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思考

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思考

一、中国内地与香港合拍历程概览

1.20世纪60年代合作初探到改革开放后“北上”活跃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内地的北影、上影和长影曾与香港的“长城”、“凤凰”、“新联”等电影公司进行合作,联合制作了《野猪林》(1962)、《红楼梦》、《七十二家房客》(1963)等影片,香港电影公司还在中国内地的协助下制作了《王老虎抢亲》(1961)、《三看御妹刘金定》(1962)、《金鹰》(1964)等多部影片。①1979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的成立为推动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电影合作提供了契机,1980年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来中国内地取景拍摄了《碧水寒山夺命金》,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合作拍片开始进入正轨。当时引起反响最大的合拍片当属1981年香港导演张鑫炎拍摄的《少林寺》。这一时期的合作,创作主体团队主要是以香港方作为主导。此后的十几年,香港导演北上取景拍摄了《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龙门客栈》等家喻户晓的影片。这一时期,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电影产业刚刚重新起步,在商业电影上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资金和人员方面与香港相比有相当的差距。但是中国内地为香港合拍片提供了部分演职人员和可供拍摄的场地,还参与到香港商业电影的制作体系中,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提升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整体水准提供了帮助。9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公司除了在中国内地拍摄之外,也开始参与中国内地导演的影片制作。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曾与来自香港的影视公司在艺术和资本上进行合作。②除此之外,姜文以及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等也都得到过香港投资方的资助。80、90年代的内地与香港合作拍片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它为中国内地电影人提供了经济上的帮助,为中国内地导演走向世界提供了助力。而香港电影人也因为中国内地丰富的自然景观得以拍摄各种类型和题材的影片。初步的合作模式呈现出双赢的态势,为之后更为深入的合作打下基础。

2.2003年CEPA助力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合拍电影逐渐减少。香港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合拍片数量锐减甚至搁浅的重要原因。在这一时期,不仅是合拍片数量大减,香港电影也开始陷入低谷,批量生产导致制作水准下降,墨守成规也让类型电影开始走向固化,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影片吸引力削弱。2003年,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的签订,香港电影不再受引进片配额的限制,香港导演看中中国内地市场巨大的商业潜力,寻求北上合作拍片的机会,合作拍片拉开序幕。自CEPA签订至今的15年里,香港电影人以他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敏锐力得以站稳脚跟。制作投资模式趋向多样化,“香港制作+中国内地投资”、“香港投资+中国内地制作”、混合投资制作三种模式并存。③

3.香港回归20周年前后,合拍电影势头迅猛

2014年、2016年合拍片势头尤其突出。票房名列前茅的香港导演有周星驰、徐克、郑保瑞和许诚毅。“60后”刘伟强、陈可辛、林超贤等已经接过了前辈大导演的旗帜,除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之外,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后起之秀如导演郑保瑞等也顺利通过市场检验,具有对影视项目的宏观把控能力。《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红海行动》等影片都属于大投资、大体量,出品人、制片人、导演间具有合作的基础和默契。

二、中国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的未来挑战

1.合拍电影的商业追求和坚守艺术品质的冲突

对于票房的追逐应该建立在影片自身的高质量之上,以票房为终极诉求的电影容易走向急功近利,导致作品质量平平,甚至是粗制滥造。目前国内的电影市场正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国内电影观众的欣赏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电影投资方利用大众传媒和明星效应为质量平平的影片营销,靠着“媒体宣传+明星效应”的营销模式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更导致越来越多的投资商开始效仿。诚然,此类现象并不是合拍片所独有的问题,这是我国电影市场十几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的负面结果。但是中国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特殊身份和历史渊源,一方面使得观众对于合拍片有更高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新时代,合拍片所享有的政策优势是与其艺术责任一体两面的。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作品质量和社会效益的合拍片,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并无益处。

2.香港电影传统特质式微

香港电影要重新走向复兴,合拍片中香港电影的精髓不能抛弃。目前一些香港导演的作品质量过硬,口碑也好,但是他们的影片却丧失了最为重要的香港电影特性。例如王家卫监制、张嘉佳导演的《摆渡人》,目标定位是中国内地青年人,在叙事上过分迎合商业大众,表演过度戏剧化,观众并没有感受到影片的风格化叙事,也淡化了香港电影的特色。当然,也有成功的范例,如《扫毒》、《追龙》与即将登上院线的《风林火山》,这些影片的主题思想与主流价值观契合,在叙事、对白和拍摄风格上保留了香港影片的独特性。

3.香港电影的综合优势减弱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电影业虽然在合拍领域内经历了磨合和探索的阶段,但总体趋势是转向中国内地发展。知名的香港电影导演、演员越来越青睐合拍电影,这种中国内地与香港在商业和艺术上的广泛交流,一方面开拓了中国内地影人的视野,提高了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香港青年一代电影工作者也获得了在中国内地工作和发展的机会。虽然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合拍影片的市场表现强劲,比如2016年票房前三的《美人鱼》《捉妖记》《寻龙诀》都是中国内地与香港合拍的电影,《美人鱼》34亿元的票房即使以北美市场标准衡量也是成功的,但随着中国内地电影强势崛起,到2018年中国内地出品的《战狼》《唐人街探案2》已经超越了《美人鱼》的票房,在中国电影票房榜单上中国内地出品的电影已经成为领先者。在人才方面,中国内地的中生代已经扛起大梁;在资本方面,中国内地的电影投资仅次于美国。未来香港电影会面临中国内地更强有力的竞争。

三、加深合作,繁荣中国电影市场

1.树立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提出:“发展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香港背靠祖国,有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国家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香港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发展机遇。中国内地的审美需求与香港不尽相同,作品创作要注意平衡调整。只有表达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流价值诉求,重视增强社会认同感,鼓励人民追求“真善美”,影片叙事贴近百姓生活,故事具有正能量,有蕴藉的合拍片才能在中国影坛上取得长远发展。

2.创新类型电影,打造黄金IP

香港的传统类型电影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展。香港电影以类型电影为本体,贡献了一大批如《黄飞鸿》《警察故事》《无间道》等具有广泛影响的系列电影;除作品系列,个人IP也是香港电影一大特色,在喜剧方面有周星驰的金字招牌,在武侠方面有徐克,在警匪方面有吴宇森、杜琪峰等等,而华语电影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IP。

3.稳中求进,拓宽合拍电影海外市场

拓宽合拍片海外市场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中国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叙事国际化,投资成本高,制作体量大,通过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可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他国家的观众认知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思想,增加文化融通。另一方面,还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形成国际化产业链,依靠资源的合理布局,通过并购、参股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源配置。另外,资金流动可以加快扩建中国电影营销网络并保证融资快捷,加强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合拍片的模式也应该由以往的“粗放型”走向“集约型”。中国是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且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市场风格和类型更趋多样化,也为艺术电影敞开了大门。因此制片方要适应市场的需求,精准投放,在制作上注重影片的“质”而非“量”,在坚守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寻求各民族文化的互融互通,使影片呈现更加多元的文化特征。中国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应当充分尊重电影创作的内在规律,立足自身优势,实现文化共荣。

作者:汤旭梅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