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孟鲁司特钠用于儿科哮喘治疗中的效果

孟鲁司特钠用于儿科哮喘治疗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使用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科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哮喘患儿9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药物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后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孟鲁司特钠,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症状缓解时间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的75.0%,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儿科使用孟鲁司特钠治疗哮喘,能够使病情尽早缓解,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孟鲁司特钠;儿科;哮喘;临床效果

在儿科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中,哮喘是常见的一种,是炎症细胞、气道细胞、细胞组分多种细胞参与[1],分泌出的炎性物质介入气道,引发慢性炎症,使气道阻力增加,造成气道狭窄[2]。由于该病在发生后具有迁延性、反复性等特点,患病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病[3],不仅对患儿的生理造成影响,也对患儿的心理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危及患儿的生命。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哮喘患儿9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孟鲁司特钠,现将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哮喘患儿9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8例,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6.5±1.6)岁,实验组48例,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6±1.5)岁。将两组一般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P>0.05),基本均衡可比。我院本次研究已事先获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和同意,患儿家属已在研究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针对性的使用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等药物。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330,生产单位: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1~5岁患儿每晚口服,1次4mg,5岁以上患儿每晚口服1次5mg,3个月为1个疗程。

1.3观察及疗效评定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临床疗效评定分为3级,显效:哮喘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肺部哮鸣音消失;好转:哮喘症状从重度转为中度或轻度,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出现加重。

1.4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研究数据呈高斯分布,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百分率(%)表示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性别比例等计数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症状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等计量指标,分别采用卡方(X2)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症状缓解时间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细数值见表1。

2.2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儿科常见的疾病中,哮喘具有多发性、起病急等特点。随着小儿支气管哮喘疾病患者数量的逐年增加,不仅患儿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还给患儿的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影响。临床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降低复发率,及时控制急性发作期的症状,改善气道阻塞和通气功能,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孟鲁司特钠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亲和力高,能够对白三烯产物与受体结合时产生的活性因子起到抑制的作用,阻断炎性反应和过敏反应,从而减少了白三烯引发的气道炎症、气管痉挛、阻塞及血管通透性,对哮喘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哮喘患儿9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孟鲁司特钠,结果显示,使用孟鲁司特钠的症状缓解时间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早于常规药物治疗,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儿科哮喘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孟鲁司特钠能够缓解临床症状和肺部体征,提高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小。

参考文献

[1]张敏.孟鲁司特钠在儿科哮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9):102-104.

[2]范聪敏.浅析孟鲁司特钠在儿科哮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疗效[J].医药前沿,2014,16(31):170-171.

[3]蔡大星.孟鲁司特钠在儿科哮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1):153.

作者:陶炳铜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