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纺织类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

纺织类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

摘要:针对校企合作中的“校热企冷”现象,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构建具有“企业-教师-学生-企业”连带效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企业创新互动机制

一、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产学研结合是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则是产学研结合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教育的主题。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如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秘密武器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新加坡的技术教育学院(ITE)、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体系和新学徒制等,形成了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行业企业主导型等办学模式。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培训学院”,美国“技术准备计划中的综合教育集团”社区学院等,均为政府主导或统筹指导,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为各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这些教育模式的关键是校企合作深度化。然而,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开展的校企合作在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多仅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人才培养质量尚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2-4]。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尚有众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1)校企合作只有产学结合,没有产学研结合;(2)校企合作不能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存在“校热企冷”现象;(3)人才培养方案不符合产学研结合的要求;(4)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步伐;(5)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不到位;(6)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总体过于片面。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存在“校热企冷”现象是最大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企业“有利可图”。对于现代企业,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生命线[5]。企业不但需要不断采用行业最新的工艺技术,生产最新产品,还需要不断开发自己的新工艺技术与新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现代企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滞后,对行业最新工艺技术及企业研发技术与研发过程,尚未能融“产”“研”于“学”,即“学”相对于企业的“产”“研”存在滞后和脱节现象。在现代企业以创新谋发展的需求下,只有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才能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校企合作的实惠。一方面,在“产”与“研”结合中,利用院校的师资研发团队,解决企业研发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产”与“学”结合中,能够及时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避免出现研发成果的生产滞后。本文以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从解决校企合作核心问题的角度,系统探索产学研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的互动机制,以形成“学”“产”“研”的高效对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产学研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的互动机制

我校是广东省唯一一所纺织服装综合性高职院校。现代纺织技术是学校的传统品牌专业、重点专业,先后成为“广东省示范性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建设专业”“广东省一类品牌专业”。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本专业形成了“项目引领、产学互通”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施工学结合的“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向学校开放,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真实项目资源、教学案例、兼职师资,并且参与专业教学、学生评价和学生就业;学校向企业开放,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新技术培训,共享学校先进实验设备、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和新产品研发。此模式先后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互动机制的探索尽管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已有良好的基础,但在充分发挥企业主动性及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方面仍有待探索。如何从企业的角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的互动机制,突破“校热企冷”的尴尬局面,是探索的重点。要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有利可图”,关键是要发挥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企业创新发展所需的人才,二是利用知识和技术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提供技术服务。从调研情况来看,只有17%的企业认为“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了职业院校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缺乏研究和解决能力,难以形成合作优势[2]。针对现代企业以创新谋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来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是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合作的动力和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确立了以项目引领的,具有“企业-教师-学生-企业”连带效应的校企合作互动机制,从为企业直接提供创新技术服务与创新型应用人才角度建立合作,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此互动机制下,学生与教师参与研发实践,在实际问题的提出、解决与创新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产实际,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为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从而深化教学内容,并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创新产品与技术,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信息、科研等优势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企业发展,重点是发挥教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企业-教师-学生-企业”的连带效应,使企业真正受益。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上述产学研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我校系统地构建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项目引领、产学互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产学研结合的以项目研发及生产过程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对纺织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中,依托广东纺织产业集群及专业镇优势,深化现有西樵纺织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原则,组建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校企双主体共建生产车间和生产性实训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本素养能力模块、专业通用技术技能模块、专业专项技术技能模块、专业拓展创新技术技能模块及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并做到专业通用技术技能模块专业化,专业专项能力模块工作过程系统化,这两个模块主要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相应的专业基本技术技能与专业专项技术技能(第一至四学期),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专业拓展创新技术技能模块前瞻化,专业基本素养能力模块体系化,这两个模块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打造学生未来岗位适应能力;专业综合能力模块主要在学校与企业中实施(第五、六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术技能。在教学设计中,采用项目化教学,以产品研发项目为引领,其他项目教学贯穿其中。将企业真实任务作为学生实训项目,教学研一体,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把学生学习过程变成产品生产过程,在学校和企业中安排专业能力递进式生产实训。在第五学期的基地教学实习以及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中,着重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和生产,实现“车间课堂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员工合一”,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发挥校企双主体优势,实现“学中产”“产中学”。

三、结语

校企深度合作是产学研结合实现高职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而能否满足现代企业在以创新谋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对学校(教师)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要求,则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探索了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纺织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的互动机制,为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供借鉴,为高职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提供了案例。今后还将在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及校企深度合作方案、创新实践的教学与考核方案等方面深入探索,进一步完善、实施校企合作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宪立,张宁宁,冷书君.中外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3(6):97-100.

[2]高进军.职教集团校企深度合作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1):34-35.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作者:杨璧玲 吴佳林 李竹君 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