以CG或三维技术充斥银幕的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而这种倾向也透露出导演对不同文化脉络的深刻理解,米歇尔•奥斯洛认为CG电影逼近真人实景的走向是技术极端化的表现,动画与计算机的合作应该让创作者更自由,并且能带来崭新不同的艺术样式。在“叽哩咕”的系列动画中,米歇尔•奥斯洛采用了传统的二维手绘方式来制作呈像。而在《阿祖尔和阿斯玛尔》中采用了3D动画制作技术,但画面的美术效果却是2D风格,角色造型修长拉伸,场景颜色变化瑰丽绚烂。人物在动作表演、镜头的组接转换时用三维技术来处理,但人物面部、服饰、场景的贴图都用二维画风。还有一些道具像珠宝、羽毛通过三维技术的处理使得画面效果细腻逼真。在《夜幕下的物语》中导演再次融入了三维技术,该片整体是剪影动画的艺术风格特征,但角色、镜头的处理已经是三维技术处理后的视觉效果,这种技术的采用客观上提高了动画制作的效率,也使得角色动作的表演更为细腻,镜头的转换更为自然。应该说米歇尔•奥斯洛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针对二维平面动画会极力通过画面景深层次的“加法”去追求镜头中的视觉拟真效果,而针对三维立体动画则会合理的使用“减法”,把镜头中的本来结构饱满的3D模型贴图处理出剪纸动画轮廓鲜明的独特视觉效果。在展现古埃及文化的“无花果少年”中,导演运用古埃及壁画的构图规律和“正面律”造型手法进行角色和镜头的设计,使得画面充斥着古埃及的韵味,也符合其所追求的平面装饰艺术效果。

(二)基于多元化的叙事结构

动画剧本的形式与结构在当下世界文化交流的作用下具有普遍的通识性。同时,人类相似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实践体验也造成了故事文本结构的相似性。动画电影叙事的基本内核是故事,设计精巧的叙事结构能使剧本成为了独立的艺术品,其中叙述性过程在这里被重新组织,这可以成为文本的结构模式,也可以成为一种叙事的艺术风格,更可以成为一座沟通叙述者和受众思想交融的桥梁。在米歇尔•奥斯洛的动画作品中导演采用了多元化的叙事手段来构架故事的情节发展,其惯用的叙事模式主要表现为章回式叙事、戏剧式叙事、散文式的叙事和角色性格塑造“反二元对位”的叙事方式,导演并未单一的采用某一种叙事方式。米歇尔•奥斯洛执导的“叽哩咕”三部曲,2005年的《叽哩咕与动物》和2012年的《叽哩咕与男人与女人》,都是对第一部作品1998年《叽哩咕与女巫》的补充和细化。因此“叽哩咕”三部曲采用了章回体的叙事结构,在这三部动画电影中故事情节的设计具有时空推演的因果安排,不能随意更改,前一部动画电影的故事内容主要为后一部动画电影故事的前奏和预设。基于散文式的影视叙事结构和戏剧式的叙事结构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为戏剧式的叙事结构,注重故事的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散文式的叙事结构则近乎于在平淡的气氛中推动故事的发展,并以开放包容的技巧讲述故事,这种讲故事的节奏恰巧符合法国人舒缓感性的文艺气质。[2]其执导的动画电影《王子与公主》,以及《夜的物语》就是采取了这种散文式的叙事结构,这两部电影整体内容框架是由六个不同地域文化毫不关联的故事以舞台剧的方式组合在一部动画当中。而其中的小段落则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叙事方式来讲故事,比如《王子与公主中》的“钻石公主”片段,导演就按照戏剧式的叙事方式简单明了的告诉观众两个王子在寻找钻石的过程中出现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情节。从动画角色在剧情中的塑造叙事角度来看,角色关系在“二元对位”的作用下形成了模式化的人物关系,比如善与恶、美与丑、强与弱等等。应该说二元对位的结构模式有助于揭示角色的性格特征,发现矛盾的根源,分析情节演绎和推进剧情发展。而米歇尔•奥斯洛并未简单的采取这种“二元对位”的叙事手法,法国动画中的角色与众不同就在于角色性格的适应性转变,片中的好坏并不是与生俱来和不可改变的。比如在《王子与公主》中的第三幕“女巫城堡”,以王子敲门请求女巫同意进城堡,并发现女巫的多才多艺的创意,颠覆了传统对于女巫恶名的认识,在这里,导演推翻了“打败女巫救公主”的僵化情节套路。王子由勇猛的武士转变成了知书达理的绅士,女巫由天生邪恶变为渴望被理解的女性符号。最后王子与女巫相恋了,因为是沟通和尊重使他们走到了一起。这种非消亡的结局,使得受众对影片有了深层的情感体会。

二、米歇尔•奥斯洛动画作品中呈现的跨文化

(一)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观

米歇尔•奥斯洛动画中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观主要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对异国文化的融合上。首先,法国电影具有艺术创新和推崇个性的特点。他的动画画风精致细腻,制作过程繁琐,主要采取纸媒绘画和符合材料的结合来进行动画创作,其中手绘风格的原画犹如艺术品一般,极富观赏价值。例如在《三个发明家》的动画制作中,导演采用手绘和纸雕相结合的手法,精心制作出角色身上的蕾丝服饰,层层叠叠的白纸造成的阴影产生了柔和的画面层次感,在这里动画中每一帧的画面都是精湛的艺术品。法国动画在情感的表达上不同于美式动画侧重于娱乐性和CG技术的表现,也不同于日式动画着重表达创作者自我意识的强烈诉求。而法国动画除了画风细腻优雅,色调丰富柔和之外,导演对剧情叙事的反省力和普教功能要求较高,特别是如何看待人与人、人和万物之间的关系等,这一类的关怀动机,使得法国动画的制作动机更优于美日。米歇尔•奥斯洛1998年制作的《叽哩咕与女巫》充满了非洲部落的绚烂色彩和文化图腾,整体画面生意盎然,音乐也取材于在西非的塞内加尔部落。该片从对抗到和解、理解到包容,整体展现了导演对法国动画独特意识形态的推崇与践行。其次对于在异国文化的融合中,米歇尔•奥斯洛的作品中融入了各国文化的元素,动画电影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颇为丰富,包含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属性、民族心理、人文历史、社会生产、蕴藏着不同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在叽哩咕三部曲中,褐色的村子、金色的沙漠、祖母绿的森林、绿色的河流、女巫的灰房子、部落居民的舞蹈、非洲原住民的服饰、多样的动植物、传统乐器的伴奏无不告诉观众这是一场美丽之旅,也全方位的彰显了非洲文化。在《王子与公主》中呈现了中国书法和剪纸艺术、古埃及壁画、日本浮世绘,利用不同时期的民间故事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在这部动画中配乐也表现出了跨国度的多样性,日本的三味弦、尺八、欧式的大提琴、法布鹭的口哨组合在一起营造出视听绝佳的艺术体验。而在《夜幕下的物语》动画中,“堤忠与无人知晓的美人”、“黄金城的神选者”、“敲鼓男孩”、“不撒谎的男孩”、“化身鹿的女孩与建筑师之子”和“被诅咒的爱人”六个充满了浪漫色彩的故事分别源自于中美洲、非洲、西藏、或欧洲中世纪的传说故事,在他的手里被重新改编裁剪或转化新的含义。在《阿祖尔和阿斯玛尔》中导演通过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故事探讨了自己对世界文化差异与种族歧视现象的态度,并给出自己所持有的平衡方案和梳理方法。

(二)广泛而不拘形式的多元文化题材

米歇尔•奥斯洛动画注重对传统美学的刻画,偏向于价值观念的表达与传递,除了追求原创和新意,导演更多的会从人类文化历史的宝库中寻找创作灵感,这样显得比较符逻辑和有诚意。米歇尔•奥斯洛的作品创作题材主要从对世界各国的传统故事、民间童话、未来科幻题材以及自身生活体验和游记感悟几个方面来进行提取吸收。在其创作的动画作品中呈现了题材多元化的样式特征。因为对安徒生、格林兄弟和贝洛童话故事的钟爱,在米歇尔•奥斯洛改编的童话中,童话寓言不再是机械的使用,导演用自己的语言符号增添了故事内容的延展性。[3]《王子与公主》中的第六幕“吻”就取材于格童话林故事“青蛙王子”的改编,除了原始通话中青蛙之外,增加了大象、犀牛、跳蚤、蝴蝶、蓝鲸等许多动物,给情节增加了趣味性,宣扬了善良和信任是爱的基础。第三幕“老太太的外衣”改编于19世纪初日本民间故事“织子的外衣”,导演本身是日本文化的爱好者,在该短片中,导演吸取了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的画面风格,运用在寡妇织子被人驮着不远万里欣赏富士山日出的美景。《夜的物语》中“永不不撒谎的男孩”的创意题材来自中国西藏的民间传说故事,尽管故事身已经很有趣了,但导演觉得还是稍显粗糙。米歇尔•奥斯洛在原版的基础上做了不太多的改动,为了使情节更生动,导演加入了一位来自中原的公主角色,观众可以通过她的头饰辨认出来。故事讲述了在西藏一个给藏王看管宝马的男孩,面对爱情与友情做出的艰难抉择,最后因为善良和真诚获得了幸福和谅解。而在《阿祖尔和阿斯玛尔》的故事题材选取上,与米歇尔•奥斯洛自身童年开始便在非洲环境下的成长和所见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欧洲白人殖民者的后代,其幼小时在非洲的生活,便耳濡目染的接受了当地各种神话传说和童话故事的熏陶,其中繁杂的欧亚非民间传说载体信息在幼小的米歇尔•奥斯洛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该片讲述了18世纪时的欧洲,年轻的骑士阿祖尔前往中东伊斯兰世界,与一位当地的阿拉伯青年寻找公主的冒险故事。本片主旨为歌颂博爱精神和尊重异国文化,是一部哲学童话动画影片。其中的动画角色、服装配饰、道具组件及场景绘制及其繁缛华丽,完美的融合了波斯细密艺术的创作手法,真实再现了北非风情的景物,使得画面极富装饰感,让受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有极深的视听震撼与沉浸体验。

参考:

[1]高明珍.米休•欧斯洛动画美学风格探析[J].电影文学,2013(6),32-33

[2]杨冬.法国核心文化价值初探[J].法国研究,2015(2),47-50

[3]方睿.拼贴古今—动画短片教学中民族传统题材的当代再创作[J].美术大观,2017(2),158-159

作者:任小飞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