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风土建筑的艺术价值探究

风土建筑的艺术价值探究

本文作者:陈卉佼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地处中国大地的中部,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国的南北交汇之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建筑特点在这里也得到交融、升华。湖北古民居建筑的美伦美奂,不仅让人们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对它情有独钟,而且引发专家从理论的高度和广度对其艺术价值展开深入认真地研究。

楚文化彰显了古民居的地域性特色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享誉世界,楚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甚至在世界文化史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湘、鄂均居楚文化之区,除汉族外,还居住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而湖北自古就有“人杰地灵”、“唯楚有才”的美誉。湖北的地势走向也是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基本上处于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这里奇峰错列,江河纵横,景色绮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2];长江和汉水在湖北境内交汇,结构成了富饶的江汉平原;东北部是大别山区;东南部为丘陵地形。因此,湖北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这里山多、水多、江河多、湖泊多、平原也多的特点。生活在湖北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其建造民居的时候,必然要受所处之地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不可能采用相同的建筑构造模式。这是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功能要求是不相同的,这就是形成民居建筑不同地域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居住的窑洞,其建筑内容比起其他建筑更具经济性、实用性;而生活在长三角一带的人们的民居则多依水而建,小桥流水,白墙黑瓦,便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

从湖北地域遗存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和建筑类型上看,主要以鄂西土家族自治州的土家族吊脚楼,南漳保康一带的山寨民居,江汉平原的古民居,鄂东南的徽派民居最为典型。土家吊脚楼我们留待后文再述,先看南漳县的山寨民居。此地的山寨民居基本上是依山而建,且扼守上山的要道,全部以石头作为建筑材料,造型简约,且有气势。建筑风格受徽派建筑的影响,典型的马头墙,门前有石雕,门楣上方有砖雕,窗棂上不同的图案有着不同的题材,人物、动物、植物等,雕刻技艺极为精湛。建筑布局为前、中、后设计,即前庭,中部是天井,后面的厅堂住人,这样的分割,空间层次感强,结构合理,且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对私密性的保护。针对家族人口多,还思考了延伸空间,形成屋套屋的结构特征。在建筑色彩的表现上,多以白墙黑瓦为主色调,因而十分协调统一。

江汉平原的古民居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江汉平原由于自然环境优越,故而物产丰富,但也深受水灾的影响,年降雨量大,因雨水对房屋的破坏性极大,所以在屋顶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排水的功能,在4个方向上都能排水,使屋顶的造型具有楚文化的建筑风格,就像陕西房屋半边盖那样,其屋顶只有一个斜面,是充分考虑了陕西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大雪时能防风防雪,以免积雪将房子压垮。历史上的荆州是楚文化的重要地域,楚国的建筑审美观和形式美感以基因遗传的形式影响了民居的造型。

实际上,民居的建筑造型不仅仅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还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会释放出一种巨大的反作用力,使民居的功能和审美呈现出独特性。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楚文化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等必然体现在建筑上,例如湖北南漳县的山寨民居就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一是南漳县离楚国最早的都城——宜城相距很近,二是楚文化中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永远攀登,直到成功的信念和追求,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使南漳的百姓居安思危,具有极强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在民居的功能上是每户独立,但又能连成整体,防御性能非常突出、明显。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湖北古民居的民族特色

按多元文化的观点,民族性是多元文化的体现,同时还是构建多元文化共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在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所创造的吊脚楼是湖北古民居建筑形式的经典之一。

土家族民居建筑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环境优美,群山环抱,奇峰秀岭,山峦起伏,峡谷深渊,自然景观极为壮观、秀美。山上森林一片绿海,植被丰盛,不同树木和植物构成了林海世界和植物王国,使土家人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土家族古民居建筑应该是他们生活空间的最佳形式的表达。从功能上讲,任何建筑如果能与自然环境融于一体,就是建筑自然观的集中体现。如果一座建筑即使有着新颖的造型,倘若与自然不相协调,那么建筑的表现形式就失去了它的特色,因为建筑的外在形式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土家族古民居建筑除了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外,还与土家族的民风民俗有着重要的联系。正是自然环境的优美,带来了交通的不便,山区道路崎岖不平,蜿蜒曲折,形成了土家族人与外部世界在物质和信息交流上的阻碍。其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落后,使土家族人的信仰也与其他民族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将自然界的动物视为本民族的神灵,以特定的图腾符号作为祭祀的对象,通过祈福获得风调雨顺,幸福安宁。因此,在土家族的图腾符号中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厚。因为一个民族生活环境的不同,其宗教信仰也不相同。其民俗民风与其生活习惯、民族历史、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他们生活的土壤就在鄂西大山之中,其民族文化的根就在山里。土家族古民居建筑形式独特,讲究造型的美观。因此,在选址的时候,充分考虑地理、气候条件,并善于利用地形,使建筑在体量和空间上能够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环境。一般来讲,是尽量利用多种自然条件,尽量做到临水而建,这是因为在山区,可耕地的面积有限,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在河边、江边建造房屋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水上的空间而不占用土地。同时临水而建有利于水资源的利用,使得生产生活方便;在山区这样的建筑可防范自然灾害对人的伤害,其综合效益好。即使在没有河流和江湖的区域也会尽量选择离水源比较近的地方,也就是尽量地满足生活的需要。

从空间结构上看,土家族古民居继承了祖先的基因,其建筑的功能和结构注重向空中延展空间,即把建筑空间分作几层,这样的设计可以把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得非常充分,同时分层次的设计可以将建筑的功能细分,做到既有公共空间又有私密空间。不同的空间承载着不同的功能。至于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大小则视家庭人口多少的实际需要而定,而内部的结构和空间则体现着人性化的关爱。

在建筑基础方面,虽然是民居,但土家族人深知基础的重要性,他们在支撑建筑体量结构、重量的主柱上选择最好的天然材料,使其具有很好的承重性能。因此在处理基桩时特别认真,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技巧,实际上这些技巧办法都是代代相传,并通过实践进行传授的,所以其后代在学习时特别认真,他们知道这些技巧对他们生存的意义和作用。

楚文化生态观在湖北古民居中的价值

在楚文化的哲学中,老子无疑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提出的自然理念既是最原始的、朴素的,同时又是最现代的理念。它反映了老子哲学的深奥,当一种思想理念在时空和历史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练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足见这种理念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其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如果自然观是体现客观规律的话,那么“无为”就是希望人们面对自然的规律不要去破坏它。这就揭示了真理的本质,即尊重客观规律,一旦破坏和违反规律,大自然必定要惩罚人类。首先,我们要尊重自然,建筑环境就是要服从于自然环境。如莱特对自然的理解,认为自然不只是自然界万物和人的外在表象,同时也是指自然界万物的性质和人的精神内在,“无以名之”,姑且名曰“内部的自然”。莱特尤加重视“内部自然”,认为现代建筑就是有机建筑,“机”是生命,是很微妙的东西,是造成人类,造成历史,造成艺术的生命力[3]。

无论是山体还是森林、树木、花草、动物,人们都视它们为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而对动植物极为珍视,并对自然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花鸟鱼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例如临水的古民居建筑,人们就特别重视对水质的保护,他们意识到水是生命之源,而且东方的哲学中就有“水之聚纳财气”的寓意和内涵,使人们认识到水与他们的生存、财富息息相关。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人为建筑的存在与自然环境的水乳交融,一旦自然环境恶化,人为建筑将无任何价值可言。

古民居造型设计时能将形、色、材等元素融入当地的环境之中,并且对其进行优化处理,以达到设计效果的最佳;而内部空间的形态和布局,则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功能进行设计布局,使功能性、科学性、空间性、合理性的表达能够得到最充分的释放,经济性、舒适性、美观性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建筑用材全部为天然材料,如土、木、竹、石等,可以说这些材料的天然性决定了古民居的环保性。那些以泥土制作的砖,即使没有经过烧制,也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并未对人体造成任何的伤害。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标准来评价,此类材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碳零量排放”,这就是古民居在材料上的优越性,当然并不是说纯天然材料就是环保,倘若现在全部用天然材料,那么地球将无自然环境可言,中国现在13亿多人口怎么可能全部用天然材料建造民居。

湖北古民居建筑形式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湖北古民居千百年来所积累的物质文明成果,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向外部世界展示建筑的空间形态,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实现“人人皆能安居的”传统理想。从民居建筑的艺术性来讲,虽然它的体量不像宫廷建筑那样气势恢宏,但它的艺术穿透力却是入木三分,它能让人们的心灵为之震撼。因为建造这些民居的工匠不仅技艺高超,其对生活和建筑的理解也成了后人关注的焦点,也许他们在建造时并没有想到这些民居会成为经典,但是他们却将建筑的艺术精神以独特的形式、独特的风格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古民居所折射的建筑艺术精神之所以长存,是因为它们的艺术语言是对建筑形式最为恰到好处的表达,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不同民族的建筑样式有着最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以不同的建筑空间使人产生联想和心灵的激荡,追求着对美好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理想及愿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人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民居建筑风格却是同一化,无论是北方和南方,东部还是西部,个性化的民居建筑成为稀罕之物。古民居建筑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因此,要使现代人的住房具有风格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就必须从古民居建筑形式中吸取精华,以科学和艺术的精神巧妙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功能上以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并在材料上实现绿色环保、低碳,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对古民居建筑形式和价值的研究,最根本的就是要“古为今用”,借鉴其形式,吸收其内核,实现古民居与现代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例如吴良镛先生对北京四合院的改造就是运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能够诗意地居住。

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昌火车站就是借鉴楚文化的风格进行的设计,所以极具楚文化的韵味。武昌火车站的建筑体量巨大,其形态在视觉上就有了一种厚重感,而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其所传递的是给人们以安全感,使人们获得满足感和放心感。武昌火车站的大屋顶,有着鲜明的楚文化建筑特征,其地域性、地标性特点给社会公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湖北省博物馆有着地道的楚文化风格,特征十分明显,与武昌火车站不相同的是,它由多个单体建筑组合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它由主馆和配套馆构成,因而在局部上和整体上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建筑与景观相互依存,并与东湖的自然环境产生了美学意义上的趣味和韵致。

对中国建筑的研究着眼于“民族”还是“地区”,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乡土建筑、地区建筑藴含着生活,有泥土的芳香,是资源,有待建筑研究者去采集、吸取和浇灌。我们要以批判、发展的眼光对待地区建筑和现代建筑[4]。由此可见,只要坚持创新的理念,旧貌是可以换新颜的。特别是楚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创造,即使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敢于创造,都能实现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的统一。基于湖北省古民居的不同特性,从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和科学性等不同要素在古民居中的表达,体现人的意志、力量和智慧。在这些风格各异的古民居中,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结构都凝聚了荆楚大地民众的创造性,而对这些物质形态的楚文化的弘扬,是古民居传承,并走向自由创新,塑造崭新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必由之路,才能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以及绿色环保理念,构建人性化的生活空间。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