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第1篇: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68-02

一、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高等学校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2012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再次强调:“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这些文件都明确指出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对真实生动的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感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真正做到“两个了解”,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贵州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贵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贵州省重要遗址共有2078处。据归类数据分析,在1919年到各地解放前形成的1465处革命遗址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共268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地共767处、革命领导人故居共62处、烈士墓共208处、纪念设施共160处。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有:息烽集中营、遵义会议旧址、遵义红花岗烈士陵园、遵义娄山关战斗遗址、湄潭九军司令部旧址、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安顺王若飞故居、晴隆24道拐、贞丰滇桂黔革命根据地遗址、毕节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毕节夏曦烈士纪念碑、瓮安猴场会议会址、独山黔南事变纪念馆、独山深河桥战斗遗址、荔波邓恩铭烈士故居、黎平会议旧址、镇远日军战俘营、铜仁周逸群故居、印江黔东革命根据地遗址等。许多地方政府比较重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本地的旅游经济收入,却忽视了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价值。除了节假日旅游旺季一些家长带孩子走马观花式地参观访问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之外,平时来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学过中国近现代史这个阶段的历史,文科生还参加了历史科目的高考,大学阶段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有些学生会觉得学习内容和中学阶段重复,单纯的理论讲授有些枯燥乏味。据了解,贵州的一些高校因为经费和课时的原因,没有认真开展实践教学,只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短片,有些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实践教学的开设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两者结合相得益彰。贵州拥有的大量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利用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贵州省的高校都是省属或者市属高校,大部分的学生是来自贵州,学生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较为熟悉。外省的学生来到贵州也会对当地的文化资源有探索的兴趣,想多走走多看看,去了解贵州这个红色旅游大省。利用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认识贵州、了解贵州、热爱贵州、宣传贵州、建设贵州,进而更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三、贵州红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路径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贵州的任课教师可以认真挖掘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通过总结近几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经验,结合贵州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学生实际,初步探索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几条路径。

1.组织学生参观贵州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贵州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贵州的文化资源优势,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到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革命基地参观,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就近的或者是他们感兴趣的红色革命遗址去参观。在去目的地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参观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让学生提前查阅参观目的地的相关资料,带着问题去参观,参观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参观的感受,并写出参观的心得体会上交给老师。如在讲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遵义会议旧址,让学生亲临现场,亲眼目睹当时的实物和图片,亲耳聆听讲解员的生动介绍,现场感受历史的气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会变得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遵义会议是如何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也就理解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真正内涵。

2.组织学生进行对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社会调查。许多学生都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家乡的历史人物也倍感亲切,引以为傲。学生可以利用地域条件的便利,走访家乡健在的革命战士或革命先烈后代,参观家乡的革命遗址,探索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发展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并确定每组的组长,动员他们利用节假日对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在调查前,任课教师指导学生拟定调查的提纲,确定调查的主题和内容、时间安排、成员分工等,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保证调查任务的完成,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调查结束后,让他们对收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教师对学生的调查报告提出修改意见,让其修改完善后制作PPT向全班同学展示调查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调查报告的质量进行成绩评定,作为学生的实践成绩,占70%,由各小组组长对内部成员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成绩评定,占实践成绩的30%。学生在收集调查素材和信息的时候锻炼了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历史是鲜活的,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另外,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会更直观、深刻感受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和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3.开展红色讲座或举办红色展览。同一个学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教师可以沟通协商,请专门研究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专家、学者或贵州健在的老红军、老战士到学校作报告。这些专家、学者掌握着大量丰富的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信息,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讲座的形式分享给学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和听讲的冲击,让学生耳目一新。贵州的老红军、老战士是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者,他们的革命经历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亲身经历和革命传奇故事,能强烈地感染、震撼学生。革命年代逐渐离我们越来越远,一些学生对、等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为将信将疑,认为课本上的内容是夸大其词。举办这样的红色讲座可以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还可以举办一些红色展览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补充。红军长征经过了贵州的68个县,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任课教师可以举办“红军长征在贵州”的图片展,向全校师生征集他们自己拍摄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照片。从参选的照片中选择一些有意义且拍摄技术好的照片进行奖励,并在学生活动频繁的场地进行展览。

4.组织学生观看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视频。鉴于一些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播放一些关于贵州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片段,如电影《四渡赤水》、《我的长征》、《遵义会议》以及纪录片《百年中国》、《复兴之路》、《筑梦中国》等。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在精美的画面和优质的声音中感受历史,比教师单纯地运用语言讲述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播放视频前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精心选择好内容,让学生认真观看,看完之后写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开展,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最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__-20__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强调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了明确部署。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推进我县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现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红色旅游宣传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中办发[20__]35号文件和《承德市发展红色旅游发展意见》精神,唱响“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旅游工作规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革命历史文化的主题,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我县红色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二、宣传重点

1、大力宣传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宣传党中央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论述,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宣传全国、全省、全市及我县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2、大力宣传我县红色旅游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各有关部门发展红色旅游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各地各部门围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红色旅游活动。

3、大力宣传我县红色旅游资源和发展优势,宣传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情况,宣传红色旅游给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宣传我县发展红色旅游的精品线路和主打品牌。

4、大力宣传我县加强领导、团结协作、创新思路,共同推进红色旅游工作的新办法、新措施,宣传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宣传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对红色旅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具体安排

(一)加大新闻媒体红色旅游报道力度

1、县内各新闻媒体要加强红色旅游的宣传报道。县电台、电视台要开设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我县红色旅游工作进展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红色旅游方面的专题栏目,加大报道力度。

2、要利用互联网,开设“紫塞红色旅游之旅”网页,制作系列专题,全面介绍我县的红色资源,报道红色旅游工作开展情况。要注重与网友的互动交流,并对网上舆论进行正确引导。

3、各新闻媒体要加强红色旅游言论、评论的宣传报道。要结合我县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举措、重大活动等组织刊发评论,组织有关专家播发理论文章;各新闻单位可与文化旅游部门和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单位联合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开展专题讨论,增强全社会对红色旅游工作的思想认识。

4、各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要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要重点报道元旦、春节、五一、五.二五、十一黄金周和我县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要重点报道全县各地各部门落实“旅游旺县”的新思路新举措。

5、县内各新闻单位要加强与上级新闻单位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需求,做好对上供稿工作,保证供搞发稿数量和质量,把我县有特色、有影响的红色旅游工作情况宣传出去。

(二)推出红色旅游系列宣传品

旅游、文化出版、对外宣传部门要加大红色旅游出版物、外宣品的出版力度,抓好重点选题的组织策划,推出红色旅游系列图书、光盘和外宣品,编印隆化红色旅游指南;各教育基地要增强自我宣传意识,策划制作相关红色旅游纪念品、宣传品;鼓励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托自身优势,积极策划推出红色旅游方面的宣传品。

(三)举办红色旅游主题宣传活动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利用重大节纪念日、节庆日等有利时机,结合我县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组织开展大型主题性宣传活动。要精心策划,严密组织,通过大型户外展示、市场促销、现场咨询、会和媒体宣传、发放旅游资料等形式,宣传展示我县红色旅游产品和线路。配合市里举办的“承德红色旅游”启动仪式、“长城沿线抗日斗争史”展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红色旅游宣传活动以及“聚焦承德红色旅游”活动,邀请上级主流媒体,进行集中报道。

(四)开展广告宣传,组织专题展览和

文艺宣传红色旅游景点要积极开展对外公关宣传和公益性广告宣传。要在重要交通路段设立大型户外广告宣传标牌。要组织制作广告宣传片,积极向各级新闻媒体推介播出,提升我县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文化部门要组织作家、艺术家到我县红色旅游景区采风,引导文艺家深入生活,正确理解党的优良传统,加大红色旅游题材方面的文艺作品生产力度,广泛开展专题摄影展,弘扬革命文化,推介我县红色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

四、具体要求

1、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和教育基地要深刻认识发展红色旅游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经济工程“三位一体”的重要工程,是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时代精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整合各方面资源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牢牢抓在手上。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2、突出主题,务求实效。要紧紧围绕红色旅游的宣传任务,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规模声势,努力做到经常性宣传与集中宣传结合、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相结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涉及政治性、政策性问题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偏差。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定位,各展所长,改进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要深挖主题,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表面宣传,切实提高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把握好节奏,在重大节庆日和旅游活动等相对集中的时间段要达到一定宣传规模,形成高潮,切实增强效果。

3、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红色旅游宣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本意见要求,认真组织好相关宣传工作,既要发挥自身优势,又要注重密切配合,加强协调联动,形成整体全力,共同把我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工作情况推介好、宣传好。

第3篇: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实践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194-02

一、问题的提出

“05方案”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经过近10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让我们看到“纲要”课教学确实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和说服力不够,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部分学生的被动性、消极性和对待“纲要”课的无所谓的态度。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一直在关注“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在调查和访谈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学生对基本史实、基本观点、大概脉络、主要人物、重大事件等比较熟悉(特别是文科生),大学“纲要”课,只看教材,还没有中学的详细、生动,所以学生认为似乎没有再学的必要。

二是空间的距离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所在学校属于省属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全省各地,毕业后大多留在本省工作。了解浙江的过去,知晓浙江的省情,是学生的迫切需要,再加上本乡本土的亲近感,涉及到本省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比较而言,对于其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由于空间的距离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型教学方式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可否认,有些教师采用“灌输”型教学方式也能把课讲得非常精彩,深受学生喜爱。但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型教学方式,由于缺乏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排斥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是教学效果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入脑入心,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在与毕业班的学生交流中,部分学生反应,上课听了,笔记记了,考前背了,考试成绩也不错,但是不久就又忘记了。究其原因,是没有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缺少独立的思考,缺少真正的体验和感悟,当然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基于上述原因和表现,如何利用新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纲要”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已经显得非常必要。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浙江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大大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路径探析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探讨由来已久,近些年来逐渐形成热潮。但是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所讲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浙江省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红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在各个历史时期浙江省都曾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的英雄事迹,革命遗迹遗址遍布全省,如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宁波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台州市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温州市浙南革命根据地旧址、丽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湖州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及司令部旧址、杭州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等。目前浙江省拥有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0多家。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明显,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易接近性及很强的文化传承和政治导向价值。这是浙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为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纲要”教学改革提供了最根本的前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恰当的帮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规定的目标。有效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反思教学,其核心是强调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笔者将浙江红色文化资源引入“纲要”教学,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期找到可以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1870年由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教授(C.C.Langdell)首创,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阐述事实的课堂举例,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互动性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等的良好习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典型案例,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后,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以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典型案例材料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浙江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大量具有本土亲和力的案例,但不是每一个案例都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案例选择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高度的启发性是经典案例的特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孔子关于启发性教学的言论对后世影响至深。选择案例时,必须关注此案例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发学生思想碰撞。

案例选择还要求教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实际能力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要贴近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和问题点,才能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3]例如,在《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中,授课对象是文学班的同学,笔者选择了“南湖红船”作为本章案例。 “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一直接受着人们特别是共产党人的瞻仰。”[4] “南湖红船”无疑与本章核心内容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此外,案例富有启发性,可以在很多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诞生与嘉兴南湖?是偶然还是必然?因为是文学班的同学,文科基础较好,所以笔者又引导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由南湖红船引申至“红船精神”。“南湖红船”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思考和交流中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研究型教学

造成《纲要》课“上课听了,笔记记了,考前背了,考试过了,考后忘了”这一弊端的主要原因是所学内容没有真正入脑入心,倘如此,《纲要》课“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5]的教学目标将无法实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研究型教学,可以把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求真的态度与探索精神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问题,从而有效克服上述弊端。

研究型教学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学生选题、自主探索、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教师要全程关注,关键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四个环节当中学生选题是前提,学生选题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跑题,选题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必须在浙江红色文化资源范围内选取。可以选取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可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杰出代表、普通百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最终成果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在不跑题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引导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小组。自主探索是关键,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纸质资源。如通过网上图书馆和期刊网查阅相关文献,充分利用好图书馆、档案馆收集相关资料,鼓励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等。资料收集完成后指导学生分析解读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以发现问题、寻找规律直至得出结论,最后形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小组讨论是完善,同一小组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意见,达成共识,补充资料、修正观点、完善结论,在生生互动中共同进步和提高。课堂交流是拓展和升华,课堂交流时,教师可以是主持者,也可以是平等的参与者,不同小组的成员共同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可见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常之重要。浙江红色文化资源是浙江省高等院校进行《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功能在《纲要》课时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载体直观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不懈追求,让学生重回当年、触摸历史,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把握历史脉搏及其内在的规律性,顺利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利用浙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浙江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众多,馆藏丰富,从时间段限上来看,贯穿了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参观考察不是红色旅游,考察前要要求学生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明确考察目的,考察后要提交相关报告。通过参观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浙商博物馆等,将感性认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拓展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学生们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触摸历史,触及心灵,升华感情,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求。单向性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虚拟实践教学

实地参观考察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年级的学生动辄三四千人,受师资力量、经费、时空等限制,再加上对安全因素的考量,让所有同学都能参加实地参观考察难度较大。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再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虚拟实践教学,则是个较好的选择。例如,在参观浙江博物馆“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展厅”时,教师和实地参观的学生代表用照相机摄像机把陈列展示的珍贵历史照片、地图、藏品、油画、雕塑作品以及音频视频资料拍录下来,做成多媒体课件,再现了“南湖红船和中共一大”、“大革命的洪流”、“土地革命的风暴”、“钱江两岸的抗日烽火”、“走向解放之路”等五个部分。虽然大部分同学没有亲临展厅,但课件逼真的效果让他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虚拟实践教学中加强了对党领导浙江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浙江解放的历史进程的认识,增强了拥护党的领导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利用网络技术建设红色网站也是进行虚拟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收集和分析浙江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图片、重要文献、重大事件、音频视频等分门别类,建设以红色文献、红色档案、红色人物、红色音频、红、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论坛为主要版块的红色教学网站,一方面可以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红色论坛的师生交流,可以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思想困惑,消除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切实提高《纲要》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结语

教学资源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离不开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把握。将浙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不是喧宾夺主,更不是用浙江红色文化史取代《纲要》课,而是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将其本土化、富有亲和力和易接近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实现《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2]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香港:中华书店香港分局,1984:68.

[3] 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6-08-07.

[4] .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

第4篇: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红军胜利80周年活动方案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根据中央、省委关于“要以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组织好群众性教育活动”的要求,现就组织省直机关开展庆祝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四中、五中全会和xx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和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以开展“两学一做”教育为契机,通过举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广泛参与的系列纪念活动,全面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弘扬党的丰功伟绩,引导省直机关广大党员更深入的了解党、热爱党、拥护党,提升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我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活动安排

1、省直工委将通过深入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专题教育、运用省直机关党员教育基x组织开展党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开展党支部 “主题党日”学习示范点建设、以先进典型表彰、歌唱等形式开展庆祝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系列活动,隆重纪念党的95华诞,重温伟大的长征精神,全面回顾党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坚定省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省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省直工委的相关工作部署,精心组织,积极参与。

2、省直各单位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开展诸如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知识竞赛、研讨会、座谈会及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以此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学习宣传党的知识、强化党员党性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意识。纪念活动既要庄重热烈,又要规模适度,做到简朴务实,注重效果,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

三、有关要求

省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活动开展的宣传报道工作,注意加强活动信息交流,及时将相关活动情况报送省直工委宣传部。各单位开展纪念活动的相关情况将作为全年工作评价的参考。

2019红军胜利80周年活动方案二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在三年内完成。共分四个阶段:

201X年1月至201X年10月为第一阶段。重点是宣传动员,主在对象是青少年。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将邀请老红军、党和国家的相关部门、社会团体、爱国强军红色企业家及新闻媒体共同参与此活动。通过宣传动员,力求使全社会深刻认识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宣传动员,成立起纪念活动为中心的战略联盟组织。

201X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为第二阶段。与红军长征经过的15个省、市、自治区和245个县进行对接,细化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项目。

2019年10月至2019年7月为第三阶段。组织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的项目和成果申报与审批,组织专家教授进行评审论证。

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为第四阶段,工作重点是提高和巩固宣传成果。表彰先进单位,公布优秀成果,组织巡展和报告会。

认真做好十件事,构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的框架。

1.努力寻找鲜为人知的红军长征故事,整理长征战例,澄清长征中不清晰的历史事件,记录长征老红军在新时期努力为党工作的先进事迹,撰写出版《幸福生活不能忘记您》等相关书籍。

2.在红军长征经过的省、市、自治区、县,组织书法、绘画、摄影创作比赛和作品巡回展。通过活动向全国介绍老区情况,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为促进老区的红色经济、红色旅游、红色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3、组织各类型文艺团体,创作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到老区巡回演出。

4、筹措资金,为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建立红军学校、修缮烈士陵园。

5、组织红色企业家到老区调研,寻找适合老区特点的项目,促进老区的经济发展

6.成立红军长征后代巡回报告团,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报告会。

7.成立以长征老红军为服务主重点的专业队伍,开展为长征老红军送健康、送温暖、送真情活动,看望慰问长征老红军。

8.通过组织万人签约的方式,动员社会力量与红军长征沿途经过的较为落后的村、镇,建立结对子,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开展帮助老区脱贫致富活动。

第5篇: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安平县台城特支的历史地位暨弘扬台城精神”活动日前在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举行。众多专家学者和革命先辈后人就安平红色精神进行了探讨。

参加活动的有: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福建;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副主任姚金果;冀中九分区地委书记吴立人之子、中华抗战研究会会长吴淳;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弓凤洲的外孙女、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全球事务亚洲部首位主任梁临霞;中华抗战研究会裴蕾、颜彦;人民日报理论部主任张首映、主编叶帆、管理报告局交通服务部主任韩占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韩志远,研究员史建云、孙彩霞,中国当代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旭;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学民,调研员丁建同、冉世民;河北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刘建军,教授王金池;河北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朱文通,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田苏苏;国防大学教授董志铭;河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肖红松,副教授魏国栋、杨豪;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陆军恒,教授张同乐、李海新,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李鸽子、李帅;《党史博采》杂志社总编辑项东民;《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作者胡亚昌。河北衡水市委书记李谦,市委副书记任民,市委常委、秘书长钮文辉;安平县委书记贾超绪;衡水市党史研究室主任王文正等。

座谈会上,党史专家、革命先辈后人们深入探讨了台城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地位及贡献。他们在发言中说,93年前,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台城特支宣告成立,点燃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党组织的星星之火。为更好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同时也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建设富裕美丽新安平,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党史专家安平行”活动座谈会。安平县在党组织诞生前,全县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仁人志士不断苦苦寻觅,探索求强。1923年,在党的创始人同志的关心指导下,安平籍共产党员弓仲韬于1923年和1924年分别在安平县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河北省第一个县委,翻开了安平革命斗争崭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安平县委开始领导全县人民进行大生产运动,大力弘扬“忧国忧民、信念坚定,不怕牺牲、勇于奉献,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两个第一”精神,探索能吃饱饭、能富裕起来的道路。他们的事迹传到北京,写下了“五亿农民的方向”的批示。

第6篇: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习水县;红色文化;德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38-04

课题申报之后,学校及时召开《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会,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细化措施、积极推进,以提练打造红色文化特色校园,开发运用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丰富学校校本课程为目标。总结近三年来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红色文化进校园工程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以筑起灵魂的希望工程为目标,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最终目的,强化校内校外两大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认识,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打下扎实的德育基础。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屡次踏入这块土地胡作非为,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但中国人民酷爱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行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赢得了胜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迅速,学校硬件设施配备日趋完善。而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处,现有高中学生近3000人。由于以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校园文化内容略显单调、枯燥,且未彰显特色,出现了只注重现代化的设施建设,而看不到陶冶学生心智的人文环境的打造,以至于出现“精神文化沙漠”现象。再加上学校周边的社会文化杂乱纷呈,而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一些不良环境的诱导和影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和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所谓德才兼备,品德在先。不断深入地研究、挖掘、整理习水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因素,并积极将它运用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实践中,抓实习水本土红色文化德育因素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为此,我们根据科学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探讨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挖掘与运用习水本土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的促进作用的策略。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特色

(一)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德育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程东旺在《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中提到:为了有效实现“红色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要“科学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范式”。蔡红梅、龙迎伟认为:“红色文化”可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作用,在其《论“红色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就提出:“我们应该利用、挖掘和发展这种‘红色文化’,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的理论。延安作为我国重要的红色根据地,张诚也在《用延安精神培育四有新人》中提到:“党用延安精神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现如今……仍然要求我们用延安精神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程东旺、黄伟良在《“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中认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和特色

我们课题组通过认真研究,认为上述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上述研究主要围绕“红色文化”理论的提练,缺乏对该理论具体实践操作的关注与运用的研究。同时,我们也看到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虽然我省、我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对其挖掘与运用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习水红色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含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具有资源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

3.习水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含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中所包含的环境、知识、思想、品德等,有利于促进习水品德培养的、积极向上的成分。

正是习水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通过本课题组的收集、整合,挖掘红色文化最核心的,也具有现实意义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精神,并拟运用这些精神,通过环境、知识、思想、课程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德育渗透,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的。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习水五中2012级和2013级高一年级部分学生的品德现状、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2)利用习水县境内丰富、独特、真实、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精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用以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在环境层面创建了对学生优良品德有潜移默化和积极影响的特色育人环境。(3)收集、整理习水县丰富、独特、真实、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编订成一套校本教材(丛书)――《红色文化润五中》,丛书分为《红色文化润五中》、《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两册,通过2012级和2013级高一学生选修这两册校本教材,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在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进而逐步实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优良品德培养的预期目标。(4)利用课余时间或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习水境内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青岗坡战斗遗址、土城红军一条街、女红军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在活动中慢慢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德育渗透,在思想层面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5)通过编订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积极实施地方校本教程,在课程层面实现了挖掘、开发、创建有习水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目标。

2.研究重点。如何挖掘、整合、运用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因素,有效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如何不断创新德育途径,通过多途径实施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以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标。

(三)研究目标

1.环境层面:通过课题研究的推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逐步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效果。

2.知识层面:通过《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的实施,加强对习水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渗透,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

3.思想层面: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实现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

4.课程层面:通过课题的研究、推进,实现红色文化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的开发、运用,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预诊学生品德现状,拟定总体计划及具体计划,进行具体研究,对计划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2.观察法:观察学生品德情况并收集、整理资料,根据资料进行具体规划,让小组成员分组观察,分工合作。

3.经验总结法:分析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因素研究现状,挖掘经典材料,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本课题研究。

4.案例研究法:摘取典型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及课题研究中进行横纵向比较。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05―2012.10)。(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及分工安排。(2)做好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省教科院专家作理论指导。

2.研究实施阶段(2012.10―2014.02)。(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2)请省教科院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4)根据研究方案,在教学实践和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具体实施研究内容。(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注意资料的收集、保存。(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总结阶段和结题阶段(2014.03―2014.04)。(1)根据资料撰写《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结论性论文。(2)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3)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4)召开验收鉴定会,申请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审验收。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向永;课题组副组长:罗雪、汤军、袁欣梁、曾祥胜;课题组成员:缪荣焱、江通、张丹丹、胥升维、张裕、袁富碧、杨博。课题组下分四个小组。①问卷调查小组:负责人汤军、罗雪;②校本教材编写小组:负责人向永、袁欣梁;③校本教材实施小组:负责人袁欣梁、曾祥胜、张裕;④课题论文、报告撰写小组:向永、曾祥胜、袁富碧。

七、课题保障条件

1.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课题申报、立项之前,学校就成立了专门的红色文化课题――《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课题组。

2.有较完善的制度保障。课题组制定严格的研究计划和检查汇报制度,由学校统一执行、监督。

3.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良好的研究团队是课题研究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4.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自课题立项起,学校先后划拨23000.00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经费、支出。同时积极拓展渠道,寻求相关单位的合作、支持。

5.本课题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6.本课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邀请有关专家咨询,课题设计目标明确,理论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切合学校实际。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阶段性研究成果

1.2012.05―2012.10:①《习水五中学生品德现状问卷调查表》;②《习水五中学生品德现状特征、成因及对策探析》(论文)。

2.2012.11―2013.06:《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

3.2013.07―2013.12:《浅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以〈红色文化润五中〉教学实践中的感受为例》(论文)。

4.2013.07―2013.12:《红色文化育英才――习水五中“红色文化”课题实施后学生品德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5.2014.01―2014.03:《习水“红色文化”个性研究》(论文)。

(二)最终研究成果

1.2014.01―2014.02:《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论文)。

2.2014.02―2014.04:《〈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课题总报告》。

3.最终成果转化:用以指导新课改教学实践,提高了学校德育实效,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提升了校园文化特色,创建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主题校园;同时,通过《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创新了学校德育手段,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三)总结性成果

1.在环境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与运用,逐步打造我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较好实现了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效果。

2.在知识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编辑了一套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丛书。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渗透,丰富了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更促进了优良品德的形成。

3.在思想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运用,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实现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优良的思想品质,学生的品德缺陷得到一定修复,有利于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4.在课程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编辑,使我校的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得以开发、运用,创建了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考

1.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得到省教科院、县教科局等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非常关心、大力支持,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负责,做了大量的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但是,本课题在推进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在今后的课题再实践、再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1)我校的课题研究才刚起步,经验和水平有限,课题研究还没有也无法在三个年级全面深入地展开。(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教育教学观念也没有彻底改变,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3)由于高中教育仍有应试教育的痕迹,而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课题的推进。(4)由于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积极影响力。

2.今后的思考: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也没有很突出的成果,但是,培养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课题意识。在接下来的新一轮课题再实践、再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切实转变观念,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更多支持,尽力排除其他影响学生品德提升的不利因素,全力争取新一轮课题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网络出版,2009.

第7篇: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党史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究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党史文化

本文说的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简称,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历次代表大会、的从无到有、党组织建设的各个时期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中所积累的优秀的精神财富。作为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2001年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将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大革命阶段、土地革命阶段、抗战阶段、民主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阶段、“”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这其中,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具有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历史意义。研究党史文化,有利于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我国各项基础建设,实现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党的十上正式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面对世界各类思潮侵袭和新形势下我国的和平建设,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基本原则是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关注人的发展,充分尊重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发展中以理想与信念为核心,建设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2 党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对于党史文化的研究也愈来愈臻于成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发展时期,党史文化用中国共产党九十五年的历程,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出了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首先,党史文化作为当代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精神保障。党史文化可以说是革命先辈用汗水与鲜血谱写而成的,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文明与意志品质,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党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党史文化中的共产党人,无论是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抛头颅洒热血,还是和平年代中的崇高品质,我们从革命先辈的事迹中,看到了党作为领导集体对于人民的示范作用,也从根本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其中,从“铁人”王进喜,我们看到了艰苦奋斗的“铁人精神”;从“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不畏生死的共产党人。这种模范带头作用,展现着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直观的真实写照。

再次,党史文化可以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含义。党史文化中饱含着催人奋进的文化内涵,正如同志强调的那样,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各级干部教育与培训的必修课。党史工作,有力地支撑了领导干部的自身建设,有利于促进正能量的文化氛围的形成。

3 我国党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现状

3.1 党史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文化经历了建党初期的摸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时期的曲折阶段、现如今的跨越发展阶段。党史文化跟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步伐一路走来,现如今已经形成,并且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首先,党史文化有了全新的发展。“”后,我国进一步注重党史文化的研究,成立了众多党史研究机构、档案馆等,各类党史文化书籍丰富多彩,并且通过电视以及网络等方式进行党史文化的宣传工作。

其次,我国政府全面注重党史文化的发展。2005年,同志曾提出:“我们需要在团结并带领全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经验下教育全党和人民。”2010年,中央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这也标志着我国党史文化的发展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如今,国家主席同样强调:“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应尤其学习中国共产党史。”

再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党史文化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红色资源不断被开发,不但党史文化的教育价值被开发,其经济价值同样受到开发,“红色旅游”产业迅速得到人们的喜爱,党史文化不断被群众所学习,表明党史文化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现状

3.2.1 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其凝练的一种观念,每个词汇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虽然相关部门对其做了解读,但是普通群众还是缺少了解。一方面,缺少理论的解读。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解读。在不同人们的眼中,认识也不相同,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就不同。例如,对高等院校来说,“诚信”指的是在学术方面保持诚信,而对企业来说指的是“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所以,不同群体在解读过程之中应当讲透其特点的含义,这样才能更加贴切。

3.2.2 宣传形式较为单一

在宣传过程之中,缺少一定的针对性。虽然我国目前根据区域的不同以及群体的不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也推出了各类电视广告、具有中国风的动画,并且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宣传还是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如当代大学生使用较多的是网络,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学价值观。另外,对不同群体运用同样的宣传方式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需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调查后进行宣传。

4 发掘党史文化优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党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党史文化是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以及改革创新历史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和丰富积淀,从本质上来说,党史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一致方向性的。党史文化在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最为强大的支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我国党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4.1 强化党史文化的研究,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党史文化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其奋斗历程中涌现出了众多为劳苦大众谋解放、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驱,还有众多为革命奋斗终生的无名先辈。他们为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党史文化中灿烂的篇章,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来源。因此,强化对党史的探索研究,注重通过深入挖掘的方式充分展示我国共产党在长期发展之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成果,通过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把党史文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4.2 强化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丰富核心价值观教材

伴随着我国革命事业的历史足迹,先辈们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遗址,记载着我党的革命历程。革命遗址对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因此,注重对革命遗迹的保护工作,用革命先驱者的精神进行教育、用革命先驱者的成功经验启迪、用革命先驱者的成就激励,对广大党员群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促进群众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强化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应当注重革命遗迹的原生态保护,即以保持革命遗址原有状况的同时对其进行修复和开发,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出革命遗址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对没有开发的革命遗迹,要通过建立革命纪念标志以及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强化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

4.3 强化对红色资源的开发

目前,许多已开发的革命遗迹是由先驱者的奋斗地点、故居以及战场等组成的。应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将不同时间与地点所形成的不同红色资源以整合的方式,将红色资源全面打造成具有系统性的红色文化形态,提升红色文化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例如,通过对革命先驱故居、战斗遗址以及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场所的保护、发掘、整合,打造我国的“红色”文化。

4.4 强化对党史文化的学习,扩大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号召全体党员深入学习中共的历史。强化对党史文化的学习,通过学习达成一定的共识,找到前进的动力与智慧,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因此,应当进一步对党史的教育手段进行改善,可举办相应的党史研讨会,发挥党史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举行相应的党史资料参观,强化对党史的认识;在重要的革命纪念日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举行党史重要事件以及党员人物的专题介绍,进一步强化党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观赏含有党史文化的影音作品,强化红色资源在红色教育基地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利用上述方式强化党员、干部对党史文化的学习,在学习中坚定信念,从中吸收充足的养料,完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结合影音、报纸以及网络等多种方式强化党史的宣传活动,做到党史文化的传播有声、党史文化的宣传有像。总体来说,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党史文化的教育,在群众中形成知党史、爱祖国的氛围,吸收党史文化中蕴含的正能量,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02).

[2]徐金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人民论坛,2013(35).

[3]孙杰,姚玉祥.中等收入阶层: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3(08).

[4]孙向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02).

[5]程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广东社会科学,2013(02).

[6]本刊记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研究员[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

[7]韩春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重倡导”析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8]程伟礼,杨晓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形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第8篇: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蒙达尔纪纪念馆的建成开馆,为我省在欧洲打造了一扇历史之窗、文化之窗、友谊之窗和开放之窗,被评为2016年全省十件大事之一。这是湖南人的荣耀,更是为此付出过艰辛劳动的党史工作者的骄傲!y忘的2016,湖南党史工作还留下了哪些“精彩”呢?让我们轻轻地抚摸这圈“年轮”吧!

。发挥三个党史学会(研究会)作用,成功组织“红色湘女之情”“与屈原”和“红军长征与湖南”三次学术研讨会,形成三本专著,成果丰硕,好评如潮。

。在湖南卫视、经视,开辟一档“好好学习”栏目,组织全省“两学一做”电视知识竞赛。在层层选拔基础上,集中组织5场晋级赛,1场突围赛,1场总决赛,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严与实的血脉”“党史岂容虚无”“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两学一做’中领略‘三道风景’”“红军长征在湖南几束永恒光芒”“六中全会怎么看怎么学怎么做”等主题宣讲,受到广泛欢迎,被誉为“党史好声音”。

。倡导以史铸魂、党史惠民理念,拉动红色旅游,让老区百姓“既富脑袋,又富口袋”。资政报告《新世纪新征程》《把红色文化基因转化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强大动力》《“半床被子”故事发生地的调研报告》以及联合举办第四届湘鄂赣苏区论坛等,让红色沃土绽放惠民之花。

。围绕“加9减3”,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看齐+跟进”“正本+专本”“平台+讲台”“课题+学会”“开门+开放”“节点+特点”“脑袋+口袋”“纵向+横向”“党建+创建”,这九道加法得到精彩演绎,省室本级编撰出版的党史著作达22部1032万字,打造了一道道铸魂路上的亮丽风景。而减少“负能量”、减掉“花架子”、减去“球”,这三道减法全部落实到位,并经受了一场巡视大考。

第9篇: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Design and Using of Native History in Teaching

Subject of Modern China History

NIU Linhao

(Modern China Institut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should depend on native history and cultural to deepen student's study of specialty knowledge and to show characteristic of native and school.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how the design, using native history and cultural, th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it, and will show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native history's construction in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Key wordsSchool-based curriculum, native history and cultural

本文所涉及的中国近现代史校本课程的设计是指该课程对乡土历史资源的设计和利用等尝试,是指学校自己设计某种具有自己学校文化特色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的社会活动专题。对于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多是基础教育中的乡土课程、历史课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探索,对于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论述稍显薄弱。

1 校本课程改革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应该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的实施赋予了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权力,是从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中发展而来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强有力的政策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课程管理层面。这实质上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国家和地方所设置、规定的课程,学校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选择权和决策权,如课时的适当调整、教材的选用等方面,不过这部分的课程最终仍由国家或地方来统一管理;二是国家所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将课时分为三大块,国家和地方各占一部分,学校也占一部分,这部分课时由学校自主安排,学校独自设置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也由学校自主决策,或者学校自己开发,或者选用他校开发的。笔者认为,基于上述校本课程的管理层面而言,历史学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多样化的课程方式。特别是历史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则更需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让学生们感到亲切真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改革明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强调发挥地方、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的必要性。

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历史学科专业必修、选修课程有着天然的优势。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应该成为师生主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地区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中,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师的历史学专业课程应该依托乡土历史素材,凸显地方、学校特色,使教育对象对于生硬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自然演变为“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模式。本地区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深度挖掘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对于具有丰富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河南地区而言更是如此。2009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全省旅游立省大会上提出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论断,更是说明了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的深厚历史资源。而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在历史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凸显出其对教育的价值。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改革要求和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现实,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实行了一些乡土历史资源的课程设计。

2 近现代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设计及利用

在课程体系建设环境中如何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挖掘和运用乡土历史文化的内涵,却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在河南各个地区,适合校本课程需要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很丰富的,我们在教授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时就根据河南本地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力图在课程的学习中间发掘出有地方特色又内涵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一般而言,河南近现代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知识与能力层面。提高阅读、实践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考察,到图书馆、方志办公室、档案馆、文物馆、党史办公室、纪念馆、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地方高校等地方史资料保存单位查阅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及论文来实现。二是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预设课堂讨论、辩论、读书、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考察、调查等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促成学生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团队调研的能力,学习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研究近代河南地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感和事物的评判价值观。我们在历史教学和河南地方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上,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实际接触活的历史教材――文化遗产,在历史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触摸”近代历史。由于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内容、时间断限上的特点,本课程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各地都是比较丰富的。具体来讲,本课程所利用的校本资源包括:(1)校史资源的利用。学校的历史积淀是校本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河南大学完全是近代的产物,曾经在近代中国产生过很大的历史作用,也即将迎来它一百周年的创建历史。在近现代史的课程开发中历史教师组织成立校史研究小组,参与建设校史陈列室与校史资料的收集、整理。(2)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主要有:①查阅历史文献,搜集乡土史教学资源时应当熟悉和掌握本省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中所存的近代书籍报刊,找出有关的方志、报刊、私人著述等书目;②参观考察。参观本地区的博物馆、展览馆和纪念馆,对本地区的名胜、古迹进行考察,能对近现代历史大事的遗存有整体的了解,可以掌握一些形象的材料;③访问调查。主要是向本地区一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目睹者进行调查,搜集材料。(3)利用网络中的乡土历史资源。网络资源成为当下教学和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当前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新模式和动向。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建立开放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网络资源主要以文档、图片、视频、音频、文献资料等形态存在,以古迹导游、访古游踪、历史博物馆、历史名城、历史人物等为近现代史资源的形式存在。这些网络资源必须经过筛选后才能确定,笔者认为让学生筛选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具体来讲,网络乡土历史资源主要包括: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其它文化事业机构所提供的网站。

在每学年的乡土历史资源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中,我们的实施方案可以分为三个:课题研究、调查报告和档案调查。课题研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拟定研究专题,组织课题小组,分工协作。其次,课题组成员共同拟订课题实施计划和纲要。再次,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实施计划制定每学期的计划。第四,挑选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进行训练,为寒、暑假进行田野考察做准备。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我院组织学生赴省内外进行考察时进行。首先是根据考察路线,按图索骥,梳理出该处近代历史上的大事,让学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调研事件,列出调研计划。其次,在考察过程中按照计划进行口述史料、碑刻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收集。再次,考察结束后撰写河南近代史调查报告呈交,并组织教师和学生代表公开评议。档案调查主要安排在寒暑假期长时间段内进行。中国近现代史课题组教师在上课的同时,组织学生考察开封市近现代遗迹,如辛亥十一烈士墓、河南省农业改进所遗迹、焦裕禄纪念馆等,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以上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既可以锻炼学生对历史学习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也强化和提高了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组教师的专业课程能力。

3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教育、学习以及教学单位三方而言,乡土历史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1)有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2)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乡土历史资源作为校本课程被开发和设计,可以使历史教师对专业知识不断构建和重组,最终使历史教师也将会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长为研究型的、专家型的、学者型的教育者。(3)有助于形成本校办学特色。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而展开的,基于这种为学校“度身订造”的课程,将更能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

我们在乡土历史资源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更加认识到,对于教学对象而言,这些多样的中国近现代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使学生的获益更为明确,具体而言如下:(1)专题讨论,查阅文献,深化专业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组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指导他们到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资料,且长期坚持,期中过后让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撰写学期论文,为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提供锻炼机会,并为写作打下基础。(2)实地考察,搜集文献,强化感性历史的认识。课题组教师组织学生到河南省各地区考察,让学生多角度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历史文化学院每届学生都要组织到省内各地考察,如郑州、焦作、洛阳、南阳、新乡、安阳等地。考察时教学组的教师征得院领导同意,在考察中指导他们观察近现代遗迹,搜集碑刻、口碑等各类史料,撰写考察报告,通过考察,使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历史知识。(3)调查报告,档案收集,迈开学术研究第一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在河南省内考察,由课题组教师进行指导,或采访老红军、老八路及民国时期的见证人,整理口述史资料;或到部分地市查找档案资料;在资料搜集过后,要求同学们根据搜集到史料及平时收集的资料,撰写论文及调查报告,汇集成册。初步选择了一些指导的学生回到原籍县市,奔赴县市档案馆通过钞录、复制、拍照等方式,对各县市档案馆所藏档案进行整体摸底,以便从中发现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课题,也使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能力得到实效性提高。目前已经调查部分县市,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刘徐东,张宁娟,马丽主编.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贺建英.历史学科校本课程探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力.乡土知识进入校本课程的三点看法.中国教育学刊,201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