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浅论

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浅论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现阶段课程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专业课与思政课存在严重的分离现象,导致部分专业课在教授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为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期望更好地发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对于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金融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要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该文通过对目前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路径,为金融学授课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学;思政建设;探索分析

“育人以立德为先”,专业课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金融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基础性核心课程,并且由于金融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吸引了大量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因此,对于这门学习人数众多、影响面广的课程,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搭建其思政教育体系,这不仅是践行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举措,也是培养金融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针对金融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内容较少,这与金融学的教学规模很不相符。

1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金融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本科教育阶段是个人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在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思政教育需要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专业指导,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1]。2005年,课程思政教育模式首次被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各高校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定时,不管是什么专业,考虑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要从根本上实现全方位育人。虽然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以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作为最终目标,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依然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超强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与专业素质,也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职业素养。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政育人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面向的工作岗位而言,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结合社会实践来看,在金融行业中存在利益诱惑,从业人员一旦道德素养不高或法律意识淡薄,就容易导致金融从业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例如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与外部人员串通实施的非法金融诈骗、违规开展理财业务、套取机构资金进行高利转贷、保险业务人员截留客户保险金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对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本科教育阶段,高校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要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素养。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日常教学,不断在专业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与爱岗敬业精神,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课题。此外,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等,让课程思政育人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融合发展。

2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各个高校开始进行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重要性,将课程思政工作列入年度工作重点。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院校希望通过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努力创新、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提高,加速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合力度,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较差

高校要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设的各类公共课程、专业课程都要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各个课程的授课教师在国家及学校要求的指引下,不断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努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发展与完善,但是在实际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因为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内涵、理念认同等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受到授课时间、教学经验等的限制,使得部分金融学授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能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知识理论、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导致出现为了思政而思政的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教学过程也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不好。

2.2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思想活跃、独立个性、追求平等自由等特点,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索、接收信息。由于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不够全面等问题,并且辨别能力较低,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将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生硬地嫁接到专业课程中,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没有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爱好,没有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领悟思政教育的作用。

2.3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线工作者,与在校学生接触较为密切,是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关键所在。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具备较完整的专业培养方案,金融学授课教师也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较强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但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不高。对于金融学这门应用范围较广的课程而言,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如何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但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及讲授仅仅停留在表层,没有传达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等精神要义,无法满足思政教育要求,不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金融学课程中的作用。

3金融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策略

3.1促进金融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要想推动金融学课程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就要精心构思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中,这就要充分挖掘金融学课堂的思政教育资源。首先,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思政教育资源,并对课程知识模块进行拆分、重组,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入手,充分挖掘专业知识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精心钻研知识点的思政教育目标,找到切入点后巧妙地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同时,课下还可以通过向学生分享案例、思考作业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探索创新多元化的金融学课程考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正确“三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师在制订课程考核方案的过程中,把学生的认知、价值观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采用案例发表、效果评价、金融现象分析等多元化考核形式,对金融学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综合的评价。在考核的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2]。

3.2探索多元化金融学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

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育是创新金融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想打造金融学“金课”,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对思政课程规划进行优化升级,结合时代特点、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要求等方面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利用信息化手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教学、小组讨论、专题讲座、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同时,还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金融问题,创建金融课程思政系列微课堂,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

3.3打造高质量课程思政教师团队

课程思政的根本宗旨是以德树人,这就要求金融学专业教师应增强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对高校而言,应组建高质量思政教育团队,开展全员育人机制。专业课教师不再单兵作战,而是要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辅导员、实训教师等共同组成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互相支撑,创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方法,完善金融专业教师培训制度,加大对专业教师的思政培训力度,鼓励教师申报课程思政教改项目,高效推进“三全育人”的发展[4]。金融学专业教师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目标设置与价值观引领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取得长足稳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因素,结合金融学课程的内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理论的认同感[5]。

4金融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学生熟知金融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其中蕴含的思政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合理布局,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充分渗透。在课程设计、课程导入、知识点讲授、课后讨论及总结等环节,都可以涉及思政教育内容[6]。同时,在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点和理念。下面结合课程内容,举例说明思政元素在金融学课程中的渗透与运用:

4.1爱国主义元素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讲解货币的起源与发展时,可以扩展讲解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联系学生生活讲解普通百姓所使用的电子钱包、电子货币以及新兴的数字货币,以此展现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实力。又如,在讲解国际货币体系时,可以补充案例: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取得“储备货币”资格,充分展现出世界对中国经济实力、经济地位的认可。再如,在讲解金融机构体系时,可以通过讨论或者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我国牵头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意义是什么?

4.2价值观元素

在校大学生年龄普遍较低,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取信息,其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授课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在讲解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时,可以补充讲解校园贷的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内在价值,经济压力较大时可以依靠高校贷款、生源地贷款等正规途径,切勿为了虚荣、攀比而借校园贷。

4.3职业道德元素

金融类的行业往往要与金钱打交道,存在利益诱惑,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道德素养,防止严重的金融犯罪,从业人员的道德缺失可能会对整个机构甚至整个行业造成一定的影响[7]。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对职业道德方面的思政元素进行渗透,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优秀青年。例如,在讲解操作风险时,可以补充讲解案例“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再如,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或者课堂讨论环节设计案例分享: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中石化“黑天鹅”事件、格莱珉银行、麦道夫骗局等。

5结语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众多高校开始尝试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的金融学“金课”,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关键环节。思政教育元素在金融学课程中比比皆是,但为了避免出现思政教育浮于表层、难以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问题,金融学课程思政教育要在育人、价值内涵上进行系统斟酌、深度挖掘,从培养教师队伍、教学模式多元化等方面着手,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和良好职业素养,这也是新时代金融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

作者:巩丽然 昝鑫 单位: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