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诗歌审美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诗歌审美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文化内蕴非常浓郁的学科,诗歌在语文中常常是提高学生修养,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指示性题材。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提出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任务,并指出了语文课程中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意义。就是以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去解读诗歌,在解读中感悟诗歌的内蕴美,并以审美价值观的创造去提升自我品德的修养。因此,以审美性来解读诗歌,在诗歌教学中加入审美因素,它不仅仅只是技能和价值观的传授,而是更注重于在诗歌作品所展示出的世界中,发挥学生自我能动性,以独特的个性特征去构建、去探索文学中的审美世界,达到拓展学生审美视野,开拓学生审美情感,构建学生审美人格的最终目的。

二、读诗“四步”,尽善审美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在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各种美的形态,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感官、心理因素,对构成这一审美形态的文体进行立体化的解析和多方位的探究,使受学生通蓄势、移情、共鸣、得意四步对诗歌文体的构成规律、诗歌作者的情感体悟达到“意境”的把握,并从中汲取养分。

(一)蓄势

蓄势主要体现在心境、审美感官上,当学生对诗歌这一审美对象进行一种饱含情感的审美评价时,它不能脱离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和当时的心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审美心境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到其心境的开朗乐观,感觉的灵敏锐利。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以优美的语言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情绪、良好的心境,让学生具有健全的审美感官。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不妨先播放了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高亢激昂的歌声的感染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会被激发出来。《琵琶行》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听几支琵琶乐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征集播放《再别康桥》的背景配乐,通过唯美、孤寂曲调蓄势,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将美的事物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达到融情于景的效果,从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审美活动中,进而分析出《再别康桥》所表达出来的就是在柔美清丽、流光溢彩的画面中透出一股淡淡的、淡淡的哀伤。因此,对审美对象观察得愈仔细、愈全面,审美感受就愈深刻,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就愈可靠。

(二)移情

移情运用于学生联想和想象,移情于诗歌的意象,进行丰富、补充、具体化自己的经验,迅速而明确地创造一个近似原诗的、富有个性的艺术画面[4]。如《望海潮》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有一年早春时节,作者重游洛阳。洛阳这个古代名城,是北宋的西京,也是当时繁华的大城市之一。词人曾经这里生活过一段时期,对此地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词人旧地重游,人事沧桑给他以深深的触动,使他油然而生惜旧之情,写下了这首词。又如杜甫的《登高》前两联好似一个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天萧条、惨淡的特点,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勾勒出,并分析其感情,那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或许有的同学从“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中感悟到一种包容宇宙的开阔气势,一种气象万千深远的境界;或许有的学生看到的是诗人生逢乱世流离失所多年漂泊的无奈;或许有的同学则联系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绪”,感受到诗人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苦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再呼唤学生展开联想,再造美的形象,使其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达到人性化和艺术化。

(三)共鸣

共鸣是审美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经历、情思、理想等等,因而激起情感波澜,引起“人格震动”。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白居易与琵琶女产生的感情共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学生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产生的共鸣。“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美好的理想、情感过去以后,一切恍如隔世,往事不堪回首……反复诵读此诗句,学生会沉浸在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之中,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观赏诗歌的意象时,要引导学生以饱满的情感聚精会神观照、体验外物,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移注到其中,使之具有人的生命活力,达到“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从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四)得意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诗歌鉴赏也是如此,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领会诗歌通过语言、意象表达或尚未表达的“意”,而不应拘泥于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本身,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它是诗歌鉴赏中的最高境界。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已不复眼前,但它引发的审美兴致犹在,能引起学生的感奋、回味与思索,从而强化由直观获得的美感。

三、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教学,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诗歌教学的本质特性,使学生体验到诗歌的美,在诗歌阅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达到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高度,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要求,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