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基础SPOC教学内容细化分析

计算机基础SPOC教学内容细化分析

摘要: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SPOC教学的核心环节。基于细化理论的教学内容设计,能让学习者对知识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从而避免SPOC模式下碎片化学习带来的弊端。首先,根据课程目标、教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内容,然后基于细化理论,对教学内容中的概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任务知识进行分解和组织,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细化理论;高职计算机;SPOC;教学内容设计

1引言

为主动适应生源结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高职院校需要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学生覆盖面广。从一定范围上来说,它对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关于计算机的应用和信息素养的提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1]。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SPOC现代教育理念,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是SPOC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环节。与传统一节课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不同,SPOC以微视频为重要教学载体。每个微视频在有限的时长内需要表达一个单独的、相对完整的知识点。这种相对松散、碎片化的知识表达形式,阻碍了学习者构建出系统的认知结构。细化理论的思想,有助于学习者构建系统性、概括性的认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非结构化知识引起的学习问题[2],使学习者从整体上理解知识。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SPOC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解决选取教学内容、分解和组织教学内容这两个问题。

2课程内容选取

2.1选取依据

现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依据课程目标、教材、学习者特征选取课程内容。(1)课程目标作为高职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和计算思维能力。(2)教材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大学MOOC和智慧职教平台平台的13门高职计算机基础类课程。选取依据是课程已参加人数和课程评价(数据统计至2020年6月10日)。根据两个平台中课程已参加人数较多和课程评价较高的高职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根据这些课程的参考书目,选取了6套教材,教材信息如表1所示。(3)学习者特征在高职扩招背景下,各种非传统生源将进入高职教育,成为学习主体,各种年龄段结构和学历背景结构的生源与传统生源一起接受高等教育。这些来源广泛的生源,具有更加多元的发展目的和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他们之间存在着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各方面更大的差异。

2.2教学目标和内容

根据对课程目标、教材以及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得出,高职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具备一定的办公自动化能力。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六个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以及其他应用技术。其中,其他应用技术主要内容为计算机网络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和需求进行选学。

3教学内容分解和组织

3.1细化理论

细化理论(ElaborationTheory,简称ET)的最早提出者是瑞奇鲁斯。认知学习理论是该理论的基础。细化理论适合于具有复杂认知任务或复杂认知结构的教学内容设计[3]。根据相关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需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安排教学顺序。根据细化理论,学科知识可分为两类:任务知识和领域知识[4]。任务知识,例如制作一份简历、一份说明书、一份成绩表。领域知识是不与具体任务相关的某个领域的知识,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概念性知识,关于“是什么”,例如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另一种是理论性知识,说明相关系列规则,例如进制转换的规则。

3.2实施过程

(1)概念性知识的分解和组织对概念的分解细化和排列顺序基于概念的几个基本性质。一方面,概念可以成组出现,或者是若干同类的集合,例如文件夹是若干文件或文件夹的集合。另一方面,概念多能按其组成部分或不同类别进行细分,如计算机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再者,人们往往是在比较宽泛的概念下添加子概念,如对于计算机系统,先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系统,再去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概念分析的结果是产生概念结构图,也叫分类图。各个概念之间有父子或兄弟的关系,如计算机系统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概念结构图中越往下的概念粒度越小,根据计算机系统概念结构图,先学习粒度较大的计算机系统的概念,然后学习第一次分解细化后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概念,以此类推,直到达到教学所要求的概念粒度[5]。对于计算机系统概念结构图中概念的学习顺序,可以采用主题为先,即将概念某一细化层次上的一个分解概念及其后续分解概念学完,再去学习该细化层次上别的分解概念及其后续分解概念,以此类推,直到达到教学所要求的概念粒度。例如,将硬件系统及其后续分解概念学习完后再学习软件系统及其分支。这一点,类似于树的遍历中按深度优先。或者采用螺旋排序,即先学习同一个细化层次上的并列概念,再学习下一个细化层次上的并列概念。这样一层一层地学习,如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概念学习完后再学习硬件系统的分支和软件系统的分支,这一点,类似于树的遍历中按广度优先。(2)理论性知识的分解和组织对理论性知识的细化方式可以用于那些介绍原理、规则的知识,如进制间的转换。对规则知识的分解细化和排序也基于规则的几个基本性质。第一,规则描述了各个概念间相互的关系,例如进制转换规则就表达了不同进制之间的关系。第二,规则按其粒度可分为宽泛通用规则和从属具体规则,通用规则有不同进制数间的转换规则等,从属规则可以是二进制与十进制数间的转换规则。第三,按照认知结构,与概念类似,新规则常常归属于其相对通用的规则之下。第四,多个原则和规则共同构成了现实中复杂现象的因果模型。对理论性知识分解细化和排列顺序,可以按照人们发现规则的顺序,先学习宽泛通用的规则,再学习具体特别的规则。按照这一规律,常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法,例如先学习通用的进制转换规则,再由学习者去发现二进制与十进制数间的转换规则。对于理论性知识,各种规则之间的细化关系,构成一个类似概念图的理论结构图,数制间的转换根据数制转换理论结构图,教学顺序就可以或采用主题为先(深度优先),或采用螺旋排序(广度优先)。(3)任务知识的分解和组织在细化理论中,对任务知识的分解和细化,采用简化条件法(SCM)。简化条件法把教学内容看作一个整体(以任务的形式),每个任务都是相对完整的。首先,从第一个任务开始,根据一定原则增加若干条件,成为第一个任务的后续版本。以此类推,直至达到教学所要求的任务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任务之间,只是条件数量不同导致复杂程度的差异。这里,以文字处理软件知识模块为例实施任务知识的分解和组织过程。第一步,准备工作。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结合高职生源的异质性特点,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设定该知识模块教学内容以学生零基础为起点。同时,对该知识模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结合以上分析,将文字处理软件模块的任务确定为设计制作一份个人简历,主要知识点包括文档的建立及编辑、文档的排版、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打印设置。第二步,确定任务的最简版本。该最简任务版本需要具有代表性,利于达成教学目标。首先,适当细化知识点并排序,绘制个人简历制作任务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第三步,确定后续的各任务版本。通过删除简化条件,来确定下一个任务版本的教学内容,达到课程内容切割的目的,如表2所示。这里,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安排中的知识内容含量、任务版本的设置随时调整简化条件。第四步,根据个人简历制作各个任务版本的简化条件和知识点内容,设计每个任务版本的样本。另外,在完成最简版本任务之前,可能需要一些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完成最终任务之后,也可能需要补充一些知识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其他知识点内容的讲解。

4结束语

教育理论大师瑞奇鲁斯的细化理论对概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和任务知识的教学都用整体化思想。基于细化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分解,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的全局性,从而防止了非结构化知识引起的学习问题。尤其对于任务知识,各个版本直观地展示了各任务版本知识点含量的变化,可以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SPOC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解设计研究,有利于一线教师开展组织教学,帮助教师更为合理地安排教学设计和改进教学策略。同时希望可以为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郭洋.SPOC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重庆,2016

[2]兰碧莹.《大学计算机》SPOC课程内容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长春,2018

[3]查尔斯•M•瑞戈鲁斯,杨非.细化理论:学习内容选择和排序的指南.开放教育研究,2004(02):23-26

[4]孟宪宇.“积木”组合教学法:成人远程学习教材设计.开放学习研究,2019,24(03):55-62

[5]康楠.“分类和类别”的知识的微课设计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沈阳,2017

作者:孙思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