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应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计算机应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针对南京市政府提出的把南京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节点、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龙头、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的要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南铁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探索出了一条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3+3相对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和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技能相融合的协同创新理念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协同创新;计算机应用;首位度;高职教育

一、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计算机应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南铁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3+3相对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和职业技能与创业技能相融合的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创新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重点是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二者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定位明确,层次清楚,不能越位和错位。对于中职而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计算机维护、操作、应用基础能力的一线技术人才。对于高职而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既具有计算机维护、操作、应用能力,又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素养的技能型人才[2]。这样就实现了二者的无缝对接,而且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有一定的独立性。

2.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课程设置的协同创新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核心任务是无缝对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二者在课程设置上考虑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循序渐进的从初级到中高级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结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可构建公共素质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等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塑造。中职与高职在课程体系各个模块的无缝对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

3.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协同创新的具体举措

南铁院计算机应用专业与浦口中专、高淳中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合作,实行对口单招。南铁院为了与浦口中专、高淳中专实现更好的对接,采用了以下三个具体举措:一是实行校级管理,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成员主要由教学人员组成,校领导、行业专家、教授等,肩负起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等责任,特别是教师、教授、专业等要在教学改革、教学方案等教学实践环节提供教学意见及指导服务。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适应新时代企业岗位对计算机人才的实际需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作了多次修改和优化,其中每次方案的完善都涉及了行业专业的参与,这是基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所考虑的,尤其是2018年年初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更是为了契合南京市政府提出的要把南京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节点、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龙头、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的新形势,把握新机遇。三是课程教学全程跟踪,核心课程南铁院出试卷,组织听课,及时掌握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成效明显,在2018年南京市中考政策作出重大调整(由升入普高50%、中职50%调整为升入普高70%、中职30%),中职招生生源大幅减少的不利情况下,浦口中专、高淳中专都顺利地完成了招生计划,保证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生源质量。

(二)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导师”制简言之就是两个导师,对于高职而言,考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双导师应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

1.“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协同创新的作用

(1)“双导师”制除了注重传统专业知识的学习外,通过校外企业导师的教授可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2)现代社会更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养,而“双导师”制有利于各种素养的提高。(3)“双导师”制突破了传统偏重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易培养出社会所需的融素质与技能于一体的高职人才。(4)“双导师”制有利于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5)“双导师”制有利于拓展高职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加强高职人才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3-4]。

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协同创新的具体举措

(1)鼓励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使高职人才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高职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为此,首先要强化校企合作意识,使双方充分认识到这是一场互利互惠的合作。(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与产品研发过程,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3)对一年级新生实律“校内校外导师集体辅导”方式从大一开始打破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即班主任制度,以年级为单位,为每个年级配备一名辅导员,为每个班级聘请一名校内专业老师担任学业指导老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业规划、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等。此外,要聘请一位校外企业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指导老师,负责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企业,掌握专业实践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5-7]。这种“校内校外导师集体辅导”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校内、校外双导师共同参与,以校内导师为主,便于对高职新生开展适应性教育。(4)在二年级实律“班级学生导师组”模式为二年级的每个班级建立一支学生导师组,导师组由2到3人组成,可以由校内专业教师、校外企业专家以及有一定管理经验、实践经验的高年级学生组成。选定1人为组长,负责班级的协调与管理,明确每个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原则上无论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所带学生一般不超过15人,并以此建立长效机制。这种“班级学生导师组”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校内、校外双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频繁,既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5)在三年级继续推行“双导师”制利用南铁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江苏省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微软实训基地资源,发挥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优势,加强“双导师”之间的协同创新,强化对学生专业实践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3.“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协同创新的成效

南铁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得到快速成长,部分毕业生经过几年的沉淀,已经成为华为、中兴、苏宁、美团、南京绿灯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尤其是2009届毕业生余加林校友,是江苏省创新创业明星,江苏8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其公司目前估值已达20多亿。

(三)“双技能”之间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技能”是指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技能,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双技能”之间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1.将协同创新理念贯穿整个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人才不仅要服务“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还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因此,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拥有智能产品设计开发、维护能力,能够成为未来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基于智能电子行业岗位能力实际要求,制定“项目主导、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创业理念,研发“实用、适用、易用、通用”实训装置,构建“项目载体、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共建特长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和科技工作站等平台,形成“融合化”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2.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有效融合

为了深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教师应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对课程进行创新。计算机应用专业以“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为主线,和企业联合开发核心课程,并将企业实际项目应用于教学中,将实际职业技能渗透于创新创业教育中。考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学习序列化、资源优先化等原则。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应创设实境化实训教学环境,选取企业真实项目,模拟企业工作实情,应用校企联合开发的教学实训器材,以便学生在实境化的学习环境中设计和开发出真实的智能电子产品。这样的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毕业后更快的适应企业实际电子产品开发和设计过程。

3.“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协同创新教育方式

采用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教育方式,发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江苏省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微软实训基地的优势,结合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专业背景,开展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起创新创业意识,一般可通过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实现上述目标。可邀请专家或毕业学长来校进行“双创”讲座。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此时的主要目标就是如何将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技能有效融合。可通过名师工作室和科技工作站,借助科技项目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社会实践、兴趣小组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应用与拓展平台,并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软件、产品等项目的开发,鼓励学生申报相应的科技成果,实现教师科研与学生学习的融合,并为学生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主要是实现了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技能的融合[8-9]。

4.“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协同创新成果喜人

职业技能与创业技能相融合的“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结出丰硕果实。仅在2018年,南铁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取得了如下优异成绩:5月份荣获“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省级二等奖;9月份荣获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10月份在“领航杯”第三届江苏省青少年网络信息安全竞赛荣获一等奖;11月份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创作大赛中荣获高职组团体一等奖,同时还荣获了组委会设立的单项奖“VR创意设计奖”。

二、结语

基于南京市政府提出的进一步发挥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作用,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的理念,对人才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铁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3+3相对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和职业技能与创业技能相融合三方面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接下来的教研过程中,会继续探索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应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南京首位度,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浦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耀民,张立国.协同创新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9):38-41.

[2]吴涛.对口招生视角下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系统化衔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26):71-75.

[3]王虹.基于“双导师”制的高职人才培养对策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10):28-31.

[4]宋兴甫.高职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意义、模式与构建策略[J].职教论坛,2008(9):56-61.

作者:张新昌 段谟意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