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梦想小镇建筑空间论文

梦想小镇建筑空间论文

1设计理念

传统的江南中式建筑,空间布局多为封闭院落式,房间围绕庭院或天井布置,立面大量使用砖木等建材,院墙上开漏窗以增加通风。我们在不失传统江南建筑韵味的基础上将其概括提炼成一种现代的建筑语言,以凸显年轻人的活力,契合倡导新经济为主的小镇内涵。通过灵活的空间和中密度的建筑,以简洁的线条、流畅的空间、精巧的细部重新诠释江南建筑的意境。本项目致力于在办公建筑中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并成为周边城市肌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有核而无边界”的梦想小镇发展模式创造条件。

2规划设计——肌理再生、古为今用

江南古镇街巷空间紧凑,尺度相对较小,并不利于现代功能空间的展开。如何既满足现代办公的需求又体现小镇的风味是本项目的挑战。通过对创业小镇各功能空间的梳理,综合考虑各功能采光通风及视线干扰等因素,合理确定建筑间距与区域位置,与街巷、广场共同融入小镇的肌理之中。创业小镇均为建筑高度不超过4层的多层建筑,以围合庭院组织空间,形成组团。略窄的街廓比例、连续的街巷界面、以人为主的步行空间尺度与收放自如的广场空间,使人在创业园中能够感受小镇的空间序列。整体规划采用“一点、一线、两面”的排列模式。“一点”即中心建筑节点,中心区由综合服务展示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组成,形成建筑视觉中心及景观中心。“一线”即设置一条贯穿东西的交通主干道,串联起各个建筑组团。“两面”即设置沿河景观展示面及沿余杭塘南路城市展示面,沿河景观展示面建筑采用高低错落、体块穿插的设计手法,使沿河界面富有层次感,让沿河的景观界面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整个自然生态体系中。在沿重要城市道路——余杭塘南路的建筑空间排布上,我们采用了整体的处理手法,并形成一定的节奏与韵律,使得创业小镇在余杭塘南路上形成简洁大气而不失丰富的城市界面。地块的中心位置余杭塘南路一侧设置项目的主要出入口,并设置大型入口广场,起到礼仪广场的作用。靠近西侧汽车库处设置项目次入口,方便机动车就近入库,减少车流对内部交通的干扰。由于本地块地形为狭长型,为了考虑人流进入的便利性,在正对水城北路的位置再单独设置一处人行出入口。沿河建筑组团之间设置穿堂小巷,可使靠城市道路一侧的办公人员顺利到达滨水景观带,使人们尽享古运河美景。在地块西侧和东侧各设置一处机动车停车库,方便地块两侧员工就近停车,缩短步行距离。

3单体设计——空间多变、适应发展

创业小镇二期一标段共由13栋建筑单体组成,每个单体均为小镇整体不可或缺的有机单元,建筑采用3、4层为主的独栋式单体设计。考虑大学生创业公司的成长为循序渐进式,随着公司的发展,对办公空间的需求会慢慢提高,所以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办公空间的灵活多变性,衍生出适应不同阶段企业发展需求的组合形式。而建筑通过连廊或平台互相连通,连廊、架空层及错落布置的平台或沿河、或沿街、或沿花园广场,与室外景观相互交融渗透,形成了丰富多变的休憩空间,为年轻的创客们提供了相互交流或独思冥想的场所,进而迸发创新灵感。建筑形态意在延续传统建筑风格的神韵,造型采用浅灰色调的现代中式风格,明快大方。通过简洁的坡屋面、线条、片墙、窗槅、漏窗等,与传统的仓前老街遥相呼应;通过虚实及体块穿插与现代城市界面自然过渡。外墙材料以石材、玻璃、金属为主,同时结合木质构件来诠释建筑风格,通过尺度、颜色、透光度的对比力求丰富而统一。

4景观设计——半宅半园、一院一景

设计借鉴江南传统的“半宅半园”,采用“一院一景”的庭院模式来组织空间,形成了秩序与自在并存的空间氛围。每个组团以“宅”和“园”两种类型交错布局,疏密有度。“宅”院以小型天井式庭院呈现,营造处处有景的办公空间。而“园”院则采用较大的庭院空间,提供了借入外景的内向公共空间,是办公空间的自然延伸。同时在设计中遵循城市规划所确定的总体定位和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优化水体绿化等自然资源,提升其对于城市总体的生态和景观价值,并沿河设置城市水岸游步道及自行车道,促进创业小镇与城市的互动融合。

5结语

我们试图以小镇的形式作为创业与创意办公空间的载体,强调地域性与独特性,强化人的体验与记忆,这也是项目创造办公展示空间背景的最终诉求。我们希望建筑根植于丰富内涵的地域文化,渐进融入人们的内心进而激发无限的灵感与深层的思考,让更多在此挥洒青春的大学生创业者美梦成真。

作者:撰文 丁坚红 张万斌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