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献检索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文献检索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摘要:“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一款辅助教学工具,该软件可以实现PowerPoint和微信的无缝链接,具有操作简单、个性化定制、互动性强等特点,有助于解决传统课堂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和课程考核片面的问题。着重介绍了“雨课堂”在“文献检索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对基于“雨课堂”的相关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文献检索与实践”;雨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互动

“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于2016年联合开发的一款辅助教学工具,目前已被应用到高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4]。“雨课堂”依托PowerPoint和微信,可以在电脑端和手机端进行相关操作,并通过课件和网络视频教程推送、实时答题、开启弹幕和随机点名等功能增强师生互动,自动生成的教学数据还为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5-7]。

1“文献检索与实践”课程介绍

“文献检索与实践”课程是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门集中实践必修课,以文献类型以及数据库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从海量信息中鉴别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对培养本科生终身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可为将来科研和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本门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检索基础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与利用、图书馆信息检索、特种文献信息检索、期刊信息检索、国外著名检索工具、主要中英文数据库、文献管理软件、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需要区分不同种类文献的检索途径和方法,同时要求通过信息检索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是对大学生综合信息素质的考察。作者前期结合学院最新政策、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生物学前沿热点和学院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将生物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具体实践时,主要借助了“雨课堂”这一辅助教学工具来安排多个时间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活动,并为课程考核和教学效率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2“雨课堂”在“文献检索与实践”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2.1课前准备

教师可根据当年教学任务,先创建相关课程和班级,便于后续数据收集、分析和管理。在每节课授课之前,可通过“雨课堂”将课前预习的要求和内容(包括相关课件、网络视频和练习题)推送至学生手机端,使其提前了解下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相关背景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困难并带着问题听课。“雨课堂”的另外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其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课程和视频,教师可以通过插件直接调用学堂在线大部分慕课资源,或自行搜索并插入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视频供学生课前课后学习,为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2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查看课件和做题情况)和注意力法则(每隔一定时间通过设置练习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来设计课件内容和练习题,并重点讲述被学生标注为“不懂”的课件。学生扫码进入课堂后,“雨课堂”可以通过手机同步课件,这样有助于学生专心听讲,避免出现看不清课件而放弃学习的现象。通过在课件中插入不同类型题目(单选、多选、投票、填空或主观题)、随机点名、投稿和弹幕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课堂互动效果。例如,在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效果时,可利用随机点名功能来实现。通过展示优秀学生的习题和实践作业来树立学习典型和榜样,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并作出调整。此外,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插入一些针对本节课程重要知识点的练习(要求学生通过手机在规定时间内作答),起到吸引注意力、强化知识点记忆的作用。通过在大屏幕展示学生答题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题目讲解,便于教师了解学生课堂参与和知识点掌握情况。开启匿名弹幕,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性,并提供一些教学反馈。

2.3课后实践与知识扩展

课后通过“雨课堂”推送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试卷或实践题目,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主要中英文数据库内容讲解完之后,会要求学生根据之前确定的主题进行中英文期刊检索,并将一些重要知识点(如论文收录范围、分区和影响因子等)作为限制条件,然后下载原文并进行阅读。此外,还可以利用“雨课堂”推送相关专业软件(如思维导图和Endnote)的使用方法作为知识扩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4课程数据分析和利用

所有“雨课堂”创建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授课、课后作业等)都会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在手机端直接查看或使用雨课堂的“批量数据导出”功能导出这些数据,对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持续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依据。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学生打印后由教师批改)2部分。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在给出平时成绩(主要参照出勤率)时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改革后“雨课堂”提供了过程性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考勤、课堂习题)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样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每个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掌握情况。例如,针对“雨课堂”给出的“预警学生”,教师可以提醒其认真听讲并按时完成作业,避免出现挂科的现象。此外,授课结束后,可通过查看“雨课堂”生成的课后总结来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为教学分析和质量提升提供翔实的数据[8]。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课件某一页内容可以点击“不懂”或“评论”,教师通过学生反馈可以在下节课对其进行详细讲解或后续在课件上完善该部分内容(使其便于学生理解),实现让教学从“经验驱动”变成“数据驱动”[9]。雨课堂的教学应用如图1所示。图1雨课堂的教学应用

3“雨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文献检索与实践”课程中使用“雨课堂”教学软件,丰富了教学内容,革新了教学手段,将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有效衔接了起来,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方面

“雨课堂”的引入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安排教学资源并合理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课前、课中和课后),如图2所示[10]。因此,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科学分配和对“雨课堂”软件的合理掌控程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1]。例如,课前推送的课件内容及相关练习的精准度会影响学生的预习效果,课堂中设置互动题目的类型、植入时间点和答题时间会影响课堂教学节奏。最为重要的是,课后教师还将面对大量的教学数据(课前预习情况、签到信息、课堂互动信息、习题作答情况等),如何有效整理并分析这些数据,并形成相应的学习和教学情况评价机制,对实现个性化教学、持续提升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3.2学生方面

“雨课堂”需要借助智能手机完成实时互动,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课前,学生需要预习相关课件、视频和练习题。课后,学生需要复习知识点并完成实践作业。以上环节是在课外进行,由于缺乏监督,教师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要求完成这些任务。在课堂上,虽然可以通过每隔一段时间设置课堂练习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部分同学可能会利用手机浏览与学习不相关的信息,甚至偷偷看视频或打游戏,从而影响听课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可以加强引导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例如通过设置预习和复习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线上学习的时间和效果;在课堂上通过设置练习题并利用随机点名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并将线上学习和课堂习题(限时完成)的正确率计入平时成绩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学资源和授课过程进行合理设计,使学习变得有趣和有吸引力,例如将理论知识与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相结合,将枯燥的文字描述替换为视频或案例,采用思维导图软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设置与知识点和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题目。

3.3其他方面

“雨课堂”的运行高度依赖网络,这就要求学生的手机要时刻保持网络畅通,由于所在信息室没有覆盖无线网络,手机信号的不稳定直接影响题目的接收和回答,带来不好的教学体验。此外,通过扫码记录考勤虽然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但是不利于教师尽早熟悉学生。

4结语

“雨课堂”作为一款依托互联网的智慧教学软件,不仅丰富了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被动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自主表达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来调整教学,有助于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因此,将“雨课堂”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为传统教学带来创新与变革,同时为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方向。

作者:傅宏鑫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