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分析

纺织业调整振兴规划分析

1《规划》的现实意义

1•1是应对“危机”、保持纺织工业稳定增长的重大举措

“危机”对我国纺织实体经济带来重大负面影响。纺织工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外向型特征明显,出口下降不仅对全行业影响很大,而且对于整体外贸形势都会产生联带效应,因此,《规划》从长、短期结合的角度提出了确保纺织工业稳定、持续增长的政策措施,对于纺织工业的调整和振兴已经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作用。

1•2是促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良好机遇

我国已经是纺织大国,产业规模巨大,但是还不是纺织强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纺织工业正处于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的进程中。《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有效地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的纵向整合;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1•3是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未来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中,科技创新对于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发挥越来越大的支撑作用。加快科技进步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是未来3年纺织工业的主要任务。《规划》突出强调提高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并了相应的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方向指南。这将有效地推动纺织工业的科技创新,对于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提供重要途径。

1•4是促进我国扩大内需、稳定就业的有力措施

一方面,《规划》突出强调拓展农村市场和扩大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和应用,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合力推动下游消费市场的需求,从而扩大国内需求。另一方面,纺织工业是我国工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规划》的实施将对保持纺织行业的就业提供保障,从而对全国的稳定就业提供有力支持。综上所述,实施《规划》将对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目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意义重大。

2《规划》的主要内容

2•1重新界定纺织工业的产业地位

《规划》开宗明义地提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句话是国家对纺织工业的重要地位进行的重新界定,改变了以往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提法,肯定了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地位,肯定了纺织工业多年来对出口、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与以往的提法有明显的不同。一个产业从国家层面的科学定位对于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也是本规划的亮点之一。《规划》对于纺织工业的重新定位准确科学,符合实际。从产业规模上看,2007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26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9%,占全国GDP的3.3%;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服装等产品的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从出口总量看,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我国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29.34%,其中纺织品占23.50%,服装占33.37%,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10余年位居首位,在全球纺织产业格局中具有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专业分工明确、劳动力成本低等整体优势;2007年纺织工业出口占全国出口的14.42%,纺织贸易顺差占全国贸易顺差的60%;纺织工业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为72.41%,远远高出全国一般贸易比重(44.22%)。从就业规模看,纺织业是国内制造业中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一个部门。200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从业人数达1100万人,占全国工业的14%。加上规模以下企业,全行业吸纳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人,其中80%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我国农业生产的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基本上都由纺织业消化,直接关系到1亿农民的生计。纺织工业的地位未来仍很重要,产业性质将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任何产业的地位都在变化之中,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地位将趋于下降,高技术产业的地位明显提升,但是,在未来5~10年内,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规划》提出的这一定位应当也是适用的,不会过时。所不同的是,纺织工业的产业特性将随着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而有所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将是劳动密集型的特性明显改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目前,国际纺织业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逐步向知识智力型产业转变。我国主要纺织品仍属劳动密集型产品,行业上总体依然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每万纱锭用工人数来看,上世纪90年代欧洲全自动纺纱车间的万锭用工仅为6人,目前,我国先进企业纺纱车间万锭用工量为25~30人。同时,未来的产品结构将向高技术、多功能、高性能方向转变,需要资金、技术支持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扩大。产业用纺织品与传统服装、家纺产品领域明显不同,是功能、绿色和环保等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很多产品具有新材料的特性,如碳纤维、医药纺织布等。随着我国纺织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用工人数将大大减少,高科技纺织产品的比重将明显提高,产业性质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但是其在我国重要的产业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规划》对纺织工业重新定位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统一对于纺织工业重要性的认识,澄清纺织工业是“夕阳产业”的误解,有利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提高对纺织工业的重视程度。二是可以大大提振全行业的发展信心,有利于恢复社会各界对纺织业的投资,坚定业内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

2•2针对问题提出产业发展目标

《规划》肯定了近年来纺织工业在产销规模、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提升、解决就业及优惠农等方面的成绩;指出了行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主要矛盾: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等;总结了“危机”以来纺织业面临的国际市场萎缩、内需供求失衡、亏损企业增加、就业形势严峻、企业融资困难等主要问题;确定了纺织行业四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即:开拓国际市场与扩大内需相结合、扶持骨干企业与带动中小企业相结合、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政策引导相结合;提出了规模期内的发展目标,即:总量保持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支撑力显著提高、产品品种质量明显提高和改善、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并对上述目标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为纺织工业的未来发展提明了方向。实现这些目标,意味着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

2•3明确重点任务与政策措施

《规划》提出了未来3年纺织行业要着力做好8项重点工作和10项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8项工作:一是稳定国内外市场,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四是淘汰落后产能,五是优化区域布局,六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七是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八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10项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一是继续提高出口退税率;二是加大棉花、厂丝收购力度;三是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四是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五是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六是加大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七是减轻纺织企业负担;八是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九是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十是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

3对《规划》和纺织工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实际上,《规划》的任务和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对纺织工业短期干预和长期扶持。

3•1立足当前的短期干预

短期干预政策旨在对行业进行“救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主要目的是缓解纺织企业面临的压力,促进生产经营的恢复和增长,稳定国际市场的份额。这些包括:继续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棉花、厂丝收购力度;对基本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减轻纺织企业负担,加快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等。其中有些政策十分具体。例如:可根据有关规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相关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允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3•2着眼长远的长期扶持

长期扶持的重点在于促进产业升级,对行业内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现象进行调整,推动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这也是《规划》的重点,主要包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等。下面对这些任务进行解读。

(1)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挥市场的刺激需求作用。主要包括: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从内需市场看,扩张潜力较大。2008年,内需拉动成为行业保持一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达21303.2亿元,占销售产值的76.5%,内销增长对全行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2007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人均消费量为14.6kg,而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为30~40kg,国内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从外需市场看,扩张空间有限。目前,美、欧、日三大市场占纺织行业出口总额40%以上,继续提高份额扩大出口存在困难。200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851.6亿美元,同比增长8.1%,增速同比下滑10.9%。支撑我国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欧洲,但2008年11月的增幅迅速回落。

(2)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规划》提出:设立专项投资支持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品牌建设;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改造;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工信部已经把纺织服装行业的品牌建设列为今年的重点,将推出100个重点扶持品牌及若干个国际知名品牌。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规划》提出,制定和完善准入条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的企业给予优惠支持。

(4)优化区域布局。《规划》提出,东部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传统纺织业发展比较成熟,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难度较大。近两年,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业通过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实现加快发展。2008年1~11月,东部地区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3%,而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达32%和32.6%。针对这种形势,规划明确了东中西部产业发展的不同定位: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整体由“加工型”向“总部型”(即“总部经济”)转变,主要侧重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加工能力向内地转移,而保留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产业门类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成本、市场等优势,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格局,但要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扩张。

引导纺织产业向原料产区转移,是优化产业布局的一项重点,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规划》特别提到,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利用新疆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大企业集团将其产业链的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由此也可以看出,政府对中西部纺织业发展的重视和《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在性。综上所述,实施《规划》将对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目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意义重大。

4结语

综上所述,《规划》确实是稳定我国纺织产业经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增加纺织经济发展后劲并确保产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对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目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意义重大。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纺织产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的利器和灵丹妙药,我们确实是应认真学习,全面掌握《规划》内容,把握其精髓,提振精神,积极运用《规划》中各项有利政策,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走出低谷,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取得纺织经济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