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电视新闻前期拍摄及后期编辑

谈电视新闻前期拍摄及后期编辑

【摘要】伴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持续性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之下电视媒体遭受到的冲击以及负面影响也在不断的加重。电视新闻已经从预制式向着直播式的方向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复杂的创作过程必然会被简单、快速的组合型时代所替代,在这一时代环境之下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也会被划分为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两个方面,这也间接的衍生出了前后期两个不同工作任务,为保障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以及传播价值,就必须保证前后期工作的高质量配合。基于此,本文将对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电视新闻;前期拍摄;后期编辑 

一、电视新闻制作中的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概述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持续性发展,电视新闻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目前来看,对于电视新闻的制作工作而言,其关键在于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两个方面。前期拍摄主要是采编这一过程,其主要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正确开始拍摄之前,先做好对新闻事件相关人员的预先掌握,同时做好对采访和报道过程中可能需要的设备总结分析,并对整个采访过程拟定基本框架。新闻报道工作本身具备较强的被动性特征,只有在发现事情本身价值及其报道的价值后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对新闻的拍摄[1]。在拍摄过程中应当做好全局性的控制,基于新闻拍摄过程特征注重明确拍摄的重点以及一些细节,例如对于政治性新闻而言,其核心在于围绕着党与政府的政策进行新闻拍摄,所以在拍摄中需要先做好拍摄期间工具以及计基础稿件等准备工作,确保后续拍摄工作可以顺利进行。在后期编辑方面,新闻后期的制作编辑属于新闻本身的“门面”,随着近些年新闻领域的竞争压力不断提高,同一个新闻会被多家新闻媒体曝光,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事件或国家新政策出台时,全民关注之下会引入非常多的新闻报道主体。对此,为了更好的面对不断激烈化的竞争背景,就必须从编辑的角度上进行优化与改进,借助更加高质量的编辑工作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与水平,从而提高新闻报道时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剪辑的关系

2.1前期拍摄是后期编辑的基础

前期拍摄是给后期编辑做的一个铺垫,其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素材,只有好的素材经过后期的加工处理后才能呈现出完美的作品[2]。如果在前期拍摄时提供的素材很烂,那即使后期编辑水平再高,也难以剪辑出优质的画面和富有价值的节目内容。如果前期拍摄的素材有不足,通过后期的剪辑处理是可以为其润色添彩的,但这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另外,电视新闻在前期拍摄应具备一定的后期剪辑意识,拍摄前是否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拍摄的效果以及拍摄进程。如果想要拍摄出一个优秀的作品,不给拍摄留下遗憾,就需要在进行拍摄之前做好充分的策划,并编制拍摄预案。因此在电视新闻拍摄前,先确定好拍摄的主题是非常关键的,只有保证拍摄主题具备良好的新闻价值,才可以保障节目的影响力以及传播价值,如果拍摄主题不行,那就算拍得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其次,拍摄的切入点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我们将其理解为电视新闻拍摄的突破口,也可以说是入手之处。拍摄的目的就是为了电视新闻节目价值的充分体现,使节目内容有看点和吸引力,所以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大大提升新闻价值。最后,拍摄流程的确定,拍摄前先制定出一个完整的拍摄方案。例如在拍摄人物采访新闻时,事先拟好详细的采访大纲,这样才能保证拍摄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环节,把握好整体采访的节奏,使拍摄方案变得更加有效。

2.2后期编辑是对前期拍摄的完善

后期编辑是一项十分复杂且繁琐的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将前期拍摄的素材进行逐一筛选,经过打散、拼接将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去粗取精,再加上声音的处理、文字的编辑、图像的剪辑以及合成等工作,使之成为内涵丰富、完整且可播放的新闻节目。如果将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比作建房子,那前期拍摄就是为后期的编辑提供质量合格的基础材料,后期编辑的主要任务则是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搭建成型,并进行多方面的修饰,这样才能使一栋精美的房子呈现出来。通过后期的编辑对前期素材加以修饰和完善、进一步提炼加工成具有吸引力且价值丰富的优质新闻。尽管在拍摄前经过充足的准备与策划,但在实际现场拍摄时,新闻内容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是对于突发新闻,拍摄难度太大,画面瑕疵等问题在所难免,而通过后期的编辑能够去除不足的部分,经过剪辑处理使之变为优秀的作品,所以后期编辑对于优秀新闻内容的诞生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技巧

3.1前期拍摄

新闻事实主要是通过记者借助观察、调查的方式获取,调查而发现的事实属于新闻形成、成立的基础,新闻本身也是建立在事实这一基础上借助归纳所获得的结果[3]。新闻很大程度依赖于客观存在的事实,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仅需要充分展现事实过程,更重要的是体现细节方面的客观事实以及内容的本质,从而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新闻信息支持,促使受众可以更加准确的判断新闻内容。除了现场的抓拍以外,还需要注重现场声、同期声,这也是新闻现场感的直接体现,可以更好的提高观众观看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是突出新闻主题的核心。对于现场的同期声而言,其属于展现新闻主题服务价值的关键,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应当保持连贯性的报道,其中声音与画面同步便是基础要求。另外,还需要做好和环境声音的干扰防控,并突出主体。现场感比较强烈的现场报道应当是由记者出镜直接报道,但是这一过程中需要让观众更好的看到与听到现场情况,记者还需要基于现场的事态发展以及现状,基于观察、采访与叙述的结合方式进行拍摄报道,同时需要注重现场采访对象,应用现场同期声借助屏幕方式传达信息,促使观众可以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亲切、可信的环境,同时也可以让观众形成一个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提高新闻报道本身的可视与真实性。基于声画两个方面而言,需要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以及播音语言的逻辑清晰性两个角度着手,突出展现画面信息的传播价值。记者往往会偏向于自己发挥的信息,编辑则更加注重新闻排列以及组合,摄像师更加注重画面的美感以及主体的突出等。在不同岗位上所思所想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媒介文化方面也逐渐向着侧重单一性转变为多元沟通化。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应当保障平等参与以及尊重差异的基本传播理念,基于这一种转变需要突出电视新闻中的必然性。画面信息一般要求每一条新闻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镜头,其他应当作为基础性过场镜头。这里所提到的可看镜头,其主要是指带有包含信息价值以及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这一类型的镜头可以突出观众注意。而基础性的镜头则是以背景、过程为主,这一类镜头普遍采用运动方式获得,以推拉摇移的方式拍摄,其注意力表现为“无意状态”,此时受众的注意力应当放在“听”上。借助这一种拍摄方式可以更好的突出主体,提高新闻传播质量。

3.2后期编辑

电视新闻在后期编辑方面应当尽可能保障每一帧画面的信息传播价值,应当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尤其是对动画、特技以及屏幕文字等后期方面优化制作技术,同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确保每一幅画面都应当有准确的文字、图表,对于部分无法准确表达的内容可以借助抽象语言方式进行组合表达,其核心目标在于信息传播的准确性[4]。电视新闻的声画应当基于时序运行的方式进行传播,声画传播的滚动型可以有效提升受众对于信息的感知以及储存的效果。电视新闻在工作中需要注重后期编辑与策划工作,基于记者选择的题目,编辑应明确选题,并借助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解说和包装,尽可能减少个人因素对于电视新闻的影响,提升电视新闻的质量。同时还需要注重整体编辑水平的提升,尽可能提高整体编辑水平。目前电视特技的手法非常多,这也为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提供了许多的机会。以往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关注的是蒙太奇手法,利用该手法可以充分掌控电视新闻编辑的节奏,当前我们可以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甚至是超过蒙太奇的编辑效果,借助画面分割的方式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借助特技和字幕的应用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达到内容修饰性作用。后期编辑制作与前期拍摄工作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其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字编辑,其主要是达到电视解说词的修饰性作用以及节目内容的提示性作用,应按照所需要负责的新闻内容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加工,对于部分重要的信息,可以进行配发评论尤其是让其明确编辑部的目的,和受众之间保持密切沟通,通过编辑做好提纲和成文方面的准备,借助播音员传播到受众。其次在中期则需要注重节目制作工作,其主要是通过电视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编辑的任务需要基于新闻播出的基础要求明确具体工作内容,例如做好镜头方面的剪辑明确内容或者是促使文字符号和图象符号保持一致性。在各种繁琐工作中,并不是一名编辑就可以完成的。对此,需要岗位之间的密切配合,在遇到插播信息时,需要明确插播的位置、时间,借助严谨的考虑与精准化的计算方式进行控制,提高电视新闻的综合编辑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越发激烈,电视新闻栏目想要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并引入人才培训与竞争机制,针对电视新闻队伍做好相关的培训教育,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以及水平,促使电视新闻保持持续稳定的改革和创新,促使电视新闻在新时期、新形势环境之下维持快速且正常的发展,为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之下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仇国瑞.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核心思路[J].中国有线电视,2020,000(001):78-80.

[2]郑沛根.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剪辑的关系分析[J].传媒论坛,2019,000(003):P.132-133.

[3]胡广标.浅谈电视新闻前期拍摄、后期编辑工作的具体措施[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11):133-133.

[4]陈勇奎.加强企业电视台新闻摄像记者剪辑意识的措施研究[J].视界观,2019,000(022):P.1-1.

作者:寇志娟 单位: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