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范文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精选(九篇)

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

第1篇: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 沙家浜 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沙家浜地处江苏省常熟市东南方,阳澄湖边,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利用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1.1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沙家浜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儿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在沙家浜这片热土上书写了光辉的革命历史。1939年5月,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从茅山地区出发,冲破敌顽的层层封锁和限制,一路东进,来到常熟沙家浜阳澄湖地区,开辟东路抗日根据地,自筹给养,发展部队,独立自主地扩大抗日力量,全面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10月奉命北撤,但是有36名伤病员依然留守沙家浜阳澄湖地区。为了把革命火种保存下来并发展壮大,36名伤病员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与沙家浜抗日儿女并肩抗战,组建了新“江抗”,为谭震林同志来常全面发展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0年4月,谭震林(化名林俊)奉中共中央东南局的命令和新四军军部的指派,从皖南千里跋涉来到沙家浜,主持领导苏南东路地区党、政、军全面工作。在谭震林同志的领导下,在人民大众广泛支持与配合下,新“江抗”扩编为三个纵队三千多人;东连上海,西连南京,控制约2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沟通了与茅山、大搁地区的联系,打开了与靖江的通路,根据地连成一片,使红色政权得以巩固[1]。在革命艰苦的岁月里,新四军战士与沙家浜儿女并肩作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最终战胜了困难,赢得了胜利。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和作风是沙家浜红色文化科学内涵的重要特征。

1.2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沙家浜红色文化形成的力量源泉和核心内容。

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和人民群众有机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积极性,党的正确领导和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把抗日儿女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坚定了党走群众路线的信念。当时36名伤病员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正是在沙家浜无数个“阿庆嫂”“沙奶奶”的帮助和掩护下,他们利用天然屏障,在茂密的芦苇丛中与凶残的敌人斗智斗勇,不仅把革命的火种保存了下来,而且发展壮大,并组建了新“江抗”,为谭震林同志在常熟全面发展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实践证明,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我党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革命之路才能走得更远。这种坚定的群众路线,正是沙家浜红色文化精髓和生命力所在,也是我党的优秀传统和工作作风。

1.3自强不息、自主进取的文化创新精神。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激励着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各样的灾难,通过各种各样的考验。红色文化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并且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关键就在于红色文化的主体具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自强不息、坚贞刚毅的精神,具有“因时而进、与时偕行”的拓展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主体创作者的精神延伸反过来赋予红色文化以更新、更高的内涵,启迪和引导沙家浜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不断克服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三十六个伤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阴影笼罩的鱼米之乡,流着血流着汗,辛苦地耕耘着……”这是一首名为《你是游击兵团》的抗日歌曲,1943年唱响之后,广泛流传,经过改编后,被列为一七五团(即“沙家浜”兵团)团歌。1958年上海沪剧团根据《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名伤病员斗争纪实》改编出剧本《碧水红旗》,后改名《芦苇火种》,也就是后来著名京剧《沙家浜》[3]。这些作品都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创新性,朝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创新的艺术形式结合的方向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不断进取的精神。

2.沙家浜红色文化内涵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沙家浜红色文化是我当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容包含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反映了党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在当前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高速发展,把沙家浜红色文化重要精髓应用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2.1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主精神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沙家浜红色文化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是对历史传统精神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主进取、依靠群众、服务人民的精神。它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和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分布广泛、教育面广,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

2.2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价值观与利益观有着天然的联系。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革命史是一部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史,其充分反映了我党的价值追求。从沙家浜红色文化内涵彰显出的价值观来认识,它再现了我党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充分体现了我党为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把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及个人利益,统一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斗争中。沙家浜红色文化中所呈现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主进取、依靠群众、服务人民的精神内涵就是忠诚于党、忠于革命、报效国家、献身革命事业,坚持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高度统一。抗日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利益观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利益观教育,在内涵上形成了天然的“联姻”,并为其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2.3增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沙家浜红色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当代大学生超越时空,感悟红色文化历史的客观载体。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位革命先辈,每一种革命精神,都深刻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都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主进取、依靠群众、服务人民的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道德观教育都可以在沙家浜红色文化中找到真实的教育素材。充分开发和利用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优势在于它是有血有肉的鲜活教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让大学生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3.利用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1把弘扬革命传统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全过程。

利用地方性高校教育平台,成立沙家浜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加强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拓展红色文化应用空间。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沙家浜革命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基地,使沙家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主进取、依靠群众、服务人民的精神走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3.2编写红色文化教育读本。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制度、文化、价值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在主题文化和非主体文化,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的背景下,“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倡导主题文化,充分发挥沙家浜红色文化的主导作用。加强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编写以沙家浜红色文化为内容的红色教育读本及影像资料,作为广大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材,使革命传统教育系列化、制度化。

3.3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地方性各级各类学校应结合青少年特点和本校的实际,利用沙家浜红色文化资源,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提升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具体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主题演讲、红歌比赛、纪念活动、重游革命圣地等。真正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得到洗礼。

参考文献:

[1]曹浩亮,徐国清.一方革命热土,红色旅游胜地——常熟沙家浜[J].文化视点,2010,(7).

第2篇: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范文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准确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一般都认为其内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中国革命时期的伟大精神及载体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优秀品质、精神及载体,所以红色文化是具有高度价值和深度内涵的文化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载体,它主要包含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长征文化、抗战文化、解放战争文化及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在这些文化中蕴涵着爱国爱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等核心精神,这些精神是新民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除了具有红色文化资源普遍具有的直观生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富于感染、寓教于乐等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丰富的资源内容

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在对战斗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区域的实地考察中,发现了大量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载体,而在历史资源的查阅过程中,关于“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度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历史的记载和研究也非常深入,尤其是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还涌现出了大量的音视频资料方面的文化资源载体,这都为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遵义及其周边地区的涵盖范围虽然并不大,但红色文化资源却很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像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显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外,还有大量的红色文献、红歌、革命标语等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如诗歌《红军坟》、《邓萍挽歌》,渗透着红军和人民群众的身心,表达了红军对的革命决心以及对战友的热爱之情。这种多样性特征非常有利于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舞蹈教育,使大学生更容易被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所吸引。

(三)很高的教育价值

无论是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出的普遍性精神内涵还是其独有的价值内涵,都可以开发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同舞蹈教学进行充分的融合,促进高效舞蹈教育课程的建设,让新时期的高校舞蹈教学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中找到科学、有说服力的教育载体,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形成对高校舞蹈教育的有力促进,还可以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四)突出的历史地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自长征以来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地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同时,改变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因此,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教育资源,体现的是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如何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资源,这就决定了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遵义红色文化在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融入,可以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革命斗争时期脍炙人口、生动鲜活的红色音乐、舞蹈、美术资源来自当年火热的革命生活,这些资源都为遵义及其周边高校的舞蹈专业提供了优质的课程开发资源。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建设和发展相对比较全面,对遵义及遵义周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挖掘研究后,可以将长征红色文化资源等素材用于高校舞蹈教学及创编中,对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和舞蹈文化艺术的追求在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所以其教育价值和艺术特征日益凸显,将遵义红色资源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和德育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本区域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良性互动、稳固传承的积极效应,对弘扬长征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遵义及其周边高校可以以本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为依靠点,逐步在高校建立具有红色题材、内容、样式的舞蹈教学学科和创作学科,拓展舞蹈艺术专业的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提高舞蹈专业的办学水平,加快特色专业学科的建设,这对地方高校舞蹈艺术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对战斗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进行实地考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舞蹈作品,传承红色人文精神,建立具有红色人文特点的高校文化氛围,进而实现高效舞蹈教学深度与广度上的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舞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具有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当代大学生高尚情怀。

四、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高校舞蹈教育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增强舞蹈教育的实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舞蹈教学实际,就素质教育目标下高校舞蹈教学的任务目标进行调整,就红色文化资源在舞蹈课堂上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动作创编等进行创新,重视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进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舞蹈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创编红色舞蹈剧

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如艺术创作领域的快餐化、低俗化、碎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导致很多舞蹈作品创作缺乏真正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红色文化不仅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还能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所以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重视红色教育资源与舞蹈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进行音乐舞蹈剧的创编,实现高校舞蹈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例如,遵义及其周边的高校,可以参照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红色娘子军》等优秀作品的创作形式,既可以创编“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度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历史舞台剧,也可以创编“”、“邓稼先”、“邓萍”等人物剧。遵义的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所以史诗题材、人物题材的舞蹈剧的创编,可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舞蹈教学的紧密结合,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促进学生舞蹈专业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同步培养。

(二)创新舞蹈教学形式,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力度

在传统的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进行,如采取上课、听报告和参观访问等方式,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示范性的指导,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主体意识,所以不利于学生舞蹈专业技能和审美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于90后大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具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对专业知识的获取以及舞蹈专业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课堂上的应用,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实现理想的效果,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形成对传统大众媒体的有效补充,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舞蹈课堂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化,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表现形式的生动形象,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扩大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感染力,从而让高校的舞蹈教学更加的“接地气”,最终达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舞蹈教育实效的目的。

(三)加强情感体验,实现舞蹈专业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同步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遵义及其周边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资源整合优势,高校不仅可以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实现舞蹈教学课程的建设,丰富舞蹈教学的表现形式,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观看红、开展红色专题教育、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等途径,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中国革命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坚韧不拔、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充分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实现舞蹈专业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同步开展。

(四)构建基于红色资源教育的舞蹈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育作为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加深对舞蹈理论知识理解与认知的主要形式。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手段,来提升红色资源在舞蹈课堂上的教育质量。例如,高校舞蹈教学可以同校园红歌大赛、红色小品、红色话剧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积极参加红色文艺演出,逐渐建立一批又红又专的校园舞蹈文化品牌活动,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同时,为了确保高校红色舞蹈实践教育的成效,高校可以制定红色舞蹈实践教育制度,从而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规范法、常态化和制度化,确保实践教育活动的持续、高效。

五、结语

第3篇: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范文

红色文学是一种类型文学,具备一定的政治色彩。红色文学作品采用革命语言进行创作,以红色历史为创作内容。每个时期的红色文学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精神。红色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内涵,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若要提升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就必须深入挖掘红色文学作品的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红色文学作品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又在此基础上从注重人文价值熏陶、开展红色主题拓展活动等方面,探究了红色文学作品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關鍵詞】

红色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紅色文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價值觀傳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紅色文學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化特點,而且内涵極爲豐富,展現了我國革命者的偉大精神和風貌。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運用紅色文學,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大學生的精神、道德、思想等會産生重要影响。所以,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紅色文學的作用,采取有效途徑增强大學生對紅色文學作品的閲讀和學習興趣,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红色文学作品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红色文学作品具有思想教育功能

紅色文學作品不僅能够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還可以提高大學生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促使大學生正確看待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此外,紅色文學作品還包含豐富的先進文化,這對大學生的人生軌迹、職業生涯、生活狀况都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對封建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深入剖析了當時種種社會現象背後的真相,大學生在閲讀這些紅色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能够自覺受到其思想内容的熏陶,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二)红色文学作品具有政治教育功能

相較于思想教育功能,政治教育内容涉及面較廣,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内容,紅色文學作品涉及到許多有關政治教育的内容,其豐富的政治内涵是其他類型文學作品難以達到的。大學生閲讀紅色文學作品能够以更加理性的態度看待當前的社會形勢和政治事件,避免出現盲從現象,進而端正自身的政治立場。此外,隨着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日益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衝擊,衹有形成端正的政治立場,才能够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

(三)红色文学作品具有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若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須重視道德教育。紅色文學作品中時常塑造一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物形象,學生在閲讀時會不由自主地受到這些人物及相關事迹的影响,進而審視自身的道德素質,并加强自我約束,自覺修正自身行爲,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以紅色文學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爲榜樣,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红色文学作品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注重人文价值熏陶

教師首先要引導大學生整體把握紅色文學作品的人文精神、革命精神和人文内涵,并根據分析比較探究紅色文學作品的個性與共性。在共性中領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在個性中領略不同的人物風采。優秀的紅色文學作品藴含着濃厚的人文精神,教師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勵學生通過精讀、泛讀、品讀等形式,仔細品味文學作品中藴含的人文内涵,感受革命年代的拼搏、奮鬥、勇敢等精神,并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和踐行這些人文精神,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并形成堅定的政治信念。

(二)开展红色主题拓展活动

學習紅色文學作品不能一味地拘泥于形式,要建立多樣化學習渠道,高校可以與學生社團有機結合在一起,開展多樣化的紅色主題活動,并加大宣傳力度,促使大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進一步了解紅色文學。例如:可以在每年的五四青年節、八一建軍節、國慶節等時期舉辦紅色文學閲讀展覽書會,鼓勵大學生閲讀丁玲、魯迅和林道静的作品,并將作品中的相關情節改編成話劇,經過精心準備和排練後在校園内展演。通過這些拓展活動,可以加大紅色文學的影响力度,促使更多的大學生自覺接觸和研究紅色文學,對紅色文學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進而受到紅色文學作品的影响,自覺進行自我審視和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

作者:柏平 单位:安顺学院

參考文獻:

第4篇: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湖南红色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价值

一、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概况

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是大批革命英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积淀起来的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社会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形态主要有物质层面的红色教育资源和精神层面的红色教育资源两种,前者如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纪念场馆等,后者如文献、故事、诗词、歌谣、电影、电视及其他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等。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数量多,分布广泛,蕴涵深刻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价值。诠释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

1.有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正确的“三观”导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它凝聚了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勇于实践、勇于奉献、忠于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生价值观。可以说,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是一本真实的、有说服力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的鲜活教材,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生价值观教育达到了有机统一,并为其提供了正确的教育教学导向。

2.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湖南红色教育资源,蕴涵着拯救民族危亡,建设强大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求实与创新精神,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1]教师要善于把其优秀成果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质内容,将湖南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衔接起来,将其纳入教学体系。如在“基础”课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将此专题与革命精神衔接起来。在介绍的革命经历时可以有选择性地放大型纪录片《》,并结合的诗词,让学生进一步走进。如1959年6月在《七律·到韶山》的诗中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指导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可以把雷锋精神与之有机衔接,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更真实地感受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开发和运用这些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坚定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等等。同时各高校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凸显湖南红色资源教育的选修课,从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体现湖南红色教育资源运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有利于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

利用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可以较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并且有很多内容学生在高中时有所接触,因此很多学生对此不是很感兴趣,如果能有声有色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则能极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活动的好素材。例如,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做红色学术报告;邀请红军老战士讲革命传奇故事;举办红色革命精神专题演讲比赛;举行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书画作品竞赛;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经典影视作品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深化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4.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它理论的深刻性及抽象性,大多数学生对其采取消极的态度。因此,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充分挖掘和巧妙运用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如经典歌曲、影视片段、图片、经典文献等,可以使多媒体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从而创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门课程中都可以运用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来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感染力。比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穿插一些经典的歌曲、影视片段、图片、文献等,且方法可以多样,如红歌既可以用来导课也可以用来辅课还可用来圆课。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感受红歌中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及情感力量,强化课堂德育效果。再如体验式教学,体验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亲身体验、内心感悟。由于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对过去的历史既缺乏感性认识,又缺少理性思考。如果教师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对学生进行讲解,很难引起学生内心的震撼。体验式教育,可以让学生亲临其境去发现、去感受、去领悟湖南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组织学生参观各种革命遗址、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在韶山纪念馆,的一件件遗物震撼了大学生的心灵,他们静静地听着讲解员介绍件件遗物的来历,那件有73个补丁的睡衣、那双连鞋匠都无法修补的皮拖鞋,那件接见客人用的假衬衣、衣袖、那张生活费账单……同学们说:‘留下来的遗物,不管大小,无不反映了艰苦朴素、爱国爱民的伟大人格’,‘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一生,只有奉献,没有索取’。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发扬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2]

总之,将湖南红色教育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朱君,李树生.湖南红色教育资源的品质评价.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30卷第5期.

[2] 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河北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树立高校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的培育至关重要。生动而鲜活的红色文化可以浸润到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鼓舞大学生担当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因此,探讨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实现途径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理想、信念、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斗争岁月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可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革命精神和当代优秀精神的延伸,包括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及当代涌现出的雷锋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等等;二是精神赋予的物质载体,包括革命战争遗址、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歌谣等文学作品。河北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西柏坡纪念馆、冉庄地道战遗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河北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物质载体。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摆脱迷茫的精神信仰。河北红色文化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引领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红色文化精神蕴含革命理想主义内涵,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接收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文化,然而一些低俗文化也趁虚而入。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军队和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胜利,正是依靠着坚定的理想信仰。红色文化经过艰苦的革命年代的磨砺,新时期又逐渐涌现出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红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凝结了共产党人优秀的精神品质,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方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通过河北红色革命遗址的参观,进一步让学生深入感受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让大学生自觉坚定政治立场和信念。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蕴含的英雄主义事迹和高尚的人格典范,鲜活的诠释了人生价值所在,可以教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艰苦奋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最终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普遍不强,学业、爱情遇到些许打击,就抑郁寡欢、颓废消极,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这样的人生态度将严重影响青年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长征以生动的人物、事迹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体会“苦中作乐”的精神,也能够使大学生感知大局精神。河北红色文化中的突出代表——西柏坡精神,它的基本内涵就包括“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创新精神;“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西柏坡精神不仅在革命年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学生就应当学习西柏坡精神,敢想敢干,开拓创新。将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理论授课方式僵化、教学实践方式单一等问题。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一方面,将传统的经典教材与现代的国家公祭日活动、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结合起来,可以增添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另一方面,红色影视歌曲等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生动直观,在理论讲授中适时穿插红色素材,可以减少思政理论课空洞的说教,增加课程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最后,红色文化中生动的人物事迹和革命遗迹具有独特的红色魅力,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走访仍然健在的老兵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战争年代的残酷和老兵身上的革命精神,这不仅可以延伸和补充思政课程内容,也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家情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将严重影响红色文化功能的发挥,我们必须找准问题、精准解决,才能真正运用好河北红色文化这座宝库。

三、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应用中的制约因素

1.重就业轻素质的教育模式弊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河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应用主要涉及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主要的被教育者,由于就业压力大,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考研、考证、兼职上,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多与薪资有关,造成高校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思考理想和信念。加之当前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为大学生打开了广阔视野的同时,低俗拜金文化也一同涌入,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西柏坡精神传扬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则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教育者,为提高专业就业率,更多的教学时间偏向专业课和专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投入的时间有限。除此以外,出于安全方便的考虑,教授思政课程的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意识淡薄,很难运用河北红色文化中的等英雄人物案例或者《长征》红色影视剧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受资金成本制约,也较少组织学生去西柏坡纪念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爱国情感教育。因此现行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趋于边缘化,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较少得到认可。2.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单一目前,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不足,还主要是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和讲解革命史等形式开展,方式单一,内容老套,学生在情感上很难引起共鸣,教育效果不佳。比如,为了完成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虽然具有一定的红色教育意义,但是学生仅仅参观一次革命遗址、遗物,印象并不深刻,对于西柏坡真正的精神内涵很难理解到位。如果创新方式方法,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平山县山村走访老战士、老支书,这样他们感知到的历史就更为鲜活;走访中帮助老乡干干农活,让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艰苦,教育效果则更为理想。3.缺乏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一些高校还缺乏红色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不到位。在红色校园文化管理上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政授课教师、学校团委、辅导员、校史馆共同配合,然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尤其是缺乏对校情校史的深入挖掘。比如石家庄地区的大学,可以结合西柏坡精神和革命史料设计类似于《西柏坡革命史》这样的校本课程,从而深化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另一方面,校园红色网站作为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河北许多高校红色网站还未建立起来,已有的红色网站也存在建设水平不高、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减弱了红色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下一步需要高校集中力量、多管齐下解决问题,真正将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四、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1.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保障。一方面,高校可以有意识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对于积极参加红色社团、红色文化活动的学生予以奖励,并作为评优入党的重要参考标准,从而外在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接受红色文化。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教师、辅导员的培养,特别是定期进行河北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的专项培训,促进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高校也可以结合思政学科具体特点,完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监督评价机制,可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对于创新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激发教师深入研究河北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在实际教学中适时融入红色文化资源。2.创新河北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维度多视角展示河北红色文化魅力,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重视红色文化进课堂,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适当加入PPT、红,并组织学生开展课上小组讨论或者诸如“平山拥军传统”这样的主题调研,收集、整理并撰写有关红色传记;在讲解三大战役、百团大战时,也可以讨论总结西柏坡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太行地区游击战的特点等;新时期的红色文化可以多从爱岗敬业、友爱互助等方面体现出平凡人身上的可贵品质,也可以结合“两弹一星”课程内容,融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突出敢于超越、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其次,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针对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红色微博、红色微信、红色QQ等新的“95”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一些优秀的红色歌曲、红色访谈纪实视频,用生动的历史资料展示战争中的人和事,将课本中那段光荣岁月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中,真正取得“触动灵魂”的效果。最后,注重红色文化的体验,可以通过参观红色革命遗址,将课堂搬到纪念馆,提升教学内涵;也可以在红色纪念日通过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教育中。3.积极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红色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搭建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纽带,可以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第一,在校园建立红色人文景观,比如校园景观区放置红色人物塑像、教学区悬挂红色诗词、建立红色班级制度等,并通过校园广播、教学生活区电子屏幕、校园宣传栏等形式,让校园各处可见红色文化。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社团、党团活动,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成立红色学习研究性社团,比如石家庄学院的西柏坡精神宣讲团、河北师范大学的西柏坡•新生代社团等,通过高校团委组织领导、学生自主活动、老师专门指导,开展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在红色纪念日开展相应的党日、团日活动,有利于学生更深入意识到自己作为党员、共青团员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将红色文化注入校园学术研究中,高校可以邀请国内红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做相关的学术讲座,比如石家庄学院邀请长治日报社高级编辑狄赫丹主讲“长征路上的记录与感动”等,这些学者的亲身经历和思维涵养都可以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学校还可以组织红色文化课题研究,比如石家庄学院的西柏坡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师生共同参与到河北红色文化的研究中,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热情。第四,建立健全校园红色网站,可以在高校校园网上建立类似“红色摇篮”等类似的特色专题,开设红色文化主题专栏,比如“红色伟人”“红色故土”“红色影视”等,红色网站设计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将河北的红色风光、民生人情放到网上,将全国尤其是河北的热点、焦点问题放在网上进行互动讨论,同时配备具有较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度的管理人员对于敏感、偏差的言论及时加以引导,真正营造健康、正能量的校园网络文化。河北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也从河北高校实际出发,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实现途径,期望能真正运用好河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国华,周甜:《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以怀化学院为例》,《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9期。

[2]郭华生,张华,刘山发:《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多维视角的解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1期。

第6篇: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范文

1概念、数据和研究方法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红色文化蕴涵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红色文化分为实物形态即外在显型部分和观念形态即内在深层部分,其中观念形态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运用红色文化蕴涵的革命英雄事迹和崇高人格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意志和献身真理的精神;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可以教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完美。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们科学的人生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外在特征,可以对大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触动。因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和外在特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类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利用,本研究调查主要是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的。2010年9月,本调查组在南昌市两个理工院校开展了“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状况调查”,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调查采取一次性设计,获取全部样本的严格随机抽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均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总体状况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主要把红色文化具体化为: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旅游(纪念馆)、红色经典文化知识(书籍)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调查都包含有获得的途径,受访者如何看待等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均由SPSS19.0简体中文版软件辅助完成。

2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总体状况

(1)多数大学生通过影视或参观等方式接触红色文化。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唱过红歌的学生285人,占总数的62%;看过红色影视的学生有392人,占总数的85.2%;至少去过一处纪念馆的学生有412人,占总数的89.6%;而看过红色经典名着的人最少,只有61人,占总数的13.3%。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方式不一样,其中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参观纪念馆,其次分别是影视传播、红歌演唱,最后是经典红色名着的阅读。而在问到“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去纪念馆”的,学生回答“自己组织去的”147人,占35.1%;而回答“您从哪种途径看过红色影视”的,366个学生回答“通过电影院或电视”,占总数的79.6%;在“通过什么途径唱红歌?”的回答中,自己想唱的学生202人,占总数的43.9%,老师要求唱的81人,占17.6%;而在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名着的学生中,21.3%的学生是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去阅读的,主要通过课堂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可见,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主要以参观“纪念馆或革命遗址”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为主,而通过“课堂学习”的最少。

(2)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精神需求”大于“娱乐需求”。当询问到“是什么吸引您唱红歌的?”较多的学生回答“歌曲的曲调优美,令人振奋”。问到“您认为所体验的红色旅游项目里,红色旅游应注重什么?”时,重视“旅游点的纪念意义或者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的人数达到390人,占总数的84.8%,而回答“红色旅游点的观光价值”仅6人,占1.3%。当问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您有什么收获?”回答“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和“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的一共有248人,占总数的53.9%。这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传承革命教育非常重要”。

(3)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不太满意。在问到“您认为传统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书籍)不能吸引您的原因是什么?”时,79人认为,“内容呆板无新意”,占总数的17.2%,回答“形式单一”有95人,占总人数的20.7%,回答“与日常生活关 联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的180人,占总数的39.1%。在效果上,“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对革命精神态度怎么样?”“不很看重”的321人,占总人数的69.8%,“完全不看重”的54人,占总人数的11.7%。但是,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回答“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对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相关吗?”回答“有比较大的关系”的262人,占总人数的57%。

(4)大学生普遍反对红色文化过分商业化包装。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表示欢迎,在选择“红色之旅”的动机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历史事件的吸引”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但是,当问到“当前,有一些人对红色经典进行商业化包装,您觉得商业化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会带来哪些影响?”时,266人回答“红色经典在传承中脱离了现实”,占总数的57.8%;回答“您认为红色经典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时,有125人认为还是“传统地忠于原着传承”为好,占总数的27.2%,76人主张“娱乐性质的改编”,占总数的16.5%,但175人则主张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占总数的38%。

3影响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和“意”的开发。红色资源蕴涵着大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资料,如果教学工具缺乏,没有多媒体,无法把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出来,则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知识的传授,没有情的感染和意的训练。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而根据青年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特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该主张从“知”方面教育学生、从“情”方面打动学生,从“意”方面锻炼学生[1]。红色资源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组织才能完成。

(2)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以某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课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只占1周时间,而且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3)从思想动机方面看,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红色文化开发者三方都有强烈的当下取向。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看,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人们更多地生活于当下或眼前,很少关注理想和信念,在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娱乐变为了大学生共同的消费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定意义上,娱乐的意义就是在于注重当下的感觉,凸显当前的价值。从传授教育的教师来看,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既方便,又安全。这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容易评价学生。如果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带来组织管理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和高校领导者共同的心愿。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来看,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重视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作为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单纯用商业眼光来进行开发,还应重视其教育下一代的价值。

4总结和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投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考虑到资金和安全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附近的红色资源,例如,南昌的高校可以利用“小平小道”、“烈士墓”、“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等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还可以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2)充分利用高校红色网站资源。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批准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等作为高校研究红色文化教育的基地,这就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搭建了比较坚实的学科平台。这些基地平台,为本校乃至全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提供了研究成果。他们设计了校本课程,积累了实践经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丰富和发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论宝库[3]。

第7篇: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主体精神;功能体现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94-01

一、红色文化的时代背景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基和动力源泉,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的发现,在当今这个社会,文化与文明的冲突已经成为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文化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的功能,并且要学会充分利用文化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中的功能来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悠久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同时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和时代特性,在这其中,红色文化是必须谈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红色文化的主体是精神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功能,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取得成功的精神宝典。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物质文化是指在革命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各种法规、政策和革命战争遗址,而精神文化是指在革命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精神和价值,它包括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和建设年代所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要素,它不仅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同时又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它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以大无畏的热情投身于革命何建设的历史征程中,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前进的动力源泉,既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又是治党治国的传家宝。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充分发掘和运用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创造性的扩展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精神支持。

三、红色文化的功能体现

(一)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的一种认知体系,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精神动力.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的革命面貌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无数革命先烈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信念而前仆后继的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当中,我们才得以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同时这也是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红色文化的指引下,才得以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在建设年代,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和这种红色文化的感召下,不怕困难,敢于创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信心百倍的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当中,才有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辉煌成就.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而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还有利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好有利于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易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在利益多元化和“唯物至上”的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丧失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

当前我国的各项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民的社会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这当中也出现了议和不和谐的现象,尤其是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下降的趋势,过分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甚至把它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并且为此不择手段,利欲熏心,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都是我们发展中要急切解决的问题,红色文化作为我们的精神财富在这一过程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文化传承的是价值观,而价值观具有指导人的精神和思想活动的功能,传播红色文化的内在精髓,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凝聚社会发展的动力,使人们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必将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全心全意的为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来浴血拼搏.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的向人民群众宣传自己的主张,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加入到革命的行列,而广大人民群众也正是在共产党的影响和教育下怀着对这一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入到革命的行列的。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努力,在我们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号召下,我国的各项事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四位一体的全面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蕴涵着党的正确领导和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与指引。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在发展的同时,还暴露了一些或明或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问题,腐败问题,人们道德水平下降,封建思想死灰复燃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制约我们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尤其需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让他们获得心灵洗礼,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作者简介:刘航(1982-),男,河南周口人,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09级研究生在读 ,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家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省略

[2]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和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第8篇: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湘西红色资源主要是指湘西本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或物质载体。其主要有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物质形态,主要包括湘西革命先烈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时期所保存下来的遗址、烈士公墓、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文化作品等;二是意识形态,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湘西革命仁人志士和人民在艰苦斗争和社会建设过程中中逐步形成的艰苦奋斗、视死如归、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无比忠贞、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及革命艰难时期所形成的信仰、精神、知识、和制度等。这些资源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丰富,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它蕴含的视死如归、无比忠贞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道德情操;爱国爱民、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内容丰富、教义深刻、启迪人生的精神成果等。这为湘西高校开展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优势。

一、对大学生成长的导向优势

这里所指的导向其实就是对我党在各个革命和建设时期围绕政治路线而开展工作的认知性教育。就是可利用湘西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红色资源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确保该教育教学活动能形成正确的认知、情感和评价能力,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优势在于:首先,湘西红色资源天然地承载着湘西红色革命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事实,实实在在的再现着我党我军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英勇革命历史,因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利用湘西红色资源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大学生们对革命前辈的无限崇敬为契机,把红色资源所反映的革命事实、体现的历史文化、蕴含的奋斗精神统筹利用起来,通过场景再现、亲身体验等多种手段来全面转化为教育资源,让大学生们在体验中自觉接受思想教育。特别是在当今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泛滥,在校大学生厌倦思想政治理论课“满堂灌”的情况下。我们要想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党的十七大和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意识,确保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抵御西方外来势力对我国青少年进行的和平演变。作为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其本身就参与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渊源,又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的内容和深刻内涵的体现。这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都深深地蕴含在中国红色资源中。马列主义、思想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意识形态是湘西红色文化资源的鲜明主题,中国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湘西红色资源形成的内在驱动力,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贯穿整个湘西红色资源形成过程的一条主线,湘西红色资源中体现的无产阶级革命先烈与仁人志士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流思想和光辉事迹,又是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映衬或写照。因此,开发和利用湘西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普及的大众化、主体化过程,进而也是确保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方向的过程。

因此,当地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们们渴望和接触社会、深入社会、感知社会的心理,组织他们到红色资源地参观学习,让他们在耳闻目睹中感知革命的艰辛,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使其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从感知中充分信任教育内容并形成内在的认同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

二、对大学生教育的资源优势

湘西地处偏僻,位置特殊,红色资源内容丰富。一方面这里产生了大批早期的革命家、军事家如:向警予、、粟裕等;另一方面湘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十余处,如红四方面诞生地旧址、湘鄂川革命委员会旧址、通道转兵纪念馆、芷江受降坊纪念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旧居等。同时,还有包括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相关红色文献、民歌等文化载体,如桑植《红军歌》、《苦难歌》等。如此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平台,更提供了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资源。

湘西红色资源作为对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个历史部分,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富强、实事求是、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以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强烈责任感的真是写照。他们真实地记录了广大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德,是珍贵的思想政治理论宝库。这其中必然有档案记录材料和遗留了的大量图片、实物等,这些资源大都集中展示在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和展览馆中,这为我们更为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只要我们组织大学生通过参观、调研和拟写观后感等形式就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更加生动、更加直观和更加鲜明地特点呈现出来,就能让学生在实际体会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或者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进实地考察或调研,深入了解湘西红色资源中丰富的革命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等,围绕这些革命先烈们的人、事、魂必然有大量的影视、图片和网络资料等,这些资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忠贞的民族气节、无畏的爱国精神真是写照和翔实内容再现,因此,这也为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和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质,为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增强其实效性打下基础。

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方式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认同,进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则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一定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法,能够很好达到教育目并能产生可靠的良好效果等。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实效性,那么一切思想政治工作都毫无意义,只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湘西红色文资源由于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对青少年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知道,湘西红色资源虽然分布较广但却又主要集中体现在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革命先烈的故居等地方,因此,这些红色资源它具有具有固定性特征。为了方便人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这些图片、和遗留物的内涵,这些红色陈列物都会配有一定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受教育者能够迅速从这些说明中比较快地了解其来龙去脉和深刻内涵,再加上讲解员绘声绘色的专业讲解,使大学生更加在耳闻目睹中接受了教育。教育客体在接受教育过程当中易促成主客体的转化,形式上也可以采取群体教育和个体自由行动的模式,让受教育者在喜闻乐见中潜移默化的自觉接受教育,其效果远远高于课堂中的灌输式的理论说教。加之,这种教育方式具有互动性,可让受教育者通过体验式教育模式进行教育,也就是教育者可通过事先按红色经典中所发生过事情还原或创设情境,让大学生们亲自参与其中,通过自身身体力行的感知,达到自觉自悟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湘西红色资源恰恰为体验式教育提供了足够的内容,通过通道转兵重走长征路感悟革命先烈们的艰辛和为党和人民利益,不怕苦、不怕累的大无畏精神;通过芷江受降坊的参观体验抗日战争的残酷和祖国和平统一的来之不易;通过通过角色扮演、真人秀感悟革命历史的沧桑和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巨变等。让大学生在这些场景和参与过程中,使他们不仅可以实实在在听讲、实实在在的看到,而且可以参与其中,可以经历、可以操作,身体力行的去感知和体验历史及其事件发生的过程,去了解和感受曾经的艰难困苦,曾经的血雨腥风、曾经的战火硝烟,真正明白革命的来之不易及其深刻内涵,从而产生心灵的触动,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扎实有效,大学生明白的道理才会终身受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真正取得实效性。

当然,湘西红色资源是我党我国人民的宝贵物质和文化财富,其深刻包含的坚定革命理想,高尚道德情操,深厚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成果。因此,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不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也还体现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优势、充实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势、减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投入的优势、提供优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优势等等,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2] 李长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11(03).

[3] 周炎培,徐朝亮. 利用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J].继续教育研究,2009(07).

[4] 李康平,李正兴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8(01).

[5] 湘西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及应用策略[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校,2010(09).

[6] 朱小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D]. 南昌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第9篇:红色教育内涵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红色文化;价值导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即“人化”,是人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当下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并且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动态地发展,是特有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当下,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校园文化也呈现出庸俗化、低俗化、多元化、个性化等一些新特点,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前沿,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高校若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落实到实处,须以促进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手段,以红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保证校园文化积极向上健康发展。

一、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涵概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群众和先进分子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扎根生长在中华大地五千年的文化沃土之上,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作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天然载体,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改革创新和民族凝聚力等特点,然而,当下大学生关于红色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享有的物质资料丰富、无忧无虑、生活幸福,这和过去战争年代物质资料匮乏艰苦的生活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红色文化的历史时空和现如今的“丰富”和“幸福”的生活无法相对接。鉴于此,可以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实现教育价值的导向功能。现实实践中,大多学校对红色文化建设意识不强,氛围不浓;内容空洞、片面、说教性强,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远离学生;内容陈旧老套、针对性不强、无发展创新、难以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等,导致了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缺失。学校作为培养造就社会高等人才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创新者。校园文化是指一个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当中,由学校作为倡导者,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并极具认同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学校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及其价值体系。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能够起到提升思想、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作用,有凝聚、塑造、导向和激励功能,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面临诸多问题,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个性化非主流化最为突出。对于学校而言,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也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的阶段,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就。校园文化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和引领社会的重要职责,是高校的灵魂。许多高校把校园文化的建设作为培养新世纪四有人才工作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进行开展,成绩显著,逐步形成各具优点积极向上,传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校园文化。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条件下,校园的文化建设也有值得关注的问题和面临的一些困境:

1.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减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文化多元化,西方的先进优秀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同时传播,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交替影响,高校文化个性化多元文化并存,相互渗透的发展态势,也为学生个体提供了不同文化的选择渠道,满足了学生个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但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文化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负面的作用,有的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由于庸俗、低俗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所导致的功利心理,使得精神鸦片麻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各种文化在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同时,也极大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学生未能及时建构起规范合理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核心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努力形成先进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取向,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缺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根植在国人的内心,是民族的基因,默默无形中影响着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对培育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民本意识、和谐理念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等体现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人民生活观,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塑造学生的精神素养至关重要,而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多样性日益增强,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课堂说教,积极拓展多种渠道进行知识的筛选和学习,由于政治上的不够成熟,分辨能力差,易收到腐朽文化、金钱文化的影响和诱惑,他们很重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学习,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接受,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甚至否定倾向,意识模糊,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缺乏出现断层现象

。3.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低俗化由于国际国内形式和环境的日益复杂,层出不穷、新颖独特的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价值观念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金钱、权利、利益等意识侵蚀当代大学生思想,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理想观念淡薄、实用主义和情感脆弱等现象,高校恶性群体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影响恶劣。以上现象都说明当代大学生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价值取向低俗化,精神导向产生迷失。

三、以红色文化来引领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品格成长、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塑造影响功能,因此,校园文化应彰显青春活力与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传承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特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用红色文化来指引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丰富拓展充实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秀的先进红色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振奋精神,丰富思想,赋予红色文化新特点新内涵,将红色资源的价值导向功能和精神感召功能发挥最大化,发挥其文化引领以及德育教化的作用,促进校园文化的积极向上健康发展。

1.让红色文化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大学时期是个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正处于思想品德发展形成的重要过程中,而学校教育仍未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色彩较浓,片面将德育智育化,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发挥的到底是消极阻碍作用还是积极的引领功能,关键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让红色文化进课堂教学,用其包含的优秀文化因子寻求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与新措施新理念,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宗同根,将红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红色革命理论与党的先进性理论,红色文化与先进文化,突出红色文化教育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红色文化进课堂,关键在于教师,通过课堂的讨论和讲授、播放影片和专题讲座等形式,除此之外,将学报校报、校园电视和校园网络等多种媒体充分利用,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积极宣传,生动形象和细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指引,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在优秀民族文化中解读红色文化,又可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2.将红色文化和学风建设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学风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一个大学的灵魂。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当地的红色文化为依托,加积极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学校可在在劳动节、建党节和青年节等节日举行一些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演讲和红歌比赛,使得德育活动寓教于学,有效改进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又进一步转变了学风。当前社会上个人主义盛行,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泛滥,学生的价值追求也多样化,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坚定的信念、爱国精神和崇高理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优良学风,克服学习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唱红军歌曲、吃红军饭食、穿红军衣服、走红军路等具体形式,让学生从中体会感悟革命先辈把自我的人生目标同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的伟大精神情怀,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激发内在的学习潜力和动力,将刻苦学习的动力内化成自身发展和成长的自我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将红色文化和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高校德育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实践教育相当薄弱,和学生生活实际存在脱节现象,课堂出现学生昏昏欲睡的场面,大而空的道理学生不屑一顾,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红色文化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各式革命遗迹和英雄遗物、红色事迹等,都是极为鲜活生动的学习资料,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造就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细化深化教学教育效果的重要形式,可以组织学生去革命圣地旅游,组织先进的青年学生开展调研“红色革命实践”活动,体验红军当年生活,感悟重温红色历史,通过三下乡等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对艰苦的革命年代与安宁幸福的当今生活进行对比,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服务老区人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社会实践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亲身感受革命和建设历史的真实和伟大,思想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中国的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以英勇无畏的精神投身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们前进的脚步,历史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革命先烈就是当代青年学生的榜样。红色文化的教育熏陶,有利于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找准人生目标。

四、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意义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精神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创新作为现代大学的核心价值,是一个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充分认识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准确把握我国当前校园文化生活的新特征,将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将其体现在日常管理、教学和新时期人才的培养上,才能做好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才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也才能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平和层次,形成校园文化新的亮点,彰显学校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作者:雷艳妮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陈茹茜.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性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20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