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业遗产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工业遗产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城市中心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文献研究,探讨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系,提出工业遗产的再生实则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然后,阐述从旧工业区到发展新区转变的实现路径:首先应保留和继承原有价值,其次分析城市缺失功能,柔性植入城市功能,最后运用“半自持”运营模式,致力于有机更新。通过清晰有序的推进,实现工业遗产价值呈现。

关键词:城市更新;工业遗产;价值实现;保护

1引言

在城市发展出现趋同,缺乏地域性与文化特色而逐渐失去魅力的今天,文化遗产在城市文化定位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自2015年“城市双修”的概念提出以来,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语言,它的保护与再利用逐步受到决策者的重视,成为各个城市补足短板,激发空间活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保护和发展,工业遗产已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城市公共休憩空间、工业主题博物馆等多种改造模式,其保护再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对工业遗产价值认知不足,也产生了很多同质化的遗产改造项目,这在阻碍工业遗产价值传递和表达的同时无形制约了城市特色发展。本文基于工业遗产价值理论研究,结合城市更新的内在目标,构建工业遗产价值实现路径,并通过实际案例加以论述,试图为工业遗产良性更新提供发展思路。

2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价值体系

2.1城市更新中的工业遗产界定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发展是不断新陈代谢的运动过程,为保持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1958年,在荷兰召开的城市更新研讨会上,正式对城市更新进行了定义:“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伴随着城市发展,对于不同的城市代谢物,逐步演变出“拆、改、留”三种城市更新基本途径。现阶段,工业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取代了以往野蛮式的拆除重建,人们将更多目光于文脉延续、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建设。随着城市中心区空间功能更新的发展步伐不断向前,一类新的待更新区域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那就是工业遗产地。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在《下塔尔宪章》中提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以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从工业遗产的定义可以看出,工业遗产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工业遗产的价值具有多向度性。它的存在是一个城市特定时期的发展缩影,具备独一无二的价值体系。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遗产更多被纳入文化遗产的范围,注重价值评估和分级保护。而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遗产强调保护性再利用,“保护”强调价值保留,“再利用”强调价值表达和价值增值,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价值实现是利用符合现代人心理定势的改造手法在保护工业遗产价值的基础上,提升现代人对于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以及实现遗产地功能置换的一个有机更新过程。

2.2城市更新中的工业遗产价值体系认知

早期,国内学者对于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来源于发达国家对于工业遗产改造的实践成果。以李蕾蕾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学者赴外对德英等发达国家进行了工业遗产改造考察,将“工业旅游”的概念带回国内,衍生出最初的工业遗产价值体系——旅游价值体系。到2006年,以“工业遗产保护”为主题的《无锡建议》问世,其中关于工业遗产概念的界定明确了工业遗产的范围和综合价值,为后期工业遗产的研究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基于文化、生态、科技进步等不同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价值研究赋予了保护工业遗产的意义,以层次分析法、CVM非使用价值评价方法为代表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应用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之中,为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提供了科学方法。现阶段,景观、规划学者等交叉学科学者的介入使有关工业遗产的研究更为丰富和细化,促进了工业遗产价值表达。通过工业遗产价值体系研究的发展路径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是在逐步深入的。笔者认为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工业遗产的价值不再停滞于静态保护评估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其价值是在功能置换的过程中的演变和增减。遗产功能价值体系将遗产价值分为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和外部性价值三大类。其中使用价值包含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包含存在价值、遗赠价值和选择价值。其中,直接使用价值是工业遗产遗留物实体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非物质资源的经济评估价值;存在价值是工业遗产遗留物超越使用带来的价值;遗赠价值是指工业遗产代代传承价值;选择价值是指工业遗产不同模式更新下的再生价值,外部性价值是工业遗产带动其他经济单元增值的外溢价值。工业遗产功能价值体系可以细化为静态固有价值和动态植入价值两部分,其中动态植入价值体现功能植入后产生的内部以及外部价值。这种价值分类体系囊括了工业遗产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变化。在本文中,借用遗产功能价值体系以表示工业遗产的价值实现体系,便于后文对工业遗产价值实现路径的探讨。

3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与改造成果之间的互动关系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工业遗产发展过程可分为保护与再利用两个阶段,其中保护阶段形成工业遗产,实现价值保值;再利用过程形成改造成果,实现价值增值。作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形成结果,工业遗产与改造成果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互动关系。

3.1工业遗产是改造成果的价值源泉

改造项目不同于新建项目最大的特征在于其与生俱来的价值基础。早期的旧物利用源于实用性和精神寄托的保留。在工业遗产的构成中同样体现着旧物利用的思想。构成工业遗产的建(构)筑物、机械设备以及工业景观具有一定直接使用价值,能够在后期改造中起到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的作用。另外,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工业发展历程的时代缩影,映射出不同时代的不同发展特色,由其历史沿革、企业文化、艺术审美和科技进步组成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最具城市和产业识别性的待挖掘价值。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文化消费需求逐步扩大。文化成为各地软实力的代表,受到更多城市规划者的认知。工业遗产间接使用价值契合公众当今的文化需求,能够有效丰富改造成果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易于形成具有独创性、地标性的城市空间。

3.2改造成果是工业遗产的价值表达

不可否认,遗产是社会发展淘汰的产物。在全新的经济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下,公众具有新的价值取向。随着工人的退出、生产线的停滞和大门的封锁,工业厂房逐步退出公众的视野。虽然工业遗产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的价值表达却和当今城市格格不入。改造再利用的成果将城市新需求导入旧工业体之中,在实现新的选择价值的同时,为旧工业体注入人流,实现工业遗产活化,增强了工业遗产的价值表达。

3.3功能植入是工业遗产和改造成果转化的桥梁

功能植入是对工业遗产与时俱进的改造方式,它使得工业遗产在任何时代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功能植入加强了工业遗产的“曝光度”,利于工业遗产价值表达。在工业遗产与改造成果互动模型中,对植入功能的选择、定位、决策成为工业遗产和改造成果转化的桥梁。近年来,工业遗产的发展推动着改造模式的创新。部分工业企业在发展变革的过程中逐步打开了封闭的大门。青岛啤酒博物馆和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以企业发展为主线,还原制酒发展历程,融合体验式消费和现代科学技术,在体现工业遗产价值的同时,实现良好的品牌推广效益。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场地的诉求推动着北京798厂的产生。凭借低廉的租金、优质的采光环境以及宽阔易分割的厂房环境,原先的工业“798”转变为现在的文创“798”,为国内文化事业发展和国内外艺术交流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国外规划设计师基于重工业污染治理的初衷,将近郊重工业遗产绿化为城市绿地,改造前后巨大的生态差异赋予场所独特的存在价值。

4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的价值实现路径

国内外有很多优秀学者试图从国家层面探索自上而下的工业遗产保护机制。其中包含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分级管理等机制。然而,根据笔者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现阶段,中国的工业遗产具有产权私有、体量差异大以及承载价值主观能动性高的特点。这导致针对其价值进行统一量化的工作容易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绝对性,不利于指导工业遗产良性更新。基于本文对工业遗产价值实现路径的研究,规划者应遵循“科学评估资源价值,选择性拆与留→评估城市功能需求,柔性植入城市功能→“半自持”运营模式,致力工业遗产有机更新”的整体改造思路,从而保证工业遗产的价值实现和可持续发展。

4.1科学评估资源价值,选择性拆与留

工业遗产包含的使用价值、存在价值和遗赠价值是宝贵的价值源泉,笔者在前文中提到工业遗产物质资源的拆除会折损工业遗产的这部分价值,但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工业遗产做到全盘保留。工业遗产的内部结构和交通动线势必会对后期改造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合理考量资源同质性和异质性价值的承载实体,选择性拆与留才是对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由上海第十七棉纺厂改造而来,原厂区占地约9万平方米,拥有20余栋建筑物,厂区内外形相同的锯齿形厂房有多栋。在后期改造中,设计师选择拆除部分的同质化的厂房以满足后期改造人流动线和功能植入需求,在没有破坏遗产固有价值的基础上,为后期价值增值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位于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北城天街闹市中心的中复•北仓创意产业街区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北纺织仓库改造而来。一条小道、一座仓库、一栋员工宿舍、一间旧澡堂、一颗黄桷树构成了江北纺织仓库的所有,与上海国际时尚中心选择性拆除的处理手法不同,考虑到原有遗留物的异质化特征,设计师没有拆除原有的任何场景,修旧如旧。原本构成江北纺织仓库的所有同时也成就了现今的北仓。通过这样两个不同体量的案例可以看出,工业遗产的体量和建筑遗留物的特征差异是确定拆留的关键。在改造初期对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做相应的评估,保留承载价值的关键资源,拆除无效资源即实现价值保值,同时为价值增值提供更多可能性。

4.2评估城市功能需求,柔性植入城市功能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新理念,这是一种新生的城市更新方式。在工业遗产的物质基础上柔性融入城市功能,不仅能够弥补城市功能空缺,同时能为工业遗产迅速累积人气,实现工业遗产活化。江北纺织仓库位于观音桥商圈之中,厂区周边包围着多样化的商业业态,同时存在由重庆江北区烂尾楼片区改造而来的主打青年夜生活的“不夜九街”。设计师在考虑改造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模仿现有的改造模式,而是将改造主题定位为“生活美学”,试图在闹市区为城市人提供慢生活空间,丰富访客的文化体验。在改造功能方面,设计师融入城市公共图书馆和城市展览厅的设想。开园以来,运营方在公共图书馆举办多场夜读活动,为城市人提供冥想、放松和交流的空间。展览厅定期开展时代服装展览、文化艺术展等多样化公益主题展,同时承载文化交流功能,使艺术赏鉴成为市民们可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业态引入方面强调手工艺和网红体验店进入,形成与“九街”互补的“日生活”基地。工业遗产的改造过程需要突破标准化的开发模式,更多人性化的思考和城市缺失功能的注入会提升场所的造血能力。

4.3“半自持”运营模式,致力工业遗产有机更新

与其他项目相同,工业遗产改造也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平衡的过程。完全的商业租赁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租户之间不同的经营理念会冲刷掉原本工业遗产改造的意义,同时会对城市二次更新造成一定的阻碍。笔者提倡运营方实施“半自持”运营模式,运用租赁部分保持经济效益,运用自持部分维持场所存在意义,增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灵活自持场地的业态选择,紧跟时代变化致力于工业遗产有机更新。

5结语

工业作为人类进步的一位见证者,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工业进步和劳动精神。虽然现阶段人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改造后的项目大多趋于模式化。如何利用自身价值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成为每一个工业遗产改造的相关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将工业遗产的改造看作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着眼于工业遗产改造过程中的价值变化,对工业遗产价值实现路径进行探索。提出在工业遗产固有价值基础上,介入城市缺失功能,先保值再增值的改造理念,并通过具体案例具体阐述工业遗产价值实现路径,对于后期的工业遗产价值实现和改造模式的创新具备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作者:刘贵文 赵祯 谢宗杰 单位: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