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专题研究范文

教学专题研究精选(九篇)

教学专题研究

第1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科社(2010)2号]明确指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研究生思政课)是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研究生思政课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在课时限定的条件下,教师必须想办法在教学模式上改革与创新,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

传统的研究生思政课的授课模式,是由一名任课教师从头至尾授课,这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讲授水平要求很高。在分析教育部思政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兼顾一般院校思政教师术业有专攻、研究优势不同的现状,考虑研究生专业构成差异性和思想实际,创新实施了符合教师、专业和学生三方面因素,特别强调面向学生的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入专题推进,在有针对性地学习探究和深化教学基础上,最终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通过查找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文献综述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甚少。由于国外很少有专门开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国家,因此几乎并没有专门关于“菜单式”专题教学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之间关系的具体研究成果。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目前学界关于“菜单式”专题教学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只是浅尝辄止。尽管关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方面的文章不少,但大都是探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实效性和有效性研究、大班授课等问题。在CNKI中输入“专题教学”主题和关键词会发现,大多数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发生在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文献庞杂。在CNKI中输入“专题教学” “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主题和关键词,文献数量急剧下降,仅仅找到3篇文献。广西科技大学郑明怀(郑明怀,2015)认为,研究生思政课专题教学有利于实现教材体系的转化,有利于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北京师范大学卫志民(卫志民,2014)在《专题式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与完善》一文中指出,专题式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专题式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关系,要处理好活教、活学、活用与课程理论性、研究性、逻辑性的关系,要处理好专题式教学阶段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性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周莲芳(周莲芳,2015)提出要探索实践“菜单式讲座型”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通过科学设计教学专题,精心打造教学团队,改革考核方式,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检索“菜单式教学”相关文献发现,关于菜单式教学的实践大多应用于技术性实训课程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中,如吕海燕等(吕海燕,2015)撰文《信息技术技能实训课程“菜单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在CNKI中输入“菜单式” “思政课教学”主题和关键词会发现,菜单式教学文献稀缺,仅有的少量文献见于本科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中。学者许海东、吴先源在《菜单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向》一文中指出,面对思政课教学困境,要提升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及考评体系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菜单式”教学。学者甘毛文在《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在工作机制的建构》《思政课“菜单主题” 实践教学模式的教育学审视》等一系列文章中强调,应从教育学视域对“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的教育学基础、教学过程、教学特征等进行分析和省察,探讨思政课“菜单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和内在工作机制建构的路径。

上述成果为本项目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是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但已有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研究主题过于宽泛。对现有文献述评发现,虽然学术界普遍意识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沿袭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形式,过于强调“ 教师中心” “ 教材中心” “ 课堂中心” 而为学生所不满,需要变革,但是,在改革路径和具体对策上又显得力不从心。如何找准突破点,以点带面,实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单纯的就事论事的实证研究比较多见,而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的综合研究比较少见。

二、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价值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菜单式”专题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是一个由设计项目菜单、研究性学习、自主实践、自我建构、考核评定等诸多教学环节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此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菜单专题为载?w,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 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思政课教师可以提纲挈领地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可供学生选择的主题菜单, 以菜单主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通过教师专题讲授,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实现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现了教学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统一性是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即紧扣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主体内容设计教学主题。多样性的含义包括:一是主题细化多样,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丰富内容;二是视角多样,同一主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结合具体关注点,形成不同理论视角和对策研究;三是成果丰富多样,“菜单式”专题的作品包括调研报告、PPT、访谈等,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得到开发和提升。

(二)“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会大幅度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对于学生来说,“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了学习效果。采取“菜单式专题讲座型”教学模式,研究生可以选择有不同学术魅力的指导教师、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和合适的时间。这使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真正面向学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正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对教师来说,“菜单式”专题教学促使教师讲自己想讲的、擅长讲的内容,能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教师所选专题是他对某一研究方向进行长期、系统的钻研的体现。教师通过科研获取了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了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了专业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从而在教学中从高层次统驭和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将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与时俱进地深化教学内容,紧扣时展的脉搏,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教学质量也随之提升。

三、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的创新内容

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具体是指在遵守教育部课程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按照一定标准分成几大部分(即几个专题),然后由不同学科背景且曾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和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把每个部分视为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提供必选项专题和学生选修项专题,从而完成一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 科学设计“菜单式”教学专题菜单

1. “菜单式”专题的原则。对专题的取舍既要服务于教学计划,又要立足于学科要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前热点难点问题,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可考虑采取课堂调查、与个别学生交谈、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已知程度和求知倾向,将学生关注的问题纳入“菜单”之中。

2. “菜单式”专题的突出特征。“菜单式”专题设计中的“菜单”既包括“营养菜单”又包括“风味菜单”。所谓“营养菜单”即围绕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理论设计的专题,其主旨在于培养研究生基本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所谓“风味菜单”即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志趣、研究领域等需求因素自主选择理论知识和实践项目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其主旨在于使思政课真正面向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从而学以致用地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思潮以及指导科学研究。

3. “菜单式”专题的内容设计。“菜单式”专题包括“营养菜单”和“风味菜单”。“营养菜单”如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统一战略与外交战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当代中国与实践 。“风味菜单”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大国关系:当代中国与世界;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中国模式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精心打造和培育教学团队

在专题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力求达到研究生思政课的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所以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过硬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科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担任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教师,由思政部聘任委员会统一选拔聘任。一般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任课,从而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副教授为主的教学研究骨干力量。为了加强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研究,需要成立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确立负责人,不定期地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同时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和北京市组织的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培训,从而打造出一支理论功底硬、学科平台高、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团队。

(三) 实施过程动态监管

在科学设置“菜单式”专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开放性调整。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推进下的学生动态学习过程,参与“菜单式”专题教学实践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及时提供帮助,兼顾好同质学习和异质学习关系,做到“菜品”的“营养”和“风味”兼顾,达到师生互补,生生互补。

(四)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开展

研究生思政课以往比较重视课堂讲授环节,忽视了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安排。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设计对应的“菜单”专题,如增加经典原著导读、参与社会调查、拜访名人故地等形式,供教师学生双向选择使用。

(五)改革考核方式

研究生思政课主要是考查研究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试方式一考定终身,存在着种种弊端。应改革传统考核方式,由专题讲授教师思考题目,最后学生根据专长自主选择考试题目集中考试,也可采取每个专题随堂撰写听课心得取代最后一次的期末考试,要求学生针?λ?学专题提出问题,表达感受和阐述观点。在成绩评定方面,课程最终成绩由学生所选学专题的平均成绩来确定这门课程成绩,这样既能更加公平公正地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也能使教师在批阅学生听课心得时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分析,从而增强了研究生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第一,属于教学研究,但高于教学研究。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关注研究生思政课“菜单式”专题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但主旨并不局限于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提倡真正高水平教学源自于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研究,并使得术业专攻能有效作用于教学过程,最终使学生获益。

第2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开题活动建议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教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 2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 

       开题地点:

       主持人: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

课题组全体成员 

(一) 王楼乡中心校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宣读本课题立项通知书;

       (二) 课题主持人 进行开题报告的阐述 

       (三) 课题组成员张深锋代表发言

       (四) 梁园区教研室副主任张振军、梁园区王楼乡一中高级教师刘立建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评议发言

       (五) 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田启光主任对该课题提出建议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 5000 字以内,(可加页)。

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 万字。

同时,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群文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教学实践的出现正好适应了信息时展的要求,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阅读视角,改革了阅读教学的模式,并逐渐成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师对于群文阅读从接触到逐渐认可,再到不断探索追求进步,已经有很多老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农村中学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源于农村中学的一些局限性给阅读教学带来的难题,在农村中学开展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显得尤为急迫。

( ( 一) ) 阅读量严重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 405 万字,但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以书本阅读为主,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农村学生家庭的现实情况差异大,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普遍较差,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较低,给学生补充的课外读物少,而且留守儿童比较多, 学生缺乏阅读的良好资源与环境。

(二)缺少指导,不知如何阅读 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孩子从小就很少有机会接触课外读物,更不用说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的亲子阅读或者阅读指导。在学校,教师授课时过分关注字词句的落实,以致完整的文本时常被切割被肢解,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和知识,也缺少持久的感悟,至于默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的训练更无从涉及。

(三) 缺少思考和运用

学生虽然课内习得了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但不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学生对于书本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但是仔细一追问就会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背记阶段,而对于文本的含义主题完全缺乏相应的了解,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没有实际性的帮助。

总之,针对农村中学的群文阅读教学,我们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探索,鉴于此,我们提出《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 1、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思考力,积蓄语文素养。

2、以研究教学策略为契机,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师充分的职业发展。

3、建立符合农村学校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本次课题研究,反复实践摸索,形成一个针对农村教学实际的,可操作性强、可评估、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作为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研究新的生长点,充分挖掘群文阅读的社会资源,协调构建以图书馆、新华书店、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群文阅读资源库,通过学校群文阅读的研究和推行,辐射带动以家庭为核心的群文阅读的社会效应,为农村学生群文阅读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撑。

通过课题研究,让“群文阅读”为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找到新的发力点,将课标精神践行到日常教学现场,为学生扩大阅读面、阅读量,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 读素养提供可行路径。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特色鲜明,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以“阅读”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与办学品质。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二)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指导,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

(三)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日本的“群书阅读”、港台的“多文本阅读“,他们都在群文阅读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目标都指向了语文课堂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台湾赵镜中教授曾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一种变化:“在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在群文阅读进入课堂阅读教学以前,国内也有专家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和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窦桂梅的“主题单元教学”;李怀源的“单元整组教学”等。

2012 年 11 月重庆大礼堂举行群文阅读研讨会——“语文课堂静悄悄的革命”,

        “群文阅读”首倡者王林及众多专家学者、包括代表性的一线教师蒋军晶等汇聚一堂,在我国大陆地区共同正式地树起了“群文阅读”的大旗。

大陆教育先进地区在实施群文阅读实验,“ 群文阅读 ” 已逐渐走进课堂,并总结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但这些研究在群文阅读课的形成目标、达成途径、实施措施、教师指导、考查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还不够突出,而且针对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开展的群文阅读研究相对较少。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 容 1 1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了解当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概况,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校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改革的状况,找到群文阅读在教学层面的症结所在。

2 2 . 农村中学 群文阅读相关理论的建构 探讨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建构符合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的相关理论框架与体系。

(二) 重难点和创新点 :

重难点:研究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怎样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有效的将“群文阅读”运用到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上。

创新点:我们学校属于农村学校,而且距离城区较近,在夹缝中生存,学生流失严重,在校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较低,阅读量较少,阅读面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能从农村学校和学生本身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内容注重有效性;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将“群文阅读”引入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到技能。

六、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我们本次课题的特点和研究的内容,我们主要采用:

1. 理论文献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筛选整理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材料。

2. 问卷调查法 自编调查问卷,对农村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通过结论分析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3 3 、 个案研究法 对比较典型个性化教学案例进行汇集、展示、分析、研究和概括,使零碎的资料信息变得系统、清晰以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4 4 、 行动研究法

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参研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从而找到优化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积累丰富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5 5 、 经验总结法 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6 6 、学习成果展示法。

将阶段性经验成果通过撰写论文、报告等形式展示出来,在批评指正中反复修正,加以改进。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一年,主要分为以下 4 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6 6 年4 4 月 — 2016 6 年6 6 月) 1、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填写课题申报书,进行课题申报;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队伍;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教师的分工。

第二阶段:

交流学习 阶段 (   1、设计问卷调查,整理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研究农村中学生阅读的现状; 2、在实际研究中,课题组不断修订研究方案,调整实际操作; 3、针对群文阅读教学实际,建构、完善阅读教学新模式,归纳运用教师教学策略; 4、加强课题组教师的学习。根据学校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并进行学习反思和困惑交流。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 阶段 1、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完善已探索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完善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2、及时发掘、提炼包装研究成果,及时在学术报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课例等,召开研究成果研讨会,做好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3、开展班级读书会。利用课内进行交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

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发展思维。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 阶段 ( ) 1、整理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编辑“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成果集;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与电子成果等 3、申请结题,完成结题工作 七、成员分析及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

  (二)课题组成员:王修涛 张深锋 石俊英 毕明远 1、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过区级论文《 浅谈如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感受美 》,并多次参加优质课活动,有市级优质课《老王》,区级优质课《咏雪》,区级群文阅读优质课《文字中的成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

负责课题决策,课题总设计、总调度,具体是确定研究方向,协调各研究个体,并进行课堂实践。

2、王修涛: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省级论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区级论文《精心点拨学生的思维途径》、《利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负责理论分析、督察指导,修改和审定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具体是查找、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方向的理论材料,督导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结合我组研究进展和实际操作,修改和审订理论内容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3、张深锋: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撰写区级论文《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新教学模式的探讨》,发表文章《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丰富的理论和教学经验。

通过研究的不断推进,时时修订研究成果,保存这一过程中的材料,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4、石俊英: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发表市级论文《浅谈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性》,区级论文《浅谈高校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实施措施》、

《创设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负责实施方案的设计与撰写,材料的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5、毕明远: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参与区级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教育》,发表过区级论文《阅读回归本真-纯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经验丰富,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

负责材料收集及归档整理,分析资料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6、杨藏: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曾在虞城县优质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多次参与虞城县的征文活动并获一等奖,善于组织材料,组织学生活动。

负责材料的归档整理,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等各项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等,并进行课堂实践。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优质的课例、教案,制作成光盘。

2、撰写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九、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语言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王瑞平.创新教育论[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3]叶建英.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1 [4]俞玉萍. 漫步大语文的教与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4 [5]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J]. 2013.06 [6]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7

课题负责人签名: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 字以内。

张振军主任、刘立建老师听取了课题主持人 老师所作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并了解了该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及准备工作,经认真评议,形成以下论证意见:

课题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立足学校实际,通过研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培养阅读能力,积蓄语文学养,具有实际意义。

课题的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立足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活动评价等途径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为学校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学队伍。

课题负责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科研素质,爱好学习,求知上进,为了本次课题,研究了多本教育理论书籍,多次向主管领导请教,并向其他群文阅读课题组学习,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完全有能力承担此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是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专业教师队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他们的专业论文多次获得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多人多次参加过课题研究,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本次课题中,根据各自的专长和能力,分工明确具体,非常得当。

为了顺利开展本次课题,课题组进行了充分详尽的资料准备,阅读了大量书籍,鉴于学校实际情况,老师们在市区图书馆办理了多个借书证,不断充实理论素养,同时购买和查阅了多种网络资源,有相关著述、视频资料等,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总体呈现多样化,有优秀的课例、教案、论文、经验总结等,并注意成果的学术性、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具有推广意义,能为周边区域的群文阅读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次课题研究得到了中心校和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给予了课题研究人员充分的时间和资源,并号召其他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配合课题研究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保障。

专家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同意 老师主持的《农村中学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期开题。同时建议课题组:要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要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避免单一化,力争高标准完成课题规划的研究任务。

评议专家组签名:张振军 刘立建 2016 年 10 月 10 日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立项申报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 字左右(可加页)。

(一) 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深入探讨。

在准备阶段和交流阶段,我们查阅了大量书籍文献资料,并在网略上搜集大量信息交流学习,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性,老师们的理论水平还是不够高,因此在评议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认真研读了部分理论书籍,并决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边进行课堂实践边进行理论提升,将二者结合,争取有更大更快进步。

(二) 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 由于老师地处两个校区,交流不便,在总结和信息交流方面不够及时,导致各项工作的分工不够明确,因此我们对钱在学校拉了网线,并建立了微信群和QQ 群,及时将大家的思想看法进行交流,明确了各项任务,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三)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制定评价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横向的,纵向的,宏观的,个性的,避免单一化。

课题负责人签名:

第3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

一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材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内容上,纲要课教材与中学历史教材存在大量重复现象。这种内容上的重复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会出现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吸引不到学生的注意力,某些学生甚至会出现叛逆,不愿意听课,从而减弱了教学效果。不可否认,尽管纲要课虽然是一门思政课,但同时又是一门历史课。在我国初高中教育阶段,历史教材和纲要教材已经存在着重复现象。如果不对纲要教材进行重新定位和取舍,那么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二,纲要课教材与其它思政课在教材内容上也存在重复现象,这必将会导致教学内容上的复制,没有新意,很难在课堂上突出自己的教学优势。比如,纲要课教材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某些章节和内容上的接近和重复。如“概论”课中第三章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和“纲要”课第五章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的内容重复。以及“纲要”课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等某些章节的类似。那么,这种内容上的高度类似和重复,也会产生教学内容上的复制,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纲要”课授课时间的紧张和教学内容的繁复之间的矛盾。“纲要”课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时间跨度为1840~1919年;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时间跨度为1919~1949年;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间跨度为1949~2005年。而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纲要”课程的教学计划为32个学时。中国近现代史所需要讲授的教材无论从时间跨度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其讲授的课时不成正比。尽管教材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和理论性很强,但由于历史专题的丰富,却很难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史论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和内容的统一。 

加之社会现实中思政课遇到的尴尬境遇,理论与现实的某些脱节,学校的不重视,学生的轻视,以及某些任课教师情绪上的不稳定,都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产生不和谐的状态,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真正使纲要课堂做到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因此,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思政课会遭遇学生的冷遇和不理解。 

那么,该如何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使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国史,进而达到本课程的教育目的呢,笔者认为,在“纲要”课授课过程中采取专题式授课方式可以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二 专题式授课方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特点和优势 

 

如果在纲要课中进行专题式教学,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对师生来讲,都是有极大的益处和适用性。 

第一,专题式授课方式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有利于突出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之一,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专题式教学,恰恰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第二,采用专题授课法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当代教育理念。一堂成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仅仅依赖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创造一个积极、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 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期。根据这些时代特点,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 围绕学生进行主题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采用专题授课法, 教师可以在专题授课时找出每个专题中的理论重点和闪光点。围绕每一个专题, 大量收集相关信息, 掌握多方面的材料,同时可以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 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讨论时做到有感而发, 针对历史问题不畏惧学生质疑。教师要在学生之间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中适时给予正确引导。 

第三,采用专题授课法能够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便于学术成果与教学成果的相互转化。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个基本任务, 而长期以来教师的职称仅与科研挂钩, 与教学几乎没有关系, 所以长期以来在高校教师中形成注重科研、轻视课堂教学的怪现象。而专题授课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使教和研相得益彰。教师通过对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 能够加深其理论理解和认识, 从而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而对某一专题的专门研究, 能够使教师对该专题更熟悉, 更有心得体会, 在讲述该专题时更能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同时, 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专题的研究, 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思路开阔, 能站在新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新, 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灵活的教学。积极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 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会感染并激励学生, 使整个课程教学良性循环。采用专题授课法, 教师的自我认同度会提高, 尊严感会增强。  在纲要课具体的讲授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专题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打破时空界限,不依据历史发展顺序安排内容,而是围绕所阐述的问题,灵活使用资料,从而使所阐述的问题逻辑性更强、说服力更强; 能够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可以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研究者提出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的优势: 教学风格多样,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 教学内容融集体智慧与个人专长为一体,充实而丰富; 教学管理多管齐下,达到协调互补、科学合理;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为教师科研创造了条件。 

但是,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能够真正做好“纲要”课的专题式授课,还面对一些不易克服的困难。比如,专题式教学研究的深入性与学生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需要去弥补。尤其是普通理工高校的理科学生,他们的历史知识相对缺乏, 不具备这门课程实施专题教学法所要求的知识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详尽讲述知识要点,还要在课堂之外提供丰富的补充书籍来弥补不足。 

三 专题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运用 

那么该如何在“纲要”课堂上进行专题式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专题式教学又分哪几种呢。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专题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有极为广泛的实际应用,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探讨,主要观点认为: 可以根据课堂主题来确定专题进行讲授。比如,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开展乡土史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时事形式而进行时事热点专题式课堂教学。比如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可以针对抗战、二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来进行专题教学,还可以在洋务运动的教学主题中,针对岭南洋务运动对南部中国的影响来展开专题讲座。我们发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进行专题式授课的内容和主题是可以不断变换的,比如可以在讲授鸦片战争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专题授课。从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进行授课,很容易地就把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激情在课堂上带动起来,并可能影响其今后的人生道路。我们发现,专题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性认识,而且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实现表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那么,在进行专题式课堂设计中,我们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实践告诉我们,文科课堂教学也需要一定的逻辑性,课堂逻辑可以突出课堂内容,又可使课堂教学充满条理性。没有逻辑性的课堂是难以想象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需要逻辑思辨性,“纲要”课的内容决定了课堂逻辑的重要性。同时思政课堂又是一门充满思辨性的课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定要使课堂具有逻辑性,充满条理性的“纲要”课堂充满吸引力。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设计课堂思辨环节,教师要设计恰当的思辨问题,并投入课堂教学,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育目的。认识到思政课堂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可以有效地使教师避免罗嗦冗长的叙述,教学内容设计精炼、重点突出,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既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还要充分关心国际形势,既要充分了解历史重大事件,又要加强历史逻辑的学习,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经过充分的备课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国情、了解国史,真正懂得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道理。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第4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数列;差分;教学设计

在建筑领域中,电梯使用首先是建造出一个描述实际使用电梯的数学模型,然后再设计相应的PLC程序指令完成这个数学模型的要求。如中国福利每期开奖数据,可以用数列表示出来,一些彩民就是利用长期数列查找出其中的一些数学模型及其规律。再如沪深股票的涨跌数据,也是可以由一些离散的数列表示出来,操盘手利用平时的经验,数据走向达到一定值时,开始进行运作。总之,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数不胜数。差分是对数列的进一步运算得出的,它是一种新的数列,是对原来数列规律的一种反应。例如一个数列的一阶差分数列是一组常数,则原数列就是线性函数列,也就是常说的等差数列,当一个数列的二阶差分数列中出现了一个大于零的数时,原数列表示在坐标轴上的点就是从这个位置开始凹的,反之是开始凸的。

一、教学目的、内容和总体思路

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现在课程改革之后,将有些高等数学中的基本知识点下放到高中数学的选修部分中,给高中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压力。如导数、矩阵、布尔代数、数列和差分都属于高等数学中基本的知识点,现在已成为高中数学学习内容。

数列和差分的教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差分概念及与数列的关系、差分方程。其总体思路为,从易到难,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差分概念,再讲与数列的关系,最后谈一谈差分方程方面的内容。讲授过程中加强对教材的再次开发,从简单的事例着手,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谈起,注重教学内部的逻辑脉络,注意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最后是学习效果评价,这一部分是选修内容,一些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所以评价过程要求学生以了解知道为主,不需要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运用所有知识。

二、具体设计

首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教师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复习数列有关概念,预习差分相关概念。

其次,在课堂上,主要分为三块内容――差分概念、与数列的关系和差分方程。

第一部分,使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差分的概念。如开车时每小时记录一次里程表上的公里数,形成一个数列,再把这个数列每一项进一步相减,便是差分,由此引出差分概念。进一步介绍这一次相减后的差分属于一阶差分,再减一次属于二阶差分,如此下去。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一阶差分是什么,从而引出差分与数列的关系。如一阶差分是常数列,则原数列就是线性数列,就是通常所说的等差数列。

进一步启发引导第二部分,差分与数列的升降、最值、凹凸之间的联系。这部分内容有一些是前面课程涉及到的,可以前后联系,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得学生使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对知识整体把握。在整体把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部分与前两个部分表面上没有直接联系。可以首先介绍一下差分方程等一系列概念,如(非)齐次差分方程、(非)线性差分方程。然后启发学生回想一下系数矩阵与方程组的关系,联系现在学习的差分方程的解,思考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可以同时加深对这两方面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足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演算的时间,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感性的认识。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对知识点“质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质疑”说出来,因为这种“质疑”就是他对这个知识的疑问,可能这也是其他学生都有的疑问,教师应详细的讲解,及时纠正学生对知识点认识的偏差。

最后,布置一定的习题。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习题的练习找出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还存在问题,以便以后进一步讲解,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列和差分是离散数学的基础概念。高中数学中的数列和差分的内容属于选修部分,难度很大,对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做适当的要求。任何专题的教学设计都是多样的,笔者从自身的经验角度,提出一些关于数列和差分专题的教学设计,望为他人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第5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

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要求造就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制定教学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标准以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感、深入开展教学管理研究工作以推动教学管理理论的发展、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实现依法治校。

一、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1.国家宏观指导加强,高校自主办学地位逐步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教育管理也由过去高度集权向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转变,高校办学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起来。高校教育管理从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命令、下达指令性计划和任务的直接管理模式,改为通过法律以及政策指导、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管理为主的模式,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2.高校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高校办学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使高校的教学管理目标和任务得以进一步明确。高校管理逐步在观念上从领导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在内容上从事务性管理转向目标性管理、研究性管理和制度性管理;在时间上从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在空间上从分散的一维管理转向系统的多维管理;在方式上从封闭式内向型管理转向开放式外向型管理;在手段上从经验式管理转向科学管理;在方式上从指令性管理转向指导性管理。

3.网络技术日渐融入高校教学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技术也日渐融入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当前各高校都在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是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有利于学校管理部门的决策制定;其次是加强了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再次是使教学管理人员从以前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更深层次的教学管理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最后是搭建了教学管理平台,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4.高校教学管理法律和法规日臻完善。高等教育管理立法是现代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发达国家纷纷颁布新的高等教育法规或改革法案,有效地保证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些国家的政府和高等学校实施以法治教,根据法律和法规处理高等教育管理事务。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也加快了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许多法规性文件都是着眼于现实,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方向性和针对性越来越强,使高校教学管理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有力地加强了高等教育管理立法,加快了高校依法治校的步伐,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教育管理思想观念落后。所有的教学管理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管理思想与观念的指导下开展的。根据这一点,我国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一直坚持并倡导“思想改革是先导”的理念。但由于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思想观念受传统影响较深,再加之体制改革是逐步深入的过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首先是在教学管理思想上重视“功能管理”,“效能与质量管理”的思想尚未真正确立起来;其次是在教学管理思想上重官本位而轻服务;再次是在教学管理模式上重行政型和经验型的管理而轻科学管理。这些传统的教学管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也影响了教学管理专业化的形成。

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学管理政策的执行、任务的落实,最终必须依靠教学管理人员去实施,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然而,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等多个方面)、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素质教育等新形势,许多人感到茫然,无法适应教学管理专业化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3.教育管理理论滞后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的实践有赖于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教育管理重在行动和效益,因此,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正确和先进的理论做指导,但我国高校现实情况是教育管理理论发展滞后于教学管理实践的发展。首先是教学管理理论尚不成熟,难以指导实践;其次是理论研究深度不够且跟不上改革实践;再次是理论研究者与管理实际工作者之间不能有效地沟通与融合。总之,高校教学管理呈现出明显的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客观上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满足高校教学管理的实践需要。

4.教学管理模式、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教学管理手段与方法运用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管理的效果与目的。首先,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许多高校十分重视指挥、监督、检查和控制等手段的运用,这与当前倡导的人性化管理与民主化管理,要求视教职员工为学校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相悖的;其次是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没能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再次是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制度的建设滞后于教学管理的发展,教学管理制度内容比较模糊,制度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操作性。

三、实施教学管理专业化的对策建议

1.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关键是要树立教学管理兼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于一体的思想。因此,在高校形成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存的二元权力结构。由于两种权力的合理性及其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两种权力均要按照自已的特性及处理问题的原则,两者发生冲突与矛盾就在所难免。当前表现在行政权力过多介入学术事务,排斥学术权力对学术事务的决策;也有学术权力过分干涉行政事务、影响行政人员和行政机构按照规章制度高效率处理问题的情况。所以,确立高校内部管理的新思想就显得尤为关键,这就要求:首先,要从基层出发,真正体现以学术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其次是要从服务出发,摆正行政部门在高校中的位置,彻底打破“官本位”思想;再次是要从“管理即决策”出发,加大教师、专家参与决策的力度;最后是要从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运用目标管理协调两种权力的矛盾。此外,还必须从高校自身的组织特点出发,将行政权力真正建立在学术权力的基础之上。

2.健全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主要是适应高度集权管理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教学管理主要采用行政科层制的组织运行机制,实行校级集权管理,主要遵循首长负责制和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高校的学术管理基础薄弱,教学人员及研究人员参与管理的权力与机会十分有限。这种学术管理机制的逻辑与高校的学术性的要求不一致是传统体制的内在缺陷。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高校学术管理机制,主要是要理顺学术管理机构与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划分两类机构的职责权限范围;建立健全学术管理机构,使高校的主要学术事务与活动都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完善学术管理的操作规程,制订高校管理机构的组织原则和议事规则,建立正常的议事程序,充分体现教学人员和学术研究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是要改善高校内部学术管理组织结构,扩大中下层学术自,重新设计校、院、系三级之间的职责权能的配置,扩大系的学术管理自,充分发挥院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校级管理权主要在宏观层次,即主要负责校内的宏观调控。

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高校推进教学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条件,是实施教学管理专业化的有力保障,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对于实施教学管理专业化意义重大。首先是要转变观念,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切实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其次是要强化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包括培训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抓好上岗培训以及严格任职资格考核机制;再次是要以提高待遇为切入点,建立有效的稳定机制,以加快教学管理专业化建设的进程。

第6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 专题研究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109-02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提高学生分析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题研究教学”就是贯彻上述教学要求、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专题研究教学”的实践与总结

所谓中学思想政治课专题研究教学是指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以问题为中心,选择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者是学生感兴趣所关心的话题,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甄别、思考、研究,以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实践和总结了以下三种“专题研究教学”类型:

1.紧扣知识点生成的简易性的“专题研究教学”

如我在当年教学高三“国际关系”之后,组织了这样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国际恐怖活动,特别是“9•11”事件给美国某些行业,如航空运输业、保险业、旅游业造成直接冲击,股市市值大幅度下跌缩水,同时造成人们对美国经济未来预期的改变,将使已经处于衰退边缘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推迟美国政治所翘首盼望的经济景气回升的到来,也必然对世界经济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对此进行研究:①国际恐怖活动,特别是“9•11”事件引起股市的波动说明了什么?②面对国际恐怖活动日益猖獗,世界各国应如何应对?研究的题目在教学“国际关系”的适当时机提前布置给学生,并告之搜集有关信息的方法和大致出处,然后在课堂上组织专题研究。课堂研究时可以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发言,也可以学生个人自由上台陈述观点。此专题的预期结果大致是:①说明了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原理;②在应对方面,根据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学生大致能想到: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建立、健全世界反恐怖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期间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上海公约》;断绝恐怖组织及其成员的经济来源等;③通过上述分析加深学生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与应用,活跃学生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筛选、使用资料信息的能力。

2.立足知识面生成的综合性的“专题研究教学”

如我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知识之后,就中国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组织了这样的专题研究: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好事,有利于我国进口,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和我国的经济地位提高,主张人民币升值;而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坏事,不利于我国出口,对我国国际收支将产生不利影响,必然导致我国外贸环境恶化、外汇储备减少,要求坚决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对此应如何评论?此专题的预期结果大致是:①学生通过讨论将认识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利弊并存。②学生能够用矛盾及其转化的哲学观点,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促使矛盾向有利于我国经济利益的方向发展。③学生的国家利益观将进一步升华,在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争取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④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指导学生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

3.围绕现实问题生成的跨学科的“专题研究教学”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我国水资源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专题研究。事先围绕“现状、问题与对策”发一个简明提纲,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联系地理学科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如何?分布有什么特点?②怎样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根据所学哲学知识提出你的战略举措?全班分两大组和若干小组按提纲各自独立地从报刊、杂志或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研究时每一大组推选代表分别向全班汇报本组的研究心得,全班同学参与提问和讨论。每位代表的发言力求简明、扼要,材料和观点要相结合。此专题的预期结果大致是:①我国水资源短缺,而且分布不均匀,从长年来看有南涝北旱的特点。②根据联系的观点,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根据发展的观点,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树立现代的水资源观。

二、“专题研究教学”的定位和依据

1.“专题研究教学”的定位

“专题研究教学”的定位:①是一种富于创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使学生的学习被动,缺乏自主性、探究性。“专题研究教学”,以各种层次的专题研究渗透其中,通过自主收集信息,自主研究、探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中培养创新意识。②不同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有独立的时间乃至学分,研究课题主要由学生选择和确定,一般地说,学生要走向社会,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要用一种比较规范的形式来表达研究成果等。“专题研究教学”主要是一种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专题小而精,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开展,在每课、每框乃至某些适合的目题中均可插入其中。③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要把研究渗透于包括预习、授课、作业等各个环节。“专题研究教学”没有这样“严格”和“规范”,它比较灵活,只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内容上构建一个专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④是一种整合性的教学模式。它是从目前的教学实际出发,通过持续不断的专题研究,把自主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研究性教育的精神融于其中,为“研究性学习”积累经验、架设桥梁,为创设一种更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准备条件。

2.“专题研究教学”的依据

“专题研究教学”的依据:①从现实层面上说,旧的机械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也难以维系下去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充分体现当代教育理念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时又难以建立。因此,用“专题研究教学”反而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并在实践中积极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的教学模式过渡。②从教育理论层面上看,用“专题研究教学”这种模式,能较为简易地、持续地把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研究性教育等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使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落到实处。③从哲学层面上看,“专题研究教学”遵循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果不考虑当前教与学的实际,要求过高,难以操作,或仅能在观摩教学中展示一下,过后仍然依旧,那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如果长期坚持“专题研究教学”,无论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抑或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均可以在逐步逐量的积累基础上达到质的提高。

三、开展“专题研究教学”的教育功能

1.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的革命

探索、研究是人的天性。“妈妈,天上的星星为什么掉不下来啊?”这是儿童在探索!可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把人类的基本天性都扼杀了!“专题研究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一场革命。当我们看到学生通过自主收集、自主探索,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时候,当我们终于看到学生一改那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变得主动活泼的时候,我们就感到即使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付出再多的劳动都是值得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检测出各种学习方式的遗忘率分别为:阅读90%、听课80%、看演示50%、举行讨论30%、讲话30%、自己制作10%、实施计划(研究性学习)5%。这为“专题研究教学”提供了教育理论支撑。

2.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浪花

“专题研究教学”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当学生从全球视角,用具体数字说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世界70个国家或地区已经或将会因水资源问题引起冲突的时候,我们惊叹学生的视野是如此开阔!当一个学生刚刚用充足的数字和理由说明南水北调工程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之后,另一个学生随即从四个方面有理有据地说明调水不如节水,这种思维碰撞所萌发出来的创新意识是多么令人吃惊!那位从全球视角看水问题的学生平时并不太显山露水,他的精彩发言使大家倍感意外,他自己也因此在全班同学的赞赏中获得了极大的鼓励。人的潜能往往从某些获得表现的机会中被激发出来。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也必须在行动中被唤醒。

3.帮助学生融会知识,贯通时空。

学生要运用知识必须首先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又必将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搞“专题研究教学”,特别是在高三毕业班搞“专题研究教学”会不会影响高考复习与升学考试?这可能是许多教师普遍担心的问题。从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只要专题选择恰当,合理安排时间,注意科学指导,把高考优异成绩的获得建立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搞好“专题研究教学”的几个环节

1.要选好专题

首先研究专题要以问题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社会热点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其次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联系、衔接。最后切口要小,难易适度,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摘到。专题不在大,而在精,可持续进行。最好有可辩性,能引起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2.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让学生来研究、思考、唱主角,则会把专题研究课变成时事报告会。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会思、能思、善思,同时又能敢问、勤问、善问,鼓励学生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让学生在专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师担当起导演的角色,做好引导工作。

第7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案例教学

1991 年起,我国专业学位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到的39 种,规模达到研究生招生总计划的50%以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导性力量。

一、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推出《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均强调了提高培养质量,重点措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教学为基础,呈现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这些政策明确了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中的主导地位,有效的推动了案例教学的广泛应用。

二、专业学位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案例教学的氛围尚未形成。多数院校在专业学位案例教学方面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案例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及配套教学设施,案例教学配套经费不足,尚未将案例教学纳入考核体系,重视案例教学整体氛围尚未形成。

2.对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把握不到位。不少院校对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研究;案例教学学时普遍偏少;各门课程案例安排随意性大;课程案例教学与项目培养目标之间缺乏整体设计;案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没有认真和系统评估;案例教学没有与培养特色有机融合。

3.缺乏高质量的案例资源。多数院校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刚起步,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数量少;小案例多,综合性案例少;更新及时的案例少;接地气的本土案例少;有明确导读的案例少;深入调研开发的少,严重影响案例教学质量。

4.案例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建设。国内高校招聘时强调应聘人员学历学位与科研成果,不少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导致专业学位师资选拔时很难找到胜任案例教学的师资。

5.学生参与案例教学互动不足。近几年专业学位学生日益低龄化,缺乏管理实践的历练,因擅长应试通过考试。相当一部分经验丰富并担任重要职责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因准备时间不足,难以通过入学考试。在案例课堂上,师生均缺乏管理实践经验,加上师生对案例课前对准备不充分,导致案例课堂不能充分发挥其“互动”、“双向性”的特点, “多言堂”变为“一言堂”,学生参与度低,导致教学效果差。

三、改进专业学位案例教学的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鉴于专业学位处于初级阶段,在国家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前提下,各培养院校务必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做好案例教学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校情的专业学位案例教学规划,在领导重视、经费、场地、政策上给与支持。

2.认真研究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各院校务必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认真研究案例教学的内在规律,选取具有代表行业性案例,组织力量对案例的主体结构、案例布局与设计、案例正文标准、案例教学计划、案例使用说明等进行优化,同时科学安排案例教学时间,明确案例教学与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的逻辑关系等。

3.加强优质案例的开发和来源渠道建设。必须加强优质案例开发,同时建设符合国情、校情、企业情的本土案例库,既要选择一定数量的外国案例精品,又应编写更多适应中国国情和专业教育特色的案例。各有关院校在经费支持、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生协同、激励等方面需做大量工作。

4.加强案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案例师资缺乏的问题,一方面邀请知名高校案例名师对教师培训;二是选派教师到专业管理岗位挂职锻炼,或参加企业咨询服务积累经验;三是从企业或校友中引进部分实践教师,加强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四是招聘适当比例具备实践管理经验后备人才进校。

5.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作用。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经验缺乏,教学互动效果差的问题,要采取措施让学生走出象牙之塔,参加与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撰写以及毕业设计等活动,让实践经验丰富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传帮带的领头羊作用,缩短教学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在职学习的专业学位学生,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和展示,并参与到案例开发和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21

第8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虚拟的工作环境,营造现实场景中的问题,进而启发学生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专业性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为酒店行业输入了大量的优质管理人才。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是以培养高素质、有实践技能的酒店管理人才为目标。相比于国外完善的酒店管理人员培养制度,我国的酒店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校内实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各项业务的操作技能,第二是熟悉各项服务流程。而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内容覆盖了酒店管理的方方面面,从客房清洁到礼宾服务,一应俱全。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是与各专业课程配套进行的,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巩固所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课程的上课地点有三个,分布在实训室、教室和实习的酒店。主要由任课教师根据备好的教学计划和教育目标展开教学,在教学结束后,会有相应的实训考核。

二、校内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与者对校内实训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的校内实训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第一,就是教师的授课模式受传统思想禁锢,重理论轻实践。酒店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而非理论学者。因此,教师的授课模式亟待改进。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滞后问题。大部分专业课程缺少实训教学内容,理论性教学偏多,这对培养实践型酒店管理应用人才大为不利。第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的思想态度不够端正,对于实训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这与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定位有很大的影响,国内对于高职的定位普遍是学习差的学生的欢乐场。很多人对高职的学生都带有偏见,于是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极易自暴自弃,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很多学生在实训教学期间并没有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是当作课余的时间来休息,这种散漫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教学的效果。

(二)校内实训设施建设落后

除教师及学生的因素外,学校资金紧缺也是目前高职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大为减少,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都难以达到专业学习所要求的标准。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普通本科大学晚,而每年的经费投入被严格限制,因此,学校在实训教学设备上的投入也就杯水车薪。所以,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环境和设备普遍较差,为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只能通过大班授课的形式集中观摩或简单练习。这就造成在固定的时间内,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实训的时间减少了,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缺乏有效的实训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标准

1.实训教学的管理制度效率不高。在实训教学中,学校教学部门的管理有所放松,效率低下。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训教学中并没有严抓组织、管理、检查等一系列问题。大多数的日常管理都是靠任课老师的责任意识和经验维持,执行力普遍低下。2.实训考核质量的量化标准不统一。目前,同学们的实训教学考核成绩主要是由任课老师决定。在评价标准上,每个老师对实训考核的理解不同,评价标准并不一致。而且,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点评,自身对于实训操作的一些想法难以得到诉说的机会,因此,这对广大学生而言有失公允。3.实训教学考核内容简单,方法单一。目前的酒店管理实训教学考核内容并未以实训教学为主体,而主要依托于书本中的基础知识,简单考查一些客观问题,对于实操题则直接忽略。这对实践专业而言,是极为不合理的,学生只有在操作技能等实操环节具备过硬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酒店管理人才。关于理论的考核,并不能体现学生在面对酒店发生意外情况时的灵活应变能力,更无法判定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校内实训教师与教学要求不匹配

随着我国高校对高学历人才的重视,目前所有的高校和高职中都是理论研究型教师要远多于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这一点在酒店管理专业有点本末倒置。酒店管理专业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沟通、礼仪、接待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而不是理论研究。许多高学历的教师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但对于真正的酒店管理没有更多实际经验。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也很难提升自己的实操能力。

三、提升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想法

(一)全面提高教学参与者对校内实训环节的重视

实训教学是学生与老师双方面的事,想要提高实训课程教学质量,不仅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更应该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实训教学的认识。第一点,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源头上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向学生输送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引导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第二点,学生要善于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尽管高职学生在理论学习上可能会稍微吃力一些,但是可能他们在动手能力上有着他人所不及的天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悉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都可以发挥出自身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最后,教师应时刻保持学习,时常关注所教专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时常向学生灌输最新的行业动态,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从而认真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此外,经常跟学生讲述一些专业相关的事实,让学生更好地找准自身的定位,不至于和社会产生脱节。最关键的是,学生要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实践,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上与自身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

(二)完善校内实训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是基础

教师素质与学生的意识是提升校内实训质量的软实力,而实训条件则是影响实训质量的硬性指标。只有具备良好的实训条件,才能使实训教学水平产生质的飞跃。而实训设施的管理则是实训条件的润滑剂,有了完善的设施,却没有良好的管理制度,也会影响实训质量的提升。实训资金的投入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的调拨,其二是专业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当高职专业得到充分的发展后,必然能够有效地带动社会的发展,从而为学校输送相关的实训设施。而在有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后,酒店管理实训教学必然能够取得质的提高,这样便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学生学到更扎实的知识和得到更加专业的实训指导。

(三)加强实训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

1.充分备课,准备周全。备课前,教师要做到熟悉课程目标,掌握方向,然后根据学生水平,扎实备课。对于实训课程而言,一定要在课前将实训操作需要用到的东西提前准备周全,以免浪费时间。2.充满耐心而又专业的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应对实训的重点、难点做专门的讲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采用集中讲解加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每个学生的操作都合乎标准。其次,由于实训操作较枯燥,学生易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可通过小组比赛、模拟情景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3.教学时间安排要合理。任何一门技能都不是一次或者一天就能完成的,每一位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操练,才能发现新的诀窍,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对于学生的教学与培训应合理安排,尽可能保持连贯而固定的时间段,切勿操之过急,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习惯。4.扎实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是通过虚拟的工作环境,营造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而启发学生学会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格外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尽可能教授学生职业化的规范和意识。

第9篇:教学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法;创新意识;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282-02

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不但应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的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

1 为什么要采用研究型教学法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研究型教学法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研究型教学法是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授型教学法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它将研究与讨论贯穿全课程的始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做学问的门径对大学生进行科研入门的初步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研究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分析、研究成果的整理等。它打破了旧模式下的"满堂灌"和"一言堂",实行在教师指导学生研究问题基础上展开讨论的师生群言堂,重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重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通过指导学生研究和讨论问题,强化了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教学法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规律,体现启发发现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和成就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者、思考者和发现者,从而能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让学生学会思考,进行研究性的活动。研究型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承担着传承知识的重任,另一方面也肩负着创新知识的使命。因此,大学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研究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成为综合性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大学生的教学要求和模式,我们在专题课教学中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单纯讲授、传授式教学形式转变为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实践训练、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汉语语言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包括词汇学、语法学、方言学、语言学名著选读等方面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开设的,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和理论的深化,能够促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因此,在"汉语语言学专题"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而且又很重要的。

2 研究型教学法在"汉语语言学专题"课程中的应用

研究型教学法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汉语语言学专题"课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法,重点应该把握的是教学的具体目标:首先是要达到激发创新情感、培养创造能力、学会掌握信息、树立团队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形成责任意识的目的;其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贯穿新型的教育理念和负责的工作态度、开放性的教学组织、互动性的教学方式、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努力寻找研究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使研究型教学法真正在 "汉语语言学专题"课教学中应用开来。

2.1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型教学法把过去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程教学中的引导者,学生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和积极的参与者,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型教学中,被强调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探索与创新的机会,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能够吸引并维持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两组,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展开辩论。这次辩论非常成功,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下课时,不少学生仍兴头不减,说回去要再找些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还要辩论。

这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并自觉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寻找并建立它们的联系,从而加深了对句法结构的理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科研化,科研项目教学化。

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不同,不是仅仅传授已有的和整理过的知识,而是引导大学生独立去从事"研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必然会导致整个教学体系的革新和创新。

研究型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及其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其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还要有规范的学科特色,要尽量体现汉语语言学方面的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最高的研究水平。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把系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具体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科研化,科研项目教学化。例如:在讲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有新意、有一定的前瞻性、对实际有指导意义但又不超出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一些课题:"网络语言中的数字词"、"广告成语中的变异现象"、"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分析'有N可V'结构"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课题研究。通过在几个班级的多次实验,发现效果非常好,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进而形成一个轻松活泼的研究型学习氛围。

2.3 解决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无论是实例分析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个人在自己知识积累和经验基础上所得到的答案是个性化和富有创造性的,对于一个个真实的开放性问题,老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因此,衡量学生解决问题优劣的主要标准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知识的综合运用、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的合理性、组织讨论的效率、最终的报告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等。例如:在讲解偏正结构短语时,对"春天的到来"是"插入式的'的'字短语还是定中偏正短语"的问题,对"春天的到来"和"家乡的红桔"的异同问题,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展开讨论。结果发现学生的劲头非常高,课堂上的发言超乎想象,给我很大的启发。

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讨、分析,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学习更加主动,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4 强化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动力。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专题课教学的一个总体目标。而研究型教学法在专题课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这个总体目标的实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的称赞和激励,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对那些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学生给予比较高的平时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给予学期成绩。这种做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动力,效果非常好。

2.5 把握课题研究的正确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研报告(论文)的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讲求科学、严谨,马虎不得。一般来说,课题研究包括这样三步:(1)分析论证,确定论题;(2)多方查找资料,整理思路;(3)归纳综合,形成报告(论文)。

首先,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自己要研究的课题,对课题的价值和研究可能性进行论证。教师可作为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共同确立研究课题,使课题具体化、可操作化。其次,指导帮助学生,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建议、指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期刊杂志、相关书籍, 到学校电子期刊网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到Google 、百度等搜索有关的知识信息,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对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选择、分析和加工,整理出一个明朗的思路。最后,在思路明朗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研究报告(论文)。我们曾经在两个班组织学生查询资料、分析讨论,确定下来了两项值得做的课题,经过近一年的整理、分析、论证,最终课题圆满结项。这项活动得到了校学术委员会的高度称赞和充分肯定。

结合具体实例感受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6 交流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成果以适当的形式展示出来。成果展示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都要给予肯定。学生可以撰写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也可以开展研讨会、辩论会,相互交流,共享成果。

研究成果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不少学生因此而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改进的方向,增强了自信心,研究热情也被激发出来。

2.7 建立多种评价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科研指导。

教学评价体系是整个研究型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学,对教师与学生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要想有效地实施研究型教学,就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过去,学生的学习成绩绝大多数都是由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的。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全面、不客观的,很多情况下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使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猛突击,考试完头脑中仍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应该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价。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都考虑进去,再与期末测评相结合,共同确定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质量。例如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做的:学习态度是根据听课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的,占期末总成绩的15%;课堂表现和自主学习主要反映在课堂上对问题的回答以及主动提问等,占10%;实践能力主要依据平时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不同而决定,占40%;期末考试的成绩仅占35%;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体现在每个环节的评价过程中。

这种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研究型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是提高研究型教学的有效手段。多种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成绩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指导的进一步加强。

3 结语

研究型教学法在"汉语语言学专题"课程中的应用使我们认识到了: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操作模式,但不是一种确定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立足于基本的教学形式,在常规教学中增强研究性成分。这种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获取新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问题时的科学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新欲望和科学探索欲望。

参考文献

[1] 黄亚平等.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38-39.

[2]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