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

红色文化设计全文(5篇)

红色文化设计

第1篇:红色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景观设计原则应用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财富,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内的景观表现,综合了自然和人文景观。乡村景观是文化的一种显性表达,兼具实用性和文化育人性。其中,乡村红色文化景观在传承红色文化,促进红色精神扎根于民心起到重要作用。当前,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许多乡村纷纷效仿,同质化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如何更优地促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景观的融合,如何挖掘出更具深度、独特性和感染力的乡村景观设计则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在现代乡村景观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乡村环境设计优化的重要切入点

环境设计是围绕自然、社会、人工三种环境景观展开的,主要宗旨是优化、提升人居环境。[1]以往,在追求形式和速度的影响下,忽视了文化要素的挖掘对于提升宜居环境的意义和价值。乡村环境设计不是对文化要素的简单挖掘,而是要注重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炼出被村民接受和认可的部分,并力求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和乡村的整体发展。[2]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中最有标识性和积淀性的文化,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基层群众的情感和意识,进而转化为乡村环境设计的重要资源。可见,以红色文化为环境设计切入点,能够从文化氛围感上塑造出更加宜居的乡村环境,提升特色风貌。

(二)打造乡村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必然选择

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是乡村文旅融合的必然选择,具有历史和教育意义。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3]乡村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要以差异性凸显自己的特色。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多元化运用带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红色文化,可以使得其品牌特色具备独一无二性。尤其是将本村红色村史、革命英雄故事、改革建设历程等内容融入到品牌建设中,抓住重要节点和事件内容,从而发挥内容优势。可见,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加强乡村旅游文化品牌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三)乡村环境实现育人功能的现实需要

对于乡村景观的这个“形”,要依托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并逐渐内化于“心”。红色文化借助乡村景观的实物及精神表现形式,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育人性通过景观表达出来,以景观引导乡村文化取向。乡村是基层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乡村景观设计应用红色文化,既是乡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表现。可见,乡村景观设计应用红色文化,实现其文化育人的功能是现实所需。

二、红色文化在现代乡村景观中的应用原则与手法

(一)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1.以人为本:在景观中,人是使用主体。在设计过程中,对红色文化的应用,要站在受众者的角度上去思考其在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呈现出最契合人的观念的融合性景观设计。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环境美学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要素考虑在内,达到人与景观之间的和睦,而不是过度追求艺术化造型而给观者视觉冲击以及观景误解。人与景观之间存在着情感上的交流,人们将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而景观也将它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呈现出来被更多的人所感知。因此,设计乡村景观时要注意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文性更好地体现在景观设计中。2.地域为先: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塑造出不同地区标志性的灵魂和根脉,其中红色文化最是典型。乡村景观设计要把握好地域性原则,一方面,要做到因景制宜。充分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把握好景观与地域环境之间的融合性。另一方面,要做到因地制宜。要注重保护区域的乡土风貌,达到景观构建的地域协调性;要注意本山取土、就地取材,选择带有当地特色的建材来展现当地的地域特性;要注意气候适宜,对于绿化、植物的选择要适地适温。因此,在设计中要把握好地域性原则,构建出红色文化与地域特色相融合的乡村景观。3.独特为优:乡村景观的独特性,是衡量乡村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用红色文化,既赋予了景观文化独特性,又给予了景观一种时代印记的内涵表达,使得红色文化得以传承与革新。这种良性互动,是对乡村环境景观设计的一种创新推进,能打造出具有“一村一品”的特色景观。此外,营造带有文化特色的景观是塑造乡村品牌形象的利器,能够防止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并以点带面推动乡村环境整体向好,促进乡村治理。因此,乡村景观设计要把握独特性,将红色文化因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去,加强乡村文化理念引领,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4.功能为要:乡村景观设计不能忽视景观的功能性,注意外观形式要服从于功能。牢牢把握功能性原则,一是要注意精神引领作用的发挥,结合文化心理学,优化乡风学风,把握文化育人功能;二是要满足形态美和色彩美的基本要求,给予景观空间中的体验者以视觉和精神方面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把握观赏功能;三是要考虑到场地氛围的要求,从颜色、材质、尺寸上贴合环境和使用要求,满足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功能。因此,在景观设计时要确保景观的功能性发挥,积极营造出适合表达红色文化的乡村文化环境。

(二)红色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手法

1.构思:构思是进行景观设计的前期准备环节。对红色文化的应用要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地进行设计构思,选择适当的外部设计、合适的色彩、空间安排等充分而不夸张地表现景观内容,并满足景观设计的功能性要求。2.整合:整合即一种在整理、协调的之后重新组合的一种手法。在设计中的本质就是把看似零碎但存在价值性的要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要将多元的红色文化要素进行协调重组,充分展现红色文化。3.再现:再现是通过艺术手法将过去的场景进行复刻或模拟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红色文化元素很少出现在当下的乡村景观之中,对乡村革命史、老屋建筑、文学艺术等元素进行再现,可以更充分地展现乡村红色文化。4.整旧如旧:与以往的“修旧如旧”不同,“整旧如旧”重点在于保持古建的原始形态。乡村景观设计不应该是全部的重建,而应该是在原有的形态上进行的改造与提升。[5]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以保证其与红色氛围感的协调性。

三、红色文化在现代乡村景观中的应用实践

(一)以景观小品设计渲染红色文化气息

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小品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艺术品,而是带有文化意识的环境艺术设计。乡村的红色文化气息和红色氛围感的营造就需要通过大量的细部的景观小品加以突出和点缀,而对红色文化景观小品的塑造就成为乡村红色文化的“亮点”工程。因此,景观小品是营造红色文化氛围的重要依托,要构建彰显红色文化生命力的景观小品,以其艺术个性为乡村氛围感增添出一抹红色趣味,让观者在悄然之间便能感受到其氛围的熏陶。一是要充分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景观小品的设计上,运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能够打造出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景观环境,彰显红色文化韵味。[6]红色文化历史深远,红色景观小品的设计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红色资源,比如红色精神、历史革命文献、经典红色文艺剧目等。结合当地红色文化发展史,构建带有红色文化艺术性的景观小品。可以选择在标语、阶梯、叠石、花坛、人物雕塑等小品中进行应用,使之各自成景又相互关联,画龙点睛之余,更彰显浓厚的乡村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比如福建溪背村的古田会议旧址上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的八字标语熠熠生辉,展示出了古田会议精神与时代同行的红色基因(如图1);宁波霞南村内张人亚人物雕塑,拉近了观者与英雄人物的情感距离,并在石碑上配以人物生平和英雄事迹,将人带回到革命历史回忆当中(如图2)。这些典型的红色景观小品让每一个经过道路景观的人都能徜徉在红色文化氛围之中,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文化渲染效果。二是要合理利用当地的乡土风情。运用适宜的手段利用乡土风情对于设计表达的影响是景观小品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红色文化应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对原来乡土文化韵味的保留。景观小品不一定全是要重新创造,也可以对原来本就带有乡土气息的景观小品进行外观或是色彩的改造。像军铲、石磨、镰刀、锄头等农村生产工具就是乡村风土人情的实物代表之一,饱含着对这段乡村历史和革命历史的见证。还有乡村独特的稻田景观,承载了劳动人民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对农业生产改造的辛苦付出。这些乡土风情都是天然的提升红色氛围感的景观元素。比如,台州仙居展出的农具墙,将墙面与农具相结合,无违和感且很好地展示出乡村风土与历史氛围(如图3);杭州临安於潜镇潜东村的稻田风光,就用近两亩的彩色稻田“画作”绘就了一幅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共富图景,展示出一道别样的乡村景观,为乡村农耕氛围增添出一抹红色趣味(如图4)。乡土风情的合理应用,体现着乡村居民的民族归属感与凝聚力,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能够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环境。三是要实现红色文化景观小品与村落之间的有机融合。红色景观小品与村落的融合,一方面是体现在环境的融合上,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文化的融合上。环境融合,要注意环境色彩上的搭配,要以红色带动绿色,丰富红色文化的感染力。比如在绿植的选择上,基调树种就可以选择象征革命精神的一些植物如木棉、白杨、杜鹃等。还要注意在设计图案的选择上,要避免大面积复刻和视觉的突兀效果,可以选择用五角星、麦穗、波浪等进行点缀设计,既有趣味性,又能够给环境柔和感。文化融合,要充分挖掘乡村历史重要人物和具有影响力的历史记忆,比如设计纪念碑、人物雕塑,或者在文化回廊、宣传栏等通过图文并茂、历史叙述等贴近受众的形式渲染红色文化氛围。比如宁波横坎头村一处红色长廊的景观小品,在于环境的融合上就选取了五角星进行点缀,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巧妙融合,更加渲染出红色文化气息(如图5)。

(二)以景观建筑设计彰显红色革命精神

景观建筑与一般建筑相比,有着与文化、环境紧密结合的特征,是乡村形态和文化内涵的载体。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应用红色文化,要将文化内涵外化于建筑本身,成为育人资源而被民众接受,并形成地方乡村独特的地域景观。因此,红色景观建筑是红色文化重要的有形表达形式,要构建带有地方红色印记的景观建筑,体现对红色文化的历史传承,彰显红色革命精神。一是要巧妙融合地域性建筑语言。几千年的古老中国,留下了许多的地域建筑,这些建筑都承载着不同的时代物质与精神象征。在建筑的形式上表达着不同的语言寓意。像广为人熟知的四合院,体现的是严谨与礼制要求;农村祠堂的飞檐,向上翘起,表达的是昂首向上,壮大与富足。不同的建筑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文化精神,比如延安窑洞,黄土建筑表现的是人民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湘西地区的青砖旧瓦质朴简约、严谨规范,与革命战士大义凛然、勇敢高昂的精神相契合。因此,要巧妙融合这些地域性建筑语言,与建筑景观设计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取材于当地,反映出地域特色。与此同时,在结合地域性文化特征和保持建筑风貌的同时要推陈出新,融合现代的审美设计理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二是要重现革命遗址的精神风貌。革命遗迹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见征着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奋斗史。在景观建筑设计中让革命遗址重新显现出精神内涵是设计的最终目标,在特定的空间环境里,引起观者的精神共鸣和身份认同。红色遗址资源在景观建筑设计当中要最大化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比如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样貌,简约却更有革命历史感(如图6)。革命遗址的设计还要带给每个参观者一种庄严的使命感,比如宁波四明山烈士陵园中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和烈士墓区都传递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沉重感,兵器陈列园和革命史迹陈列馆则表达出铭记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旨(如图7)。遗址景观与陈列馆建筑更要相互融合,确保景观的整体性,现实景观与历史资料的相互映衬,在遗址游览中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三是要打造建筑外立面的“情景党课”。建筑外立面是一块传递文化精神的重要景观,延伸了建筑的“可阅读”内涵。选取红色革命历史故事中的某段情节,如党的革命建设历程、革命英雄故事等,作为建筑外立面的“情景党课”设计内容,既创新了建筑景观的内容设计,还达到了唤起观者历史记忆的作用。比如,福州官烈村在对美丽乡村建设改造时,就对村子内多处建筑外立面进行红色文化设计,让本是陈旧的墙面焕发出新的红色生命。嵌入建筑外立面的“情景党课”,既传播了乡村的红色文化魅力,也实现乡村景观的沉浸式阅读。但是在设计中,要注意建筑外立面与民居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大范围铺张而与民居形成反差与冲突。

(三)以人文景观设计展现时代育人功能

人文景观是与人的社会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景观,带有意境美和人文情调。人文景观反映的是人的生活,而设计把人的使用与生活行为相融合,其深层功能就是生活方式规律的体现,并通过自身表现影响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7]因此,在人文景观设计应用红色文化,要选取最贴近人民的生活情境以及反映历史生活状态的人文景观加以结合,发挥育人实效,创造出高品质的物质及精神环境。一是让名人故居成为“党史教室”。名人故居,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这些红色故居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是天然的“党史教室”,它用一种沉浸式的空间表达方式向人们讲述党的故事,传播党的文化。乡村故居在历史过程中往往年久失修,所以在进行人文景观设计时,要注意建筑的保护和场景的复原。可查阅党史书籍和老照片进行还原,将革命时代的场景呈现出来,由此让观者在参观时有所感悟,内心有所敬佩。比如,湖南长沙的缪伯英故居在2018年进行新的修缮和设计,邀请了一批党史专家学者挖掘整理缪伯英生平事迹,进一步地修缮复原,重新开放的故居更加贴近那段历史,并清晰地呈现缪伯英献身中国革命的足迹。二是让文学景观发送“红色电波”。文学景观连接的是历史与现在的驻景观看者的心灵与情感。红色文学是铸造红色文化灵魂的工程,其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能够呈现出具有启迪思想、振奋精神、温暖心灵、陶冶情操的人文景观。对文学景观设计来说,一种是虚拟性文学景观,即对现实中没有的景观的一种现实创新设计,另一种是实体性文学景观,是对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景观的利用与改造。比如,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对应的就是长沙湘江江心处的橘子洲,经过现代设计的橘子洲,突出了人文景观的文学情境;毛主席驻足远看湘江的雕塑景观便是一处对文学作品的现实创新景观设计,还原出当时毛主席的心境与心情(如图8)。三是让乡村文化空间景观诉说“红色思想”。乡村文化空间是向村民传播文化教育的空间场地,包括文化广场、文化礼堂等,是红色人文景观设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切入点。因此,在设计中,要确保景观环境育人实效性的发挥。可设计红色文化宣传栏、党史专题展示栏等宣传红色故事,或者设立人物雕塑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还可以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对红色文化加以应用,比如在文化广场用光影技术设计还原革命历史场景,丰富视觉体验;或者可以将红色文化与视听功能结合打造新的功能性场地(如图9)。除此之外,还可以灵活运用剪纸、绘画等静态艺术和舞蹈、戏剧等动态艺术渲染文化氛围,让红色基因渗透到乡村生活当中去。

四、总结

第2篇:红色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项目化教学;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景观作为保持着年均6%左右的市场规模增长率重要行业(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统计),正成为环艺、风景园林和建筑行业重要分支。为了增强高职设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针对行业用工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也逐渐成为高职景观设计类教育改革的共识[1]。那么面对特殊的艺术生源、有限的课堂时间、庞大的教学体系,如何打造课程多元育人价值、提升学生设计实践技能,成为推动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

一、红色文化元素与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景观设计类课程实施的必要性

(一)融合“红色文化”的景观设计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性和战略性,切实保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2022年2月出台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进一步强调了高职专业课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诠释中国大美,筑造文化强国,中国景观人才更应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自信协同教育发展,“绿水青山”“碳中和”“防疫”景观、乡村振兴等红色文化鸿流,怎能不融合到景观设计类课程呢?作者通过对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简称商务)17-19届环艺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39张,收回337张)显示,千禧年出生的学生(生源为美术特长生),普遍存在缺乏思想觉悟、不熟悉传统文化等情感态度问题,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薄弱等专业知识问题。其中,在“知识短板方面”,5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国家时政和专业热点不熟悉,21%的学生对学校历史和特色不明确。由此可见,当前烟台地区(乃至山东地区)的环艺红色文化元素融合力度不够,打造高职设计课程“三全育人”体系迫在眉睫。

(二)项目化教学与庭院景观设计人才培养

PBL(Project-BasedLearning)项目式教学,是一套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2]。项目式教学倡导“自发式”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提出问题,确定目标,随后进行资料收集,团队讨论并修改。《庭院景观设计》是面向环艺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是本专业职业发展路径中目标岗位(景观设计师)最重要的专业技能。而根据结课学生的反馈,传统面授景观课程,存在“图纸任务重、交叉学科知识庞大、软件制图慢、重设计轻施工、抵触项目汇报”等问题。项目化教学与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相结合,解决了毕业生从事专业岗位适应差、专业对口率低等情况。从学生课后反馈、图纸绘制质量、课程最终成绩等指标看来,项目化教学适应环艺生源视觉型学习特点,设计实践、小组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高。

二、红色景观课程模式构建思路

(一)红色景观项目的选择

课程开设前,教研室团队走访烟台乃至山东地区景观企业,据撰写的《烟台地区景观行业发展调研报告》(研究25家校方校企合作企业),目前山东地区景观行业空白领域多,调查企业91.8%为私营小公司,主营范围为庭院设计25.3%、施工28.8%、苗木17.2%。通过调研发现:烟台地区景观企业以小尺度庭园景观设计与施工为主,故用工需求集中在设计、施工、苗木及预算的多方位人才。再结合调查问卷反映“学生缺乏思想觉悟和传统文化知识”等问题,恰逢学校迎来教学设施全面提升计划“校园实训基地改造项目”,本课程选择结合“党性文化景观”“小尺度校园规划”“粮食文化景观”三大主题的校园实训基地改造项目,开展小尺度庭院景观设计教学,将“爱国爱校”“传统文化传承”“校园规划”等主题融入教学环节,将课程成果转化成学校建设成果,实现课程“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

(二)红色景观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采用“红色景观教育”和“项目化教学”为主要模式,以校园综合实训基地规划项目为载体,使学生设计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要求、行业规范、功能合理的小尺度庭院景观,培养“懂原理、会设计、能施工”的职业能力和“讲规范、重科学、保质量”的职业素养。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模拟庭院景观设计师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分析、构思、设计、施工设计项目的理论知识体系,具备考取“景观设计师”资格证的资格;课程对标“山东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学生能够按照技能竞赛标准和行业施工管理标准,规范操作“砌筑与铺装、木作、水景营造、植物造景”等元素的景观施工;授课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生态景观思想、团队合作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励志争当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景观人才。

(三)红色景观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分别从现场勘测与甲方洽谈、前期调研与分析、方案构思与草图设计、方案设计、扩初设计5大内容模块展开,涵盖实际项目设计与施工阶段整个流程。整个红色景观教学内容以“爱国爱校+传统文化+生态校园”的思想主题开展校园实训基地真实项目设计,具体单元任务各自穿插“工匠精神”“抗疫景观”“碳中和”“红色党史景观”“海绵城市”“乡村振兴”等时政红色景观知识点进行拔高,实现课程主价值观多元化。

三、课程教学改革实施途径

(一)具体教学流程

课程实施过程模拟目标岗位情景,学生课前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项目任务书,学生通过小组或者个人等方式完成前场勘测、资料收集,课中进行现状分析、草图设计、设计扩初、图纸汇报等流程,期间教师定向辅导,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真正模拟中小企景观企业“工作室模式”[3]。学生真实体验景观设计师岗位之外,每项单元任务都需要学生完成现场调研、搜集学校历史、了解时势方针等工作,将思想文化教育实现“传统被动接收”到“主动积极学习”转型。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主要使用“项目化教学”为主的任务驱动法(课前下发学习任务清单,课中强调任务完成,课后突出任务修改和升级)、情景教学法(模拟设计师设计工作室情景进行设计、根据施行业规范进行施工图绘制、仿真招投标现场组织项目汇报)、翻转课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定向指导)、案例教学(运用大量设计案例进行借鉴与学习)、示范教学(教师针对设计重难点进行现场操作)、虚拟仿真(使用沙盘模型和3D模型进行项目展示)的方法;模拟真实设计师岗位情景,学生主要使用团队协作(小组讨论)、个别辅导(针对各设计小组教师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一对一辅导反馈)、资料收集、现场调研、模拟答辩(邀请企业设计师和教师组成专家团队,仿真招投标现场组织项目汇报)、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三)具体教学实施的策略

1.课前策略:加强学生自学与调研,增强学生参与性课前教学部分通过线上平台的资料与师生互动等功能,配合线下实地调研,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提前进行任务学习,实现课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面授课堂效率。(1)任务:教师利用“校级优慕课平台+智慧职教+课程QQ群”每单元的任务清单(提供趣味预习材料)。(2)预习与自学:学生登陆平台并下载,进行知识预习与自学,熟知重点和难点。(3)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团队针对清单“设计要求”,进行项目实地调研,完成SWOT分析(设计地块存在优势、劣势、困难、挑战);随后搜集相关案例,寻找红色景观创新点,为课堂设计实训进行资料收集。(4)分享与讨论:教师开设讨论专栏,鼓励学生就实地和资料调研分享,并线上组织讨论。2.课中策略:重点解决实际设计难题,协同高效完成任务课中部分教学过程模拟景观项目设计过程,五大模块实施“循环式教学”,不断加强课程回顾和重难点突破。(1)知识回顾与任务:教师线下面授,首先回顾上单元知识、反馈作业情况,并逐步导入本任务:教师介绍项目概况,分析校园综合实训基地的总体区位和现状,总结学生调研结果。(2)设计理念分析: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讲解“校园景观规划重点”,并提出符合“红色”“党政”的设计构思建议;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校园景观规划红色精神主题,渗透“职教高地”“技能型人才”等精神,进行思想教育与设计任务相融合。(3)课堂实训:各小组先进行团队讨论,并登录平台下载基址平面图、基址SketchUp模型等设计素材;随后展开构思并实训,教师期间提供一对一指导,并针对难点示范操作;小组完成修改后,线上提交作品进行组间互评;教师打分与评价;得分最高的设计小组上台进行汇报,其他设计小组和教师模拟专家,进行提问,模拟真实项目招投标。(4)教师反馈总结与回顾:教师点评各小组表现,使用“向日葵远程系统”控制学生端电脑,修改学生作品;教师总结课堂总难点及设计不足,并明确课后作业要求。3.课后策略:线下提供反馈与学习,完善课后双向反馈为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及时控制课程教学进度,课程主要借助线上平台进行复习,并使用“学生+教师”教学数据系统实现课程的双向反馈。(1)复习与反馈:教师课后及时上传重难点和拓展讲解视频,并利用“向日葵”保持对各设计小组课后定向反馈和指导。学生可在线上参加任务游戏闯关、课后小测试等活动,提高日常表现成绩的同时,调动学习积极性。(2)学生学业评价与教师教学诊断:课程组织企业专家、校内教师团队、德育导师进行打分,学生也可完成课程评价、个人自评和小组评分,实现课堂与学生双向反馈与提高。

(四)“双主体”教学反馈数据系统建设

课程形成以“学生+教师”双向教学反馈模式,发挥课程“以评促学、以评助教”的教学反馈与提高体系[4]。1.基于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价系统红色景观为特色的课程不仅重视授课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还在德育方面加强了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构建“学生+小组+校内教师+企业专家+德育导师”多元评价主体,形成“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学业评价系统,即时、科学、全面跟进学生学习情况,帮助教师及时控制教学进度和内容。2.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学诊断系统除了学生学业评价系统,课程还利用平台调查问卷、校方评教办法、合作企业定期反馈等手段,实现教师的教学诊断系统的推广。针对日常课堂讲授情况、课前课后教学活动、大赛准备、证书通过率、校企合作、科研等不同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让课程成为教师提高的第一平台。

四、课程改革成效与价值分析

(一)师生表达“爱国爱校情感”,课程期待感提高

课程选择“学校综合实训基地”项目,学生参与学校建设,主动探索中华文化与学校历史,谋划自己心中的“理想文化校园”。教师穿插专业知识,并安排设计作品展,供本校师生欣赏。调查问卷显示,92.81%学生期待本课程的学习,45.67%学生愿意主动去调研学校,99.9%学生表示通过本课程获得学习成就感,明确职业规划。

(二)教学整体进度加快,课程效率高效灵活

针对存在“内容体系庞大,课时任务量”的问题,教学采用的“任务驱动”模式,彻底改变教师主导课堂的传统模式,加强学生自学和课后拓展的部分,重难点在课上突破,课堂实践权重加大,课堂效率提高的同时,学生绘图速度和拓展深度都明显增强。

(三)“互联网+教育”手段助力,师生亦师亦友

课程使用“校级优慕课+课程QQ群+向日葵远程控制”平台,师生交流比重明显增多,课上亦师课下则亦友,2021学年本课程获得100%的校方学生课程满意度。

(四)情景式教学配合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程教学采用实际模拟设计师团队实地调研、头脑风暴、项目汇报与答辩、沙盘制作、Sketchup现场模拟等手段和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发展。除此之外,课程使用校园虚拟三维地图和实景沙盘,让学生在课堂中真切体验到项目空间的特征,锻炼自我的空间设计能力。

五、反思与改进措施

(一)红色景观课程存在的不足

针对21-22学年《庭院景观设计》学生学业诊断结果、总体评教、平台使用率等结果的分析,课程还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环艺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目标和设计任务完成程度差异性较大;红色景观设计项目选择只涉及校园景观设计,学生期待其他类型红色景观的学习。

(二)应对措施

1.针对混合生源复杂的学情特点,实施红色景观分层式教学通过分析20级授课学生的生源结构发现,在“国家高职扩招”政策的背景下,环艺生源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20级授课学生(共174人),艺术生源68.92%、高中文科生源18.11%、高中理科生源12.97%。多样生源造成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需求不尽相同。未来,课程将通过鼓励差异能力水平学生混合组队、提供差异难度的设计作业、构建完善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专栏,鼓励不同学情的学生多样化发展。2.加强红色景观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打造“重点掌握+自主拓展”的学生主体课堂针对授课学生多样化的红色景观学习需求,未来课程将通过MOOC平台实现更加多样的资源建设。教师针对国家时政、行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等形势政策变化,重点筛选、实时更新景观大师作品案例、红色景观设计项目文本等资料,并通过辩论赛、翻转课堂、讨论专栏等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日常教学的主体性。

六、总结

高职景观设计类课程因特殊的学生学情和实践模式,如何实现高效多元育人价值显得至关重要!《庭院景观设计》课程探索“红色景观”与“项目化教学”相结合,借助线上线下双重教育,实现课程“岗证赛通”和“三全育人”的教学目标。此外,课程教学效率和学生满意度也明显增高,可见本课程的“德育+项目化教学”模式给予设计类课程活力。未来育人基调下的“活页式教材”“1+X直通课程”等新型模式的开发,值得教师们不断实践,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晓铁,王继煌.新时期园林绿化产业岗位特征剖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06).

[2]梁海英,叶海跃,孟小华.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在线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06).

[3]王向荣.不断变化与拓展的风景园林教育[J].风景园林,2021,28(10).

第3篇:红色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艺术;创意文化视野;开发

红色文化艺术在社会经济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并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态,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国人的情感依托与精神归宿。面对当前新的文化发展需求,红色文化艺术开发也应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与思考创意文化视野下的红色文化艺术开发,无疑对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艺术开发的时代需求

党的将文化自信与文化繁荣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也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作为优秀文化资源,历来都受到党与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不断传承与创新。就其特性而言,红色文化艺术资源分布广泛,有着广泛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同时也呈现出了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核与表现形式。当前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也对红色文化艺术开发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也需要我们在开发红色文化艺术资源时做到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兼顾红色文化时代性与多样性,开发出更具时代特性、民族特色与实践特征的红色文化产品。同时,如今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与公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红色文化传承与发扬也面临诸多新课题。总体来看,新形势下,在红色文化艺术的开发工作中,我们既需要做红色资源的传承者,更需承担红色文化创新者的角色。

二、创意文化视野下红色文化艺术开发现状分析

红色文化艺术的现代开发,并非建几座红色纪念馆、修缮几座革命旧址就可获取成效,如何开发红色文化艺术资源,构建红色文化产业链,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需花大力气研究,而其中创意无疑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创意文化视野来看,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利用创意与科技手段来开发红色文化,不仅能够以创意形式弘扬红色文化,也可打造红色文化时代风格,迎合时代主流趋势与审美体验,塑造与延伸红色文化产业空间,获取更多公众认可。文化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思潮背景下,红色文化开发得到更多关注,红色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而就创意文化视野来看,红色文化艺术开发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当前诸多地区针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大多主要进行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静态观光型内容居多,例如博物馆、遗址纪念馆等,内容与形式相对较为单一,难以迎合现代审美观念与公众消费心理,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地方红色文化艺术资源开发过于片面化,对红色革命内涵深层挖掘缺乏,时代性特征不鲜明;表现形式上多采取单一的布展与陈列,缺乏科学统筹规划设计,表现手法雷同,文化吸引力与感染力难以提升。其次,红色文化开发产业品牌意识较为薄弱,红色文化资源多处偏僻地区,资金、人才等相对缺乏,产业策划、整合、市场推广等难以高效展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更趋向于经济性与政治性,自身造血能力有限,品牌建设能力偏弱,品牌市场影响力有限。此外,缺乏针对红色文化艺术内涵深层次开发,产业互动合作不足,未与影视产业、文化艺术产业等实现深度融合,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精神、文化魅力也难以充分展现。

三、创意文化视野下的红色文化艺术开发对策

创意文化视野下,红色文化艺术的开发利用需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变化,既要传播时代正能量,又要兼顾大众化与多元化,实现与旅游、生态休闲、文化产业等融合,同时加强先进互联网等科技技术应用。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定位,深挖红色文化内涵

针对红色文化艺术的开发,首先,应明确定位,厘清红色文化艺术“文脉”,深入研究内涵,结合传统历史研究与实地调查,做好红色文化艺术资源的还原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在进行深层次发掘,提炼其精神内涵与价值;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充分发掘其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商业价值以及教育价值,赋予其时代特性与内涵,提升红色文化资源附加值。其次,既要做传承者,更要做创新者,需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导,与地方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廉政文化等无缝对接,组建起多彩文化体系,使红色文化艺术正能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此外,加强对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保护与开发的同时,应进一步强化对非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艺术价值的发掘,例如红色歌曲、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文学作品等内涵的挖掘。

(二)设计组合,丰富红色文化产品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文化与精神需求,迎合时代文化趋势。针对红色文化产品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如何引入文化创意开发理念,充分利用设计组合方法丰富红色文化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基于重点红色文化品牌打造,充分展现红色文化艺术资源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教育审美价值,结合创意开发出特色红色文化符号产品:以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艺术资源为基础开发整合红色旅游产品,如革命文化观光体验产品、军事文化考察产品、革命道路体验旅游产品等;充分依托互联网,开发设计红色文化旅游APP,为公众提供红色文化、旅游攻略等相关信息,借助新媒体开发红色元素微电影等传媒产品;开发动漫、影视、游戏、音乐、舞蹈、美术等红色文化艺术产品;开发设计红色文化主题公仔玩偶、文化衫等个性文化产品。此外,也需加强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创意文化引导作用,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集群,提升红色文化产业内涵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创新形式,延伸红色产业链条

红色文化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除了经济性与知识性特征,更应表现出价值导向性与激励性,红色文化产业开发在市场定位、资源配置、教育推广等各方面都需统筹规划与安排,构建起完善的产业体系。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形式,推动地方产业间横向联动,加大与旅游等产业的业态融合力度,形成叠加吸引力,提升产业规模,丰富产业体系,延伸红色产业链条。同时,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应只局限在旅游开发等方面,更应将目光放远,延伸红色产业链条,打造红色文化产业。3如山东沂南县充分利用自身红色文化特色优势,以红色文化体验、革命教育基地为发展重点进行规划布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艺术资源,创新产业形式,形成“红嫂”等红色旅游品牌,同时借助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等文化项目,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促进红色文化与区域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仅实现了红色文化的现代传承,也成为了红色旅游精准扶贫样板。

四、结语

总而言之,红色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兼具文化性、政治性与经济性。面对经济文化发展新形势,红色文化艺术的开发更需文化创意的带动,激发红色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够使红色文化艺术传播适应时代需求,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担当起更重要的文化责任。

注释:

1.范玉刚.红色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5(4):28-31.

2.李敢.红色文化产业发展逻辑的转型研究:从“红色生意”到“红色创意”[J].天府新论,2016(6):139-147.

第4篇:红色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教学研究

红色文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利用红色文化提升教育价值,不仅能够完善教学的内容,也能让学生在其中受益匪浅。红色文化主要是以红色文化精神作为基础,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另外,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观,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核心目的。

一、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

(一)树立标杆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在当下的思政教育发展中,首先要利用红色文化,树立学生前进的标杆,增强学生对于民族的认知,强大民族力量。其次,红色文化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依然可以坚持自我,不断努力,突破困难。

(二)正确引导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当下发展的流行趋势。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红色文化与现代化的教学进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民族精神的培养在当代的教育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于强化我国新生代人群,引导新一代的年轻人走向正确的道路,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例如,在当下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利用红色文化精神来感染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挫折时,不抱怨、不放弃,努力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在当下的社会中,由于信息网络的发达,导致新一代的年轻人会受到网络中一些“丧”文化的影响,我们应从教育方面着手,给予学生一些正确的引导,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明辨是非,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三)提升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这一理论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践引导,能够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更能保证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的真理。所以,在当下的思政教育中,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这无论是对于文化的发展,还是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政教育中,可以通过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反过来,再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二、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实现路径

(一)设计红色专题的讲座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大部分的教学过于形式化,导致思政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为了能够加强当下思政教育的效果,提升思政教育的价值,可以通过设计红色文化专题讲座的形式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使红色文化可以影响到更多的学生。另外,也可以带领学生游览红色文化胜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红色情境中感受红色文化,这对于学生的思想形成以及文化理解有较大的帮助。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就在于利用传统的文化以及民族精神感染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搭建红色实践教学的平台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实践,让学生切身地体会,这样所产生的情感以及影响才是十分深厚的。为此,在当下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搭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学校可以与政府进行协商,共同构建红色文化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定期参加提升文化素质、思政价值的活动。另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由组织,共同完成实践的内容,提高思政教育的价值。实践工作的开展包含红色文化认知、红色文化体验等,到现场进行体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到一定的实践经验,还能够使其摸索出一定的真理,而这些经历和真理,都将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教学也应当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从方式方法到内容设计,都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的融合不仅能提高教育的本身价值,更能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而面对当下先进的技术,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全面推广红色文化的发展,这不仅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发展有较大的帮助,更能使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中,实现高质量的思政引导。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的深刻化,明确其中的知识重点,开启拓展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提高自身素质,坚定自身意志,实现自我价值。

三、结语

红色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民族精神中的一种,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学进行融合,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在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红色专题的讲座、搭建红色实践教学的平台、“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等方式,进行全面的提升,使得学生在其中受到更大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社会观、政治观等。

参考文献:

[1]陈晔.新媒体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分析[J].传媒论坛,2020,3(11):162-163.

[2]孙兆静.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路径——以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07):19-25.

[3]李山岗,王淑琴.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N].山西日报,2020-10-13(011).

[4]同宇.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的建构及实证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04):58-60.

[5]渠长根,王静.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综述[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3):289-296.

第5篇:红色文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视角;红色文化;建设体系;影响分析

文化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当今时代也是国家所拥有重要的软实力,因此,全体中国人都应该珍惜文化的价值,捍卫文化的尊严,认识到文化的宝贵,成为文化事业的传承者和建设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化是由全体人民所创造的,同时也应该被全体人民所共享。在当今时代,红色经典文化也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值得全体的人民所认真品味,并且使得具有年代感的红色文化能够在当今时代迸发出全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的红色经典文化

(一)红色文化是属于人民的文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红色文化的主要建设者也是人民。事实上,所谓的红色文化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在狂风暴雨的洗礼下所产生的一种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一种文化模式。因此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红色文化的缔造者也是全体的中国人民。(二)红色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红色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发展力。中国人民在战火硝烟中,用鲜血和生命缔造的红色文化已然被镌刻在了共和国的历史上,成为了整个民族的丰碑的一部分。通过红色文化,中国人民能够更好地看清楚本国、本民族曾经走过的道路,也必然能够更好地走完自己现下的道路,更能够懂得本民族未来的道路[1]。(三)红色文化可以被赋予时代的意义和内涵。任何一种经典的文化都应该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使得文化的生命力日益顽强。红色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民族感,但是这种具有文化历史感的红色文化,也有着现代意义。当代的中国人应该积极地把时代的意义和内涵赋予到红色文化之中,从而能够使得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更加顽强,也能够使得红色文化的未来道路愈加宽阔。

二、建设红色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对于红色文化需要保持高度尊重。当代人在管理和建设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于红色经典文化保持高度的尊重,唯有能够对于红色文化保持高度的尊重,才能够真正使得红色文化的本质被捍卫、被确立,这对于全体的民众的意义甚大。坚决反对任何个人、团体、组织以任何形式玷污红色文化、玷污先烈、玷污光辉事迹,应该使得全体的中国人都能够尊重红色文化,懂得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二)重视保护红色文化遗址。尊重红色文化是前提,在确保尊重红色文化这个前提后,同时应该找到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和发展建设好红色文化[2]。有关部门和主要负责人应该重视对于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诸如延安窑洞、瓦窑堡遗址、遵义遗址、西柏坡遗址等等,唯有能够真正保护好这些遗址,才能够真正发展好这些遗址。对于红色文化,可以开发好相应的旅游资源,建设相应的文化产品,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从而能够使得红色文化的意义进一步彰显,对于人民民主也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三)群策群力建设好红色文化。对于红色文化的建设,我们都应该加以深刻地思考和反思,从而能够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使得红色文化得到人民群众的维护,也能够使红色文化在全体人民的维护下,真正迸发出流光溢彩的光华。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来看,全体的文化战线的建设者都应该懂得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红色文化属于中华文化中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应该真正发展好红色经典文化。在发展红色经典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狭隘化和圈子化,发展红色经典的本质意义是为了造福全体人民,唯有能够为全体人民造福,红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过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也能够真正令红色经典文化取得自我的实效和归宿。在创设红色文化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也应该真正懂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理,因而,需要全体的人民真正把自己的好方法、好建议和好设想呈现出来,在呈现出自我的好想法的同时,也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红色文化建设的主人翁。

三、建设红色文化的具体途径

(一)挖掘红色文化中的先锋人物。伟大的时代不能够没有英雄,伟大的英雄是人民的楷模。红色文化中有很多的代表人物和先锋人物,这些先锋应该成为红色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应当以点带面、以人为本,通过先锋真正彰显出红色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在发展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先锋人物的出生地,诸如雷锋同志、同志、同志等等,通过先锋人物来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当然,红色文化中的先驱人物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风云中,在当代仍然有不少伟大的红色先锋,诸如任长霞、武文斌等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红色先锋在镌刻着时代的传奇,也在书写着自我的历史,值得全体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学习,也值得全体的中华儿女学习。唯有能发掘出伟大时代的伟大先锋,唯有将红色文化中的先锋人物和先进人物呈现给人民群众,才能够真正使得红色文化焕发力量,也能够使得红色文化对于全体民众产生更大的冲击力。(二)推出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当代的文化部门在发展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出形形色色的与红色旅游相关的旅游线路,从而能够使得全体人民可以重温往昔的革命洪流与峥嵘岁月。诸如将长征路、抗日战争路、三大战役路线设计成为旅游路线,从而能够使得全体人民在重温当年的风雨征程和战火洗礼,使得自己对于祖国的历史和风云岁月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增强自我的爱国之心,并且能够在未来的岁月中把自己的爱国之心真正转化为具体的爱国之行。红色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需要时刻优化红色文化旅游的线路,使全体的游客都能够真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极为必要的。导游可以将富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宣传册呈现给全体游客,由此使全体的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真正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蕴,彻底懂得每一方的红色土地的历史风云和沧桑变化,在旅游的过程中使自我的灵魂受到相应的洗礼和净化,也能够使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热爱红色文化的游客,从而确保红色游览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三)积极创造大量的红色文化产品。一个真正善于发展红色文化的人,必然能够推行出相应的文化产品,从而能够让红色文化产品充分彰显时代的精神,显现民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能够使得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得到更大的扩展[3]。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可以创作出大量的舞台剧、音乐剧、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等,使得这些有一定的年代感的红色英豪能够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自我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能够使得全体人民在广大的先进人物和英雄楷模的影响下,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从而能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个体。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在创建红色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务必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活力的人,唯有真正具备创造力才能够造就一大批的富有生命力、质感和温度的红色文化产品,在创作红色文化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引进大批的高质量的人才,让大批人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国家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在拍摄红色文化电影的过程中,不妨将3D技术引入其中,构建出更加恢弘辽阔的场景,铸就波澜壮阔的文化史诗和饕餮盛宴,这对于全体的民众而言是一大幸事,对中华红色文化而言也是一大幸事。红色文化的璀璨和美好,应该以美好而先进的形式加以呈现,从而保证其能够在岁月的涤荡中熠熠生辉,而不是被人民所遗忘。红色文化的创设者需要志存高远,也需要砥砺前行!

四、结束语

当今时代,红色文化对于全体的中国人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通过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人民能够更好地解读清楚自己既往走过的路,也能够更加明确自己未来即将要走的路。红色文化的建设者和发展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懂得如何发展红色文化,如何将创造力注入到红色文化传承之中,从而能够使得全体的中国人更加热爱中国红色经典文化,增加自我对于整个民族的热爱,也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更加懂得如何报效自己的祖国。

参考文献:

[1]渠长根.红色文化学科建设刍议[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7,(32):1-7.

[2]陈始发,李立娥,齐耀祖.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历史考察[J].理论视野,201(68):82-8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