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江西微电影创作的三化倾向解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江西微电影创作的三化倾向解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江西微电影创作的三化倾向解析

摘要:国内微电影的发展繁荣带动了江西的微电影创作。就取材方面而言,江西微电影突出了“红色”与“旅游”题材,彰显了地域特色,具有本土化倾向;从其作品的内容上看,反腐倡廉、公共道德、励志创业等成主流,具有公益化倾向;就推动创作活动而言,主要是官方起主导作用,许多微电影创作、比赛都是官方组织的,因此具有官营化倾向。江西微电影创作的三化倾向,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缺失,弥补这些缺失有利于江西微电影创作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微电影;本土化;公益化;官营化;自媒体

微电影作为一种“草根艺术”,从它诞生之时起就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这种艺术形式投资少,制作简单方便,打破了大牌导演和影视明星独占鳌头的局面,使电影艺术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使微电影的传播有了更多的平台。在这种背景下,民间团体、文化公司以及高校学生创作了大量的微电影作品,“微电影热”的持续也在情理之中。地域性及文化差异,使各地的微电影创作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以江西近年来的微电影创作为切入点,结合具体作品对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本土化:在红色、旅游基调中彰显地域特征

本土化或称地域化,是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历史和文化特征,因此孕育出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其实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它表现在方言、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等方面,它产生的原因是地理环境、移民、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1](P7)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同样受到地方风俗、历史文化的影响。当前江西微电影的创作,在哪些方面彰显出地域特征呢?

(一)红色革命题材的呈现

江西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相当丰富,江西人创作了不少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微电影。如微电影《铿锵杜鹃———贺子珍》(4集),是一部连续的微电影。作品描写了青年贺子珍的传奇经历,包括她与催人泪下的感情生活,演绎了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女共产党员坚贞高洁的优秀品质.贺子珍是江西永新人,由永新县委政府和吉安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这部微电影,成为建国后第一部以贺子珍为传主的影视作品,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熊小燕、朱阳森创作的《高山雨露》,描述的是1939年春南昌抗日保卫战的故事。固守南昌阵地的张胜部队伤亡惨重,郑多义带领他的7连赶往南昌支援,途中遭到日军的空袭,郑多义为保护君子豪而牺牲。战斗非常惨烈,最后只剩下君子豪一人,他掩埋了战友后撤出了战斗。该部微电影虽短,但战争的残酷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提醒人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江西是中央苏区所在地,首部红色微电影《谁主沉浮》描写江西、湖北、广西等八省“闹红”,江西红军女指挥员沉着应战,以不变应万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以红军为题材的江西微电影还有广昌拍的《驿前往事》、赣县长洛乡的《红军楼》等。《驿前往事》描写1934年8月高虎脑战役后,在广昌驿前深山老乡家养伤的红军战士杜清逸与驿前姑娘赖小莲产生的朦胧爱情。后杜清逸南下找到了游击队,为革命牺牲了这段美好情感。2017年7月,大型军事拓展微电影《少年游击队》在江西金溪左坊镇后龚红色根据地正式开拍。这是由江西广播电视台打造的本省第一部由孩子主演的红色革命题材儿童系列剧。通过叙事主人公雷雷到爷爷家度假,回忆爷爷当年和其他小游击队员一起打鬼子的故事,歌颂了老一辈革命战士的崇高品质。江西是红色摇篮,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为向建军84周年献礼而制作的微电影《不朽》,虽然只有十五分钟左右,但从主人公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开始,经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迎来新中国的成立,再写他参加抗美援朝,最后写他年老时对当年牺牲的恋人的怀念。这哪里是在写个人,实际上写的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史,只不过将这段军史通过人物故事将它形象化了而已。

(二)旅游文化特色的彰显

江西的旅游资源同样相当丰富,用微电影来宣传旅游成为彰显旅游文化的一种手段。张力川《恋恋庐山》讲述了植物学家Alex与他的老伙伴来到中国庐山后发生的故事。影片通过主人公的见闻和情感经历,展示著名景点庐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西海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与电影《庐山恋》有异曲同工之妙。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该县广播电视局拍摄的《中国最美乡村———婺源》,虽然片长只有9分39秒,却对婺源作了全面介绍。除了纪录片微电影,还有故事性强的微电影。山石、刘健宝的《篁岭人家》获江西首届微电影节特等奖,描写“富二代”林俊因父母涉及官场贪案、女友与其分手而悲观失望来到篁岭,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村民的纯朴、真诚、仁爱的品格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染,同导游姑娘滋生了情愫。徐鸷的《梦•悸》讲述一个摄影师与女友约定一起去婺源过美妙的乡村生活。为了追求事业他食言了,并和女友分开了。分别数年后,他们在婺源意外相逢,最终还是割舍不了婺源情结。反映旅游文化的微电影,往往不是单纯地展示风景名胜的旖旎风光,而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所以,许多微电影中都有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穿插其中,既展现自然风光之美,又描绘出人情之美。例如,虞勇的《草甸园》以武功山草甸为背景,描写一对恋人游武功山时发生的故事。尽管这是一部爱情片,但片中穿插武功山草甸、云雾、日出等景色,让人如身临其境般感受自然之美,同时还可以领略武功山千年古老祭坛的厚重历史。又如,卫冉的《OK南昌》,以南昌城市旅游为主题,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游览,融合了南昌的历史、风景名胜、当地美食以及风土人情,展示了英雄城人文历史和靓丽多姿的都市美景。江西对旅游文化极为重视,反映江西旅游文化的微电影还有不少。如赣州旅游微电影《神父与天堂》《爱在橙乡》等。2014年江西启动“江西风景独好”微电影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微电影103部、电视纪录片134部。2016年又启动大学生旅游微电影创作大赛,各地也举行过一些旅游微电影创作活动,近年来不断有关于旅游方面的微电影问世。

(三)其他地域特色的体现

江西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特色使之成为在国内外闻名的一张响亮的名片。例如景德镇以瓷器闻名于世,南昌以“英雄城”名扬天下,婺源则以原始的田园风光驰名中外。各地的微电影创作者,紧扣这些地方历史文化,创作了许多体现地域特色的作品。以景德镇为题材的微电影,如谭毅的《瓷娃娃》、曹强《画瓷》等。《瓷娃娃》根据某公司董事长卢成堆的故事改编,演绎了瓷都景德镇人的亲情、爱情,展示了瓷都的陶瓷文化,反映了景德镇人的内在美。《画瓷》主要讲述一个上海女子的景德镇情结,她为寻找前男友来到景德镇,最后迷恋上了瓷都。通过女主人公有趣的故事,走进了瓷都人的生活,展现了景德镇的魅力。微电影时间较短,往往通过有代表性风土人情或习俗来突出其文化底蕴。如,朱思溢的《小偷儿》讲述的是退休民警岳老头和小偷儿子东东之间的故事。作品中加入了南昌古老的街巷和老房子,还有极具特色的地方民谣和小吃,都使得影片具有浓浓的南昌地域特色。又如,赣州定南县民间微电影爱好者拍摄的微电影《酒神》,通过一个职业陪酒人的经历,对客家“无酒不成席”的生活习俗进行了描绘,对一些陋习进行了抨击。其中的定南话对白和客家人的生活描述,都有浓郁的赣南客家文化特色。徐正浩的《大明况钟》,将地域、历史与人物三者结合起来,更具地域特色。作品描写了明代出生于江西靖安的况钟,从一个无名小吏成长为三品地方大员的传奇一生。况钟从小好学,才华出众,志向远大。他主政苏州13年,“三离三留”,始终清廉刚正,被誉为“况青天”。该片由靖安县推出,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意义更加突出。

二、公益化:在厚重的人文主题中传播正能量

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微电影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同样肩负着文学的社会责任。“文艺创作、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人格理想及道德情操的培育,是不可逃避庄严神圣,逃避大美与崇高的”。[2](P257)如何利用微电影这种精短的艺术形式,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故事,为公益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纵观江西的微电影创作,其公益化倾向非常明显。

(一)引导奋斗励志

张欢、申茹茹的《永不放弃》内容很单纯,讲述的是几名大学生毕业后应聘一家知名企业工作,几经磨难通过了试用期,最终成为正式员工的励志故事。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也是许多年轻人都经历过的事,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因此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大学生创作的微电影中,也有不少宣传奋斗励志的作品,如,江西警察学院的《中国梦,我的梦,警察梦》、江西科技学院的《我的大学,我的梦》等。吴奎宏创作《中国梦,我的梦,警察梦》,讲述了一个警校新生如何从沉迷堕落的大学生活,变得积极向上,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故事。在2014年拉开序幕的首届“中国梦•创业梦”江西微电影大赛中,也产生了一批奋斗励志的作品,其中《凤仪天下》《回家过年》《黄山画魂》《梦萦青花》《画梦》等15部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分获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这些作品将励志奋斗与创业梦结合,闪烁着理想光芒和催人奋起的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欧阳洪勇的微电影《高云山下》,讲述的是安远县高云山铁丰村一名叫钟晓琼的80后女子,十一年来为了细心照顾病后生活不能自理的姐姐,她尝尽了生活的辛酸苦辣,已经33岁的她依然单身。为了挣钱给姐姐治病,前年她流转土地,种植了12亩葡萄,一边创业一边照顾姐姐。这种面对苦难不畏惧的创业精神,不同于平常人的创业经历更有励志作用。

(二)倡导社会美德

钟韵明的《死神》是一部宣传艾滋病防治“三免一补助”政策的作品。它由万载县疾控中心制作,演员是疾控工作者。在谈“艾”色变的今天,这部作品歌颂了艾防工作者不怕累,不怕被误解,甚至不怕“死”的高尚精神。《鸣雁》歌颂了长期在监狱工作的普通民警用爱心感化服刑人员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中,这种职业精神是值得褒扬和提倡的。平凡的人,默默干着重要的事情,他们的奉献精神也值得称颂。智勇的《守护》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一线铁路工人默默奉献,勇于拼搏的感人故事。为使影片更加接近真实,全部演员都是由南铁一线职工担任,片中出现的场景也都是职工真实的生产生活环境,真实而感人,平凡中显不凡。刘巧玲的《远山的呼唤》叙述一位城市女青年进入大山支教的故事。这类题材并不特别新颖,但往往非常感人,它告诉人们在山村之中也有吸引年轻人为之奋斗的梦想。人们喜欢电影中的主人公,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扎根乡村教育,克服各种困难,赣州微电影《林章植老师》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人。中国的乡村中小学其实很缺教师,山里的孩子也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作品呼唤更多的人加入到山村支教行列中来。微电影《雪梅傲霜》,以江西某公司员工彭雪梅为原型,讲述主人公二十多年如一日,既要精心呵护生病的爸爸和患癌的丈夫,又要独自勇挑生活的重担,养育弟弟和自己女儿;同时她爱岗敬业,在工作上同样取得突出业绩的故事。彭雪梅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2014年还被公司评选为首届“身边的好人”。她的感人故事拍成微电影,对倡导社会美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宣传反腐倡廉

反腐倡廉的作品深受群众喜爱,它与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反腐工作有密切关系。叶飞平的《煮笛》,描写检察机关在查办一起受贿案件中检察官面对的是多年同学情义以及众多说情者的压力,最终选择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亲自将同学绳之以法的故事。作品表明了检察机关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和查办职务犯罪的决心,具有强烈的警示教育意义。南昌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各地纪检、司法部门合作,推出了系列“反腐倡廉”微电影。这些微电影包括《谁动了我的低保》《一查到底》《忠诚》《一幕好戏》《庞书记路》《道是无情却有情》等。由于是系列微电影,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于一部或两部作品。正面歌颂的作品起了榜样作用,反面警示作品起了“警钟长鸣”作用。江西反“四风”微电影《老师的礼物》《清风不染尘》《旋风陀螺》和《一张食宿费收据的故事》等,也具有较深的教育意义。有的反腐倡廉微电影,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中国白莲之乡抚州广昌县创作的“莲廉文化”微电影《莲心》,描写一名基层纪检干部的两难抉择:女儿身患重病需要医院院长帮忙做手术,而这位院长又是他正在调查的涉嫌商业贿赂的对象。该片不仅宣传了莲子之乡,还将“莲”与“廉”相联在一起,进行廉政教育,增强其文化内涵。

(四)关怀特殊群体

刘刚的《生日快乐》是一部反映自闭症儿童生活的公益微电影,自闭症儿童往往与外界缺乏交流,容易出心理问题,因此更需要社会与家庭的关怀。他的另一部作品《传递爱》,通过一名聋哑儿童的内心独白和外人的“谎言”,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爱是会传递的。自闭症儿童和聋哑儿童都是特殊群体,需要全社会对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有些人处于一个特殊阶段,或处于人生低谷,如果拉他们一把,或许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有的甚至可以成为榜样。如王永哲的《两本书》,写主人公林大春一次带团到三清山旅游,为救摄影师而受伤截肢,妻子因而离开了他。他一度消极厌世,萎靡颓废。这时独臂女教师姜丽娟给林大春送来两本书,并讲述了这两本书的来历。原来,几年前姜丽娟因为车祸失去了右臂想自杀时,乐老师送给她这两本书。通过认真阅读这两本书,姜丽娟改变了轻生的念头。林大春读了这两本书也振作起来,当了“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再如张立川的《和我在一起》,讲述都昌太阳村男孩阳阳在爱心人士及志愿者的帮助下,其生活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从而慢慢融入太阳村,成为其他孩子的榜样。贫困户也是一个特殊群体,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战略,推行“三送”政策,使贫困户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微电影《扶墙》反映的就是宁都县真实的人和事。曾作兴眼睛近瞎,他妻子脚不能动,因为很穷只能住在危房里。“三送”干部给他妻子买了轮椅,帮他割禾,还想方设法给他家盖了新房,让他一家永远铭记党和政府的关怀。该片由曾作兴夫妻亲自出演主人公,真实感人,成为江西首部党员教育微电影。对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了微电影所具有的人文精神。

三、官营化:竞赛评奖和传播平台有待拓展开放

影视是传播意识形态的载体,“影视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特性,是指影视与阶级、社会地位以至种族、性别和身份等领域密不可分、互相促动并交叉映证的一种特性”。[3](P19)当前江西的微电影的创作,带有“官营化”倾向,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有关部门和领导对微电影艺术的重视,积极开展了微电影相关活动;另一方面群众参与度还不够,作为“草根艺术”,民间资本参与得还不够。

(一)为政策宣传而“官念先行”

江西省率先在全国运用微电影创作开展反对“四风”宣传活动。2013年10月,中共江西省纪委宣传教育室、江西广播电视台总编室、江西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反对“四风”微电影优秀作品展播活动的通知》,接着启动了江西省反对“四风”优秀微电影展播活动。次年2月评出获奖的“十佳”作品《罪与罚》《镜子》《谁送的礼》《选择》《梦醒时分》等,这些作品都是由各地纪委、高校等单位选送的。这项活动是为了配合反对“四风”而开展的,目的非常明确,主题十分鲜明。在“中国梦•江西风景独好”微电影、纪录片征集展播活动颁奖晚会上,江西省副省长朱虹指出,“举办微电影、纪录片征集展播活动,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宣传赣鄱优秀文化和江西旅游、提升江西的知名度,培养发掘江西影视人才,促进江西微电影繁荣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江西近年来举办的反腐倡廉题材微电影展播、为推介旅游项目而举办的“中国梦•江西风景独好”微电影大赛以及高速公路局的“爱在高速”和公安厅举办的“忠诚110”微电影创作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有确定的宣传主题。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发挥出了微电影的正能量。如宣传“三送”的《扶墙》,令人确实感受到了“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政策的好处。不可否认,有些为进行政策宣传而作的“应景之作”,带有“主题先行”、“官念先行”的特征。如果处理得不够好,会使微电影作品的质量大打折扣,从而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说教。获得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一等奖的《扶墙》,一开头就打出字幕:“2010年起江西赣州市组织市县乡10万名干部深入基层农村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一看片头字幕就知道什么内容了,有的人就不愿往下看了。因为故事中间多次提到过这“三送”,片头这话放在故事结束时不是更好吗?有的作品为了表现某一重大主题,忽略了微电影“小中见大”的特点,在有限的篇幅中堆积了太多的内容进去,这样就很难把事情表现得细腻深刻,《不朽》就存在这一缺点。这部作品中还用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和剪辑来的故事片镜头,使它的原创性和艺术性大打折扣。

(二)微电影活动大多是官方举办

江西微电影的投资、比赛、展播和评奖,官方色彩都显得较浓厚。江西搞过不少微电影方面的比赛,也参加了一些全国性的微电影大赛,过去还拿过不少奖。如,李军林导演的微电影《儿子》获得首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金奖;陈谦导演的微电影《织爱》获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华东六省一市新媒体作品剧情类一等奖;由抚州市教育局选送的原创微电影《人生第一课》在2014年度中国教育电视节目评比中荣获优秀节目一等奖。同年南昌青年作者朱思溢凭借微电影《小偷儿》,荣获好莱坞TCL微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但从近两年来看,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西在全国获微电影大奖的并不多。由于大多数微电影比赛、展播都是官方组织举办的,加上民营资本对微电影还不够重视,因此目前大多数微电影作品都是由有关部门和国营单位投资的。据报道,投拍旅游微电影《恋恋庐山》,庐山管委会投资了30万。其他微电影赛事活动中,有不少作品都是单位出资与文化公司合拍的。由于是官方组织和单位投资,其宣传的目的性也就更明确。江西举办的微电影比赛,大多是由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官营味较浓厚。2013年除了江西省反对“四风”优秀微电影展播活动,还有南昌举办的城市旅游微电影创作大赛,以及由省公安消防总队等单位承办的江西消防系列微电影活动。2014年“青春梦成长路”农行杯江西省首届大学生微电影节启动,同年由江西广播电视台主办的首届“中国梦•创业梦”江西微电影大赛开锣。2015年2月,该项赛事评出《凤仪天下》《回家过年》等15部优秀作品获奖。2016年6月第二届“中国梦•江西风景独好”微电影大赛开始征集作品,年底这项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江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江西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活动,评出《盲公尺》《泥印》《望海的灯》等30篇作品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上述微电影活动,无一不是由官方主办推动的。2014年5月底,江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举办微电影创作培训班,共有30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高校、媒体、影视公司共50余人参加。除影视公司几个代表之外,其余参加学习班的人都是公办单位的。相比之下,有些其他地方办专业培训班,非官方主办、面向的是全社会。且看2016年乌鲁木齐《晨报》刊登的广告:北京电影学院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影视艺术系实训基地的《新疆微电影培训班招生》,分“实战微电影速成班”、微电影婚纱摄影影视培训班、微电影全日制影视制作培训班、微电影高级研修班。由新疆大学影视艺术系和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导师亲自授课,并指导拍摄5分钟毕业作品。[5]作为“草根艺术”的微电影,应当走大众化的道路,让更多平民百姓来参与,让民营资本进来,微电影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三)传播平台多以官方传媒为主

在网络和新媒体发达的今天,微电影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寻求更为广阔的传播方式。在开展微电影活动的宣传方面,有些宣传工作还是做的不错的,如“中国梦•江西风景独好”微电影、纪录片征集展播活动,采用的是“全媒体密集传播”的新模式。据报道,该项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公交站台、数字影院等7种传播渠道,向全社会进行了同步密集宣传。除了江西广播电视台下属7个电视频道、广播和电视报,还在包括中国网络电视台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网络的江西频道共10家网络媒体进行宣传。中国移动江西公司还在手机客户端开设了免费流量视频。[6]除省里的传媒大加宣传,各设区市和省直管试点县(市)广播电视台、南昌市50个公交站台、各设区市50多家数字影院都对该活动进行了高频率的集中宣传。其宣传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有如此众多的宣传平台,自然也就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官方传媒对有关微电影活动宣传如此强劲,但在微电影作品的展播上却未能采用这种“全媒体密集传播”的模式。一些赛事的微电影作品主要在某些官方媒体上展播,由于种种原因其产生的影响不够大。例如,江西省反对“四风”微电影作品颁奖仪式在江西四套播出,优秀微电影作品展播活动从当年4月14日起至24日,在江西四套每天8点半播出一部。从上述作品的传播渠道来看,传播平台主要是官方媒体,而且时间不长、面不够广,这就必然使作品的影响面和影响力大打折扣。大学生对微电影创作比较感兴趣,许多高校都参加各种微作品比赛。但是,大学生的微电影作品,传播渠道同样极为有限,就连在高校范围内甚至在作者所在的学校也极少会有展播。当今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除了继续使用传统的电视媒体,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为微电影服务。在新媒体中,自媒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7]江西的微电影作品,借助自媒体传播的较少,未能更好地吸引自媒体参与,在这方面今后还有待加强。

四、结语

江西微电影创作的“三化”倾向,对江西的微电影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良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看,“本土化”倾向彰显了江西微电影的地方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微电影特征;“公益化”倾向使微电影的社会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推动了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宣传。从不良影响上看,“官营化”倾向使群众对“草根文艺”的参与以及民营资本投入不够,不利于江西微电影大规模发展。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扬长避短,加大力度推进江西微电影的发展。在网络新媒体发达的今天,江西微电影要取得长足的发展,还需解决几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是大众的参与问题,应当让更多的群众和民营资本进入微电影界,充当微电影的创作者、表演者和投资者,这样才能取得更广泛的市场;其次是媒体运用问题,应当像宣传“中国梦•江西风景独好”微电影、纪录片征集展播活动那样,打造微电影的全媒体传播新模式,让更多的自媒体主动参与其中,以扩大赣版微电影作品的传播和影响;最后是团队和专业化问题,江西微电影创作队伍缺乏实力强劲的团队,很多微电影创作是个人行为。与团队建设相关的是创作队伍的专业化问题,江西有关微电影创作、制作专业方面的培训太少,影响整体质量的提高。切实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江西的微电影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葛剑雄.中国的地域文化[J].贵州文史论丛,2012(2).

[2]司马云杰.文艺社会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3]李道新.影视批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游静.激发微电影创作的积极性[N].江西日报,2014-12-25.

[5]新疆微电影培训班招生(广告)[N].乌鲁木齐晨报,2016-7-19.

[6]王娣.“江西风景独好”微电影纪录片征集结果揭晓[DB/OL].央广网江西分网,2014-12-23.

[7]“自媒体”概念[DB/OL].引自“百度百科”:

作者:韩春萌 陈丽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