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软土地区公路桥头地基处理技术

谈软土地区公路桥头地基处理技术

【摘要】软土地区的公路路堤易出现大沉降或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尤其是公路桥头位置,桥头跳车现象较为常见。论文以实际公路工程为例,研究了桥头软土路段、路桥过渡段的地基处理技术。实践表明,通过软土地基处理能有效控制桥头跳车问题,保证沉降量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关键词】软土地区;公路工程;桥头过渡段;地基处理

1工程概述

本案例公路工程的全线长度为21.39km,起止桩号是K26+500~K47+800。建设标准是一级公路,设计的行车速度为80km/h,路基的宽度为24.5m,同时桥涵设计荷载是公路-I级。

2软土地基病害剖析

2.1软基分布情况

经过对公路工程进行实地勘察发现,软土路段的具体位置是K44+016~K46+859,长度为3630.66m。此公路工程软土地质特点是:软土是淤泥质黏土,表现状态是软塑、流塑,厚度11.63~19.25m,埋深1.7~6.5m,压缩模量为3.2MPa,含水量处在30%~66%之间。

2.2软基概念与性质

按照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相关规定【1】,处于静水或是缓流水环境下,且具有下述几点特性的沉积土属于软土。详细如下:(1)天然含水率相对比较高;(2)孔隙比高于1.0;压缩系数a0.1-0.2>0.5MPa-1;十字板的抗剪强度低于35kPa【2】。以天然孔隙比与有机质的含量作为依据,软土基本可以分成4类(见表1)。

2.3软土路基病害类型

2.3.1路基失稳针对软土地基而言,其抗剪强度比较弱,在路基填方相对偏高或受重型车荷载的条件下,软土层就容易形成滑动面。而软土基本表现为流塑状态,若是从路堤的两侧出现位移后,就会引发侧变形并挤出、路基的顶部下陷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2.3.2不均匀沉降不均匀沉降是因为路基的各个部位承受的荷载不同,其中,路基中间承受的荷载相对偏大,其沉降量就大;而路基两侧承受的荷载相对偏小,相应的沉降量也小;此外,各个路段软土层厚度的不同也会引发不均匀沉降,其中,厚度较大的软土层路段,其沉降量较大;而厚度较小的软土层路段,其沉降量较小。2.3.3桥头路基病害一般软土桥头区域采用的是路堤高填方,若是软土层的厚度相对比较大,就容易发生桥头路基病害。具体表现如下:首先,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薄弱,路基的高填筑会导致路基失稳,当较大的土压力作用在桥台后,就会造成桥台倾覆或者是滑移,从而严重影响桥梁结构安全性【3】。其次,软土地基比较容易出现沉降问题,而桥梁施工基本选择的是桩基础,沉降量相对较小,若是桥头位置出现不均匀沉降,就会引发桥头跳车现象,面对车辆的额外冲击,会使不均匀沉降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直接威胁行车安全。

3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3.1处理思路

通过对公路工程进行实地勘察,并对软土路段基本情况与特性进行研究发现,软土的类型是淤泥质土,变现的基本状态是软塑、流塑,而且含水率相对偏高(处于30%~66%之间),软土层厚度在11.63~19.25m,埋深在1.7~6.5m。综合考量工程现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以及地层岩性等基本特性,以及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适用要求,同时在把握施工工期、工程造价以及环保要求等相关要素下,重点研究了公路工程软土路基处理技术。以JTG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规定为准,软土地基施工结束后的沉降量需要达到表2要求。

3.2分段处理

3.2.1普通路段软土地基若是软土层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且压缩性相对偏低,通过计算工后沉降量、承载力都达到设计规范基本要求,就可以选择“塑料排水板+砂垫层+堆载预压”的处理技术方案【4】。事实上,排水固结方法是有效处理软土地基的一种技术方案,基本包含排水与加压。当地基受到附加应力的影响,就会形成超孔隙水压力,通过加压系统有效排出软基中的水分,实现固结沉降,保证沉降安全过渡,从而提高软土地基自身的抗剪强度。此外,利用优化塑料排水板的间距与预压时间等,也能够保证工后沉降量与承载力达到设计标准规定要求。

3.2.2桥头路段桥头路段软土地基处理一般选择复合地基方法,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简称CFG桩),其主要包含了水泥、碎石及粉煤灰等,然后按照最佳的配合比进行配制而成,突出性特点是桩体具备较高的胶结强度,基本处在刚性桩和柔性桩间。CFG桩与桩间土受到褥垫层作用后,就会形成CFG桩复合地基,一般桥头路段软土地基的处理长度在30~50m(按照5H~7H控制,H为后台填土高度)【5】。

3.2.3过渡段桥头路段对沉降量的要求比较严格,而普通路段的要求则比较低,所以,桥头路段的软土地基与普通路段的软土地基间需要建立过渡段,以达成沉降过渡的目的。CFG桩复合地基能够经过优化桩长、桩径以及桩间距等完成承载力与刚度的安全过渡,所以,此公路工程选择优化CFG桩的桩间距方式来实现路基的协调变形。本案例公路工程中各个路段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方法详见表3。

4软土地基处理效果检测

在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结束之后,需要对地基的稳定性与沉降量进行动态观测,并准确计算出软土地基工后沉降量。按照路基稳定状态的评定标准:在对软土地基沉降量进行观测时,若是路中线的沉降量超过了1.0cm/d,或者是侧向位移超过了0.5cm/d,就判定为不稳定地基。通过对此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工后稳定性观测结果分析,地基没有发生不稳定问题,而且地基稳定性得到了有效增强,实现了预期效果。此公路工程各软土路段的工后沉降具体见图1。桥头软土地基桩号:K46+655、K44+440以及K46+880;过渡段软土地基桩号:K44+635、K44+420、K46+835;普通路段软土地基桩号:K44+480、K46+700、K44+380。根据沉降观测数据结果可知,选择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实现了预期目的,增强了地基稳定性与承载力,工后沉降量达到了标准规定要求。与此同时,各路段的软土地基沉降量排序是普通路段>过渡段>桥头段,由此表明,选择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有所区别,通常在普通路段与桥头路段间应建立过渡段,以实现软土地基的协调变形,有效控制不均匀沉降,从而保证公路行车安全。

5结语

本文以实际公路工程为例,分析了各路段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根据工后沉降观测数据结果可知,软土地基处理效果都达到了标准规定要求,而且控制了桥头跳车问题,增强了软土地基稳定性与承载力,保障了公路行车安全,也为同类公路工程施工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振国.高速公路桥头路基过渡段软土路基处理措施[J].山西建筑,2019,45(14):105-107.

【2】杨修志.干线公路桥头“跳车”的病害成因及防治措施[J].华东公路,2019(2):65-68.

【3】张道杰,葛莹.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分析及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75-76.

【4】曹涛.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桥头路基处理方案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7):140-141.

【5】王林松.软土地基桥头处理稳定性分析与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5):71-72.

作者:宋绍飞 单位:贵州乌江能源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