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形势下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新形势下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对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实现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途径作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时代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迅猛增加,从而造成高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制度跟不上大众化教育形式。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自上而下教学控制的特征,即高等学校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大纲,并基于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课程门类、课时数和学习年限来衡量学生学习量,以考试成绩作为毕业标准。不可否认,这一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才的有计划培养起了很大作用,但刚性管理制度压抑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方法,创建与新时展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最终实现培养多元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当前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管理观念陈旧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具有重整体和重社会性,仍以管理者和老师为本位,把学生当成管理的对象[1],学生被要求无条件地服从学校的管理,其独立个性发展受到制约。学生没有自主选课、选专业、选导师的权力,这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人才的脱颖而出[2]。

(二)教学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高校还存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滞后等问题[3]。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存在许多“双肩挑”人员,特别是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教导员等大多数是年轻的兼职教师,他们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也很少接受过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除了原有的专业背景外,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管理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工作中基本凭借经验或机械地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办事效率低、效果差。

(三)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管理体制中学分制度不完善。现行制度是以学年制为主,学分制为辅,学分制仍是作为学年制的补充和调剂。各高校的教学计划依然是学年制,学分制徒有其表。高校教学管理中只发挥了学分制的控制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其测量能力。另一方面导师制度不完善。如没有制定导师与学生的定期指导和见面制度,没有明确导师的职责和教学计划。很多时候导师忙于教学科研和行政事务,使他们很难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上。即使他们有很强的责任感,往往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教学管理模式过于僵化

目前高校多采用学院制管理模式,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其管理模式较之前的三级管理体制有很大的进步,部分大学甚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学院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旧管理体制仍起主导作用,难以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的教学管理为了强化专业教育特色,通常统一安排大量的必修专业课程,导致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小。校院二级分段管理的教学管理方法,往往使学校层面的教务处和学院的教务办责任划分不明确,甚至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五)教学评价制度不完善

教学评价制度的施行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引导和调控作用,但现行的教学评价制度存在重评定、轻矫正和重淘汰,轻调控的倾向[4]。教师通常只需将成绩提交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得到的也只是一个分数,这种考试对教学和学习的调控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将导致评价范围失衡。考试分数仍是评价学生的最主要依据,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素质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途径

(一)教学管理观念的创新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变革为先导。教学改革、创新的进程同样也离不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必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和根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是否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来审视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以学生为本、育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潜能和兴趣,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学生学习制度的创新

完善并实施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学籍管理制度,以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考核契机。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经济能力以及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年限,自行安排学习进程。其次,实施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培养复合型人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其打破学科、专业、年级界限,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最后,把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和科技创新学分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5]。建立与学分制相匹配的学生选课制度和导师制度。导师负责制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因素,导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通过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6],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发展策略,跟踪其学术需求,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最终获得较高教学质量。

(三)师资教育的创新

师资教育是指各高校对高等教师进行思想素质、教学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传统教育培训偏重业务培训,轻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过多地关注学历的提升和职称的评审,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由此,高校师资教育的重点应该逐步转移到师德培训、知识培训、能力培训和学术培训等方面上。首先,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其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其次,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对高校教师的知识进行更新,如提高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鼓励教师调整知识结构,拓宽专业面,为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再次,采取现场观摩、小组讨论、教学咨询等方式,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和教材教授等方面的培训。最后,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交流讲学,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丰富自身教学经验。

(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创新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基本条件,教学管理队伍是高校日常教学的监督者,也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的策划者、实施者。管理队伍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决定了高校教学改革、教育创新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的教学管理队伍。首先,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教育管理水平。教学管理队伍中的很多人员都来源于非教育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其次,加强信息化管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和处理教学信息,利用校园网平台开发软件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网络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涵盖教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培养计划、开课计划、学生选课、成绩查询、学籍管理、师资管理等。最后,要确保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实际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面临压力偏大、聘任岗位低、职称晋升较慢等问题,极易造成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由此,高校可以构建相应的奖励机制,尽可能地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五)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的创新

教学评估本质上是政府对高校教学状态进行宏观管理的行为,客观上起到了提高教学工作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4]。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教学评估的时限性,以及教学改革的艰巨性,很容易与教学自由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高校产生急功近利的倾向。因此,建立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应采用“多维评价”制度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从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重视对学生的能力测评,对在某方面非常突出的偏才、怪才、奇才,可以不拘一格,为他们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创新性地建立学院内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摒弃传统评价体系中的师资队伍、实验室资源、设备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只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从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书育人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状态进行评估。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学生评教”和“教师互评”,避免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把评估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一项资格条件,对教学评价为优的个人进行嘉奖和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勇,张阳.浅析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6-18.

[2]王廷璇.浅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及改革对策[J].新西部旬刊,2011,(5):146-146.

[3]黄蕾,刘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5(1):114-117.

[4]马廷奇.高校教学评估与教学管理制度创新[J].高教探索,2007,(6):51-53.

[5]李家新,于永华,冷护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09,3(5):6-11.

[6]汤永杰.科学发展观与教学管理制度创新[J].中国农业教育,2005,(2):31-32.

作者:浦娟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