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范文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精选(九篇)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第1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范文

教学设计 教学媒体 要素 影响分析

人类文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对教育规律认识不断提高,由一般媒体产生出来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媒体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引起教学方式及教学观念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与深度,影响着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媒体

1.教学媒体含义

从本质上看,教与学活动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应具备以教学为目的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传递、能够用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等基本要素。

2.教学媒体特性

教学媒体主要特性有:丰富的呈现能力,即教学媒体呈现教学信息的能力;强大的重现能力,即教学媒体对教学信息的重现能力;广泛的接触面,即教学媒体将教学信息传递到学习者的空间范围;良好的可控性,即指学习者对教学媒体操控的难易程度。教学媒体主要的表现形态有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等。

3.教学媒体分类

教学媒体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感官与物理性质分类是常见的两种。按学习者使用媒体的感知器官分类,可分为:听觉型媒体,如口头语言、广播录音等;视觉型媒体,如教科书、板书、板画、挂图、幻灯、投影等;视听型媒体,如电影、电视等;交互型媒体,如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按物理性质分类,可分为光学投影教学媒体、电声教学媒体、电视教学媒体、计算机教学媒体等。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内涵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事先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每位教师都要在充分理解教育思想及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各种方式、方法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行安排,这样的规划与安排就是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模式

由于教学设计实践中所面对的教学系统情况各不相同,如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此而产生出众多的教学设计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它只能是教学设计者相互交流的方式、管理教学设计活动的指南及教学设计决策的规则系统。下图是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3.教学设计要素

教学设计模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思想是如何处理好学习的结果、过程及环境的关系。影响教学设计效果的要素很多,但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

教学对象即指教学系统的服务对象(学习者)。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与出发点,教师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教学目标即指通过教学活动以后,学习者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及心理价值取向等。教学策略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及管理策略等。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三、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

教学媒体的形态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它的教学功能及价值可以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它是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信息传递、交流和探索的主要渠道;它是进行教学资源的采集、加工及应用的主要形式;它使人们延伸教学活动、改变教学信息传播形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成为可能。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影响到教学设计的各个部分。首先,要考虑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其次,要考虑学习者方面的因素,如能力基础、知识现状、智力水平、认知风格等。再则,要考虑教学管理及技术方面的因素,如教学策略、学生反馈、软硬件及媒体维护等。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原则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中,应考虑到共鸣性、渐进性、重复性、可靠性及经济性等。所谓共鸣性,主要指所选教学媒体能够引起师生共鸣,这是师生交流的前提与教育传播的关键。如果教学媒体脱离任何一方的经验范围,教学设计都将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所谓渐进性,是指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中,所提供的教学信息必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有形到无形、从感性到理性、从一般概括到概念原理等,保持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及渐进性。所谓重复性,是指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要能够实现不同场合的重复使用及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所谓可靠性,是指教学设计中选择与应用的教学媒体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有权威、有信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经济性,是指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条件,争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设计要素的作用分析

在一个基于教学媒体应用的传授型教学设计模式中,包括有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需求及教学实践等要素。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诸多要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基于教学媒体应用下的传授型教学活动的若干要素

1.教学媒体的应用能与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互动

任何一个教学单元、课题及项目目标的实现,靠一种教学媒体都达不到较好的效果。所以,选择多种形态与功能的教学媒体,对于教学目标的阐明及实现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来支持;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可以促进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媒体的应用能为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教学目标的实现,渗透到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其表现方式一定有所不同,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不同的特性。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的特性的一致性,是教学内容有效呈现的关键,也是教学媒体选择的主要依据。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可以为教学内容提供一个切合的情景,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表达,也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目标实现,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媒体的应用能充分尊重教学对象的学习特性

教学媒体丰富的呈现力、便捷的可控性及友好的交互性等特性,让教学设计更加多样化,以便能够更好地切合学习对象的需求。教学对象的学习特性主要包括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两个方面。教学材料的数字化、多媒体化及网络化,使学习者获取更加便捷。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环境的多样化,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形象及抽象)、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可以充分考虑到知识传递及能力培养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及认知两方面的特点,为有效开展教学设计提供支持。

4.教学媒体的应用能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及教学环境被称为四大要素,教学环境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更多关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需的各类教学设施,人文环境则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如学习伙伴、学习氛围等。为学生提供适合学习需求的情境,是所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5.教学媒体的应用可以制定出更好的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为既定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的策略。教学策略是要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及形式等因素的总体。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没有哪一种教学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中只有根据教学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媒体的再现力、传播力、参与性等特性,使学生的自主式、控究式及协作式学习成为可能。教学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参与程度提高、反馈更为及时,教学策略因此可以制定得更加多样化与针对性。

6.教学媒体的应用使教学评价更为及时、全面及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按其目的,可以分成教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及诊断性评价等。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的教学媒体应用,可以设计出互动式、网络化及多媒体式的客观及主观性试题,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有效性、及时性及广泛性。教学评价本身的教学、激励、调控及诊断功能,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教学媒体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要充分体现教学媒体的高效度、高信度及高效率。这里的效度是指教学媒体能够测得的评价信息的程度,它是教学媒体在教学评价中应用的最重要的条件。这里的信度是指教学媒体在评价前后的一致性程度,它是对教学媒体在专家评价中的可靠性的估计。这里的效率是指教学媒体在教学评价中应用所得到的信息与所需的资源消耗之比。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可获得的教学媒体综合考虑,尽量选择与应用高效度、高信度及高效率的教学媒体。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与应用,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及教学效果评价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构建和谐教学环境的影响

教学系统中两个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情景的构建,进而对教学目标及其它要素产生影响。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学生的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在对教学媒体的应用与处理中,师生处于一个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状态。如何组织现代教学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等,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多元教学目标实现的影响

教学目标包括多个维度如知识、能力、技能及情感态度等。教学媒体构建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拓展了教学时空,让师生可以异时异地开展基于现代教学媒体条件下的教学活动。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策略制定的影响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等特征,选择及应用于教学设计中,可以实施个别化、合作式及探究式学习策略的制定。

————————

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盛群力.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知非.现代教育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王太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1999(8).

第2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范文

关键词:上海市;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人类进入信息化、媒介化之后,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沟通无限的媒介技术使人们放眼世界,加拿大媒介研究学者麦克卢汉用形象的比喻来概括媒介的特征:媒介是人的(感官或感觉的)延伸,例如,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电话是人的耳朵(听觉)的延伸,电视、电影是人的综合感觉(视觉、听觉、现场感觉)的延伸,而电子计算机是人的大脑系统的延伸等。根据麦克卢汉的理论,人的任何一种延伸,必然改变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改变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大众媒介(报纸、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同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甚至于我们常常感觉不到或者忽视它的存在。

“众声喧哗”的时代,受众对于媒体的批判、解读、使用能力,凸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体现了个体终身教育的需求。媒介素养成为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媒介素养的概念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尚未统一。尽管表述不同,但是有一个大致的共同点,即认为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各种媒介信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四)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二、上海市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调查结果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是国际化大都市,媒介高度发达。在此背景下,调查部分上海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设计了问卷,并于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展开调查。本次调研问卷覆盖至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10余所上海市高等院校。期间,共发放调研问卷800份,收回776份,其中有效问卷7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头脑风暴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些基本状况:

(一)大学生接触媒介情况

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他们在幼年时期就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如痴如醉的观看变形金刚、奥特曼、米奇妙妙屋、蜘蛛侠等国外动画片,甚至90后在小学时就成为网民,通过QQ和同学聊天,他们的出生恰好追随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学生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的调查结果分别为:电脑72.4%,手机59.8%,电视15.9%报刊杂志14.5%,广播5.5%;在对大学生“能接受不接触网络媒介的期限”的调查中,有28.7%的学生选择为1天,29.5%的学生选择为10天,12.6%的学生选择为20天,18.2%的学生选择一个月以上,还有11.1%的学生选一天都不行;假如让大学生一个月不接触网络,大学生反应中,44.5%的大学生勉强能适应,还是很想使用;有23.7%的学生会焦虑不安,无所事事;有19.2%的大学生会感觉“疯了,感觉完全与世界隔绝”,12.6%的大学生选择自得其乐,没有影响。

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作为上网媒介的情况(多选)”调查中,有59%的大学生选择在“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上”,40%选择“在上课上自习时”,74%选择“在娱乐休息时”,19%选择“时时都用”;在大学生一般选择阅读杂志报刊的类型(多选)中,有39%的大学生选择时事政治类,28%的大学生选择经济投资类,76%的大学生选择影视娱乐类,56%的大学生选择生活健康类,23%的大学生选择其他。按比重由多到少依次为影视娱乐类、生活健康类、时事政治类、经济投资类和其他。

(二)大学生选择、利用、判断媒介情况

大学生选择、利用、判断媒介情况如下:问题“您是否能够熟练使用媒介进行工作学习”中,61%的大学生选择“熟练,但还需要学习”,20%的大学生选择“非常熟练”,15%的大学生选择“不熟练”,4%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会”;在“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目的是(多选)”,选择“使用QQ、飞信等与人沟通交流”的大学生有68%,选择“使用百度、谷歌查询信息”的大学生有60%,选择“浏览当天新闻”的大学生有41%,选择“听音乐、看小说、看电影的大学生有58%,选择”玩游戏“的大学生有8%。

在大学生“您会使用媒介窥探别人隐私吗?”调查中有47%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27%的大学生选择“想过但是没有行动”,21%的大学生选择“会,偶尔”,6%的大学生选择“会,而且经常”;在问题“上课、学习的时候会用手机上网吗?“调查中有48%的大学生选择偶尔会有,27%的大学生选择经常有,17%的大学生选择很少有,7%的大学生选择基本没有。

在对媒介中的广告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中,有34%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比较大,33%认为影响较小,18%认为基本没有影响,12%认为非常大的影响且很容易受其影响;“您认为在使用媒介时需要选择和辨析吗?”,此项调查中有51%的大学生选择“同意,但在使用时不自觉的沉浸其中不加选择”,39%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同意,10%的大学生选择“不同意,认为海量的信息都是可以浏览的”。

大学生对“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等大众媒介选秀节目的态度:57%的大学生“置之一笑,与己无关”,27%的大学生认为是娱乐节目,非常喜欢和关注非常,12%的大学生非常讨厌认为是文化低俗的表现,4%的大学生自己也想成为其中一位;微博越来越盛行,调查中,大学生对微博的态度是:33%的大学生认为“一般般,偶尔看看”,32%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喜欢,大家都玩,我也玩玩”,23%的大学生表示“很喜欢,微博成为我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交流方式”,还有12%的大学生选择“不喜欢,没意思”。

在对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比较中,大学生认为,相对于传统媒介新媒介(电脑与网络等)最大的优势为:52%的大学生选择“传播快捷,时效性强”,31%的大学生选择“信息量大,选择空间广阔”,26%的大学生选择“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还18%的大学生选择“双向交流,读者主动性增强”;相对于传统媒介,新媒介最大的劣势是:5l%的大学生选择“信息真假难辨”,23%的大学生选择“消耗大量时间”,31%的大学生选择“庸俗化倾向严重”,7%的大学生选择“其他”。

(三)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认知情况

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认知情况大致如下:在您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的方面(多选)调查中,有57%的大学生选择“媒介使用技术”,68%的大学生选择“媒介选择能力”,63%的大学生选择“媒介批判意识”,52%的大学生选择“媒介环境交往能力”,59%的大学生选择“媒介道德伦理观”,46%的大学生选择“媒介心理素质”,54%的大学生选择“媒介法律意识”,9%的大学生选择“其他”;在问题“您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方面有”(多选)调查中,29%的大学生选择“媒介使用技术”,55%的大学生选择“媒介选择能力”,58%的大学生选择“媒介批判意识”,34%的大学生选择“媒介环境交往能力”,51%的大学生选择“媒介道德伦理观”,44%的大学生选择“媒介心理素质”,40%的大学生选择“媒介法律意识”,6%的大学生选择“其他”。

在大学生获得“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调查中,有64%的大学生选择网络,31%的大学生选择老师的课堂教育,27%的大学生选择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10%选择家庭教育。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教育应该以哪种形式出现的调查中,35%的大学生认为应以选修课的形式,不和学分挂钩,27%的认为应以选修课的形式,和学分挂钩,26%的认为应以必修课的形式,不许课程考试,12%认为应以必修课形式,且要进行正规的课程考试;在问题您学校有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吗?有46%的大学生选择“没有,学校都没有关注”,26%的大学生选择“有,是以班会或讲座的形式开展”,18%的大学生选择“有,是以选修课的形式”,11%的大学生选择“有,且非常重要”。

三、对上海市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调查结果的总结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容乐观,媒介素养是大学生个人素养亟待提升的重要方面

从上海市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调查结果归纳分析显示:例如93%的大学生曾经有上课、学习的时候用手机上网的经历,仅有7%选择基本没有。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制力还有待提高;有51%的大学生认为在使用媒介时需要选择和辨析,但在使用时不自觉的沉浸其中不加选择这个数字令我们感到意外,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缺乏对于媒介的选择、利用、判断的能力;假如让大学生一个月不接触网络,87.4%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甚至有19.2%的大学生会感觉“疯了,感觉完全与世界隔绝”仅有12.6%的大学生选择自得其乐,没有影响;有82%的大学生对媒介中的广告对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仅有18%认为基本没有影响等等。由此我们不由思考,当代大学生相对属于高层次的人才,是未来中国的中坚力量,虽然初步具备接触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缺乏解读媒介,批判的接受媒介的能力,过分依赖媒介提供的便利,面对大量无用、娱乐信息和虚假信息缺乏选择判断吸收的能力。台湾学者李金铨认为:“大众媒介中的大部分音讯从来源到目的地,都是历经沧桑,而失去本来的面目。任何一个大众传播组织,都没有办法避免守门人的干扰;所以,没有一家大众传播媒介,不管报道网如何普遍,设备如何完美,态度如何真诚,有办法把世界的本来面目,十分真确地表现出来,”那么,面对信息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懂得分辨、选择、善用媒体,才能令他们的学习生活更愉快及未来的工作更积极进取,媒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个人素养中亟待提升的重要方面。

(二)当前面临的基本问题:如何抵御媒介产品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媒介所创建的虚拟社会毕竟与真实社会不同,受众所面临的海量的信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选择,这还不包括选择信息时的盲目性。正如传播学家波特所说,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而作为受众,要想有选择的接受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提供的信息,接受媒介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抵御负面影响,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对上海市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您会使用媒介窥探别人隐私吗?”调查中有47%选择“没有想过”,27%选择“想过但是没有行动”,21%选择“会,偶尔”,6%选择“会,而且经常”;微博越来越盛行,在调查大学生对微博的态度时,33%的大学生认为“一般般,偶尔看看”,32%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喜欢,大家都玩,我也玩玩,23%的大学生很喜欢,微博成为我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交流方式,还有12%的大学生选择“不喜欢,没意思”;相对于传统媒介,有51%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介“信息真假难辨”,23%的大学生认为“消耗大量时间”,31%认为“庸俗化倾向严重”。

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早就提出:“大众的基本责任,是运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能力的阅听大众。”新媒介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大学生只要借助QQ、MSN即时通讯工具可以喝身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朋友视频聊天。大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过于依赖和信任,也会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有些大学生把网络当做逃避现实的选择,沉浸在网络聊天或游戏之中而荒废学业,甚至形成不正常的心理依赖。所以如何抵御媒介产品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成为我们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也可以说,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如何运用一切可能性,使大学生称为机警而又有能力的阅听大众,以抵御媒介产品的负面影响。

第3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范文

[关键词] 媒体选择; 恰当性; 原则; 探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蒲善荣(1955―),男,四川达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E-mail:。

教学媒体以采集、传递、储存、加工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具有灵活、可替换性等不同特点。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恰当媒体在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传递教学信息,达成降低教学成本,获得更大效益,是提高教学绩效、实现由控制人的学习转向帮助人的学习的最佳途径。用“恰当性”建立媒体供、求关系,发挥教学媒体在达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最合适的教学结构,对解决师资不够、课时有限、训练不到位、教学质量不高等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恰当性”在教学媒体选择之间的

理论意义解释

“恰当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稳妥适当的性质,是衡量妥善处理目标与其能力相符的评估标准,是对目的主体的有效性、相符性的概括以及成本、效益、绩效的论证、反映、表征。

“恰当性”以对事物的组织、结构、功能进行改进和实现优化为目的。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衡量和测算事物(系统)的资源配置最佳效率与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价值;对目标事物(系统)运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逐步实现供需平衡及合理价值的行动进行评价,以及对目标事物(系统)的有效性和人们心理满足“度”作科学、直观判断。研究运用反馈信息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以便解决一般性问题,是恰当性本质在实现过程中的反映(如图1所示)。

图1 “恰当性”对事物作用的线性关系

A: 目标事物信息传入;B:调整、优化后的目标事物信息输出

二、教学媒体选择“恰当性”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结构中,“恰当性”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绩效原理、媒体选择定律相联系,“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据”,并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体现出来。[1]“内在尺度”是根植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绩效原理、媒体选择定律,融贯于媒体有效配置的思维和行动过程中的基准,能动地反映、表征和概括不同媒体有效性和应用可控性,并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地充实和修正。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绩效原理、媒体选择定律是“恰当性”的基石。

1.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恰当性”

持信息加工观点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按照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概念学习、多重辨别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八个阶段,它们之间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即学习是对情境刺激的感知、反应、理解和应用的系列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学习动机包括学习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两个基本成分。学习内部需要是指探索求知的认知需要,驱动学生用认知资源加工信息和理解事物;外部诱因是指一切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行为并获得某种需要满足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包括对认知过程中产生影响的条件、环境、工具等。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认知主体信息加工的容量和速度的有限性,对认知过程产生关键性影响作用,[2]这在关于工作记忆的大量研究中得到了证实。[3]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出了学习主体的能力,还是学习条件、环境、工具的不完备性,都会加重学习主体的认知负荷,降低其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外语听力学习必然也要受到内部动力和外部诱因的影响。“恰当性”不仅要求关注外部刺激(条件)的作用与外在反应(行为),揭示内部过程的条件和作用,还要按听力定律和信息传递设备的质性,科学、合理地调度教学信息刺激时间的持续长度、强度和频率,保证学生对听力知识的联系及支属能力有组织的积累,并在基本的心理单元或各行为单元间,形成各种有组织的连接,最终达到认知目标。

2. 绩效原理与“恰当性”

绩效是由需要一定代价的行为而导致的有价值的成效,追求效益最优化;“恰当性”是衡量妥善处理目标与其能力相符的有效性和价值,通过人的恰当行动来实现,追求最合理的价值。绩效原理与“恰当性”作用于事物的目的、期望以及论证、反映、表征过程,为制定符合成本效益和高效率目标的媒体优选方案提供依据,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无本质差异(见表1)。

表1 绩效原理与“恰当性”的本质特征

外语听力教学历来与教学媒体及技术应用相联系,组成相互作用的有机体。考兹玛(Kozma,Robert B.)认为,“特定媒体若与能充分发挥该媒体优势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确实会影响学习者表达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特定学习者和特定学习任务而言,一种媒体可能会产生与其他媒体不同的学习效果”。[4]由于不同的媒体,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最合适使用的环境,以己之特性和信息传递通道为教学服务,所以改善影响学习者利用最优媒体组合促进学习的因素,实现有价值成效,是绩效原理与“恰当性”的目的,并通过学习者获得的成果来实现。第一,绩效原理要求通过学习者、学习任务、媒体、教学方法等四要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所示),考查、分析特定媒体的功用,对资源配置、改进策略的合理性进行讨论,以建立符合提高教学成效的教学结构,目的是为降低行动代价和成本,显著增加有价值成效。这一点与“恰当性”将学习主体的认知特征与教学方法和特定媒体的优势联系起来,系统地考察、改进媒体优选方案,完成学习任务程序设计和行动的有效性,以形成有价值成效的主张相一致。第二,寻找不同教学方法中制约或改善学习绩效的主要因素,用科学性、合理性的尺度进行干预和调整,并引导设计者进行系统分析,用多样化的观点和视角理解可利用资源,整合学习者学习动机,梳理合适的认知途径,设计提高媒体有效性与教学活动效果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5] 第三,利用不同教学媒体特性对学生认知技能有效迁移的影响,在学习者与媒体之间建立多维关系模型(如图3所示),通过学习者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媒体选择的逻辑顺序,改进集体操作程序,提高教学效果的媒体资源配置最佳效率,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和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子集开辟途径。[6]这个过程,既是绩效原理内涵之“恰当性”体现,又是“恰当性”追求成本、效益,实现供需平衡及合理价值的本质反映。

图2 学习者与学习任务映射关系模型

图3 学习者为中心的四种教学模式与媒体关联模型

3. 媒体选择定律与“恰当性”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兰姆( W.Schramm,1954)提出媒体选择定律,用来解释影响人们选择接触和使用媒体的行为的依据。媒体选择概率的大小取决于该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的功效和所付出代价的比值,公式:[7]

(公式) 预期选择概率=■

公式表示,需要付出的代价越小,而可能得到的报酬就越大,则媒体的预期选择的概率也就会越高。媒体选择原理贯穿着“恰当性”的思维方式。

(1)媒体选择定律关注学习任务,在教学效能不变、尽量降低成本的诉求中体现“恰当性”。不同学科的学习目标、内容性质各有侧重,人文知识教学营造真诚、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和生活场景。因此在设计实践中,对学习任务进行分类,并根据需要选择恰当媒体,通过对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的巧妙设计和安排,使教学效能与媒体规模、质量、水平所能承载的负荷能力匹配,并与投入成本构成负相关关系,达成媒体资源成本相应降低。

(2)媒体选择定律关注学习者特征,要求人们在合理、实用的前提下,利用媒体不同的演绎风格和交流方式与个性化需求对位, 保持成本不变,尽量提高效能。既能满足不同年龄的学生及其兴趣、动机、认知风格和技能需要,让“个体通过自动的或有控制的心理加工所获得的身处某地或某环(情)境中的主观体验”,[8]又能体现“恰当性”妥善处理教学目标与其媒体性能相符的意义和价值。

(3)媒体选择定律关注客观条件,以尽量降低成本,努力提高效能宗旨,构成正相关关系,体现“恰当性”。媒体选择定律不仅是以提高报酬与代价之间的比值为目标,更是从教学结构的整体性出发,对教学媒体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规划,从四个维度对媒体性能和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揭示其优势与教学活动(方法、手段)之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描述媒体投入与收益的意义以及外在形式、形态、认知策略,从多角度来评价促进有效“听”的因素。用“恰当性”调整效率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以此建立“恰当性”的抉择思维程序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媒体选择行动计划,为量化“评测步骤、过程、方向”的合理性和教学设计提供条件。

三、媒体选择“恰当性”的核心原则

“恰当性”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促进学习提高教学绩效的一般原则,为考察目标事物(系统)的性质,提供了有效的概括形式和处理方法;为一般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本观点和实现优化的手段。

1. 平衡关系原则

平衡关系原则是指在媒体的有效性能与教学活动所需之间建立平衡关系的准则。须用整体的观念和系统的方法,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需求和媒体功用的相互关系。即将媒体的传播有效性、应用可控性与人力资源、条件与环境等要素及变量和相互作用作为思维的起点,围绕预期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对媒体设备传播有效性、应用可控性的合理参数、联系和作用等进行讨论,并对媒体与教学需求进行恰当的调整,以建立适应学习者心理认知特点和提高学习绩效的媒体供求关系,使执行和运行状态满足预期的轨线,实现最优控制。

平衡关系原则要求将信息呈现方式的组合状态变量作为反馈信息,对上一段有限时间内,转移到教学状态坐标原点上每个信息呈现方式的分量幅值加以限制和调整,使得在有限时间间隔内,将此恰当的状态转移到教学状态空间,实现整体有效性平衡。

2. 调控原则

调控原则是指通过信息反馈,检验和调整媒体有效性与教学活动效果的规则。要求媒体选择根据过去情况的信息、现实需要和可能,调整未来行动,排除干扰,实现优化。调控过程及效应是在正负两种反馈的循环过程中实现的(如图4所示)。一是促使媒体选择活动始终保持朝向“科学、合理”的目标方向进行的负反馈相联系,维持媒体选择活动的稳定性;二是推动媒体选择活动偏离常态,在变化中突破已有设计、组合、应用范式,进入更加科学与合理的状态,在现状与目标期望值的比较中发现差距,评估效益。调控原则要求采用反馈方法,对媒体特性、人力资源、条件与环境诸要素的运行现状,调整至期望状态,通过分析偏差的原因架构问题分析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施以调整改善决策获得成效对现实评价过程实现最优控制。调控原则要求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关系,即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对媒体传播有效性、应用可控性与人力资源、条件与环境及诸要素作严谨细致的分析,并通过维持、改善两种手段,将诸要素按不同的联系方式组成不同的结构,架构提高效用的各种功能,[9]为解决不同媒体原型与教学效率最佳化目的相符合问题,提供路径和选择最佳决策方案。“恰当性”是决策进一步修正的基础与标准。

3. 最佳选择原则

最佳选择原则是“恰当性”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为逐步实现总体最佳化提供思维工具,使决策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规则。最佳选择原则要求从综合性、整体性出发,解决多因素动态复杂系统的有效性问题,达成最佳化愿景。[10]最佳选择原则不仅要求在实践中运用系统的观点,精确地处理媒体主成分与需求、整体与部分、成本与效益之间的问题,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目的事物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改进,实现成本效益最优。首先最佳选择原则要求根据对象定量地确定最优目标,用媒体供求关系对目标媒体现实原型的可用性价值进行判断,勾勒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次运用分化、归纳的手段和方法,将对象分成不同的层级与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重组,使各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对象总体最佳目标;再次就是以“可用性”对不同媒体配置方案进行修正,以达到整体最佳化。可用性是指媒体在实现有效配置与符合规定的条件下,处于可执行规定功能状态的能力。由于媒体的可用性随着供求变化,必会产生短缺和需求周期问题,所以恰当性要求在研究媒体的可利用时间、覆盖范围、承载负荷等传播有效性时,更要着眼未来的条件,从战略上来考虑媒体功能的短缺和需求周期性影响因子,用成本效益准则,指导媒体选型抉择和配置方案设计,使媒体的“可用性”在满足课程开发、教学运行以及发展趋势下处于“良性滞后”之境(D点)(如图5所示)。这不仅可避免媒体功能“供”大于“求”产生低效,更是“恰当性”从实然到应然、不断深化的体现。整体最佳化是对“恰当性”概念的践行和简洁的刻画。

“只要合理性得到证实,采用与基本认识论框架相一致的方法”都是有效的。[11]反之,忽视“恰当性”基本框架的媒体价值判断与评测,用欠合理的系统设计,必供需失衡,造成需求大于供应,使媒体资源不足(B点),难以实现帮助学习者完成从知识、技能、态度(KS&A)到专业能力,从单一目标到综合目标的愿景;或供应大于需求,使“现有技术传递信息的能力超过了学习者同化信息的心理能力”,陷入“丰富媒体悖论”之境(D点)。[12]用“恰当性”进行逻辑推理论证,对媒体现实原型诸性能与教学需求、成本与效益等命题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图5 媒体“供、求”平衡关系模型

图中U1、U2曲线代表媒体有效配置的最大供需可能性曲线,经过原点的45°虚线来表示可用性。C点:供应与需求对等,现实条件下资源配置最佳效率;D点:良性滞后具有“恰当性”的供需准平衡。媒体选择要从合理性出发,衡量资源配置最佳效率,并通过反馈来调节行为,不仅可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有效认知过程,更能提高媒体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的绩效。

四、“恰当性”在教学媒体

选择过程中的主张与演绎

教学媒体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运用综合模糊评判和统计方法,对教学媒体的主成分特征及各从属要素与有关的制约条件进行检验,并用成本与报酬测算思维方式将结构分量合理性、内容的基本性和可量化性结果作为衡量媒体的依据, [13]进行媒体的“选择与组合”,达成整体最佳化。

1. 协调媒体功能与教学需求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体有效性平衡

首先将媒体的传播有效性、应用可控性与人力资源、条件与环境的主成分特征细化为13个要素,归纳为预收益和投入两部分,对预收益和投入展开讨论。

其次,采用专家咨询法,对多媒体教学系统、语言实验室(分别用A、B表示)两种教学媒体作出价值初始判断(见表2),多媒体教学系统、语言实验室的性能和保障条件分别用、表示,并赋值进行简单计算,多媒体教学系统语言实验室的预收益和投入分别为14/14和24/22。

最后,建立媒体与教学需求的对应关系(见表3),即先对听力课程教学任务进行重组,构成由单项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类五层级教学活动,[14]对媒体可利用性与教学需求进行架构,为实现供求整体有效性平衡提供途径。

2. 检验和调整的媒体效用与教学活动需求,为制定媒体选择最佳决策方案提供依据

首先,根据媒体传播系统特点和教学需求(媒体配置量与课时总量)信息,预测设备需求量和投入总值。运用统计分组法,引入在读学生数(一、二年级学生5000名,三、四年级学生5000名)、教学任务量(周课时按一、二年级生均2学时/周;三、四年级1学时/周,5天/周)和设备负荷(日运行8课时/套)等变量,计算不同设备需求量和投入总值(计算过程略),为完成媒体的配置成本测算和有效性研究参数(见表4)。

表4 两种媒体设备需求量和投入总值预测

其次,以系统的思维方式,按设备寿命周期(多媒体教学系统为8年,语言实验室为9年)、最适宜的经济寿命期(年份内总成本最低)年损耗率,分别推算两种媒体1年使用期间的耗损值。即对两类媒体设备的配置成本和年消耗进行推算,为制定不同媒体原型与目标期望值相符合方案提供依据。A类媒体设备的配置成本和年消耗推算结果分别为33.6万元和4.2万元,而B类媒体设备的配置成本和年消耗推算结果分别为328万元和36.44万元。

最后,对两种类型媒体功能与教学模式组合的效用予预测,即按读学生数、教学任务量、设备负荷、每学期16周的教学计划和1学年的时段等五个约束条件,分别预测两种类型媒体配置规模量(8套)可产生的效能,包括媒体满足计划内教学运行需要(量)(计划外的自主学习需求等暂不考虑),用预测座位/课时数据为不同媒体原型与教学需求相符的修正行动提供根据(见表5)。

表5 媒体配置效益预测值 (单位:学时)

注:1.媒体运行量=每套设备座位数×设备套数×每天运行时数×每周运行天数×每学期运行周数×学期数

2. 教学需求=学生数×每周课时数×每学期教学周数×学期数

3. 对两种媒体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的有效性能进行合理调整,实现最佳选择

首先,根据媒体效能和教学需求服从恰当性最佳目标的要求,对多媒体教学系统(A)、语言实验室(B)的可用性价值进行判断,“把认识论、心理学和设计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考虑,重在反映学习本质,使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主要媒体、预期目标相一致”,[15]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而不关心采用什么样的呈现工具,另外的学生则可能会充分利用特定媒体的优势来帮助建构知识”的心理认知特点,[16]运用分化、归纳方法,对表2中的教学活动项、计划课时量与媒体组合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行调整或重组(见表6),形成优势互补的听力教学系统。即依托语言实验室的传播有效性和可控性,为复杂的综合应用、交际听能训练活动创设自主学习环境,通过传递包括文、图、声、画、像等数字化教学内容和WWW、E-mail、FTP 点播自主学习功能,为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记忆编码,建构心理模型、个体经验和能力提供帮助;依托多媒体教学系统的音视频呈现特性和课堂互动的结合优势,将课堂师生情感交互性,注入教学活动中,用平等、互动、共同成长理念和基于学习契约的混合学习模式,营造民主、宽松的交流气氛,[17]以此依托搭建的基于两种媒体的“混合”教学模式框架,在学习者与媒体之间建立多维联系,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各项技能训练活动提供支持。

其次,按假定每个年级2500名学生,计算满足教学需求(教学活动项×任务量)的媒体所需要的座位数/课时数,对整合后的A、B两种媒体的“可用性”、教学需求量(教学活动项×任务量)进行计算,为实现媒体“供=求”、制定满足媒体选择“恰当性”诉求的设备配置方案提供依据。经演算,发挥媒体效能和满足教学需求的最佳组合由A类60座/4套与B类60座/3套构成(见表7),这不仅达成降低投入成本、发挥整体效益的目的,而且避免了“丰富媒体悖论”的负效应。[18]

表7 三种种媒体组合代价与可用性价对照

从表6三种媒体组合方案的“代价”、“可用性”和“ 可用率”数据可得出以下两点。

第一,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投入成本少、年消耗低(是语言实验室的10%和11.5%)等特点;虽然能支持课堂教学、师生实时交流以及教师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来组织基于课堂的各项技能训练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双重感官,完成信息存储、表征、编码、保持,但不能为听力单项基本技能、专项技能训练提供支持和满足不同特征(能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需求;语言实验室作为语言学习的专用设备,具有课堂教学和网络化自主学习功能,可满足多种形式的教学需要,但投入成本和年消耗较高,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的29.76倍和8.676倍。并且在需营造现场,通过语词、语音作用于耳朵感觉器官,以模拟记者招待会、电影配音模仿、分组话题辩论、话题评论等项目,在开展复杂的综合应用、交际听能训练的活动中,与多媒体教学系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两种媒体的“可用量”、“可用率”也相等。

第二,两种媒体组合,可发挥集约优势。对媒体功能与教学需求关系进行调整,其投入成本、年消耗和有效率将分别是语言实验室的47%、43%和114%,符合“恰当性”的成本、效益原则。运用媒体效用与教学活动需求讨论获得的依据,以教学活动项目为核心,对两种媒体的互补性、主要性能和教学信息进行组织、结构、优化,既可促进认知主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通过视觉记忆、声觉记忆,形成长时记忆建立更佳的心理品质,又能遵循不同认知主体的信息加工认知容量和速度,使媒体效用与教学活动达到整体有效性平衡,提高学习绩效。“无论是新工具还是老工具,我们必须能够为特定的任务选择最好的工具”,[19]两种媒体组合方案是教学媒体选择中的“恰当性”体现。

第4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范文

关键词:教学媒体; 反馈; 电化教育;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30-001

目前,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教学媒体日益普及,在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一些盲目地选择和滥用、乱用教学媒体的现象也开始显现。无论需要、适合与否,有课堂就有现代化媒体,用媒体必用现代化媒体,平时上课要用现代化媒体,优质课评比或竞赛更是必须使用现代化媒体。实际上,这种不恰当的选择和使用,已经影响摘 要:本篇论文针对一些盲目地选择和滥用、乱用教学媒体的现象,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对今后如何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教学媒体; 反馈; 电化教育;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30-001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合理的运用教学媒体以期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19世纪末利用幻灯技术进入直观教育开始,经历了视觉教育、视听教育等,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地进入了多媒体网络教育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推进,作为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的集中体现者――教育媒体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演变。这些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一方面表明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工作带来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合理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要如何选用合适媒体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就成为关键。根据自己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以下几点,供同行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一、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选择不同的媒体

每门课程、每个单元、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或理解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以外语教学为例,知道各种语法规则或就某个题材进行会话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各种语法规则的学习,可以以教师的板书讲解为主,结合各种语法练习进行学习。练习就某个题材进行会话,可以借助各种视听设备,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习者练习会话。另外,如果要纠正学习者的读音,那么录音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体。[2]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性质不同,对教学媒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语文课的散文教学中,可以借助录像等视听媒体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情景,使学习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二、选择能够提供足够刺激强度的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学媒体的优点,克服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注意各种媒体的组合与运用,让媒体尽可能的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

三、选择示范与及时反馈的媒体进行实验技能学习

反馈是课堂教学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检测学习效果、了解学习动态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建立最佳反馈渠道,既要让学生及时准确地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更多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又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发展程度,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四、注意媒体选用时的获得性问题和成本效益

一般来说,媒体组合不宜过于复杂,而以简洁实用、少而精、省时省力、易于操控为佳。要讲究教育经济学原理,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效果。能用传统教学媒体讲清楚的,则不用现代教学媒体;能用简单媒体的,则不用复杂媒体;能用低成本媒体的,则不用高成本媒体。现代教学媒体操作总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和资源,因此教师课前要熟练掌握所使用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各种附件和软件要准备齐全。就我国目前国情来说,经济实效尤为重要,要提倡因陋就简,勤俭节约,就地取材,用有限的经费迅速发展和推广多媒体教学。[3]

五、媒体选用和使用时的“五适”

媒体好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控制学原理,要使所选择的媒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在“适量”、“适序”、“适度”、“适势”、“适时”上下功夫。

六、避开媒体使用的误区

第一,避免唤起学生过多的无意注意。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但在媒体设计和使用时,教师如果过多地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往往会忽略心理学上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使学生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画面、声音和图像上,而无法专注于这些画面、声音和图像所蕴含的教学内容,就会削弱教学效果。

第二,避免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尤其是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室内的光线较暗,教师专注于在计算机前操作,和学生的交流较少,忽略了学生的感知和情感方面的变化,于是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笔者特别提醒的是,教师应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要张弛有度,必要时适当把节奏放慢一点,要多关注学生感知和情感方面的变化,适时地肯定和鼓励他们,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4]

第三,避免不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媒体的使用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但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限制,很容易造成对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的不足,如果不妥善运用媒体,学生很容易处在一个缺乏抽象思维的教学空间。

第四,在选择媒体时还要注意技术性、艺术性、科学性、教育性的有机统一。

现代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若不协调好其与媒体技术和教学艺术的关系,单从媒体设备、技能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等要素入手,难有根本性突破。要真正实现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必须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媒体技术为本;从实际的教学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媒体技术出发。只有将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效益和优势,从而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晓云.浅谈现代教育媒体的选择与运用[J]远程教育杂志,2004

[2]张文兰.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思考与浅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3

第5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范文

关键词:流媒体 windows media 广播教学

0 引言

流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互联网应用的主流,主要包括有校园广播教学、远程教育、视频点播、互联网直播和视频会议等。目前,不少中高职院校也采用了该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

1 流媒体技术介绍及关键技术研究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传输技术,它是一种可以使用音频、视频和其它多媒体文件能在互联网上以实时的、无需下载等待的方式进行播放的技术。流媒体技术是一个综合的技术,它包括信息的采集、编码、储存、传输、播放等多项技术。[1]

流媒体系统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①编码工具:用于创建、捕捉和编辑多媒体数据,形成流媒体格式。②流媒体数据。③服务器:存放和控制流媒体的数据。④网络:适合多媒体传输协议和实时传输协议的网络。⑤播放器:供客户端浏览流媒体文件(通常是独立的播放器和ActiveX方式的插件)。

当前流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微软公司的Windows Media;一种是Real Networks公司的Real System;另一种是Apple公司的Quick Time。[2]其中Windows Media被集成在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上,通过与Windows Media Encoder和Windows Media Player结合使用,能够通过为用户提供音频和视频的内容;而Real System和Quick Time具有跨平台性,在互联网上也深受用户的喜爱。

1.1 构建windows media服务的软件及技术要求

①系统组成部件:媒体服务器(Windows Media Server)、ASF文件制作工具(Windows Media Encoder)、客户端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②Windows Media Server 对外提供ASF流式媒体的网络服务,由Windows Media Unicast Service 和Windows Media Station Service两个模块组成,为用户提供可控点播、不可控点播和广播式服务。③Windows Media Encode用于实现将模拟信号数据制作成ASF文件或ASF数据流。另外,Windows Media Author 用于将录制好的音视频信息、图片、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电子教案)、各种Word文档、Script等各种信息合成到一起,形成单一的ASF流媒体文件。④Windows Media Player 用来从Windows Media Server接收ASF流,然后进行解压和播放。

1.2 流媒体文件的制作及

1.2.1 基于Windows Media Server的流媒体服务器的搭建

在Windows Server 2003控制面板中选择“添加/删除程序”,打开“Windows组件向导”对话框中,选中Windows Media Services复选框,安装Windows Media Services服务。

在“管理您的服务器”窗口中,点击“流式媒体服务器”右侧的“管理此流式媒体服务器”超级链接,启动Windows Media Services窗口。

1.2.2 流媒体文件的制作

在Microsoft官方网站上下载Windows Media编码器的简体中文版,并执行安装。

类型一:对文件进行编码

流媒体文件主要包括扩展名为.asf、.avi、.wma、.wmv、.mp3、.bmp、.wav、.mpg和.jpg等文件,这些文件在Windows 操作系统里主要通过Windows Media编码器来处理。

启动“Windows Media编码器”,在“新建会话”中选择“转换文件”,选择“Windows Media服务器(流式处理)”选项,然后进行编码即可。

类型二:对实况进行编码

实况信息源指将音频或视频设备录入的音频、视频或图片等源信息进行编码运算,以将它们转换为流或流文件的过程。

启动“Windows Media编码器”,在“新建会话”中选择“捕获音频或视频”,然后进行保存输出编码文件即可。

类型三:对屏幕进行捕获的编码

对屏幕或特定区域在一段时间内的活动信息进行捕获并做成演示文件称为屏幕捕获编码。

启动“Windows Media编码器”,在“新建会话”中选择“捕获屏幕”,可以根据用户需要,选择特定窗口、屏幕区域和整个屏幕三种方式进行捕获,然后根据用户文件大小和质量之间的平衡保存输出编码文件。

1.2.3 流媒体文件的

Windows Media Server可在多种网络环境下提供ASF流式媒体的网络服务,提供单播和多播两种工作方式。[3]

首先,启动Windows Media Server中的“添加点向导”,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名称”,在内容类型中选择“播放列表”或“目录中的文件”;

然后,在点类型中选择一种播放方案“广播点”或“点播点”,接着下一步就是创建新的点中选择“添加一个新的点”;

最后,在播放列表选项中确定播放文件的具置。

1.3 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文件

在Windows 系统里启动“Windows Media Player”软件,执行“文件”菜单中的“打开URL”选项,输入该流文件所在的URL,单击“确定”即可播放。

例如:mms://server_ipaddress/asfname,其中Server_ipaddress 为Windows Media服务器的IP地址,asfname为流文件名。

如下图流媒体的工作流程:

2 流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下通过“广播教学”和“课堂录制”两个实验,介绍流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

实验一:跨区间同步广播教学的实现

2010年10月,中组部在茂名考察干部,采用无纸化考核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共使用我院7间机房(350台计算机)和3间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客户端3个,400个座位。),要求开考前,由主考官进行统一分发考试指令和统一讲解考核要求。由于我负责了学校公共机房的管理,为实现以上应用要求,我选用了跨区间同步广播技术和电子教室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完现了以上的应用目标。

操作步骤如下:

①选定性能较高的流媒体服务器(处理器AMD Phenom(tm)8750 2.4G/内存4G/硬盘S-ATA 500G/独立显卡512M/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②搭建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的Windows Media Serve流媒体服务器。③直接在流媒体服务器上安装Windows Media简体中文编码器(为便宜操作和节约成本,不选用单独的计算机用作编码器)。④启动实况编码程序,执行“捕获屏幕”选择,并在系统的D盘建立一个与该流媒体服务器的流文件对应的文件夹,用于保存捕获屏幕编码完成后的文件。⑤客户端机(7间机房的教师机、3间多媒体教室的教师用机。)通过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软件,打开mms://192.168.10.8/mmsgbkh,启动机房音箱,接收流媒体服务器的音\视频数据。⑥各计算机机房教师用机启动“极域电子教室”,执行“广播教学”的功能,各考试用机的计算机屏幕将全部显示与流媒体服务器屏幕相同的内容。其中,计算机机房采用极域电子进行广播能减轻服务器的负载,保证传输效果。

社会评价:跨区间同步广播教学的实现是我院首次完成超1000人的实况教学,中组部、市组织部和学院领导充份肯定我们这次的成绩,并要求我们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实现更多的应用。

实验二:录制教学课堂

课堂教学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和讲解录制下来,放到学院教学资源库中,是现阶段不少中高职院校丰富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为完成计算机教学课堂的屏幕抓捕和声音录制,我们继续选用Windows Media 流媒体技术来实现。

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教师用机上安装简体中文版的Windows Media编码器,并接上录音设备(咪、音箱等)。②同实验一④。③使用FTP等软件将所录制的教学课堂文件传送到流媒体服务器的流媒体文件夹中。

3 结束语

Windows media流媒体技术具有先进性、低成本和易操作等特点,已经成为当今流媒体技术产品的主流,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它构建的广播教学平台等方面的应用,已经深受中高职院校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胡泽等.流媒体技术与应用[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

[2]张一帆等.基于Windows Media流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第28期).

第6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网络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 简称ID)的理论和实践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是60年代未在美国兴起,从教育技术学中派生出来,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高校教育技术领域。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去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教学过程或实践中它们的主要方法和途径,然后评价教学效果的这样一种系统计划过程。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将受教学目标的全程控制。教学设计必须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和“学习者”所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只有认真对该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认真分析,才能有效地做好教学过程的结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和决策技术对各级设计方案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比较,评价,选择出教学设计的最佳策略,使其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利用反馈信息将系统的反馈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进行科学比较,对目标输入进行修正,使系统输出状态与设计目标要求相一致。这几方面便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即目标控制原理;要素分析原理;优选决策原理;反馈评价原理。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前,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给各高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教学、虚拟教学、开放课堂、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引发了教育教学新一轮革命。多媒体教学是高校教学手段改革中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学科教师课堂教学,依赖于多媒体教材的教学应用,因而多媒体教材教学应用效果的好坏、设计制作质量的高低,不仅要依靠教材制作人员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硬件环境的支持、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基本功,更要注重多媒体教材制作中的科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会出现有教材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直接影响着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作为高校专业教师,在把握好本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把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制作和教学应用这几个环节能有效的纳入教学设计的轨道,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材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设计是在选择、确定了多媒体教材的课题内容和教学总目标之后所进行的工作。它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把专业课题教学内容细化为知识点、把知识内容科学归类为各知识要点并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确定的教学模式,科学设计组织知识结构,选择、确定、优化组合媒体信息;划分教学环节与结构教学程序;分析、确定并珍断评价的内容,选择诊断评价的具体方法;具体做好诊断、评价中的诸如提问、回答、反馈等部分的设计。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多媒体教材整体质量的保证,精心的设计能使多媒体教材具有鲜明和严谨的科学性以及较强的实用性。

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应包括不同类型媒体的选择、媒体配套、媒体的功能设计和媒体的应用设计,这样才能有效的使多媒体教材编制和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处理好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精制多媒体教材和优化多媒体教学过程的目的。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在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要分析学习需要,这里包括分析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学习者的现状;其次,要分析设计与制作本专业多媒体教材的必要性;再次,从所掌握相关资源与条件,分析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材的可能性,然后选定课题方案;最后确定总的教学目标。在这些环节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学需要,扬长避短,技术可行,经济效益等原则。

多媒体教材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进行选择,可利用整体规划,采用一种模式或主式与他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多媒体教学中,不同类型的媒体可提供感性材料,加大学习者的感知深度,同时提供实践具体丰富的经验材料,能有效的加深教学对象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还能缩小时空障碍,较好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由此可见,多媒体教材媒体信息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具体选择原则要重视以下几方面:①要熟悉媒体的使用目标。这里包括:呈现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解释原理,探究发现等。②要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比如说:多媒体教材中的文本具有抽象层次较高,阅读灵活、方便的特点;图形具有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承载信息量大,数据量不易失真等特点;图像具有逼真、生动、有趣、能较好的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等特点;音频具有较高的保真度,可以生动的再现现场效果,但相比文本、图片来说,占据存储空间稍大。所以在上述媒体中,文本、图形、图像适合传递静态信息;动画、视频、音频适合传递过程性信息。③要按照学习(经过科学归类并规定了知识水平)知识点的需要,确定媒体的使用目标。④要依据不同媒体的特点,为确定媒体使用目标的知识点来科学合理选择媒体的类型。⑤图像和解说(同期音)要利用其之间的互补性强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媒体选择与使用得好,一般会使学习者产生视听联想,即在学习者心理上引起相关言语或表象的再现。⑥在呈现需要长时间注意的学习内容时,为了减轻较长时间的学习或视觉疲劳,通常需要使用解说、图像、或者文字来配合使用,增强学习者对课程抽象内容的理解。另外在设计制作教学多媒体教材时要特别注意多媒体教材界面文字、色彩的科学搭配。

教学多媒体教材中的知识结构,通常要依据学科专业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学习对象的认知特点来设计,知识结构的设计类型包括直线结构(结构内知识点是直线有序展开的);并列结构(结构内知识点之间是并列的、同一个层面的的关系);层次结构(知识点之间可以递进、因果、条件等不同级的关系),但后一层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前一层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复合结构(直线,并列层次结构的结合体以及知识之间形成一种网络形状的复合结构)。同时,设计知识结构还必须遵循体现知识内容的相互关系;体现学科教学规律;体现知识结构的功能三方面的原则。

多媒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程序,因此,程序结构的设计是多媒体教材设计制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教材类型不同,其程序结构也有差异,例如,文科、理科多媒体教材在设计时它们的差异性就比较大,就是在同一类型的专业课中,教学程序也不尽相同。一般教学程序设计包括导入、补充指导、练习三部分内容。导入部分要提出本单元学习的基本目标、主要学习项目以及注意事项,还要进行预备性测试。教学实践中,若发现教学对象有必要补充学习的,那么学习流程将转向辅导学习系列。指导部分通常又分为主指导成分和补充指导成分两部分,主指导成分是用于观念、法则、理论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在学习对象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时,可作出启发或说明;出现错误时可开出“治疗处方”,但不以任何形式直接提供标准答案。补充指导成分是指对主指导学习对象的学习进行某种补充,学习者可按测试结果不同,从基础、标准和提高三个分支内容中进行选择学习。练习部分也分为主练习成分和补充练习成分,主练习成分是考察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及时适当调整所学内容,或者提高某一方面的技能,对错误应答可提示,可更正,流程多为直线型;补充练习成分是指若学习者对主练习未掌握好或平时练习量不足,可适时进入该练习复习预以补充。

根据教学设计理论,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还要进行诊断评价的设计。多媒体教材诊断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及时了解并跟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对所学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便于任课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并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逐一判断“诊治”的一种教学程序。①诊断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及时纠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学习者继续学习的信心,(在多媒体教材中应设计具有智能化的学习模型)。②诊断评价的内容包括:测量学习者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本情况,测量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③诊断评价的方法,在多媒体教材中通常有问答、练习与试题测验等。④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使教材具有前往性,诊断、评价可以设计成游戏形式或问答形式,一般包括提问,应答和反馈三个部分。提问部分必须内容完整,问题明确并能促进学习者的思考,所提问题要与知识点紧密联系,问题部分设置能反映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提问可以用是非练习题、多项选择题或填充题。问答部分必须将学习者回答的多种可能性全部罗列出来(或设计成由学习者自己输入问题)。根据这些可能性、多媒体教材再作出不同的反应,一题一答,同时应设计成给予提示并对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给予评分。反馈部分必须对学习者正确答案给予鼓励性的反馈,对问题回答的不完整、不全面或者错误的,应给出标准答案或提出复习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形式的反馈,如指出其错误,要求重答,给出答案或给予辅导提示等。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深入探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我们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中,提高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制作质量和应用价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教学设计》http:///licb/index.asp

[2]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4期

[3]朱春花《关于优化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思考》教育技术研究2005年第6期

第7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范文

【关键词】立体化教材;教学设计;教材开发;教学包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105―05

一 立体化教材的基本特征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材料,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起着承载课程内容、预定教学计划、传递教学信息的功能。狭义来说,教材指教科书;广义来说,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地图册、填充图册、教学挂图、教具、投影(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影等。本文要探讨的立体化教材,实际上指的就是广义的教材。关于立体化教材,国外早有类似说法,如 integrated textbook(综合教材)、learning/study package(学习包)、teaching/instructional package(教学包)等。我国传统教材主要建立在纸介质基础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使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已经从单一的书本,发展到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状态。综而观之,立体化教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立体化教材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教材主要包括呈现内容的教科书、帮助教师分析教科书内容的参考书、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学习指导书,它们大多数是纸质印刷的形式,无法表达直观内容、声音效果以及演示事物变化过程等。立体化教材填补了这种不足, 以多样化的媒体资源表现形式提供教学内容。从内容呈现方式看,立体化教材可以通过文字、插图等静态媒体形式表现,也可以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网络流媒体等数字资源媒体形式呈现;从产品表现形式看,可以有印刷教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具体包括文字教材、教学辅导、电子教案、助教助学课件、素材库、网络课程、试题库、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从存储与传递媒介看,主要有纸质印刷、录像带、录音带、CD/VCD、DVD、U盘、硬盘、网络服务器等。

2 立体化教材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

通常,人们认为既有纸介质又有光盘或网络形式的教材就是立体化教材,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媒介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只是教材的外在形式,其内在本质是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的立体化设计,主要指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依托,提供一整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其目的是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3 立体化教材是立足于一体化设计的教学系统

在传统以教科书为主的教材体系中,更多的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的核心内容是各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强调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这种教材尽管能够满足学科系统化知识学习的需要,但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立体化教材体系的设计,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多维度、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媒体、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强调各种媒体的整体教学设计,从而形成媒体间的互动互补。基于这样的设计思想,立体化教材可以看成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把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学功能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学系统,可以指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或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实施的、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1] 因此,立体化教材设计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应用对象、不同的应用环境来进行设计,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教与学需求。同时,教材的各组成部分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上要有机融合,互为补充,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

4 立体化教材要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组织、信息呈现方式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立体化教材不仅拓展了教材资源的形态结构,同时也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结构和活动方式。不同媒体形式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教学功能,能够为多种教与学方法的运用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还能依据学习者的认知特征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尽可能适应学生个性和学习风格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材料,构建最恰当的媒体资源环境,渗透最优化的学习方法。

二 立体化教材的教学设计框架

在立体化教材建设中,重要的不是教学资源的堆积,而是资源的教学设计。从目前的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内容和媒体表现形式,而是更多地反映在资源的有效整合上。事实上,学校缺少有效设计的教学资源,即使拥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过是一种摆设,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和优势。

1 教学设计应用层次与立体化教材开发的关系

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是利用传播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学习理论,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和活动等。具体说来,可以是直接用于教学过程,完成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如印刷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是对一门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的设计(如网络课程),还可以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设计与计划(如教学课件)。根据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设计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应用层次,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层次。[2]

以“产品”为中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作产品来进行设计。从产品属性来看,立体化教材各组件的设计与开发就属于这一应用层次。

以“课堂”为中心。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是课堂教学,它是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已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从教学功能看,立体化教材开发中针对具体单元、具体活动、具体任务的内容选择与设计,往往要借鉴并应用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

以“系统”为中心。按照系统观点,上面两个层次中的教学产品和课堂教学都可看作是教学系统,但这里指功能更复杂、涉及更多教学因素的教学系统,涉及内容较广,设计难度较大。这一层次的设计需要由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甚至有学生参与试验的小组来共同完成。从目前各学科课程整套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来看,实际上适合采用“系统”层次的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的应用层次与立体化教材开发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2 立体化教材的教学设计框架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形式,教学设计模式就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简约形式。它是一套程序化的步骤,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包含的步骤不尽相同,但一般教学设计模式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对立体化教材设计具有指导作用的一般教学设计模式是由史密斯(Smith P.L.)和雷根(Ragan T.J.)于1993年提出并发表在他们合著的《教学设计》一书中的“史密斯―雷根模式”。[3]以这一模式为基础,依据教材设计目标、原则以及实际需要,我们提出了图2所示立体化教材的教学设计框架。

这一设计框架包括前端分析、策略制定、教材总体结构设计、媒体选择与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材编写制作、教材编排呈现、测试试验、评价和修改等环节。下面着重探讨对立体化教材开发具有特殊意义的两个关键环节:媒体选择与设计、教材的结构体系。

三 立体化教材的媒体选择与设计

各种媒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正确认识媒体的特性和使用效果,才能适当选择与设计媒体及其媒体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自身的优势,从而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1 一种媒体选择模型――新“经验之塔”

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选择适合的媒体并进行有效的设计是教材教学设计的重要的策略要素。人们为了在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时能够使判断更为客观、准确,在大量的媒体应用实践中逐步总结了一些方法和模型。图3是把学习经验与记忆特性、学习目标理论结合起来的一个模型,本文称之为新“经验之塔”。

(1) “经验之塔”理论。美国教育家戴尔(Dale E.)在1946年所著的《Audio 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4] 与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型、流程图等选择与使用教学媒体的模型相比,“经验之塔”更具可操作性,它把人类的学习经验依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类(做的经验、观察经验和抽象经验)十个层次,提出了学习间接经验应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学习应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同时为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关于记忆的持久性。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了一个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所阅读内容的10%、所听到内容的20%、所看到内容的30%、所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所说和所写内容的70%、所做并说出来内容的90%。可见,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还能参与操作实践,并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效果是最优的。因此,基于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立体化教材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 教学目标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 B.S.)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按照从简单到复杂顺序排列的6个类别: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形成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认知层次,而且每个层次可用相应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我们依据“经验之塔”的三类学习经验,相应地把描述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与之相对应,从而确定相关学习经验的层次,进而为媒体选择与设计提供指导。

2 媒体选择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关于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虽然至今没有通行的方法,但基本原则却是相对成熟与稳定的。

(1) 依据媒体属性――功能适用原则。具体到各种教学媒体,因各自运用了不同的符号承载信息,刺激接受者不同的感官,因而表现出的教学功能与特性各不相同。为此,选择与运用各类教学媒体时,可以从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可控性和传送能力等属性进行选择与鉴别,取长补短,综合运用。[5]

(2) 依据教学目标――目标控制原则。首先要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分析,逐层细化,直至阐明每个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构建出相应的目标体系,然后依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媒体组合并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并作为确定媒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指导性依据。

(3) 依据教学内容――内容符合原则。首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内容的起点,落实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须涵盖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点网络,然后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再构思用来表现这些知识点的媒体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重难点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例如,可以把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内容放在教科书中,使教科书成为运用各种配套资源的核心;把教学分析、教学建议、教学案例等放在教师用书中;把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制作成录像放到VCD或DVD光盘中;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演示、技能练习等制作成动画或视频放在CD-ROM光盘中;把动态性、时效性较强的内容通过网站;必要时还可以建立网络课程平台,为课程资源共享与交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 依据教学对象――对象适应原则。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媒体选择与设计首先要认真分析学习者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与学习风格等,然后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媒体。例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占优势, 但注意力不容易持久保持, 可以较多地使用图形图像、音乐、动画、视频等媒体;对于初中生,以适当减少直观形象的媒体教学,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到了高中阶段, 学生的概括和抽象能力发展了, 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 选用的媒体可以广泛一些, 传递的内容扩展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增加了理性认识的份量。

(5) 依据背景条件――经济效率原则。要在充分调研教材使用地区的经济实力、文化背景、师资水平、使用环境和管理水平等教学背景和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媒体选择与设计,力求物尽其用,实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广泛的调研分析是实现“立体”效果的前提,直接关系着设计的有效性、适应性与合理性。一般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调研:一是使用教材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二是使用教材的学校在必要条件方面的现状以及师生对现有条件的态度;三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学校在这些必要条件方面可能改进的最大程度如何。

四 立体化教材的结构体系

关于教材结构,不同的时期不同应用场合有不同的认识。本文主要采用叶立群先生的观点“教材结构指的是教材有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目前,从产品形态上看,立体化教材主要由印刷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课件、网络教材、学具教具、教学素材、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支持系统等组成。表3列出了立体化教材的基本组成类型、媒体设计要点及其优势和不足。

可以看出,要确定立体化教材的结构,首先要把各组成部件置于总体目标体系和知识框架之中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因为立体化教材绝不是各种教学媒体的简单拼凑、组合,而是以统一的指导思想、设计理念、编制策略、编排风格等贯穿整个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每一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融合。

总之,立体化教材设计与开发要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追求好效果、高效率、吸引人。具体说来,要从需要出发,明确目标和问题解决的优先顺序;媒体形式不是越多越好,而要物尽其用;要妥善处理各媒体之间的关系,优势互补;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关注学习方法、学习情境和学习帮助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6.

[3]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6.

第8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范文

1、能突出重点,使静态的课本内容迅速变为动态的画面世界,富于生动形象,学生更有直接参与之感。

2、易突破难点,使问题的来龙去脉即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利于提高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实施。

3、好创设情境,使学生尤如身临其境,容易领会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乡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理性地分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进而弥补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的不足,对更快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作用及前景不言而喻。

现在,乡村小学的广大教师已经越来越重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因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文、声、像等丰富而高超的表现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显身手,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使学生即时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并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便处于与教学相应的气氛中,进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但多媒体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尤其在乡村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用不当,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不利于课堂教学,自然也就完成不了预期的教学任务。这就表明乡村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应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件。因为我们乡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较差,教学设备不足,能用上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目的是想让学生学得轻松,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课件,并在课件制作的方式方法上下点功夫,以确保其具有实用性。

那么,乡村小学的教师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本人认为,在肯定、应用并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的前提下,不应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而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课件。

1 有目的地选择教学课件,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如期实现

教学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教学课件作辅助,而与之相应的教学课件则需要有目的地选择。也就是说,只有有目的地选择教学课件,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如期实现。因为课件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随便拿一种来应付是不行的。某些教学内容用课件来展示,不但图文并茂,描述确切,层次分明,再现迅速,感染力强,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使学生赏心悦目,对提高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感知效能,其作用显而易见。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想使学生理解、领会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必须选择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图形课件。教师通过图形课件的转化演示(转化演示表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就可以使学生在这个转化演示过程中理解、领会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自然明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底×高(S=ah)

2 有计划地选择教学课件,是为了教学过程的善始善终

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的教师轻松多了。但为了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善始善终,教师还必须有计划地选择教学课件。选择教学课件无计划的话,课堂就有出乱子的可能。当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必须预先准备(计划)好一对同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和一杯有颜色的水。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演示操作:将杯中有颜色的水倒人空圆锥内至满,再倒人空圆柱中,这样连倒三次,让学生观察到空圆柱才已注满水,而注满水的空圆柱表面有两条闪烁的虚线将它平均分成三份。点击注满水的圆柱,飞出其中一份,并显示飞出的一份水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相等,而圆柱原来所剩部分则显示红色。在这些图文结合(演示)的基础上,学生的视觉、听觉中已经形成了“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的共识,由此可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为:V一1/3SH。这种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化静为动的课件演示,想必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有步骤地选择教学课件,是为了教学环节的循序渐进

这里所说的“有步骤地选择教学课件”,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对学生演示所需教学课件的先后顺序。相应的例子无须再列举,具体的做法也不必多说。只要教师能按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设计,把握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确保演示所需教学课件的顺序先后分明了,教学环节就会循序渐进。

4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课件。是为了教学任务的成功兑现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教师为何不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课件呢?显而易见,如果教师善于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课件,能确保教学任务的成功兑现,那么,这同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对症下药,能治好病人的道理不是基本相似吗?

第9篇: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范文

论文摘要: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是指在通常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选择和运用计算机教学媒体,以多种多样的媒体信息对学生产生作用。本文就如何使多媒体教学形成丰富的教学过程,达到最显着的教学效果,做了一些探讨。

一、选择课件制作工具

多媒体的课件制作可选择用Director,PowerPoint,Flash等等多种计算机创作工具,课件制作者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爱好选择相对应的制作软件。比如PowerPoint应用简单,容易制作,展示性很强,比较适合相对较多的文字和视频图像等信息展示需要,而Flash制作的二维动画比较方便,课件优点是文件较小,效果较好而且放大不失真等,比较适合DNA结构以及细胞结构等知识的呈现。

二、收集教学资料

(一)生活事件:如在讲解案例时,可以采用人的四种交流模式即“听,说,读,写”案例;

(二)常见的现象。如在讲解常见的现象时,相应介绍平时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等;

(三)利用图书馆资料,报刊或图书。适当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的去收集各种教学素材,如互联网的下载,扫描图像,拍摄标本,手动制作等等。

三、选择教学资料

(一)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有针对性、新颖性,既要密切联系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又要突出重点,注意前瞻性,要尽量避免过多或空泛的内容,以防案例的讨论中出现一些不着边际,泛泛而论等现象。

(二)在资料的选择等方面,应该选择一些常见的,贴近生活的事件或素材。

(三)在表现资料的形式上,做到醒目简洁、图文并茂、如剪辑视频、CAI课件、Flas、图片影像等。

(四)在对教学目的的要求上,应当具体和明确,可以相应的提示问题的思考角度,提出教学内容的相关重点,列出相关的参考书目,参考资料等,以及课堂的讨论的方式等。

四、安排与选择教学内容

安排与组织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体和系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的科学、组织的合理十分必要和重要。虽然了具备良好的视听等功能,并且具有比较好的可接受性和比较大的信息输出量,但多媒体教学要根据载体的相应特点、教学的内容、知识点的差异,来选择和编辑从而制作出适当的多媒体,要提高对适度信息量和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视,能够做到高度概括,主题鲜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课件的设计时,对于教学的目标而言,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布局要以教学目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依据,在情感领域的教学则要以情景创设作为基础来进行气氛的渲染,技能动作等领域的教学目标要注重体现出可操作性和示范性。

五、设计页面

页面的设计与创意是制作课件的灵魂,美观而又主题突出的页面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在页面上出现的各种图形、文本、动画、图像以及声音等等信息,设计时应该着重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重点突出;

(二)层次分明;

(三)字体规整。

(四)图像和图片清晰并且贴切。

(五)动画和视频要适宜得当;

(六)统一风格,画面简洁、实用。

六、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

教师,学生,教材以及媒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的四个要素,四个要素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处理好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核心知识建构的帮助者是教师,教师不是施教的灌输知识者;多媒体是创造学习情境的认知工具,也是学生主动的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辅助不能以多媒体简单的替代教师的传授功能,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突出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功能。

七、多媒体计算机教育的实现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认知主体的作用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例如:在多媒体计算机相互学习的环境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可以选择练习适合自己水平的习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认知。

(二)有利于组织和管理教学信息,对教学信息等的组织和管理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功能来实现。例如:可以按照教学的目标,把不同媒体信息和各种教学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组织各种教学资料。

(三)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保持。多媒体计算机对于外部的刺激并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对于多种感官的综合性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及保持非常的重要。根据有关的专家的实验结果,人类对信息的记忆和保持能力与提供信息的方式密切相关。

八、小结

计算机多媒体的组合教育,不仅能够延伸学生的眼,还能延伸学生的耳,甚至能够延伸学生的脑,它是优化我们课堂教学的非常好的手段;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多媒体教学有相当多的特点和优点,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的手段,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应该被忽视。即使我们掌握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加以运用;选择好恰当的切入点,从而配合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长江.工程设计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1

[2]甘霖.多媒体教学的探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徐扬.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02,4

[4]黄秋生.谈谈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