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垃圾中转站恶臭污染的防治对策

浅谈垃圾中转站恶臭污染的防治对策

1生活垃圾中转站

1.1中转站内外均受到进站垃圾收集车的渗沥液污染,形成了经常性的、大面积的恶臭污染源。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各中转站都制定了完备的保洁管理制度,但及时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够。特别是站外,行车线道路恶臭强度等级仍可达到2级。通过实地勘查发现,进入中转站的垃圾收运车的滴漏是造成地面恶臭散发的主要原因。

1.2中转压缩工艺垂直压缩中转站站内垃圾恶臭污染面较大,涉及到卸料大厅和转运大厅。垂直压缩只是将转运桶作为压缩腔,当转运桶移走后,就会出现放置转运桶的区域无空间阻隔,使转运大厅与卸料大厅连通,形成卸料大厅恶臭向转运大厅扩散。水平压缩中转站站内垃圾恶臭污染面较小,只污染到卸料大厅。水平压缩设有固定压缩腔,垃圾转运只是由与压缩腔连接的转运箱完成,因此,始终保持卸料大厅与转运大厅间空间的阻隔,使卸料大厅恶臭无法向转运大厅转移。

2种中转压缩工艺工作区内恶臭污染情况见

2.1垃圾卸料通过比较同一中转站内3块区域的恶臭强度等级,可知卸料口附近恶臭污染最严重,是站内恶臭控制的重点区域。主要原因:垃圾收运车在卸料口卸料时有严重的扬尘产生,加剧了恶臭弥散;水平压缩在垃圾收运车卸料过程中,不能随时启动半潜式推头将垃圾推入压缩腔造成垃圾暴露。垂直压缩因直接由小吨位垃圾收运车将垃圾卸入大吨位转运桶,造成转运桶必须长时间敞开箱盖等待垃圾卸入。因此,不论采用何种中转压缩工艺,均存在垃圾暴露问题,其卸料口恶臭污染严重。

2.2站内恶臭浓度分布。卸料口作为恶臭污染的最严重区域,站内恶臭浓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特点明显,即距离卸料口越远、浓度越低。调查发现,在转运大厅地面渗沥液污染较少的情况下,距容器区越远恶臭强度等级越低,并且在中线以外基本无臭味。

3结论

3.1中转站内部的恶臭污染主要来自卸料口和外来驳运车辆滴漏渗沥液,外部的恶臭污染主要来自外来驳运车辆滴漏渗沥液。因此,中转站的恶臭控制重点为卸料口及外来驳运车辆的渗沥液滴漏。

3.2中转压缩工艺对站内恶臭污染分布有直接影响,垂直压缩工艺由于卸料大厅(上层与转运大厅(下层连通,致使卸料大厅内恶臭污染易于向转运大厅扩散;水平压缩工艺由于固定压缩腔的空间阻隔,致使卸料大厅内恶臭污染值往往高于转运大厅。

3.3中转站内卸料口是整个中转站恶臭污染最严重区域,是最重要的固定污染源。因此,该区域的臭气污染防控措施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卸料口区域臭气的大量集中收集和达标处置,二是区域性封闭卸料作业和恶臭外溢防控。

4恶臭污染防治对策

4.1过程性防治。在中转站运营过程中,垃圾收集车大量集中进出产生的流动臭气,主要的防治措施:

①优化中转站内的交通运输系统,尽可能缩短收集车辆的行驶路线,减少和控制车辆卸料排队现象;

②车辆进出站前进行车身和轮胎冲洗,进站前提前排净渗沥液;

③确保收集车辆箱体密闭性,及时更换密封件,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4.2区域性防治。

①降低垃圾外暴露面积,缩短暴露时间;

②在垃圾收集车卸料时,卸料机构和垃圾收集车应形成封闭结构,抑制灰尘的飞扬;

③卸料大厅的臭气和灰尘由设置的吸风罩抽吸,经处理达标后排放。以上海浦东周浦生活垃圾中转站为例,设计处理规模为300t/d,建筑面积3652m2,采用卧式推入装箱技术,主要工程内容包括主体车间、卸料大厅、坡道、通风除臭间、污水处理设施等。

4.3在项目设计和运营过程中,针对臭气、灰尘的区域性产生特点,主要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整个作业车间为封闭式设计,在收集车辆进出口处设置了风幕,设有完整的吸风系统并能形成负压,防止臭气外溢,并在卸料大厅四周布置植物液喷淋系统,降解臭气;

②垃圾倾卸口处设有除尘除臭抽吸风口,收集后的臭气经净化装置及臭气吸附剂吸附后排放;

③在卸料槽上方设置喷淋、除臭系统,降低扬尘,降解臭气,车辆卸料时自动启动喷雾降尘,喷雾的同时加入化学除臭剂,通过除臭抽风系统进行活性炭吸附和药浴处理后高空排放。

5结论和建议

5.1通过优化站内交通运输系统,强化车辆冲洗保洁管理,提升收集箱体密闭程度,将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站外行车道路臭气污染,防止因车辆行驶造成站内外臭气空间上的移动。

5.2垃圾卸料作业是造成站内臭气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卸料口是整个中转站恶臭污染最严重区域。通过采取风幕、喷淋、除臭、吸附等区域性防控措施,最大限度控制卸料作业产生扬尘、集中收集臭气,经处理后最终实现合理、达标排放。

5.3中转压缩工艺对站内恶臭污染分布造成直接影响。垂直压缩工艺中,为降低转运箱内垃圾暴露面积和时间,建议上下2层大厅之间设置自动关门装置,在卸料等待时形成空间阻隔,从而有效防止卸料大厅内恶臭污染向转运大厅扩散。

作者:冯文庆 单位:浦东新区惠南城市管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