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期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讨

新时期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新时期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随着战略方针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变化。当下的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转变和改善教学思路,培养适合新时期的现代化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阐述工商管理专业的改革内容,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一、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特点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深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立足本国社会的基础上,加大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尤其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往来。2013年,党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旨在建设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经济体,加大与西亚和欧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和社会交流。经济全球化是在冷战结束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已经在全球经济领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将出现新的局面。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教学任务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思想,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工商管理领域的人才。

2.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过快,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复苏,加大力度对污染的治理,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在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必将是我国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新时期的工商管理教学工作,应该能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将环境的发展与社会资源的控制放到工商管理的重点教学任务中,以便能够使学生掌握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更好的投入新时代的工商管理工作中去。

3.振兴农村的经济政策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中,我国主要是在大力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还没有顾及到广大的农村地区。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甚至一些城市周边,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完全不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因此,在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党中央提出了振兴农村的发展战略,旨在投入人力物力,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打好脱贫攻坚战,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高校学习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对农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情况更为了解,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更能体会到知识和资源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新时代的工商管理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投入到广大的农村市场中,通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实现振兴农村的事业。

二、新时代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

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固然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但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是分不开的。学生在进行本专业的学习之余,应该积极的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形式,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将来工作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职业中,时刻的把握社会的发展脉搏,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有效的发挥出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力量。

2.提高教学信息化程度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有新的内容定义。在教学上,工商管理专业应该随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目前全球化的经济形式日趋成熟,主要依托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水平。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也应该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将最先进的科技信息以及经济理念传达给学生们,使学生对世界经济形式以及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在新时代下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人才已经产生了新的定义。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只是要求立场坚定,专业技术过硬即可。而在经济全球化形式下今天,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要求。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可能出现的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善于了解社会的动态,接受和了解新鲜的经济管理方面的思想。其次,还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在时代变化的浪潮中取得突出的成绩,成为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三、结语

新时期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改革进行主要执行者和领导者,教师自身应该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把教学改革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全面实现新时期下的教育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大兴.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2).

[2]徐玮.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方法改革[J].经营者,2017,31(8)

作者:陈霞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