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适应性研究的建筑空间设计浅析

适应性研究的建筑空间设计浅析

摘要:建筑的建成到寿命结束有百年之久,但是当今社会变化飞速,固定的建筑形式和变化的人群使用情况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建筑空间又是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该如何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成为了设计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文章通过探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的主导因素来辨析该如何进行建筑空间的设计。

关键词:建筑空间;适应性;功能;形式

一、形态服从于功能

芝加哥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易斯•沙利文提出过“形式追随功能”。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应该说是迷茫的,无论是文艺复兴运动,巴洛克还是洛可可运动,此时的建筑平面和数百年前没有明显的变化,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角色也相当模糊。此时建筑所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不过是柱式和山花,在功能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直到现代主义运动的到来,建筑师才受到了思想上的洗礼,认识到建筑的本质是功能。“少就是多”和“功能大于形式”代表了这时期以来设计界广泛的思想意识,建筑的功能决定其外在形式。现代主义的改变并非空穴来风,什么让建筑师去关注功能而不是形式?答案是建筑空间的研究。值得关注的是在1893年奥古斯特•舒马佐发表的公开演讲《建筑创作的核心》,这是建筑思想改变的一个标志。建筑师从以往对建筑外形也就是形式方面的关注一下子转到对内部空间的关注,意识到建筑最重要的部分是内部空间的部分,是人群使用的功能部分。之后吉迪恩1930年在论著《空间•时间•建筑》一书中把建筑空间分为三个阶段。但是他所提到的空间依旧还是形式上的空间,依旧逃脱不了“实体”的标签。布鲁诺•赛维针对吉迪恩的观点论著《如何品评建筑》一书,详细地论述了建筑的空间不是建筑围合的六个面本身,而是供人活动围合空间的部分。至此为止在空间的设计思想才真正地关注到了建筑内部被使用的空间,触及到了建筑的使用功能方面。他们把重心放在了建筑内部人群的使用功能上,刻意弱化建筑的装饰而强调内部。之后,诺博茨•舒尔兹于1960年在《存在•空间•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建筑现象学和存在空间的定义。他继承了赛维的意识,将建筑空间的意义摆脱了三维定义,去谈在建筑内部的功能活动,可以概括为场所空间。这个时期的空间研究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的感受,体验意识等方面。因为现代主义已经盛行了半个世纪,已转变为国际主义。从简洁、功能性强的好评转变为千篇一律、枯燥的差评。建筑师为了满足人群感受的需求,注重建筑的情趣,于是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能够带来很强烈人群感受的建筑,满足人群的心理感受。这些建筑无论任何风格,都有夸张的外表,多变且不规则的内部空间,复杂的装饰细部。纵观建筑的发展,无论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还是解构主义,追根到底都是根据空间需求(包括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要求下而形成的,是功能决定形式的体现。此阶段应该可以称之为功能决定建筑空间的形式。

二、时间对功能的否定

功能决定建筑形式同时决定空间形式。建筑空间以满足这些需求的姿态出现,恰当地解决当下的需求。但是这是固定时间节点上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人群的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本根据需求而定的建筑空间便不能够适应新的需求。例如我们需要一个开放连续的展览馆于是便出现了巴塞罗那德国馆,它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的限制,有着十分开敞的内部空间,通透的玻璃外墙。但是在展览期限之后这栋十分恰当完美的建筑瞬间变得不那么好用,面临被拆除在原址建设更合适的建筑的困境。这就要引入时间的因素。谈到时间就不得不从空间的时空观着手。时空观在数学、物理、哲学等几个领域首先得到发现,是相对论否定绝对时间观念,指出时间不能脱离和独立于空间。人在时间的维度上在空间之中运动,时间维度发生变化和调整,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行为模式随即发生变化,在空间中的活动形式也发生变化。建筑空间几乎是恒定的,纵使能够做出些许改变也不能和社会和人的变化平行。因此从古至今因为观念习俗、朝代更替而导致的建筑大拆大建比比皆是。建筑不能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实现自身的功能转变无疑成为最被动的软肋。因此建筑空间的设定如何在设计之初就能够应对后期不可预知的改变成为建筑学科最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形态与功能的分离———不确定空间

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对上述的疑惑在其著作《建筑与分离》中指出“形态与功能是彼此分离,彼此分裂的”。他的这个观点与现代主义的形式服从功能,功能决定形式这一长期贯彻而来的意识大相径庭。按照他的说法,即使是相同的形态,功能也可以自由转换。比如有时候大教堂也可以变为保龄球场,这样相同的形态下转换不同功能,也许被认为是一种创新。屈米并不认为多功能用途的建筑是好的,他更关心的是对于设定了某些功能的建筑当需要做其他功能的时候,其本身会产生哪些新的变化。换一种说法就是“形态服从虚构”,而形态是与某些事物关联之后形成的。这个观点是在设计过程中使得彼此关联的事物与各自的功能相分离,这样设计就不会被功能所束缚,与纯粹的形态理论联系在一起。屈米将建筑看成为事件、行为和功能三者的结合,这三者没有先后和高低的关系,是平级存在的。这一观点强烈对抗功能决定形式的固有观点。功能决定形式是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这实际上假设了生活上具有某种合理的使用要求,而建筑必须根据这一要求来设计。这就是标准的机械主义思想,它无视了生活的真实性。这就是建筑大多千篇一律的原因。1968年巴黎“五月风暴”把街道变成了战场,这就是所提到的“事件”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屈米认为是这样一个“事件”使得功能和形式完全分离。屈米还有一系列滑稽的假设比如在教堂里滑冰,自助洗衣店里骑自行车,电梯井里跳伞等。事实上,火车站成为博物馆,教堂作为夜总会在现代是可以成为现实的。事件作用下功能与空间之间的联合具有颠覆性的变化。因为它既挑战了功能,同时也挑战了空间和形式。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由“事件”发展的空间概念不同于现代建筑的功能空间。现代建筑的设计通常赋予空间一个统一、确定的功能,其空间都是定型和均质的。而屈米提倡的“事件”建筑空间,强调以多样化、不确定性、功能不明确的形态出现。为满足上述的要求,屈米提出了叙事性的空间设计,就是建筑空间不能有单一的线性的流线,即使建筑的组织方式是线性的,那感知和体验路线也不能是线性的。只有通过多种使用方式产生不同的感受才能使得这个建筑能够应对多种功能要求。

四、弱建筑暧昧空间———一种新的建筑空间实践

藤本壮介是北海道的日本建筑师,他和屈米有着相近的观点,“常规的建筑以‘功能主义’之名把我们的世界系统化。可是我们的当代生活是由巨量的处于他们之间不可预料的行动所支撑的。不像互联网,空间不能瞬间的由0切换到1。但是空间的魅力必定存在于现实中实现从0到1渐变的可能性的能力”。建筑师按照现代主义贯彻的功能决定形式的思路,就是明确功能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体差异以及变化存在极大的忽视。因此建筑空间的模糊和暧昧应该被提倡,因为这样的空间所宣告的是建筑能够容纳事情的千变万化。所以建筑空间不能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性而设定,而是更多的为使用者留下参与开发的余地。弱建筑其主要意图是削弱建筑本身强制的功能性,而以一种模糊的相互关系引导人们相互间接触并由人际关系的变化来造成建筑空间的改变。不能把建筑的功能强加在人的身上,减少设计师个人的设计意识和参与度,鼓励使用者开发想象的退让型建筑。北海道儿童心理疾病康复中心是藤本的一个代表作,看起来像是一堆散落在地的盒子。看似无规则的方盒子并没有引起混乱的状态,它们之间围合出了丰富的空间。原本看起来毫无意义的空间反而成为了主角,成为了孩子们游乐和生活的场所这个建筑的随意的组合形态形成了很多具有各种可能性的空间,丰富空间和交通组织使走道并不是走道而是供孩子玩耍的空间,角落也不是角落而是一个餐厅。这样灵活多变的空间设计在现代主义设计的世界中是没有的,但是现在建筑是需要这样的空间,它能够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自身的调整和完善,不同使用者会对建筑做出不同的改变,使这个建筑可以适应每一个人,从而达到适应性的目的。

五、结语

现代主义功能决定建筑空间的设定似乎成为了司空见惯思路,从上世纪至今建筑界的建筑师都在使用这样一条黄金宝典来进行建筑的设计。但是时代是发展的,社会环境的改变使人群对建筑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一种不确定的空间设置思路来解决这样的现实与建筑设计的矛盾。不确定空间一开始便没有明确每个空间的具体功能,建筑的各个空间是以一种暧昧模糊的形式而存在,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不确定空间的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建筑适应性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五十岚太郎.关于现代建筑的16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0.

[2]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陈治邦.建筑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颜隽.再造空间:当代建筑空间的多元解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5]朱雷.空间操作[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6]赵榕.“事件-空间”———伯纳德•屈米的设计策略及其实践[J].建筑与文,2010,(01).

[7]齐康.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纲要[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1).

[8]张毓峰,崔燕.建筑空间形式系统的基本构想[J].建筑学报,2002,(09).

[9]杜小辉,翟炳博.弱建筑:住在暧昧的空间里———藤本壮介作品解读[J].华中建筑,2011,(08).

[10]胡颖.伯纳德•屈米:同时拥有新与旧[J].东方艺术,2005,(01).

作者:李乾 李幸忆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