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艺美术的现状及发展之路探讨

工艺美术的现状及发展之路探讨

摘要:“工匠精神”在过去的2016年“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众多的人尤其是年轻的一辈开始关注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手工艺为主体的工艺美术也在当下开始回归,然这并不是一种怀旧,而是一种超越,超越则必然意味着要创新、创造。本文先从工艺美术的由来说起,概述当前工艺美术发展的现状,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该当为工业时代机械化造物注入新鲜活力,将生活艺术化。如同吕品田先生所说的“基于手工生产方式的手工艺创作,是大众可以自主的艺术化生活方式,是大众业余文化生活和当代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日益摆脱体力劳动的信息化时代,手工劳动所具有且日益突显的精神调节功能和社会文化价值,应得到特别的重视和加强。”1

关键词:手工艺;工艺美术;生活艺术化;传承与创新

一、工艺美术

最早出现“工艺美术”这一词是1920年在蔡元培先生的《美术的起源》中,蔡元培先生倡导手工艺,这与威廉•莫里斯观念相一致反对大机器生产;因此工艺美术更多是专指手工艺,一直延续至1949年,期间又有一些初步的工业设计思想形成,陈之佛提出“工艺是适应人类日常生活要素——实用之中,同时又和艺术的作用融合和抱和的一种工业活动”2。50年代工艺美术开始以传统手工艺品的身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换取了大量的外汇,这个时期因自身的发展及国家的需要,工艺美术依然是手工艺的专用词。在80年代工业设计观念传入我国之前,平面设计如包装、广告设计一般称为“实用美术”。于是正如李砚祖先生所说:“广义的工艺美术,它作为实用艺术的同义词,既包括手工艺,又包括现代艺术设计。”3即工业设计归属于广义的工艺美术,而将手工艺作为狭义的工艺美术,这种情况十分符合80年代大生产的实际背景。因此在设计概念已然深入人心的当代,“工艺美术”一词不必再如初生之时兼顾艺术设计,而是应回到手工艺的概念上来,也是这个时代所寄寓的诉求。

二、工艺美术的现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振兴传统工艺”作为文化建设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的重要内容,而成为一项国策。我国一直以来是工艺美术大国,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因其投入小、见效快、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工艺美术都作为对外贸易的产业支柱,这一阶段传统技艺得以保留与继承,传统工艺美术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艺术品创作方面同时也取得了显著成就。70年代即“”以后,历经改革开放等一系列转型转制改革,工艺美术产业在之前恢复的基础迅猛发展,当时企业生产仍然以出口为主。但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迈入新格局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转制之后,传统工艺美术行业逐渐形成为民营企业,同时不少技术型的国有企业人员重新创业由此形成个体企业和个体作坊。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开展,工艺美术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大众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对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手工文化价值日趋重视,这也是国民文化自信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因果。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千篇一律的机器化和批量化的工业产品的社会,历史性、民族性、人文意识都被极大地忽略,致使人们更加渴望追求工业产品无法媲美的文化附加值,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与技术的提高,极大地丰富了工艺美术创作的手段,给予工艺制作以新的技术、新材料、新的媒材,拓宽了工艺美术的视野。并且在信息、消费等新的发展机遇下,工艺美术的经济、文化等附加值仍将持续增长,同时也最能够体现当下的中国精神,也为传统手工艺烙上时代之印。但是我们也必须理性的观看到,从“百工之艺”到“工艺美术”,中国的工艺美术作为手工业时代的产物,在身处大工业化时代必然会与打击相遭遇,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困境。首先,就是“工艺美术”的概念问题,前文中已对此进行简要梳理,其在百余年内与“美术工艺”“图案”“设计”等概念之间相互纠葛、更替。其实任何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有一个酝酿、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只因事物发展到不同的阶段,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因社会、身处环境的不同其认识的角度也有所异同,但是在本质的内在性是相一致的,从事的都是同一件事。在这里不妨回顾下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对“工业设计”这一概念在1964年、1980年、2001年、2006年做出的不同解释,就不难理解了,不必担心谁取代谁的问题,从二十世纪初时至今日,绕了一圈又回来,对此我们务需抱有过多的纠结。其次是工艺美术的社会身份,工艺美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其投入小、见效快,一直作为获取外汇的途径之一,但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兼有市场和文化双重身份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维系两者之间的平衡,既不能过度市场化有不可只强调其文化性即民族特色,从具体出发,使其长久发展。再者,在非物质文化视角下,和谐处理传承与技术更新的问题。工艺美术的传承本质上是一种文脉的延续,以保护、不变为主,但又必须迎合时代的创新要求。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带来技术的更新,这就对传统技艺造成了冲击,一旦手工性消亡就意味着传统工艺美术的消失。因此涉及技术更新等创新问题要恰当,需在传承与保持的前提下进行。也需要国家在工艺美术教育、理论建设及培养人才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在制度制定及资金注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传承与创新

如前文所述,工艺美术的发展最终都要围绕着传承与创新、现代性、创意产业等一系列热点话题进行展开,从而形成从“工艺文化”研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下工艺美术的发展与手工业时代自发式的传承与创新不同,起决定作用的是信息时代文化消费的力量,即受市场的制约,要求创新以适应生活的需求,又要有新的创造。因此工艺美术在社会转型中面临着创新与传承的问题,也是工艺美术自身的发展性要求,亦是对时展的回应、一种适应。因此,工艺美术的发展,要在继续传承传统的技艺、手法的基础之上融入现代新的技术成果及经验,探索新的媒材,拓展传统手工艺的空间。同时遵循手工艺规律是创新的前提,尊重材料本身的特点,讲究材料质地的呈现是工艺美术创作一贯坚持的品质追求,使审美品格整体地处于一种高雅的状态。总之,工艺美术作为一个实用性的系统,在其发展进程中要将传统与当代进行连接,将工艺、语言、思想内涵等全面的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创立品牌性的工艺美术产业,与国家战略联通在国际上打造民族性的工艺美术形象,从而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如吕品田先生所说:“让传统手工艺活在当下,就需要让它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参与创造当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实践,才能真正保护和延续这些传统技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其生产性和实践性,而非将之表演化,才能不违背其内在规律和自身发展方式,才能不扭曲其自然演变的趋势,从而让它们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吕品田.《手工劳动与艺术化生活》.中国旅游报,2016(11).

[2]陈之佛.《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东方杂志,1929(26).

[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作者:戴清材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