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剧本精读类课程教学研究

剧本精读类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剧本精读建立在“粗读”和“泛读”的基础上,以优秀剧本为对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媒体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对高校师生的严峻考验。怎样利用全媒体平台讲好剧本精读课程,是一个综合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键词]全媒体剧本精读课堂结构

一、选取合适的精读素材

戏剧与影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与这个复杂学科相对应的是浩如烟海的素材。优秀的剧本成千上万,但并不是每一个剧本都适合拿到课堂上鉴赏。如何选取合适的素材进入高校《剧本精读》课程,是每个任课教师面临的挑战。首先,课程长度有限,需统筹规划,将素材选择体现在教学大纲和教案中。如何让宝贵的课堂时间成为字字珠玑的“金课”,而不是沦为泛泛而谈的“水课”,就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在一些艺术类院校,尤其是国外的艺术院校,《剧本精读》这门课程常只需细读一两个剧本,例如斯特林堡的《朱莉小姐》、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主要的阅读任务多是放在课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适度点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很多学生带着好奇来到课堂,希望教师能帮他们打开艺术大门。比起某一孤立作品本身,他们更需要的是对文学名著赏析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指引,所以教师在评介文艺作品的同时,可从文学史、艺术史的宏观层面勾勒作品的轮廓,介绍其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文学思潮与理论走向,提供给学生清晰背景材料。选材方面,需要素材少而精,以赏析为主,讨论为辅。除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国外剧作,我国的传统戏剧戏曲作品也可以加入到素材库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艺术类的《剧本精读》课程,也面临选取素材上的两难处境。艺术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往往形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欣赏习惯,对剧本的熟悉有时候对赏析作品有一些帮助,但有时候也会成为他们深入理解作品的桎梏。因为艺术学科的学生们在大学阶段更多的也许是重读或进一步细读。如何引导学生摆脱“我已看过这个剧本”的审美疲劳感?这需要教师用不同的作品和全新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崇山峻岭中“淘金”,以点带面,以优秀作品陶冶性情、培育艺术内涵。

二、在“粗读”“泛读”的基础上精读

“精读”是与“粗读”“泛读”相对应的。香港学者陈炳良指出了精读作品、细读理论的重要性:“作家风格对作品的了解固然重要,但如果对个别作品不求甚解,那就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在传统的教育思维中,“精读”才是学习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囫囵吞枣式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虽然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剧本,但由于效率低下,同时被传统教育与现念所不容。如果一个研究者仅了解某作者的风格以及生平,不对具体作品的细节作出分析,显然是无法真正理解剧作本身的,更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和深刻的思维帮助学生去解读文本、启发创作。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过度“精读”,甚至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给学生从头到尾讲述剧本中的每一字、每一词的用法和意义。这固然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法,但显然事倍功半。如果教师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倒还不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粗读”和“泛读”的基础上实现“精读”。“粗读”,顾名思义,即粗略感知剧本。从学习过程的角度看,这是大量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做好预习,提前通读剧本、扫清文字障碍,并用布置思考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前粗略地了解剧本的剧情梗概和中心思想。同时,用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的分角色朗诵,以便在案头工作的同时体会剧本自身的文字美和音韵美。“粗读”是带有尝试性的教学活动,此阶段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于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他们对业余时间的管理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已知读书方法自读剧本,对剧本的背景、主要人物和剧情进行分析、想象、概括,以形成对剧本的较深刻的第一印象。“泛读”指的是一般性的阅读。和教师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不同,泛读鼓励学生广泛地“粗读”一些剧本或者相关文献。“泛读”是精读的基础,是实现精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鉴赏优秀作品的能力。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提供“泛读”的书单,甚至还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外语原著剧本,培养学生基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能力。总之,“精读”建立在“粗读”和“泛读”的基础上,以优秀剧本为对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去粗取精。

三、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

目前,国外很多大学也在寻求“中国经验”。由于和实践结合紧密,《剧本精读》很适合把传统课堂与“全媒体”课堂相结合。南昌大学戏剧与影视系在课程形式上做了很多优秀的探索工作,例如,把部分课程期末考试改成剧本片段的汇演,吸引了很多学生选修。学生们为了贡献精彩的演出,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剧本、精读剧本,不懂就问,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师傅逼徒弟背剧本,变成学生自觉研究如何读透剧本,如何面向观众、面向镜头讲解剧本。这样的改革和尝试,把原本紧张的期末考试季变成了嘉年华般的戏剧狂欢,还吸引了很多校内外观众。有的学生主动担任了演员、编导或场记工作,有的自愿成为灯光、摄影、音响、道具部门成员及宣传秘书,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课堂的纵向结构是“起、承、转、合”,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素材的纵向活动程序。很多赏析教材只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和深度,一般用传统的时间顺序来介绍作品,而往往忽视了学习者的由浅入深的认知心理过程。学生的认知心理,形成了课程的横向结构——深入浅出。因而,针对不同的素材、不同专业或年龄段的学生,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不同的,基本上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怎样优化课程结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要学会沟通,熟悉素材、细读理论、遵循教学大纲,正确地引导学生。例如,第一节课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请班长或者课代表做一个调研,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要。如何在课堂上正确举例?要用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切中要害。尊重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效地表达,能让自己所讲的内容被学生吸收。在每一堂课的举例中,举一反三,用生活语言讲好案例。以讲解《朱莉小姐》为例:先把主体内容设计好,再穿插历史背景知识和语言亮点案例。选择案例的时候,有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可和其他剧本对照,引起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有互动环节。课程结构要有“虎头”“猪肚”“豹尾”,即开头能吸引人,中间部分丰满,内容丰富,结尾能对课堂内容加以总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课堂语言显示了教师的思维,逻辑要清晰,条理要清楚,必要的时候提问,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做到开放式教学。目前高校已有的慕课(MOOC)和微课已经建立了网上课堂导读、线下见面指导程序,这个系统已经被师生所熟知。除了官方的网络教育平台,教师还可借助微信、教育APP、网盘、直播、视频、博客以及网站等全媒体平台和学生交流。总之,利用全媒体平台讲好剧本精读课程,是一个综合问题。我们应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去做教学工作,多向专家和优秀教师学习,也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科学有效地和学生沟通。青年教师要发挥自己富有亲和力的优势,中年教师要利用自己教学经验丰富的特长,同时,加强专业底蕴和学术水平,不断训练自己的基本功,提高业务技能。

作者:李江月 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