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海绵城市论文范文

海绵城市论文全文(5篇)

海绵城市论文

第1篇:海绵城市论文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雨水系统;优化设计;探究

1引言

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为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各类外延增长式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无以为继,城市内涝及自身缺水矛盾日益突出,各类环境、资源、生态性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全国不少城市都发生过内涝灾害,同时又存在严重缺水的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国家与社会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城市雨水系统上来,纷纷采取有效措施收集利用雨水资源,对城市地下水进行涵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真正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海绵城市。

2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其三大雨水系统

2.1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一定的“弹性”,当环境变化或发生自然灾害时能够更好应对。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通过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的有机结合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最大限度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利用并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3个系统,考虑给排水系统的复杂性、长期性,注意做好相应的协调管理工作[1]。

2.2海绵城市中的三大雨水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3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通过渗透、储存、调节、输送、截污、净化等措施对雨水进行处理,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峰值及造成的污染问题;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就是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能够与前者共同进行径流雨水的收集、输送、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是用来应对雨水管渠系统不能处理的雨水径流,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是雨水管渠系统的补充救援系统,通过各种自然或人工途径共同进行构建。这3个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更不存在鲜明的界限,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基础。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雨水系统设计情况研究

3.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3.1.1做好城市总体规划

明确重点开发城市区域,保护好敏感区域城市范围,合理控制城市地表形态。城市各个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都存在差异,在进行开发设计时要分轻重缓急,对重点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对于城市的生态敏感区,要禁止建设或限制建设,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整体衔接,对城市土地面积要有合理认知,了解相应区域的土地特性、径流特征[2]。

3.1.2对水系实施专项规划

明确水系保护范围,做好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关注各类排水防涝措施的落实。根据城市水系进行保护设计,加强水域和岸线的联系,合理规范排放与存储的关系。海绵城市中绿地是非常重要的场地,不仅能够给城市提供足够的预留空间,还能确保水系统处于弹性状态。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时要与防内涝进行同步设计,确保城市排水系统与防涝综合规划能够有效适应。

3.1.3完善修复性详细规划

明确城市用地分类,有效处理相关约束条件,落实各类衔接设备设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前要了解城市的用地分类,提前规避建设矛盾,应对开发设计中的重难点,并注意设计与约束条件的限制,对系统建设周期、顺序进行分类、分析,有效处理约束条件,把握建设条件。同时,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及存在的差异,做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各类设备设施的衔接,确保符合相应的建设要求。

3.2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3.2.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放

城市雨水管渠设计时首要考虑就近排放,通过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自然坡度,以最短距离将雨水排入附近水体。除非地面存在影响的情况下,一般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将雨水干管布置在地形较低处,以便将地面雨水能够引入管渠,若地形平坦,雨水干管可布置在排水流域的中间,提升排水效率。

3.2.2根据城市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雨水管道布置,根据城市建筑分布、道路布置情况进行雨水管渠的设置,确保街道汇水面上的雨水大部分都能够以最短距离排入雨水管道。另外,雨水管渠多设置在人行道、绿化带下,减少积水、维修等非正常情况下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再者还要合理设置雨水口,考虑雨水管渠与其他管线、建筑的协调,不影响其他建筑、市政设施的功能发挥[3]。

3.2.3合理计算雨水管渠水力

为保证雨水管渠工作正常,要对水力进行计算,在计算前要对涉及的各类基本数据进行科学测算。雨水管渠水力计算一般按照均匀流进行考虑,公式与污水管道相同,但是选择满流状态进行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划分排水流域,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图定线管道。根据管道平面布置和现场实际需求设置检査井,确保各个区域不易发生堵塞。

3.3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3.3.1多种系统共同设计形成

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一般包括排水管网、河湖水系、城市绿地3个要素,其中绿地和排水管网主要应对普通降雨,对于超标雨水径流可以通过道路、地面、明渠径流及其他管道措施形成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坚持大管径、低流速、小坡降的思路进行设计,将超量雨水排至周边水体,解决城市内涝产生的问题。

3.3.2合理设置相应的配套设施

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需要将超量雨水排放至周边水体,各类超标雨水排放点需要科学分布,满足就近排放的要求。对于城市中的低洼区域,虽然是城市排涝的薄弱环节,但是却可以利用作为雨水临时排放点,同时设置配套设施进行雨水的调蓄[4]。

3.3.3重视分析计算避免失误

超标雨水径流要按城市防涝标准进行流量计算,对于城市路面、地面径流进行相应的水力分析、计算,合理选择相应的设计参数,对于地面、路面的积水量进行有效控制,降低水径流、水深,保证城市行人、车辆的安全,对于超标雨水在路面、地面径流过程中所遭遇的障碍要设置相应管涵辅助穿越障碍。超标雨水穿越障碍的管涵要按城市防涝标准进行流量计算、水力计算,以达到排放能力要求,并要与城市雨水管系统连通,以避免堵塞。

4结语

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不可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减少这种破坏造成的不利影响,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充分利用城市自身优势,开发有利于城市建设的雨水系统,建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城市开发模式,彻底解决城市内涝及缺水问题之间的矛盾,通过合理的积存、渗透、净化改善城市水质,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奠定坚实基础,积极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席永红.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分析[J].北方建筑,2018,3(6):27-30.

【2】谢长焕,张镭.海绵城市理念下雨水系统构建探析[J].智能城市,2018,4(24):9-10.

【3】张思源.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与应用[J].低碳世界,2018(12):192-193.

第2篇:海绵城市论文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工程;径流系数;雨水回用

1海绵城市概述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科技上的发展,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问题。而水环境问题,是最突出的一方面。水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因此,人们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对于海绵城市的概念,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定义,在西方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又称为低影响开发理念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径流控制设施,来达到对雨水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进行控制的目标,使城市的雨洪管理接近于自然界的雨水循环,因此,在西方国家海绵设施又称为LID设施。而在我国海绵城市的概念则是指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1]。国内外对海绵城市的理解和定义,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点,但主旨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决雨水给人们带来的问题。

1.2海绵城市的应用案例及设施简介

1.2.1新加坡JTC清洁科技园新加坡是全球闻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的海绵城市建设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新加坡JTC清洁科技园是一个集海绵城展示和运行为一体的综合科技展示园。它坐落在清洁科技园区的中心区域,与南洋理工大学毗邻。JTC清洁科技园总占地面积5ha;园区核心部分由森林之峰、野生走廊、淡水沼泽森林与溪流山谷4大主题区块组成,核心部分不仅仅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设置了一系列的海绵城市设施,使得65%的雨水径流,过滤、净化,重复利用,作为厕所冲洗用水、绿化灌溉用水等。JTC清洁科技园的设立在探究城市与生态之间的平衡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也为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也兼顾了科技展示与教育的作用。

1.2.2法国佩尔勒马恩河河岸设计法国是一个兼具浪漫与现实主义的国家,在生态环境及河岸建设方面也尤为突出。马恩河是位于法国佩尔勒的一条景观河道,为了抗击洪水的侵蚀,河道原来采用了硬质护岸。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法国旅游业的发展,原有的硬质护岸过于生硬且影响河道的整体景观效果。因此,佩尔勒当地政府决定对马恩河进行河岸整体景观的改造,改造后的马恩河既要满足排水的需求,又要兼顾景观效果。因此,设计师重新考虑了城市与河道的关系,通过引入LID设施,将马恩河打造为景观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河道。使得周围居民和附近野生动物可以自然和谐共处,也成为河道改造史上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2海绵城市在道路工程中适用性分析

2.1在道路设置海绵设施的原因

道路是城市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道路穿梭于城市的各个地方。根据要求,对于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宜为15%~20%。作为一个渗透于城市各个区块的市政设施,道路与海绵的结合将会大大降低整个城市的径流系数,同时,惠及整个城市的居民及业态,而海绵设施的设置则可以降低道路雨水系统的压力,减少市政管线的投资,可以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道路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接下来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的目标。

2.2适宜设置于道路的海绵设施

随着海绵城市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有多种海绵城市措施;如屋顶花园、植草沟、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根据道路的特点和作用,适宜设置于道路工程的海绵城市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透水路面透水路面指的是采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铺设的路面,采用透水材料铺筑路面可以使雨水一部分渗入土壤,另外一部分雨水则可以由路面下方的几层与透水材料进行储存,而无法消纳的雨水则变成径流进入城市排水管网进行排放。现阶段,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性,透水路面大部分都用于人行步道,慢行系统以及路侧停车场中,透水路面的布置可有效降低道路径流系数,降低雨水管网排水压力,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今后,透水路面在快速路的设置也会越来越多,形成系统化的透水网络。

2.2.2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是指在设置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按照构造的不同可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照使用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生物滞留设施适应性强,可有效降低净流污染,非常适宜与设置在道路侧分带、中分带中。生物滞留设施既有良好的径流及污染物控制效果,又可以与绿化景观结合,打造水、景一体的海绵设置,可以为道路的景观增光添彩。

2.2.3雨水收集模块雨水收集模块是一种由塑料材质制成的模块化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叠加可以形成地下的小型储水设施,用以收集雨水;雨水收集模块施工简便灵活,根据蓄水需求的不同,既可以建设成家庭小型雨水收集池,也可以用作建设成市政大型雨水调节池。操作简便、用途广,也使得pp模块蓄水池成为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红线宽度超过50m的道路下方,可以设置雨水收集模块,通过生物滞留地净化后的雨水可以进入雨水收集模块收集,收集后的雨水可作为道路及绿化浇洒用水,真正将雨水变废为宝,合理利用,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和初衷。

2.2.4开口路缘石开口路缘石是海绵城市雨水倒流的一个重要设施,通过对路缘石增加开口的方式,将路面雨水径流导流至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中去,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以上就是在道路工程中,运用较多的海绵城市设施,未来随着海绵城市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海绵城市设施运用到道路工程中去。

3海绵化道路效果分析

3.1径流控制效果分析

径流系数是指一定汇水面积内地面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根据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版),混凝土或沥青路面的径流系数为0.85~0.9;由这个系数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雨水都直接形成了径流,对城市雨水管网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加设透水路面、生物滞留带等设施之后,径流系数可下降至0.45~0.6,效果较为显著[2]。

3.2污染物控制效果分析

通过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带截流后,部分污染物通过孔隙被截留,达到净化雨水的效果,同时净化后的雨水可以储存进雨水收集模块中,进行回用[3]。4结语海绵城市的发展如火如荼,各地都展开了海绵城市专项的设计及施工,利用好海绵城市的设施,将会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防洪排涝带来积极的影响,在道路建设的同时设置海绵城市的设置,将会使海绵设施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章林伟.海绵城市建设概论[J].给水排水动态,2015(4):23-25.

【2】建城函[2014]275号.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Z].

第3篇:海绵城市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双修;滨水工业空间;更新策略

1引言

“城市双修”作为改善城市病的重要手段,主要从“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两方面进行城市的有机更新。不同于以往颠覆性的推倒重建,而是从生态、文化与功能等多维度对空间进行评价,从而得出修补方式,以期能够帮助城市更好的实现空间更新与文化延续。而在工业片区的改造中,“城市双修”理念也更能帮助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历史建筑保护与历史风貌延续,使工业遗产改造迎来新的契机,为城市活力重塑、城市问题解决带来新思路,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沙市区洋码头工业片区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最南端,是荆州市中心城区的南大门,也是荆江风情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紧邻长江水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洋码头是兼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工业遗产、商业服务、港口物流等功能的多元滨水空间。但是目前区域内规划区现状内部交通道路网分布不均,路面凹凸不平,滨江景观遭到严重破坏,且现区域存在大量的低效或废弃工厂,许多历史优秀建筑、优秀街区急需保护。

2基地现状与问题

“洋码头”指历史上竹码头一线,因沙市开埠后,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在这里划租界、占码头、开洋行、建库场而形成的新式码头。尤其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0年)长366m的沙市海关码头在这里建成后,这一带的民用码头迅速转变为以洋船进出为多的码头,“洋码头”因此而得名。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67.5hm2,是曾经的沙市区商业中心。总体来说,现状工业遗存的资源较多,但质量较差,且现场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景观质量较差,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基于规划范围内的现状情况与城市发展需求可以得出基地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场地内生态环境较差、污染较为严重,综合防洪体系缺失。(2)文化:洋码头文化在发展中正在逐渐被大众遗忘,本土文化存在断层危险(3)产业:现场地内产业负增长,园区产业多数均已停止运营。(4)功能:场地内生态环境较差、污染严重、旧工业厂房的废弃以及交通系统的瘫痪等问题使得该区域应有的市民游憩功能从未发挥过作用。(5)建筑:园区内现存建筑包含新古典主义、欧洲古典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但在保护上缺乏重视度,大部分损坏较为严重。

3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滨水工业空间更新策略

从城市规划与城市更新的角度出发,“城市双修”就是城市空间资源的再分配与再塑造,以期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城市双修”理念主要从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与更新策略探讨,但在滨水工业空间的更新中,需要将其进行更近一步的深化,以为实际改造提供更为详细、有效的更新策略,即从生态、文化、产业、功能和建筑五个方面进行探究。(1)生态:通过海绵系统、雨水花园等生态修复手段打造健康生态圈,修复滨江空间生态防洪功能,打造完整生态网络、完善城市绿地系统。(2)文化:深入挖掘工业遗产文化,延续特色文化,弥补因城市过快发展造成的文化断层,完善城市文化线索,传承历史文脉。(3)产业:打造创新创意产业园区,结合智慧互联网与工业遗产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增添产业活力。(4)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打造创意滨江区,为居民提供完善沿江休憩园,打造智慧滨江风光带。(5)建筑:对建筑进行功能+文化的评价分类,运用保留、置换更新和改造等方式,构建完整建筑体系,延续特色建筑风格,激发老建筑的新生命。滨水工业空间改造以有机更新为设计原则,积极应对场地中出现的生态问题,运用以上五个方面的更新策略,从总体上把控滨水工业空间的设计,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智慧滨江核。

4荆州市沙市区洋码头工业遗产更新策略实探

洋码头整体规划为“两轴两带三心,五廊四区”。两轴:工业之路文化轴、中央景观轴;两带:洋码头滨江活力带、长江大堤文化景观绿道;三心:商埠文化体验中心、滨江活力休闲中心、文化创意展示中心;五廊:沿大慈街、交通街、临江二路、方展街、柳林路形成五条垂江廊道;四区:洋码头文化旅游区、活力28艺术公园、1876文化创意区和滨水运动休闲区;基地根据功能与业态划分为:洋码头文化旅游区、活力28艺术公园、1876文化创意区。在园区打造中始终围绕生态、文化、产业、功能和建筑五大方面来进行深入设计。4.1生态修复本基地的生态修复以海绵城市设计手法进行修复,在场地中运用雨水湿地、屋顶花园等方式,提高雨水资源转化率;结合荆江大堤生态绿廊建设,把握荆江风情带景观核心资源;增加抛石驳岸、草坪驳岸等方法,建设长江生态堤防。

4.1.1径流管理

根据现场特征,构建一个微缩的海绵城市体系,将场地氛围四大分区处理模式,融合了屋顶、广场等不同下垫面雨水收集技术,以及雨水花园、浅草沟等11种海绵技术,满足雨水“下渗、滞蓄、净化、回用”等设计目标,在重点区域加强设施布置与径流组织管理,减轻市政排水压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全区径流管理。

4.1.2生态防洪建设

依据《荆州市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对现场竖向进项梳理评估,并制定防洪建设措施。对现有垂直驳岸进行优化、增加抛石驳岸与草坪驳岸,在垂直驳岸增加亲水栈道并进行加固,抛石式、草坪式驳岸增加场地绿化率,提高亲水性,完善驳岸空间,建设生态防洪体系。

4.1.3景观修复

根据场地现状与片区划分,共分为入口广场、大慈街景、泛博物馆群等8个片区进行景观打造。结合不同场地的景观需求,以原街区风格为基准,搭配创意雕塑,梳理园区植物,利用遗留景观资源打造特色开放、趣味、生态的活动空间,多景观点串联,设计集游乐、休憩与观赏为一体的滨江景观。在泛博物馆群设置屋顶花园,提高园区景观覆盖率,给人们带来更好的景观体验。

4.2文化传承

通过梳理沙市工业文化脉络,将其分为沙市底蕴———码头发展、沙市之基———通商开埠、沙市之星———工业勃兴、现代之星———文化创意四部分,以泛博物馆群为载体,将其以时间为轴线串联在园区之中。在不同的文化段时期展现沙市特色的文化风采,让优秀的文化继续渗入沙市发展之中。

4.3产业升级

洋码头近年来产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对区域内的产业升级综合周边核心产业及关联产业进行选择,以荆楚商埠主题文化为内涵,以旅游观光商业休闲消费服务产业为突口,以荆州本土支柱产业为依托的创意设计产业为亮点,以公共文体休闲产业为后盾,形成可持续成长的关联创意产业体系,实现又好又快的落地式产业提档升级。围绕项目历化和遗产特色,重点发展时尚消费、博览展示、创意设计三大产业门类,并辅以滨江休闲旅游、文化艺术和文化演艺三产业共同发展,促进码头文化延载和经济提升。文创园的产业运营以以下6个方面为原则,不仅要促成产业,更要产业稳健发展。①专———专题化开发,打造原真性、可体验的文化生活情境,为沙市提供丰富多彩、可消费的文化产品/服务。②活———以活化“沙市开埠文化”为价值引导馆群文化产业发展。③融———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教育、娱乐、商业等产业门类融合发展。④聚———以平台思维推动产业开发。⑤联———锻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开发能力。⑥拓———多方拓展馆群资金来源。

4.4功能开发

结合场地现状,恢复滨江活动功能,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完善沿江休闲休憩园。首先打造园区内慢行系统,结合滨江生态带以及开敞空间,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与园区舒适感。公共活动游线系统基于步行系统,结合功能业态与电瓶车系统,通过流线来强化功能布局,根据不同的功能业态及风貌打造4条游线:历史风情游、工业文化游、创意文化游和运动休闲游,为居民带来真正服务于居民的智慧滨江风情带。

4.5建筑改造

园区内建筑改造不同于的简单保留或者一拆了之的做法,而是遵循建筑空间特色化的原则,通过构建地标建筑载体塑造出鲜明的城市格局,并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洋码头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筑以保护为主,保护历史特征,延续历史元素,重点建筑以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为主,重点保护大慈街、天主教堂、打包厂等建筑;活力28工业文化风貌区建筑以改造为主,保留原始工业风,利用遗留景观资源打造特色的开放、趣味、生态的活动空间;1876创意文化风貌区建筑以现代文创为主,采用工业风的设计手法,还原大市场历史风貌,建设活泼、个性、创意的文创园区。

5结语

滨水工业空间的更新是时代的要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挖掘各自的特色资源是城市有机发展更新的重点任务之一。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导下,从生态、文化、产业、功能和建筑角度出发,综合多方面实际诉求,将工业遗产维护、空间利用、居民需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通过规划手段,调整土地空间结构、实现土地集约有机利用,提高滨水工业空间的更新效率,真正实现场地的活力再生。

参考文献

[1]奚婷霞.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滨水工业空间生态修复与更新———以襄阳市樊城区江滩公园二期规划设计为例[J].智能规划.,2018:94-95.

[2]杨帆,钟卓乾,曾天.“锌锌”向荣城市双修视角下后工业景观公园设计——以第七届艾景奖银奖作品长沙梓厂工业遗产公园改造设计为例[J].住区研究,2018:096-160.

第4篇:海绵城市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课程分析

引言

2014年后,出现了课程思政的概念,源于上海市高校的探索,旨在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两两相冲的现象[1]。这种方式是利用相关课程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所有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功能。以唐山师范学院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围绕专业课进行思想教育改革,阐述课程思政的内容,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现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重点,最后基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设计各章具体的课程思政要素[2]。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课程思政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以及“实践活动”等关键词。其意义可以初步理解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专业理论课程和通识等课程或实践活动。园林规划设计是中高等学校园林绿化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熟练运用地貌、植物、硬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园林或绿地的综合功能,做到在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时因地制宜,人与环境自然融合。

(二)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从现实来看,其主要的途径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而现今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实践教育为课程思政的主要教育形式[3]。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专门的思想教育课程,要做到授课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干地位[4]。而课程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功能没有被有效发挥,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后继者的培养中并没有很大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合力形成,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分析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根据论文题目和相关研究方向查找课程思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建设相关的文献,分析其研究方法及内容,并参考形成本实验的研究方式。

(二)教材分析法

分别采用对教材知识内容及内容呈现方式分析和知识地位分析等多方面的分析方法,通过知识单元的分解和细化,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与知识单元中的结合点,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

本门课程共九章,二十二个知识单元。可与思政元素融合的知识单元有十七个。其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单元有四个,占比23%,通过了解园林相关历史,中国固定造园特点以及发展史等,引申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单元有八个,占比47%,通过讲解设计相关知识及设计的条件,即设计要点、设计所需注意的与人有关的立意及便捷人的生活与使用等方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的单元有五个,占比30%,主要根据园林设计相关社会热点,在课程中结合实时热点与案例理解新时代科学发展观。在专业课融入思政教学中,以专业知识为主,插入思政教学为辅,充分贯彻参与式教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理论知识的讲解尽量结合实际并加以改进,弘扬中华优秀的人文精神,渗透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结合相关知识,将教材中有关课程思政的内容汇总于表1。

(二)教学实践

选取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为教学实践对象,以引用案例的方式引出近年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讨论,以雨水花园、海绵城市为例,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凹地形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和沙土的综合作用可净化雨水并渗透到土壤涵养地下水或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成为一种可持续的雨水利用措施,即雨水花园。在讲授雨水花园的作用及概念时,延申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形式,有效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助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构建。在建设过程中优先选取本土植物,适当搭配外来物种,如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既耐涝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给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其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符合新时代科学发展观。

(三)改进措施

教师应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思想动向需求,结合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内容付诸实践,具体化为专业课程,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理念[5];讲授上融入更多新颖的教学手段,采用创新的方式将知识单元进行更新,重视每节课的形式与内容,改变以前轻价值重知识传播的教育方式,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知识体系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多参与实践,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做到实践与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的融合,建立积极、明确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工作的生活态度[6]。

四、思考与建议

第5篇:海绵城市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改造

如今,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对河流生态景观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河流生态景观的重要性被人们忽视。河流生态景观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子孙后代的福祉,因此,河流生态景观的相关研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现状调查

1.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河流生态景观源于生态景观,是生态景观中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河流是人类重要的水源和航运路线。20世纪,河流成为人类建设的重点,促进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一些区域的环境恶化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此外,工业化浪潮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使河流水域周边环境的污染现象越发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河流生态景观治理理念与方法在一些国家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河流生态景观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城市河流生态景观问题分析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一些工业和制造业企业忽视生态环境问题,将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城市河流。这些污染物中含有有毒物质或重金属,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平衡,使河流生态景观遭到破坏,亲水空间逐渐减少。此外,一些河流的下游地区冲走了泥沙,减少了地下水的入渗,减弱了河岸的引水功能和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阻碍了人们与水的接触,亲水景观和平台较为缺乏。一些河岸由钢筋混凝土建成,难以供给绿色植物生长的养分,影响了动物栖息,损害了河流生物的多样性,影响了整个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渐削弱。

二、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策略

1.河道设计向自然河道靠拢

用自然边坡和生态护坡替代原来陡峭、生硬的河道,使用自然缓坡、宽度窄的河道形式,利用石头和滨水植物,不仅可以改变整体景观,而且可以改善河道的生态功能。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的河段,为了满足防洪需求,挡土墙的高度可以配合绿化地带进行设计。

2.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

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应秉持保持河道自然面貌、保护水域可持续发展、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等基本原则。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一方面要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合理,能够顺利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确保河流生态功能健全,满足生物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强调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科学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修复和恢复整体的生态系统,发挥河流的生态功能。

3.建设多样的河流开放游憩空间

多功能游憩空间设施的设计可以激发游客对多功能服务和亲水活动的兴趣,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减少过多的设施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干扰。河流游憩空间位于水、地、陆的边界地带,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开展相关活动。设计师要注重设计的完整性,考虑平台空间的游客量、空间、上下通道的坡度与宽度以及交通的可达性等,综合考虑周围的环境要素,使河流游憩空间更具观赏性和功能性。

三、占川河改造设计实践

1.项目概况

占川河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黎阳镇,设计方案的范围为占川河迎宾大道桥东侧——率水段城市内河,流域长2.63km,河道宽7~20m。设计区域分为西区的乡村景观体验段与东区的城市风貌段,周边用地以城市绿地、居住用区、商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为主,河流自西向东途径农田、黄山市技工学校与居住区。

2.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河岸景观硬质化且不够美观。河道挡土墙上生有较多的杂草,在破坏墙体的同时,也会影响河道的美观。郊野段存在自然驳岸的区域,驳岸裸露,缺少植物覆盖,受雨季地表径流的冲刷,容易对河水进行二次污染。二是植被现状杂乱。海绵城市工程施工之后,河道缺少湿生水生观赏植物,大量水生杂草滋生,生态多样性与观赏效果皆不理想。三是公共设施不合理。占川河两岸几乎没有为游客提供休憩的座椅。游客在滨河漫步时难以中途休息或停留观景。四号桥附近有若干老香樟树,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但缺少能够供游客驻足的休憩平台,景观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四号桥沿河岸围栏破旧,并将河段完全封闭,景观效果差,部分围栏较低,安全性不足。

3.占川河生态设计

迎宾大道东侧绿化节点利用垂枝植物如蔷薇、迎春等软化硬质驳岸,适当遮挡挡土墙和桥体表面;补植落叶树,增加下层开花小乔木和宿根地被,丰富色彩,注重四季变化和植物群落营造,烘托拱桥、周边建筑的美感。四号桥老香樟树节点修建种植池围合保护古树,补植耐阴地被,种植花灌木,形成植物组景。黎新北路交口绿地深翻土壤,清除土壤中的建筑垃圾,重新覆盖种植土和肥料;保留河岸树形较好的大乔木,补植色叶小乔木、花灌木及地被,形成观赏性较强的植物组团,减少水土流失(图1)。文峰路三角地保留杨树和常绿小乔木,补植中层乔木、色叶小乔木及花灌木,搭配适量的开花宿根地被,注重四季变化;移除部分长势不好的竹子,保留沿路种植的灌木作为道路边界,减少对草坪的踩踏破坏。黎阳in巷三角地保留树形良好的大乔木,补植花灌木和地被,形成植物组团;清除挡土墙上的杂草,利用垂枝植物软化硬质驳岸。郊野段自然驳岸削减驳岸坡度,覆盖混凝土植草护坡砖,填入种植土,种植固土植物(图2)。

4.占川河游憩空间设计

四号桥老香樟树节点更换透水性铺装,靠近挡土墙处增设安全护栏;靠河岸一侧,补种灌木、宿根地被,点缀开花小乔木。黎新北路交口绿地采用透水铺装,可设置提供居民休憩的坐凳。文峰路三角地增加休憩空间和游步道,采用透水铺装,提供坐凳;在桥体改造方面,主要增设桥体护栏,种植垂枝植物和多年生宿根花卉,以降低管养难度;在桥体两侧的河道可视范围内,固定适量的浮床,增强河道景观效果,起到一定的净化水质效果。截污井改为毛石贴面,与截污管的毛石砌筑表面形成统一。

结语

将城市河流环境建设结合生态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增强河流活力,而且可以为城市居民构建互动、休闲、生态健康的公共空间。在解决污水处理问题的基础上,在河流生态景观时运用景观设计原则,将生态放在第一位,打造自然的滨水线,融合城市文化,使河道区域富有生命力,使城市居民更有活力,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胡海燕.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刘斌.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河流综合治理规划设计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吴丹子,王晞月,钟誉嘉.生态水城市的水系治理战略项目评述及对我国的启示.风景园林,2016(5).

[4]牛铜钢.河流近自然化学说在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吴丹子.城市河道近自然化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6]韩玉玲,岳春雷,叶碎高.河道生态建设——植物措施应用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7](日)河川治理中心.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刘云俊,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耿帅坤,张耀.论智慧城市景观创新智能化设计的未来发展走向.美术教育研究,2018(22).

[9]陈晨,张伟,陈周翔.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大众文艺,2019(16).

[10]陈晨,祝遵崚.声景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9(13).

[11]叶洁楠,翟原.与地域文化相融的芜湖扁担河滨水文化公园设计.美术教育研究,2019(1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