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景观都市主义视野下建筑设计原则初探

景观都市主义视野下建筑设计原则初探

一、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建筑设计原则

1.建筑与景观一体化原则

景观都市主义主张将景观代替建筑作为城市媒介,建筑物的存在不仅是城市空间和肌理的构成要素,还应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注重水平操作,反对垂直化组织模式,注重延展性、关联性和水平性;詹姆斯科纳认为水平表面结构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关注对象,一方面对于地平面和场域的活动,表面的连续性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比如屋顶和地面的一体化设计,能够促成建筑与景观的结合;另一方面,避免建筑设计的排他性,场地表面被构建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为城市未来埋下良性发展的种子。当今城市呈现破碎化基质状态,体现出一种土地嵌合体般的“生态体系”,在该理论指导下的建筑设计能够重新整合城市的状态和秩序,以景观水平化和基础设施系统化代替建筑成为城市空间的组织媒介。

(1)体现地形学特征

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设计首先必定带来对城市界面连续性的诠释。景观城市强调各个镶嵌体在城市网格中呈相互关联状态。城市表面展现的某种水平性连续,建筑和景观的融合是基于城市的基底空间,即地形。因此,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设计首先体现的是地形学特征。地形学既包含地形形态,也包括其所含的地理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编译后应用在设计上,而设计结果多数情况体现的是设计过程,而非形态本身。在当斯维尔公园竞赛中,FOA建筑事务所的方案以城市地形为切入点,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在地形中抽取信息、模拟、稠化和生成的过程。他们通过分析噪声、活动、风向、水流在场地中的关系,作为影响因子与原有地形进行叠加,并通过系统的相互加强关系增强地形学特征,从而生成顺应不同功能、密度和活动强度的地形。

(2)体现流动性

地形自然表征具连续性和流动性,当建筑创造了人工化地形的基底空间以满足建筑中的活动需求时,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就体现出来,使用者在建筑中的活动也被设计成为独特的流动模式,空间形态结合即是反映了使用功能的流动性。在FOA事务所另一个作品横滨国际客运港码头中,方案概念来源于客运港流线的“无折返”图示,设计师将人流表达为一个允许多次往返而没有终点的环状结构路线图,在一些交织节点上允许路线进行分叉重复,从而形成独特的流动空间模式,将建筑与城市、景观和使用者高度融合。

(3)基础设施化

仅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设施空间消极而枯燥,并不能使城市空间更加高效利用。只有对城市基础设施重新定位,让建筑实现基础设施化,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在高效便利、生态保护和人性活动之间取得平衡。当进行建筑设计时,可利用原有基础设施的消极空间,如高架桥下的空间;也可将基础设施与建筑结合起来,如将公共停车设施与建筑空间相结合;还可转变原有单一交通枢纽设施,如公共汽车站或者火车站,使之与其他建筑功能空间相互利用;建筑还能与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相联系,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西班牙建筑师索拉莫拉雷斯的作品比利时鲁汶火车站,并没有把火车站仅作为交通设施,而是把火车站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连接体,通过纵向交通组织,实现城市开放功能连续化,从而达到快速分流的目的。

2.植物种植一体化原则

(1)植物介入场地

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是景观代替建筑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植物也成为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将植物作为场地设计中的一环,考虑植物与场地相互作用关系,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良好基底并架起场地建筑与城市融合的桥梁。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是最早将植物介入场地进行设计的案例。设计师理查德哈格与生态学家一道通过生态学手段把棕地变成生机盎然的城市公园。库哈斯的当斯维尔公园“树城”方案也采用植物先行介入场地的方法进行设计,由植物群落形成城市公园基底,利用不同植物群落形成相异尺度和功能的区域,通过植物生长和公园运营,满足不同规模的活动需求,并通过植物的外向延伸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融合。

(2)植物景观肌理化

将植物的种植模式作为场域肌理体现在规划和设计中,是植物种植一体化的另一个方向。由Plasma工作室设计的西安世博园中心园区和主体建筑就体现了这一点。基于场地中7m的高差,设计师提出“流动花园”的概念,通过人工地形的塑造,生成以湿地水景和植被为基础的人工生态系统。场地形成的叶脉状放射式植物景观肌理,也为后期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3)植物种植多维化

随着植物种植技术发展和生态观念普及,植物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也取得较大进步。伦佐•皮亚诺的作品“布尔诺火山”商业中心由一个锥形的绿植屋顶所围合,如同一个小山丘从地面生长出来,屋顶或墙面植被也和场地肌理融为一体。帕德里克•布朗克发明的垂直种植技术更丰富了植被与建筑的结合方式。巴黎卡地亚基金会入口的植物墙就是他与让•努维尔的作品。

3.建筑中介空间设计一体化原则

中介空间虽尚无明确定义,但其核心概念是处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可以是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空间或是建筑内部外部之间的灰空间,建筑与景观之间的边缘空间,或是公共与私密之间的模糊空间,这样的空间既具有建筑性又具有城市性。结构主义大师范艾克认为中介空间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景观和建筑的边界。景观都市主义倡导建筑与城市结构融合,二者之间的中介空间形成对话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景观介入

中介空间在城市中的意义在于对建筑封闭空间的释放。它使建筑与景观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景观可以介入建筑空间,通过视线延伸及空间渗透,激活建筑边缘空间。在景观介入的影响下,这些区域往往成为建筑中最具活力的场所。建筑设计事务所MVRDV在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实验项目中形象诠释了建筑空间对于城市的释放和景观空间的介入过程。作品就像一个“景观三明治”结构,所有建筑楼层都对外敞开,负责垂直交通的楼梯围绕着建筑外立面,并且每层都代表了不同的城市断面。

(2)人性化场所

对于城市系统来说,所有的构筑物都应对城市空间有所贡献,因此在中介空间设计中,体现对公共场所使用者的服务性极为重要,并应充分考虑舒适性、开放性和便捷性,使中介空间真正成为人性场所。

(3)室内外转置

在基于该理论的建筑设计实践中,景观化建筑空间的连续性、模糊性都优于传统建筑个体,因此建筑室内外空间转置同样需重点考虑。转置的前提在于空间的连续性,连续界面使室内外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建筑师远藤秀平用一系列弧形构筑对连续空间进行诠释。建筑通过连续的波形钢板以转折、弯曲和穿插的形式来“包裹”场所,所成空间无内外之分,景观与建筑结合在一起。FO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巴萨罗那BBC大楼也采用类似方法将室内外空间融合在一起。其次,建筑物室内外空间存在拓扑关系,室内外空间的反转也是转置的方法之一。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摆脱传统设计顺序,通过设计室外空间实现组织室内空间的意图,其作品伊达儿童养护中心,利用标准模数方盒空间来组织建筑,通过建筑室内外图底拓扑关系,由室外空间需求决定室内空间形式,亦或两者相互协调,最终得到最佳空间效果。

二、结语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和理念为建筑设计提供设计原则,能够使建筑设计拥有更大平台和更宽广视野。在处理建筑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从景观作为载体的建筑设计思想出发,运用新的操作方法,遵循基本的设计原则,可以为景观化城市发展提供新型的建筑设计思路。

作者:李博勰 徐点点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