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一带一路中医互联网传播思考

一带一路中医互联网传播思考

摘要:绵延五千年的中医学不仅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世界之瑰宝。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生命观、自然观、生活观,是人类史上一份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对中医的正确认知、对“互联网+中医医疗”的正确认知以及对中医跨文化传播主要问题的认识这三个方面论述对中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的思考。

关键词:中医;互联网;传播

一、对中医的正确认知

(一)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目前普遍认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是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仁、和、精、诚”。“仁”即“爱”,仁者爱人。医术之仁、医者之仁,乃中医师立身之本。医术之仁表现为济世救人这一目的。孙思邈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仁,下医医病。医者仁心表现为中医师对生命的尊敬和敬畏,普同一等,不私己有,正所谓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医师作为一种职业,其目的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因此这一职业特点被称为“仁术”。“和”主要指天人相和的自然观、人我相和的社会观、形神相和的身体观、阴阳相合的治疗观,以达到健康、智慧、快乐的境界。“精”指精通医术,精益求精,以及学医、行医的行为和研医悟医的态度。医者,治病工也。可见医师为工匠,但其对象是人不是物。人命关天,因此从诊断到用药,每一步都必须精雕细琢,不可以有任何差错。一个中医师的成长,也是反复打磨和制作“产品”的过程。中医师不愧为“工匠精神”的楷模。“诚”是中医师心怀至诚、一心赴救的医德行为。中医师要有诚信、诚实、真诚、诚敬的德行。医师对患者必须真诚恳切,守信戒欺,对自我应诚信求真、慎独自律。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从整体上协调身体上的“不和”,即“和者,和其不合也”为核心。中医用的系统性与协同原理,以形象和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解释的病因病机,通过综合治理“和其不合”,回归生理之和谐健康之本源。西医以解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通过机械还原论设定因果关系,使用仪器设备诊断出的结果做分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一“对症下药”的方式缺乏思辨思想,导致原有生理系统被侵犯。整体决定部分,中医才真正能讲清楚病因之所在。

(三)中医的优势病种明确中医优势病种,对中医临床研究与科研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治疗疗效确切、药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病种,或西医治疗尚未有好方法、好疗效,但中医却能明显改善某个症状的病种,以及艾滋病、非典等传染性疾病。《关于征求中医病种名称意见的通知》(国中医药医函〔2009〕125号)中涉及122个优势病种,可总结为:病毒感染性疾病、功能失调性疾病、疾病缓解期或慢性期、原因不明的各类疾病、病情复杂的疑难杂症、疾病的综合调理等方面。西医对不少疾病尤其是疑难杂症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西药副作用大,药源性疾病增多,中医在这些方面恰能发挥优势。此外,西医诊断依靠大量精密的医学设备,时间长、检测贵,并有可能会造成伤害,而中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对患者不造成任何伤害,简单、廉价、快捷、有效。

二、对“互联网+中医医疗”的正确认知

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机器深度学习目前是中医智能化的可行手段之一。因目前中医数据直接依靠中医师从临床获取,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很难总结为一般理论。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突破中医知识的碎片性和经验性等难题。将中医典籍和临床诊治经验全部以数据的方式进行表达,形成“中医大数据”,以达到用这一科学的方式进行传递和交流的目的。目前中医工作者在建设大数据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包括中医典籍的数据化、诊疗实践的数据化以及人类身体的数据化等,为中医智能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外,在煎药方面,智能煎药可替代传统煎药。中医毁在中药,中药毁在煎药。历代医家对煎药这一环节都非常重视,传统煎药对用水、火候、煎法都颇有讲究。从抓药到包装,计算机都能和煎药信息进行对接,利用煎药机组控制器,对机组进行控制,并增加通信联网功能,无缝对接医院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患者和煎药室之间的零距离沟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慧中医指日可待。但应当明确,互联网只是中医传播的工具,智能化也只是中医看病救人的手段,不可用智慧中医代替中医师行医,也不可用可穿戴设备、手机等智能终端作为中医诊疗的最终标准。

三、中医跨文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认同度低。研究范围狭窄,局限于针灸领域,对中药、方剂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大片空白;有调查显示,北美对中医文化认可度低。但对中医大多持正面态度,认为中医较能治病的受访者比例最大。俄罗斯有超过30%的受访者,印度有43%的受访者尝试过中医。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语言上的障碍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增加了西方人在认识中医时的难度。西方医学理论建立在解剖学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绝大多数可以量化,称之为科学。而中医文化发源于农耕文明,其基本概念如经络、三焦等都难以找到相应的“科学”定位,阴阳五行,中药配伍都没有固定的量,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来开出独特的药方。中医自成体系,而西方人用西医体系来衡量中医,必定造成西方人对中医文化的认同度大打折扣。

(三)沿线国家互联网发展程度不平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网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互联网的工具和思维的普及尚需时日。根据ITU(国际电信联盟)的2017年IDI(信息和通信指数)指数,仅有6个国家处于“高”水平,36个国家处于“较高”水平,21个国家处于“中等”水平,2个国家处于“低”水平。沿线国家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仅为48.2%,互联网用户平均普及率为45.5%,固定宽带发展相对滞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低。

(四)人才短缺。能够承担一带一路中医文化传播的人才紧缺。中医文化“一带一路”传播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甚高,不仅要精通中医药知识,还要会外语,会翻译,最好接受过跨文化的熏陶,懂外交,懂贸易,精通各国国情和民族性格。具备这样素质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另一方面,中医的跨文化传播还处于发展初期,使得对外中医专业毕业生实践机会少,无论在实践还是教学能力上,都处于弱势。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语言体系和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也是中医对外传播战略中的障碍。

四、对策与建议

(一)文化浸润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西医的科学论使中医地位被迫一步步走向边缘化,国内普遍存在“科学偏执狂”,以西医理论反对中医体系。事实上,西医部分治标,中医整体治本,才是正确的态度。因此,中医应明显区别于西医,强大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中医在传播过程中不能与西医对立,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二者的和合。中医要巩固其在国内的根据地,通过加强中医文化的宣传以及诊疗效果让中医回归民间,让国人重视中医。只有国人重新树立文化自信,才能建设热衷于传播中医的队伍,开拓自己的平台,向中国以外的国家进行自力传播。

(二)人才计划与培养国内中医人才可以通过师徒制学习中医,给予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多的优惠政策,督促人才培养往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有能力者则辅之以语言、贸易等专业知识。如今科技发展已经能够消除多语言沟通障碍,因此归根结底仍然要转到传统中医人才上来。

(三)先产品后营销在互联网时代,营销变得很容易。然而现今许多新产品走入先营销后产品的恶性循环,导致传播口碑大于实际效果,此方法将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因此,中医传播在建设阶段,必须考虑深度挖掘客户端消费者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和产品,不能照搬照抄西医互联网经验,否则既无法获得消费者信任,更无法赢利和生存。

参考文献:

[1]宿凡.中医药互联网创新模式的利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09).

[2]严金海,郭春丽,刘婉.关于中医特点的再认识[J].医学与哲学(A),2018,(03).

作者:龚梦雪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