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讨借鉴现代学徒制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探讨借鉴现代学徒制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摘要]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它的提出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瓶颈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高等院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借鉴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为例,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艺术类课程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艺术课程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提出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现代学徒制。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它的提出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这种精神。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都会随之转变,“工匠精神”将成为普遍追求。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党的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是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重要论述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目前,国外对现代学徒制及工匠精神的研究大多以传统手工技能和企业技术工人为主,将现代学徒制的工匠精神与学校教学相结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其运用于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研究也是大多集中在技能的掌握。关于工匠精神与教育教学的著述虽然比较多,但大多集中在理论探讨与研究方面。国内有一些学校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试点,如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等,但目前尚未看到公开发表凝炼总结出的成果。史宝莉、张靖的论文《高职艺术专业以“工匠精神”引领“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中提道:工匠精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知识、概念或者技法和技巧,也不是具体哪个设计要素或者设计理论,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将它转化成一种信念和精神力量贯穿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环节中,使之成为一以贯之的约束力量,时刻将“工匠”的价值与能力渗透在艺术设计中。”并以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的设计素描课程为例,对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其一是整体学程长,教学时间不够集中,整体效果差。其二是生源大多基础差,且思维模式固定化,对素描及设计素描认识均不足,创意思维薄弱。其三是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学生积极性不足。并提出我们可以借鉴的改进举措:(1)融入“匠法”———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式;(2)融入“匠心”———教学内容分阶段,层层深入解困惑;(3)立足“匠人”———完善考核方式,培育学习氛围。这些问题存在于大多数高师或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艺术类课程的教师也正在积极、努力的研究解决方法与途径,借鉴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将工匠精神渗透于教学中,将学生打造成富有匠心的学前教师。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瓶颈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高等院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高职教师,我们更应该在这个问题上下大功夫。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毕业后,虽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技能要求,但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始终存在短板,如:有的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幼教工作的重要性,在幼儿园见习、实习期间,缺乏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不能认真履职,不能严格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严重影响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评价、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传统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层次、高质量的需求。国家教育部分三批在全国职业教育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何借鉴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艺术类课程的工匠精神,是我们高职艺术类专业课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幼儿园教师需求量的增加,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情况比较好,但生源质量不容乐观,且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通过文化课录取的方式入校,多数未经过专业的面试,只有少数学生是职高专业对口入校,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艺术类课程,面对的学生几乎是零基础,且班容量大,在校时间又比较短,学习的技能课又多,这样的现状就增加了教学难度,这些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既需要口传心授,又需要面对面、手把手地去教,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借鉴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将其工学交替的核心体现出来,我们将学校教育与幼儿园实训相结合,不断研究其实施途径,让现代学徒制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艺术技能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现代学徒制恰恰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提升的有效融合。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而是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并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疑惑及时地反馈给学校、幼儿园教师,从而获得更为直观全面的指导。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理念,借鉴“师带徒”培养思路,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专业课程中,我们尝试多角度向学生宣传、灌输、示范、熏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带动学生在学校与幼儿园两种环境中“学中做、做中学”,培育“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从而为学生胜任新时代工作岗位需求和终身学习打牢基础。鉴于高职院校生源的参差不齐,需要从根本上让学生感受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和工匠精神内涵,其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方可能有一个大的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对高质量教学的更多要求。高职学前教育的艺术类课程教学,需要教师一对一、手把手、分层次地去教学,“师带徒”的教学模式,正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特征;同时,借鉴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机制,通过幼儿园文化氛围的浸染熏陶和幼教老师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水平,进而提高学校整体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实现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更好地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尝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教师层面

高职学前教育艺术技能培养目标不仅包括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学习储备,更应包括对精益求精、终身学习职业理念和品质的塑造与培育。通过创新“师带徒”模式,“双导师”在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工匠精神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突出工匠精神在艺术类课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必要性。首先,教师团队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是决定职业教育优劣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有敬业奉献、追求卓越、求实创新的品质。目前,我们艺术类各科教师都秉承“打铁自身硬”的原则,在教学中都能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教学,对学生的辅导细致耐心,尤其是钢琴、声乐课的教学,采取分组一对一教学,学生的收获很大。系部每年都会组织学生钢琴、声乐技能大赛,以赛促学。美术教师每学期都会举办学生作品展,展出的作品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学生的辛苦,可以看到学生的收获,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次,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始终贯穿工匠精神,通过平时教学的融入与渗透,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钻研精神和创新热情,提升职业理念、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从而为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劳动观和就业观,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技能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坚持,学会耐心,学会严格要求自己,专业课精益求精,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技能水平。

二、专业层面

(一)突破高职教育在如何培养符合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层次、高质量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对持续成长、发展的需求。借鉴和利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融入高职学前教育艺术技能培养中,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敬业精神,也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习能力与技术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和个人才。

(二)着力培养高职学生成为时代需要的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是该专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结底是艺术素质的养成教育,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技术技能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展现能力与审美水平,从而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基础,为学前教育领域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工匠精神的培养应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也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精神和职业素养。从目前总体实际状况看,仍存在重视理论学术和技能教育而轻视职业精神素养培育的现象,缺乏对于工匠精神养成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学生容易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成为缺乏精益求精精神的普通技术人员,这就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宗旨与追求。这种现象要及时纠正,让工匠精神扎根于职业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收获宝贵的精神追求。因此,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高职学前教育艺术技能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动手能力强,一般教学中的技能型、实践性项目,他们基本上都可以做得较好,就是缺乏精益求精、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我们尝试将幼儿园教师精益求精的敬业行为和追求完美的职业素养相结合,知行合一,双轮驱动,通过调整教学理念和方式,把“工匠精神”的培养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学中,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切身感受和领悟到真正的“工匠精神”,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工匠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成为助推自我成长和培育下一代的精神沃土,代代相传。

三、课堂层面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多数从零基础开始,课程也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提倡工匠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性格,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以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艺术行为。工匠精神也是职业精神,在学前教育艺术课中强调工匠精神,比起说教式的讲授,学生对技能的严谨精细化的长期训练必然会内化为一种精益求精、耐心稳重的职业态度,而这也正是幼师工作的基本素养。我们在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在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对人和社会的教育作用,一直是受到人们重视的。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了艺术所具有的教化社会作用。孔子提出“礼以立之,乐以化之,”系统地阐述“礼乐教化”的观念。在这里,“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移风易俗、陶冶心灵的重要手段。我们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分别从钢琴、声乐、素描与幼儿创意绘画及手工制作这些艺术课程入手,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学徒制“师带徒”育人理念内涵,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如学生面对梵高的《向日葵》,通过老师的讲解与自身感悟,会被作品所表达的生活激情所感染;欣赏罗立中的油画《父亲》时,能感受到画面形象表达的浓烈情感,那张被劳动所磨砺,被太阳所暴晒的布满皱纹的脸,是我们熟悉而无法忘却的脸,他是我们精神上共同的父亲,让我们铭记民族的历史。听着《黄河大合唱》,激情涌动,感受到的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通过这些名家名作的欣赏,对学生的三观有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工匠”的技能和素养,这就要求在各门技能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认真的教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需要耐心专注地坚持教学,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反复总结,努力创新,不断学习充电,努力追求卓越,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例如:讲课时,要生动有趣,多实践,多创新教法。教师不光要教理论知识,还要将练琴或者练唱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通过多次的方法纠正,让他们走上正规的道路。钢琴、声乐、美术、手工等专业课教学是需要“一对一”“手把手”才能做好的教学,通过借鉴现代学徒制,力求将精益求精的精神扎根在学生身上。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分组、分工合作、以弱带强完成学习内容,例如声乐、钢琴可以很好地融合,让条件好的学生尝试合唱,钢琴伴奏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益求精的综合素养。通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从专业技能中找到自身职业存在的价值,正确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敬业精神,激发和加强高职学生的创新性及主观能动性,为学前教育领域培养储备高素质教师队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近些年,我们一直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原则,每年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全国的学前教育技能大赛,其中,艺术类教师需要完成弹唱、唱跳、简笔画等课程辅导。艰苦的赛前训练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指导老师带领参赛学生,放弃休假,加班加点,将知识的储备积累和技能操作训练量都超出了竞赛标准,。通过参加学前专业技能大赛,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益求精的综合素养。我们将深刻领会和把握工匠精神内涵,多方位培育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及社会需求,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反思教学行为,努力使我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打造,“工匠精神”才能扎根在每个人心中。

参考文献:

[1]胡洪江,田丰.“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3-7.

[2]周建松,陈正江.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4):98-102,108.

[3]史宝莉,张靖.高职艺术专业以“工匠精神”引领“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2):67-70.

[4]黎栩,郑遐.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困囿与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22):42-44.

[5]赵季若.高职音乐专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160-161.

[6]彭泳.高职通识教育中开展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方法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6):74-78.

作者:王艳芳 单位: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人文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