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红色建筑师建筑作品分析

红色建筑师建筑作品分析

摘要:介绍了红色建筑师杨作材以及他的一些重要建筑作品。尽管杨作材不是建筑学科班出身,但他却凭借着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完成许多批优秀的建筑作品,为建筑设计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红色建筑师,杨作材

1概述

1937年7月7日,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同年9月当时的陕甘苏区更名为陕甘边区,并建立相应的政府机构。边区首府设在延安,陕甘宁边区包括了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它不仅是党中央所在地,而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对全国抗战和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自此,延安作为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在城市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由于处于抗日战争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产生了新的特定功能需求,如集体性的集会、办公活动、舞会等。为了满足这些新的社会生活的需求,自1939年开始,延安陆续建造了大礼堂、办公厅、银行大楼、医院等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这些具有新功能的建筑在布局、形式和技术等方面与传统建筑相比都有很大改变。而在这一特殊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民主中国的示范区,吸引了无数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踊跃前往,在历史和文化对撞中,诞生了一批特殊的红色建筑师。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杨作材以及他的一些重要建筑作品。

2杨作材及其建筑世家

杨作材(1912年—1989年),字克穆,1912年10月13日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东庄乡团墩村,幼年在当地读私塾,后入小学,1928年于九江光华中学读完高一后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后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于1936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虽然是法律系毕业,但他的家庭可谓是营造世家,其祖父杨荣猷开始是油漆匠,之后在九江开设“杨荣猷营造厂”,但英年早逝。其父杨达聪便弃学撑起家业,担当起领导“杨荣猷营造厂”的重任,并且学会了房屋的设计与制图,1934年设计建造了著名的庐山图书馆,即今天的庐山博物馆。杨作材的大哥杨克刚(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回国后即参加茅以升领导的钱塘江大桥建设工程)、二哥杨克毅均在大学建筑专科任教。在父兄的影响教育下,杨作材学到了不少房屋设计和制图方面的知识,对中外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常喜欢阅读与建筑相关的书刊资料。在1935年,杨作材利用暑期东渡日本考察,回国时带回来许多与建筑相关的书籍,这些都为他以后在陕甘宁边区的建筑设计和营建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杨作材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董必武的介绍,于1938年春奔赴延安,从1939年开始陆续参与和设计了安塞李家塌大礼堂、枣园后沟大礼堂、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和中央办公厅大楼、王家坪小礼堂等一大批陕甘宁边区的公共建筑。受篇幅所限,本文仅挑选杨作材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介绍。

3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大楼

1941年建成的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大楼是当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机关办公所在地,位于延安杨家岭。建筑主体部分进深12.7m,面阔48.9m,建筑面积约400m2。平面布局完全对称,主入口在南侧的中心位置。因从高处看,中央办公厅很像一架飞机,因此人们常称它为“飞机楼”。办公大楼主体部分为两层,中间有走廊式布局。1层西侧为会议室,设门疏散,东侧为作战室,2层为杨尚昆等中央领导的办公室;建筑正中部分为3层,是政治局会议室,并设有一个疏散用的木天桥直通到室外。这是在当时战争环境下,为了安全及疏散问题,每层都设置出口(见图1,图2)。办公厅大楼为砖木混合结构,即建筑围护材料是砖石,屋顶为木构架坡屋顶。二层的屋顶平台上铺单烧的方形薄砖,砖下面铺延长油矿的原油和土麻刀灰浆,使屋顶具有较好的防水功能。建筑灰青色的砖石墙面上开竖长方形的窗户,没有任何装饰,简洁朴实,表现出现代式建筑风格。据郭妍发表在《延安文学》2015年05期上的文章“杨作材在延安从事建筑工作的经历”中介绍,杨作材当时设计了楼房和平房两套方案,最后上级采用了楼房的设计方案。设计时还根据陕北特别是黄土高原的起伏落差,因地制宜地将三层的窗改成门,同时还加修了桥直通后山的住所,以方便交通。为了保密和警卫,建筑的窗子全部设计成竖长条状,二层窗子正对着警卫班的住处。大楼建成后的1942年5月,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此召开。另外,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以及第七次全国党代会均在此召开,因此该建筑承载了很多著名的革命历史事件。

4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建于1942年春天,地点就在中央办公厅的河沟对面。建设大礼堂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为召开“七大”。大会礼堂在筹建时曾三次变更地点,第一次选址是在陕北安塞的李家塌,该会址距离延安30多千米。第二次选址是在延安枣园后沟的水草湾,距延安城有10km。但由于当时局势和地理、交通等各种原因,大礼堂修建计划被搁置。到了1942年年初,中共中央最终决定在杨家岭修建大礼堂作为七大会址。因为日本飞机轰炸的原因,前两次大礼堂选址都以安全为第一考虑因素,而选址在杨家岭主要是因为:第一,这里是中央办公厅等许多中央机关驻地;第二,来参加会议的代表在杨家岭斜对面的小沟坪住宿,往来很方便;第三,为大会采购供养物资及运输比较便利。大礼堂平面进深35m,面阔30m,高13.4m,建筑面积约1056m2,由大会会场、主席台和门厅及警卫室、休息大厅等三部分功能组成,礼堂的正厅共有4个出入口,会场能容纳1000人左右。大礼堂室内由后至主席台前成坡度递减(高差1.05m),而主席台高0.45m(见图3)。礼堂主体建筑采用石木结构,大礼堂中厅采用4个16m跨度的大拱券进行支撑,这是延安当年唯一没有使用木梁或木柱的大型建筑物,修筑会场时,由于延安缺乏木材,难以得到能够跨越整个大梁的长木,而当地石料丰富,加上砌窑工艺很发达,故礼堂的主厅采用石拱结构,拱与拱之间用木料连接,为了减轻大拱的自重,杨作材在大拱上又修了几孔小型砖拱,同时为了抵抗大拱的侧推力,在主厅东边设置了一个小会议室,西边则建了阅览室,而舞台上方则采用椭圆拱。建筑外墙下碱为条石,上为清水砖墙,侧面外墙上规则的排列着竖长方形的窗户,设计师为了使外观生动活泼,四个门的处理不尽相同,西侧主入口上方开了一个圆形的窗洞(见图4),内嵌象征革命的五角星窗格装饰,这个“五角星窗格装饰”是安塞李家塌建礼堂时铸的圆形生铁造型拿来安装上的。东厅门外的一个石柱则被设计成古希腊的爱奥尼(Ionic)柱式。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建成后,为解决室内回音问题,杨作材利用当地出产的羊毛毡作为吸音材料,附着在大礼堂上部产生了良好的音响效果而杨家岭中央办公厅的屋顶平台,为了防水,在方形地砖下先糊上延长油矿的原油和土麻刀灰浆等等。

5结语

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大楼和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的建成,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陕北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陕北近代建筑发展的典型代表。除了以上两座著名的建筑物之外,杨作材还参与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也被叫做延安大礼堂的修正设计以及王家坪军委礼堂及其他附属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工作。本文通过对著名红色建筑建筑师杨作材及其两项重要作品的回顾分析,可以看到生活在陕甘宁边区的建筑设计人员在当时极为特殊和艰苦的条件之下,凭着对革命事业极大地热情和自身对建筑的热爱,就地取材,继承和发扬当地传统建筑技术,成功地设计和建造了一个个优秀的作品,为我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滢.中共“七大”筹备考略[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0-13.

[2]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2-124.

[3]莫小涛.从童工到红色银行家莫钧涛的革命岁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45-61.

[4]朱冰.钟敬之传:一个时代的艺术记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76-79.

[5]刘彤璧.西安七贤庄[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4-17.

[6]贺文敏.延安三十到四十年代红色根据地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7]张晓珍.钟敬之与延安大礼堂的设计和建造[J].北京电影学报,2012(5):94.

[8]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文物志[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

[9]郭妍.文物背后的故事———杨作材之女杨立来访杨家岭革命旧址[EB/OL].

作者:吴农吴蔚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