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校企合作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探索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寻求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的相互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的高素质软件专业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软件工程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个新兴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的专业软件人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全新考验。软件工程建设重在实践,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升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为社会提供适用的专业软件人才。本文结合近年来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实践,探讨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1],使学生成为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1.强调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高校、企业双方的合作融合,引入实训机制,形成以“3+1”模式为框架、产学一体化为特色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并把在企业培养的1年时间分散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不断接触软件行业与企业[2],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与理解。

2.目的是形成“工程化教学—课程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实训—真实项目开发”的培养过程,建立“课程实践—项目实训—项目开发”的教学、实训模式,引导学生树立系统、科学的工程项目概念。

3.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研究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实施,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3]。

4.每学年根据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在大一至大三期间,请合作企业选派资深工程师来校开设相关技术讲座,并选择部分专业课程由合作企业选派师资负责课程实践教学、实训的具体实施,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再集中到合作企业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改革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3+1”合作模式,借助企业的平台,按学期逐步推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学生能不断接触软件行业与企业,使其观念及早融入社会,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软件行业的认识与理解[4],逐步形成“课程实践—项目实训—项目开发”的教学、实训模式。

三、实训体系构建

通过高校、企业双方合作融合,将实训引入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探索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以JAVA专业实训为例,我们的实训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在企业项目经理和学院教师的共同带领下,通过实训中的具体项目,将原来分散的专业知识系统化,把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贯穿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始终[5],使学生获得综合性应用锻炼,进一步了解标准软件开发过程与规范,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锻炼其团队协作精神。

1.实训内容和阶段。

我们的实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的校内专业实训为基础实训,一般以基础性的、业务简单的项目为案例,训练重点放在编码实现上。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工程实践为大中型项目实训,一般由合作企业从其案例库中选择其之前实践过的真实项目作为案例,内容涵盖一个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强化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术,熟悉企业级的运行环境和框架。两个阶段的实训都贯穿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管理、需求分析、技术储备、系统设计、编码、测试、提交、项目评审等阶段,但第一个阶段侧重于技术储备,体验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培养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的调试方法和技术[6]。以JAVA实训为例,在技术储备阶段,第二个阶段侧重于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各类项目文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了解行业前沿应用状况和项目开发的业务流程和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项目的实战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术,熟悉企业级的运行环境和框架。通过完成案例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集成、测试和项目评审过程的实践,了解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和规范。

2.实训目标。

我们的实训目标按阶段的不同,具体内容也有所区别,要求学生实现的分段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1)第一个阶段的校内短期实训:该阶段属于基础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引入单元测试技术、软件工程、质量管理和ISO体系概念,让学生了解到企业软件开发对质量的要求和管理方法,提高学员对自己编写的软件的测试和调试能力,修正和增强学员对软件测试和质量的意识。在实训过程中引入新的Web标准、HTML5、CSS3、Canva、SVG等,为学生将来进入互联网或移动开发领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的技术储备。(2)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工程实践:该阶段为大中型项目实训,在大三第二学期校内短期的基础实训、学生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按照Java方向、Android和PHP前端开发三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在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分组进行项目实训。期间结合加强项目训练和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如何把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衔接。以JAVA实训为例,该阶段的实训目标如表3所示。3.预期成效分析。通过校企融合,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模式:一是能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企业接触机会,创造就业机会[7],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三是可以为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关统计信息表明:我国软件专业毕业生,无论是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还是高职软件专业,其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企业又普遍反映找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两难”局面[8],纠其原因在于目前高校软件专业的培养与企业对软件(2)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工程实践:该阶段为大中型项目实训,在大三第二学期校内短期的基础实训、学生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按照Java方向、Android和PHP前端开发三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在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分组进行项目实训。期间结合加强项目训练和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如何把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衔接。以JAVA实训为例,该阶段的实训目标如表3所示。

3.预期成效分析。

通过校企融合,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模式:一是能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企业接触机会,创造就业机会[7],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三是可以为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关统计信息表明:我国软件专业毕业生,无论是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还是高职软件专业,其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企业又普遍反映找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两难”局面[8],纠其原因在于目前高校软件专业的培养与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不对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紧跟市场,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与企业直接顶岗的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校企合作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2)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软件工程的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息息相关的,而目前高校该专业的教育模式仍然集中于过多过泛的基础教育,教学方式仍然沿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失衡[8]。因此,我们通过校企融合,整合优化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深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第二学年开始,每个学年度请合作企业的资深工程师为同学们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实训,使同学们逐步对大型软件的开发流程和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体验软件开发的工作氛围,逐渐树立基本的职业观念,以便到毕业时,能很好地适应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岗位,提升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3)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参与相关项目开发实践,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教师的工程经历和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经验,了解大中型软件项目设计开发过程,提高教师实际工程研发能力,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使专业教师得到工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以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培养模式的开展提前做好师资储备。此外,通过校企融合模式,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还可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四、结语

大学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在层次上来说应该是中高级的,他们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和理论教育,但由于传统的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模式,缺少实践的机会,而且所教授的理论和技术跟不上企业的现实需求,导致传统学历教育模式培养出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操作经验不足,毕业生不能够马上和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当前高校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学历教育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而校企融合模式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柳婵娟,邹海林.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4):9-12.

[2]张广泉,杨季文.面向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1):29-32.

[3]张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5,(8):137-139.

[4]徐洪智,覃遵跃.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128-130,160.

[5]王爱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43-145.

[6]范会联,仲元昌.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5):147-148.

[7]阳小兰,钱程,朱福喜.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J].软件导论,2015,14(7):212-214.

[8]白伟华,李坚,朱嘉贤.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22):35-37.

作者:黄茹芬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