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产教融合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产教融合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产教融合背景下,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及保障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意见中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可见,民办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有了政策指导,为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确保了会有较好的改革成效。

1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市场需求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建筑产业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应用型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1.2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家和吉林省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校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响应相关文件精神,坚决推进学校的转型发展,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转型试点院校,其中,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先行教学试点专业进行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和创新。充分利用我校的办学优势,通过深入研究,探索实践,建立起一套以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2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学科与管理学科复合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所表现的适应能力、工作能力,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与工程实践的距离越小,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越强。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灵活的教学方法,贴近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实现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实践能力,造就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因此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成为本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所在。我校管理工程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作为改革试点专业,对2015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2.1创新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根据我校“立足吉林、面向全国、服务一线、强化应用、优化素质、培育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方针,进一步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业务能力要求定位。为了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率先试行并建立了“3+0.5+0.5”的三明治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经过3年在校理论学习后,半年社会实践,半年做毕业设计,这样可以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长工程实践经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为了缩短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距离,对接地方产业,我院以产教融合为推动力,构建校企合作基地近20个(其中1个是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基地),校企联合开发课程2门,共同参与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6个,创建了优质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经过2年的实践检验,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就业率显著提升。

2.2基于岗位需求重构并优化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工程管理人才,我们将研究如何以真实的工程实例为载体,以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为教学环境,把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施工技术、平法识图、施工组织、施工质量与安全等土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其他应知应会的知识和工程操作必备的技能,重构优化到四门案例式教学课程当中,按照目前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划分,整合为四门专业课程:砌体结构工程管理、混凝土结构工程管理、钢结构工程管理、高层结构工程管理。所选择的实例工程产品尽量贴近学生所处的环境(如校园内的教学楼、图书馆、宿舍、食堂等),其他保留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也将以工程实例为载体展开教学,以此来重构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在重构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研究在重构课程时如何保持原课程知识体系框架的完整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知识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全程实践”为理念,构建“3层次、2结合、1融合、1合作、2拓展”的实践教育体系、认识实习、业务实习和顶岗实习3个层次,将学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理实结合、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2结合、1融合、1合作;工程与技术、能力与素质2个拓展。

2.3研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实践式教学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教学课时紧张、学生学习有难度等问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自制研发了施工现场布置实践教学模拟沙盘和绿色施工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自制资源优化教具进行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将案例教学法、伴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嵌入具体的理论教学章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我们将一些工程实践活动的情景(投标会、设计交底会、工程例会、工程验收)、引入教学,从而实现高阶性目标,我们还将探索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2.4新技术引入课程全过程———BIM技术工具应用平台引入将BIM技术工具应用于各个教学环节,搭建BIM技术工具应用平台,通过建筑物的数字模型,增进学生对建筑产品形成过程的理解。创建绿色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实行虚拟仿真学习和实操演练。聚焦各种BIM应用大赛,鼓励、支持、引领学生利用BIM技术工具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2.5组织编写适合的专业教材

根据新型培养模式,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体系中,以真实工程实例为载体,以建造过程、管理实施为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现有阶段的调查研究发现适用的教材有限,所以工程管理教研室的教师将按照授课内容、授课要求,编制适用的讲义与教材,形成教材编制计划并严格执行,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2.6建立引进、培养和聘任相结合的长效实践育人团队建设机制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在对已有从事理论教学的专业教师加强培养的同时,吸纳在施工现场从事管理工作的一线技术专家、从事工程计价、工程招投标的工作人员组成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并聘请合作企业专家或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院讲课、指导毕业设计。同时根据我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定期组织相关课程的青年教师参加校外定岗实践环节,以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授课质量。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引进、培养和聘请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实践育人的能力与水平,解决实践育人团队薄弱问题。我们要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开展合作攻关,提高教学团队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协作精神;努力建设素质高、富有开拓精神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为提升我校教育质量、服务地方建筑业发展做贡献。

3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措施

3.1管理措施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目标研究制定各阶段目标,将各子目标落实到具体人员,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对阶段性的成果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评估。

3.2组织措施

根据教师的教学经历和实践经验,以优化重构课程体系中被拆分的教学内容对授课教师进行指认,指认教师时还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学科优势,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来安排教师的具体教学任务。授课教师要组成课程研究小组,及时总结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工作需求,授课效果是否良好,在不断地总结和反馈中提升教学质量。

3.3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向双师双能型发展,对具有双师双能型教师在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出国进修培训、职称评审时给予优先考虑,并把教师的实践经历和业绩作为聘任、提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王静.产教融合与“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兼议重庆邮电大学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财会研究,2018,29(5):76-80.

[2]熊曙初,罗毅辉,黄向晖.商科背景下基于CDIO的工程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27-29.

[3]胡青华.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35-239.

作者:王芳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