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应用

摘要:在科技的迅速发展下,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取得了可观效果,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促进了各个行业的高层次发展,人工智能为计算机赋予了人脑思维,可以智能识别各类信息,挖掘数据价值,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问题,探讨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研究

人工智能是一门集控制论、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技术水平、知识水平的提升,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应用模式,为计算机赋予了人类思维,能够智能识别各类数据信息,挖掘出数据的价值,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上,存在两个困境:一方面,网络安全受到较大危险。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如木马、黑客病毒的攻击导致数据泄露、诱发恐慌,甚至对企业、个人造成了严重损失。在计算机中,有大量的隐私数据信息,包括用户的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姓名、身份证号码、上网习惯等。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网络攻击技术也在推陈出新,一些不法分子非法侵入用户电脑来获取信息,谋求私益,严重影响了信息安全,因此,在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上,安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垃圾信息充斥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在大数据时代下,不管是计算机,或者是智能移动终端,都会在联网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针对用户喜好来进行精准推送,例如,在淘宝上搜索某些商品,在下次打开软件后,就会自动为用户推送相关的商品信息,同时,还有大量垃圾信息,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也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会加剧人们的负面心理,也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

从本质而言,人工智能就是利用计算机来对人类的思维、行为进行模仿,人工智能有着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多门内容,应用人工智能,有效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近年来,人工智能迅速发展,通过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数据转换,将其录入计算机中,即可对人类生活进行模拟化操作。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相互补充,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同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应用人工智能,能够解决大量不明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数据,对数据进行合理处理,最后再传输至用户。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为网络管理工作赋予了先进性、综合性的特征,也能够构建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系统,这样,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评估、管理就不会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另外,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社会对于网络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上,必须要高度关注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在人们需求的提升下,单一借助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很难达到要求,而借助人工智能,能够对数据进行翔实、有效的分析和精密处理,数据处理准确率和处理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将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3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3.1提升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下,各类信息数据变得日趋多元、复杂,信息数据其安全性是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数据存储上,常常出现个人信息被盗用的情况,对此,必须要提升网络监控水平,保障信息数据的处理质量。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能够对数据审核过程进行模仿,收集相关资料,对数据信息做出科学判断,筛选出其中的无用与异常信息,从数据技术、反馈手段上来进行处理,以保障网络信息管理安全性。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升了系统安全性,再配合完善的系统审核制度,能够有效保障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同时,还要构建防火墙,在防火墙中,硬件、软件是其中的主要组成,在内部与外部网络界面上构建屏障,能够对网络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避免其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干扰。利用防火墙,能够把握好计算机网络数据的流入、流出,拦截其中的有害信息,保障计算机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3.2对网络进行安全监控

人工智能是当前业界发展的主流信息技术,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控制层次,能够优化控制流程,应用人工智能,能够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收集和处理,为后续数据的信息提取、应用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应用环节,需要对控制界面进行优化,遵循人性化设计原则,做到便捷、新颖、合理。同时,借助人工智能,能够改善监控与报警环节,对计算机网络运行做到全方位监控,如果运行过程中发生问题,那么,借助人工智能,即可自动识别风险,提升监控质量。报警信息的类型丰富,有电话、语音、图像等类型,报警方式也各有差异,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应用到不同的报警方式,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来适当调整权限,为不同管理人员赋予相应的权限,避免由于操作失误而出现风险。

3.3构建计算机网络模型

在计算机网络模型的构建上,需要应用到遗传算法,这类模型结构简单、优势突出,能够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来提供辅助。遗传算法是一种常见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构建出智能化模型,分析出其中的潜在问题,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思维模型来构建数学模型,突出编码价值。同时,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运行进行综合考量,评估数据的处理,提升遗传算法的应用准确性,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需要严格控制好遗传算法的应用,将其与地理系统耦合起来,这样,数据效果更加明显,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的高质量服务,迅速反映出系统中存在的故障,及时改进,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性。

3.4推行人工智能管理软件

人工智能管理软件也是当前业界应用的重点,利用软件知识库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帮助用户完成各项操作,在这一方面,即可应用人工智能来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将其呈现在便捷、直观的位置上,人工智能管理软件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都有广泛应用,如会议时间、商品推荐、天气查询、行程安排、邮件收发等等,除此之外,专家系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专家系统集齐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经验与知识,应用逻辑推理技术状态图来分析计算机网络中的问题,采用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5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入侵检测技术是首道防线,是防火墙的核心功能,肩负着监视计算机运行的职责。通过信息传输筛选,会发出自动警报,如果存在可疑信息,会第一时间将网络隔断,在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上,需要对传输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在网络设备的更新下,信息传输速率也显著提升,加重了系统的负担,这就会影响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在入侵检测系统中,信息识别盲区的问题普遍存在,会导致系统发出无用警报,应用人工智能,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短时间内识别信息,提升检测效率,并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优化,降低系统虚报率,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度。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提升系统的自我保护能力,优化计算机网络性能,提升网络运行安全性,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在模糊识别系统、专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除此之外,利用人工智能,还能够精确识别出面部和指纹,这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代表,通过这一技术,能够便利的支付、转账、解锁手机,还可以采集身份信息,为社会生产提供便利。

3.6在邮箱处理上的应用

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后,网络管理工作量越来越大,传统网络管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在生活、学习中,电子邮件都是人们传输信息的重要渠道,比起微信、QQ,电子邮件的安全性、严肃性更被认可,在网络的普及下,信息泄露的风险越来越高,垃圾信息也十分常见,对于收到的垃圾信息,用户常常感到十分无力,很多垃圾信息邮件中,都有钓鱼链接,部分用户安全意识缺乏,点击链接后,会导致信息被盗取,甚至财产上的损失。将人工智能应用在邮件系统中,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为邮箱增加自动防御功能,可以有效拦截钓鱼邮件、非法邮件,自动对邮件进行归类,降低隐私泄露风险。

3.7在防火墙领域中的应用

防火墙也是计算机网络的监控系统,是在网络边界上构建,将内部网、公用网、外部网、专用网之间的连接来阻断,通过该种方式,能够拦截可疑信息,在网络之间,防火墙是一个网关的角色,其他用户要访问内网,必须要经过许可后,方可进入。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木马攻入、病毒入侵的手段日益高级,传统防火墙存在各种弊端,为了确保监控质量,需要提升防火墙工作效率。当前,网络安全的主要攻击方式包括病毒攻击、网络骚扰、DDOS几类,传统防火墙对于上述问题都难以解决,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后,能够将防火墙的被动过滤转化为主动识别,可以有效避免网络攻击,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有效提升防火墙安全性能。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下,各类产品更新换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应用减少了资源浪费,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目前,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化时代的革命浪潮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人工智能应用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可以提升信息网络技术的适应性,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升其应用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蒋传斌.互联网+视角下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展望[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6):233-234.

[2]赵飞.人工智能及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3):195-196.

[3]马越.探讨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7(22):43-44.

[4]林芮毅.比较法视角下人工智能生成成果著作权——认定与归属问题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0,18(4):157-160.

[5]颜红限.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7(20):43-44.

作者:王华 赵荣华 单位:湖南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