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制造产业已经逐渐朝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一背景下,相关需求人才也随之增加,尤其是一线维护操作人员尤为紧缺。基于此,中职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加强针对性人才培养。以此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漳州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随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路径。

[关键词]中职;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工业机器人专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技术,将多种先进的技术融合起来,涉及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尤其是在我国制造产业转型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一背景下,中职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以更好地满足社会专业人才需求。但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工业机器人专业需要的知识比较紧密,学校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真正满足社会需求。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现象

目前,多数中职院校已经开设了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但基本上都是从原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展而来的,其课程也基本上是从原来的专业照搬而来。在这种背景下,中职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构建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分类不够恰当

当前,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方案中,基本上都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设置教学目标。这种分类方式虽然有助于学校设置课时、安排课程学习、明确教学重点。但在具体的分类方式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公共基础课的分类中,常常将电工基础、电机控制线路、机械制图这几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且在专业课的划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这些课程分类不够明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极容易导致机器人专业教学安排、教学课时的分配上出现不够恰当的现象,致使整个教学环节衔接不够紧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在设置上,基本上分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必修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基本素养,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为其开展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则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学生能熟练将专业知识进行转化,使其成为专业能力,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操作中。但就当前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中职学生自身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工业机器人具备的专业知识比较复杂。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与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不相符,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是由传感器进行控制的。但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并未设计传感器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致使学生对机器人工作原理学习不够透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实训安排不够合理

基于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特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在调查中发现,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实训实习环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学校只安排了焊工实训的项目,但具体实训过程中仅仅只有焊工技术,远远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针对工业机器人实训安排时,针对车床、铣床、磨床等技术操作点,学校虽然已经准备了相关的实训操作设备,但并未安排相关的实训内容。另外,针对工业机器人中所需要的电器元件识别、电路板焊接、导线布置等多方面内容实训比较少。如此,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1]。

二、漳州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分析

(一)明确岗位目标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最终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学生不仅要具备极强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就中职院校学生来说,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就业方向主要为工业机器人调试、安装、运营维修等。因此,中职院校在优化课程体系建构之前,必须要立足于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等,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岗位工作中,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并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院校只有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重视“育人”的职责,真正提升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质量。

(二)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针对当前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的现状,应按照不同课程的类别,对其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专业课程来说,应结合工业机器人工作类型,开设计算机编程、安装与调试、后期维修等课程,旨在提升相关人才能够完成工业机器人现场和离线编程设计任务,适当调试机器人整体运行状况,对工业机器人本体状况进行跟踪和维护等;针对核心课程来说,应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三维建模课程,使学生具备极强的系统集成能力,能够很好地控制设备;还应积极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现场总线与组态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技术相关课程;开设专业拓展课程:针对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而言,由于其引入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还应开设物联网应用、液压气动、工装夹具等相关课程,以便于学生在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2]。另一方面,在优化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还应立足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由于其物理知识比较浅薄,工业机器人专业基础知识则是电学和基础力学。中职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工业机器人教学的要求。面对这一现状,在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时,应针对中职学生物理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设置中职机电方向的物理课程,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工业机器人专业学习。

(三)增强实训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基于工业机器人专业特点,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教学,还应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坚持“实践促理论”的原则,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例如,在焊工实习教学中,就可以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改进,使其成为内容更加丰富的金工实习,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机械设备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操作能力也随之提升,补充了C语言编程技术,真正实现了实训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中职院校还可以在教学之余,为学生提供诸多参赛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比赛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水平,并在竞赛过程中意识到自身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更好地弥补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最后,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中职院校可与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造、集成等企业进行合作,借助企业中各种资源,带领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基地和车间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结合起来,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3]。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院校在推进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构建时,还应关注师资队伍建设。这主要是因为工业机器人将智能制造、自动化发展融为一体,其教学难度相对比较大,教师必须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应对专业市场应用前途、职业发展等具备一定的了解。但目前对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师资队伍现状来说,由于该专业尚处于初步阶段,教师研究不够全面深刻,致使其在教学时局限于理论传授,难以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中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派遣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不断提升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满足行业未来需求[4]。综上所述,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产业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现状,中职院校作为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场所,应立足于当前课程体系构建现状,明确其岗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实训教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不断提升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满足行业的未来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婷婷.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2):137-138.

[2]陈飞.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3]陈克宗.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5):19-20.

[4]周倩.贵州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作者:赖瑜莉 单位: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